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年来,花生病毒逐年蔓延,严重地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根据1983~1986年的调查,辽宁省花生主要病毒病是斑驳病毒(PMMV)、花叶病毒(CMV)及矮化病毒(PSV),主要通过种子带毒蚜传扩大感病率。为了预测种子带毒率,本试验采用 ELISA 检验花生种子带毒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病毒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叶病对籽粒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大豆花叶病是南方和黄淮海大豆产区最常见的一种严重病害,近年来在北方春大豆区亦有发展.大豆花叶病能使籽粒减产25%左右,大流行年甚至大面积绝产.Hartwing等在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结果,小区产量四年平均降低12%,减产率因接种时期不同而稍有差别.种子褐斑率为5~90%,在第七节期(V_7),由单叶节向上数第七节叶完全平展的时期接种的,褐斑率最高.种子发芽率由对照的95%下降为88%,与接种时期关系不大.种子带毒率由对照的0.3%增加到1.2~14.6%,在第七节期接种的带毒率最高.籽粒蛋  相似文献   

3.
北方地区大白菜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白菜病毒病又叫孤丁病、花叶病、抽风病,是大白菜的三大病害之一。能够侵染大白菜并导致严重病毒病害发生的主要病原病毒有三种,即芜菁花叶病毒、黄叶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其传播途径主要由种子带毒传播;带毒的蚜虫、灰飞虱等传播;田间作业时健株被病株感染传播。另外,在强日照、高温、严重干旱以及蚜虫严重发生时病害蔓延迅速。受病毒感染的大白菜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期最严重。幼苗期发病时,往往先由心叶开始出现明脉,随后即表现为沿脉褪绿,叶片逐渐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  相似文献   

4.
控制SMV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因年度间介体蚜量发生程度不同而变化。大豆田有翅蚜大量迁飞活动的年份也是蚜虫大发生的年份。播种感病品种,蚜虫轻发生年控制SMV危害的种子带毒率临界水平为0.5%;中等偏轻年份为0.2%;中等发生年份为0.1%;而中等偏重发生年份为0.04%;大发生年则为0.01%。因此,可根据不同年份介体蚜虫发生的程度决定所播种子的带毒率水平,控制SMV危害。文中还讨论了获得低带毒率种子的方法,并提出应该将种传率的高低,作为鉴定大豆品种抗感SMV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花生斑驳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花生种传病苗、花生病株以及花生种植区的大豆病株上分离到三个病毒分离物。经基本性状的测定,证实它们是同一病毒。汁液摩擦接种可侵染八种豆科、藜科和茄科植物,在苋色藜接种叶上产生局部褪绿斑。由桃蚜、豆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1—2天。可通过花生种子传病。病毒粒体线条状,有风轮状和束状内含体。并根据血清学的琼脂双扩散和免疫电镜的测定结果,将这三个病毒分离物鉴定为花生斑驳病毒(PMV)。  相似文献   

6.
1984年在山东莱西采集的花生病毒病样本中,得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N-14,经过寄主范围、蚜虫传病和血清学凝胶双扩散试验等研究,证明PN-14属于黄瓜花叶病毒(CMV)。 汁液摩擦接种的7科23种植物中,病毒分离物能侵染6科14种植物。接种花生(Arachis hypogeae)白沙1016品种后,顶叶有时出现脉明,褪绿斑,然后变为花叶,叶下垂而稍卷曲,全株矮化。接种苋色藜叶片,在2—3N后叶片产生针尖大小的褪绿点,然后变成小枯死  相似文献   

7.
烟草种子带毒一直对烟草生产危害较大.烟草品种K326、云烟85和云烟87在不同时期分别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MV)后收集烟株种子,采用三抗体夹心法(TAS-EKLISA)检测TMV带毒情况,结果表明,接种TMV后病株上采收的种子的平均带毒率超过50%,但不同时期接种和不同品种间烟草种子带毒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弄清大棚漂浮育苗阶段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TMV)的传播特点,采用不同接种方法,研究普通花叶病毒病(TMV)的传播特点。结果表明:病毒汁液通过摩擦接种和剪叶器接种均可有效传播TMV,传播率极高;病毒汁液蒸馏水稀释160~2 560倍均能接种至烟苗,且随着接种浓度的降低烟苗感染症状逐渐减轻;同时随着剪叶次数的增加,所检测样品的OD值也逐渐增大,随着剪叶等农事操作的进行,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快速传播。烟苗叶片带毒量比茎部带毒量高。  相似文献   

9.
自马铃著植株上分离得到了烟草坏死病毒(TNV)。在测试的13科53种植物中,能侵染8科34种,但人工接种仅在接种叶上引起局部侵染,未发现其系统侵染寄主。该病毒的钝化温度为78~80℃,稀释限点10~(-5)~10~(-6),体外保毒期27~28天。提纯病毒经紫外吸收测定,最高吸收峰为260 nm,最低吸收峰为245 nm,提纯得毒率为7.8 mg/kg接种叶。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 nm。经免疫琼脂双扩散测定,该病毒与TNV标准抗血清产生明显的反应沉淀线。人工接种该病毒不能侵染马铃薯植株的地上部分。块茎病斑为ABC病的C型症状。感病植株所结块茎仅部分带毒。受侵染块茎下一年可产生病苗。  相似文献   

10.
<正> 花生病毒病是一种以种子带毒为主的初侵染来源,以蚜虫为主要传毒介体的系统性侵染病害。其病状类型分斑驳型、花叶型、矮化型。病原病毒分别为花生条纹病毒(PStV)、黄瓜花叶病毒(CMV)、花生矮化病毒(PSV)。斑驳型的症状特点是:病叶呈深绿与绿色相嵌的斑块状,重病株叶组织稍僵硬,但叶形及叶大小不变,植株不矮化。此病发生普遍,但为害相对较轻,一般减产5—10%。花叶型的症状特点是:病叶呈现明显的黄绿相间状的花叶叶片两缘稍向上翅,但大小一般不变,病株轻度矮化。接化型的症状特点是:病株明显矮化,叶面黄绿相间,且绉缩窄小,叶组织僵硬,叶缘呈波状扭曲而上卷,根系发育不良,侧根和须根极少,荚果变小,可产生爆裂果、畸形小果。花叶型和矮  相似文献   

11.
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模拟和防治决策模型SIMSMV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和防治的模拟系统SIMSMV是由大豆生长、病害日侵染率、显症率、种子传毒率、种子褐斑率、产量损失6个子模型和播种种子带毒率允许水平及介体蚜虫防治模型所构成。本模型只需输入几个简单的初始变量即可实现对SMV流行、危害的模拟及制定病毒防治决策。经过三年的检验和试用,证明本模型系统结构合理、模拟准确、决策可靠。  相似文献   

12.
江苏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的传播介体。苏北地区灰飞虱1年发生5代,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最大,其自然带毒率为0~30%。病区第一代灰飞虱带毒率一般为16%~30%,其余各代均可检测带毒个体。小麦上第一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播期决定了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一般是玉米出苗至6叶龄期)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前茬作物、播种方式、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等都通过影响玉米的播期或灰飞虱的发生数量来间接影响当地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试验证明,玉米粗缩病病源在各地普遍存在,一旦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适合于灰飞虱的生存繁衍和传毒危害,玉米粗缩病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在严格防虫网室和温室内,分别在抗、感、耐3个玉米自交系的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孕稳期接种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测定所结种子的带毒率。结果表明,3个自交系对MDMV接种感染后的种子带毒率有明显差异,黄野四-3(R),7922(S)和81515(T)的平均种子带毒率依次为0,1.65%和0。从苗期到抽雄孕穗期,其中7922病株率分别为100%,100%,63.6%和10.1%;病情指数分别为95.6,82.4,63.6,11.1;种子带毒率分别为2.3%,15%,3.3%和0.78%。不同生育期接种MDMV对玉米的抗病性影响为玉米苗龄越小,抗病毒能力越弱,反之越强。  相似文献   

14.
蚕豆上只有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桃蚜(Myzus persicae)危害,它们都以无翅孤雌成虫或若虫越冬。桃蚜种群密度小。豆蚜种群年际间变化很大。黄皿诱蚜冬季以桃蚜为主,豆蚜数量很少,4~5月豆蚜所占比例增加。冬季蚜虫数量与春季蚜虫发生程度不呈正相关。限制豆蚜种群发展的主要因素是2~3月的雨日和雨量。豆蚜是黄化卷叶型病毒传入蚕豆的主要介体,有翅蚜在春季病毒扩散中起重要作用。低温影响豆蚜的获毒和传毒。在4月,蚕豆黄化卷叶病的潜育期为11~18天。不同年份蚕豆黄化卷叶病的流行不同。春季气候条件特别有利于蚜虫发生,病害大流行。冬前病毒感染少,春季蚜虫少,病害发生轻。  相似文献   

15.
水稻矮缩病毒的检测和介体传毒能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从水稻叶片和单头介体昆虫中检测水稻矮缩病毒的斑点分子杂交。与10%SDS-PAGE检测方法相比,不仅敏感、快速、简单,可以检测田间批量样品,用于病害流行研究和测报,而且可以用于介体叶蝉传毒能力的分析。研究表明:用本地黑尾叶蝉分别接种RDV本地分离物和云南分离物,斑点杂交显示介体带毒率相似,分别为84%、75%,但生物学接种结果差异相当大,分别为28.1%、3.8%,另外斑点杂交显示云南病区的黑尾叶蝉带毒率为88%,说明介体叶蝉的传毒能力具有地域性,介体叶蝉带毒率与传毒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南通地区大豆花叶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并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之一,可导致大豆严重减产和种质衰退。通过从种子带毒情况、不同播期、不同品种以及蚜虫的田间消长情况等几方面因素初步研究了南通地区大豆花叶病的流行规律,以探寻适合该地大豆花叶病的综合控防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以崇明水仙露地栽培中出现的褪绿、斑驳、花叶和黄条等多种症状的植株为样本,以水仙试管脱毒苗为参照,采用DAS-ELISA法定量检测了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水仙潜隐病毒(NLV)、水仙花叶病毒(NMV)和水仙黄条病毒(NYSV)5种病毒病。结果发现全部样本带毒率共计50.8%,复合感染带毒率11.1%;54份露地栽培的样本中TMV、CMV和NYSV带毒率分别为38.9%、14.8%和1.85%;组培苗中TMV和CMV带毒率分别为88.9%和11.1%。  相似文献   

18.
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与蚜虫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省北部,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的蚜虫长管蚜,麦二叉蚜,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高梁蚜,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蚜虫向玉米田迁飞的高峰期,蚜峰过后15~20天,玉米矮花叶病迅速发展,以后趋于稳定,用药治蚜防病的关键期在5月下旬,田间未见到或刚见到蚜虫就出现的疫苗是种子带毒所致,掖107自交系的病苗率在2.0%~2.5%之间,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和远距离传播的途径,防治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2005,(5):9-9
近年来,大豆花叶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大部分地块均有发生,田间发病株率一般在4.8%左右,严重的达20%以上,大豆籽粒褐(黑)斑粒率在10%以上,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我们采用精选种子、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防治蚜虫、药剂预防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在90%以上。一、发病原因1.种子带毒病原物为花叶病毒,病毒颗粒为线状。大豆花叶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种子,带毒种子长出的植株,成为田间再侵染的毒源,并且大豆花叶病毒很容易接触传染。感染病毒病的大豆种子,褐(黑)斑粒多…  相似文献   

20.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西瓜、甜瓜种子的带毒率和传毒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加强种子带毒检测,防止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通过种子传播而导致该病害的扩散和流行.[方法]以感染CGMMV的西瓜、甜瓜病株收获的种子为材料,应用DAS-ELISA检测感染CGMMV的种子带毒率和传毒率.[结果]250粒西瓜种子全部为阳性,带毒率达100%;623株西瓜幼苗14株为阳性,传毒率为2.25%.130粒甜瓜种子122粒为阳性,带毒率达93.85%;2 050株甜瓜幼苗58株为阳性,传毒率为2.83%.灵敏度检测种子带毒量在感染种子研磨样体积与健康种子研磨样体积为1/1 000时仍检测是阳性;叶片带毒量在病叶研磨样体积与健康叶研磨样体积为1/10 000时仍检测是阳性.[结论]感染CGMMV西瓜、甜瓜种子带毒率高而传毒率相对较低,说明CGMMV主要以种子表面带毒为主.灵敏度检测表明DAS-ELISA能进行大批量的种子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