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董素香 《北方水稻》2009,39(5):34-35,37
通过采用大小垄栽培方式,穴距和小垄垄距相等,两小垄之间插秧以正三角排列的正三角栽培法,与常规栽培方式等穴数,高于、小于常规栽培穴数,和不同地区、不同土质三角栽培方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栽培方式比常规栽培通风透光好,比抛秧栽培易管理。等穴于常规栽培方式的三角栽培方式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7%左右。并且,这种栽培方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土质产量均高于常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
刘健 《北方水稻》2009,39(4):38-39
北方水稻是短日照喜温作物,适当地改善水稻栽培方式,提高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可有效提高水稻的经济产量,通过设计不同密度下斜插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旨在寻求高光效栽培的潜能和最佳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工生态茶园有机质和氮磷钾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人工生态茶园、密植免耕园、常规栽培园3种主要栽培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生态茶园栽培方式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土壤肥力育上升和富集向上的趋势;密植免耕栽培方式,土壤肥力也有提高,但较人工生态茶园栽培方式差;常规栽培方式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4种栽培方式(农户习惯、高产高效、高产、保产增效)产量构成、干物质及氮、磷、钾的累积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栽培方式下产量最高,为11 135.8 kg/hm2,较农户习惯增产112.7%.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玉米生育后期子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成熟期后高产栽培方式下氮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磷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农户习惯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与转运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最大,氮、磷、钾转运量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最大.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中钾的累积比例显著低于氮、磷,其钾转运贡献率比氮、磷转运贡献率高20%~200%.  相似文献   

5.
水稻栽培方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水稻直播栽培、旱育秧栽培、抛秧栽培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和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指出了这些栽培方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水稻栽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栽培方式及氮肥施用水平下春玉米植株氮、磷、钾的累积特征及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氮肥增产效果显著,高产栽培方式下产量增加主要来自收获穗数的增加。高产栽培方式下玉米秸秆和子粒中氮、磷、钾含量均显著提高,但各自所占百分比变幅较小。与习惯栽培方式相比,高产栽培方式玉米植株体内氮素利用效率提高15.0%~30.5%,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水稻覆膜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生态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在淹水栽培和覆膜栽培方式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土壤微生物生态质量随水稻生长期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态质量随着水稻生长期延长而降低,土壤物质周转和循环速度减慢。与淹水栽培方式相比,无论是在水稻分蘖期还是灌浆期,在覆膜栽培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相对较高; 土壤电子运输系统活度更强; 土壤蛋白质和土壤总酚含量更高。这说明与淹水栽培方式相比,覆膜栽培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生态质量,加速土壤物质周转和循环。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计斜插高光效栽培方式与常规栽培方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高光效栽培的效果和最佳的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栽培行向为磁南偏西23.5°,栽培密度为30 cm(行距)×12 cm(穴距)时产量最高,为561 kg/667 m2,增产率为4.0%。  相似文献   

9.
栽培方式对甜菜产、质量有较大影响,不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其适宜栽培方式也有所不同。我国的东北地区普遍采用垄作栽培方式,华北地区采用直播栽培方式,而新疆环境干燥,降雨少,蒸发量大,主要为灌溉农业,较其它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甜菜高产区,以前大都...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适合马铃薯+中稻+再生稻熟制的冬种马铃薯优质、早熟、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比较分析了6种马铃薯栽培方式的生育进程、成苗和块茎状况及产量。结果表明:翻耕-条播-全程地膜栽培、翻耕-条播-前期覆膜栽培和免耕-条播-盖草-前期覆膜栽培3种栽培方式产量高,可与中稻+再生稻熟制衔接,为适合马铃薯+中稻+再生稻熟制的冬种马铃薯高产栽培方式。考虑到翻耕-条播-前期覆膜栽培和免耕-条播-盖草-前期覆膜栽培覆盖的膜能够全部撤出,不会导致稻田白色污染,且马铃薯商品性好,此两种栽培方式适合马铃薯+中稻+再生稻熟制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全能杀虫平台"具有高效、安全、经济节能等优点,将"全能杀虫平台"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稻鸭共育"模式相结合,建立了"优质稻-全能杀虫平台-鸭"有机稻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有机稻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浅谈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黑龙江省五大类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大豆垄三栽培模式、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大豆覆膜栽培模式、大豆垄系栽培高产配套模式和常规大豆栽培模式.分析各类栽培模式特点及技术增产关键,对提高大豆单产、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推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金堂  默书霞 《玉米科学》2015,23(2):137-140,146
通过两年田间小区试验,观察比较双株定向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流行动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重于常规栽培模式,适合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下病情差异更为明显。应用Logistic模型推导两种栽培模式下病害的流行时期,双株定向栽培模式的指数增长期及衰退期较常规栽培模式短,而逻辑斯蒂增长期则长4~5 d,说明双株定向栽培模式更适合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双株定向栽培的玉米产量高于常规栽培,但随着两者病情差距的扩大,增产优势会降低。  相似文献   

14.
玉米局部精作穴播技术及其产量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验提出玉米局部精作穴播的新型栽培技术,并对该技术条件下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宽窄行模式相比,局部精作穴播土壤扰动减少89%,实现了土壤的局部精作和轮休;同等密度条件下,高地力水平条件(常规模式下经济产量大于11005kg/hm2)更有利于产量潜力的挖掘,通过增加穗粒数和穗重实现增产,试验中春玉米(登海601)经济产量可提高18.7%。同时指出,叶面积指数是该技术条件下增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在海南胡椒优势种植区调研,比较复合栽培和传统单作死支柱栽培模式的优劣势,分析外界因素(国家政策和科学研究)给胡椒复合栽培模式带来的机会和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胡椒复合栽培模式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杂交水稻群体质量,扩大杂交水稻库容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以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为代表的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也存在栽培技术与我国农村发展不适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很好协调的矛盾。精准化栽培、生态化栽培和轻简栽培将是我国今后水稻生产发展急需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根系直径的频率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根系生长情况,以矮抗58为材料,通过分析高产、高效和高产高效三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根系直径频率所服从的对数正态分布的参数μ和σ,探讨了根系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0~20cm和20~40cm土层中小麦根系在特定时期内都表现出能高效运输营养物质的鲱鱼骨形结构,但根系调整为鲱鱼骨形结构的时期和出现位置存在差异。高效模式下,根系鲱鱼骨形结构于拔节前和灌浆前在两个土层中都有出现;高产高效模式下,根系鲱鱼骨形结构于拔节前在两个土层中出现,灌浆前只在0~20cm土层出现,而20~40cm土层根系出现鲱鱼骨形结构则是在灌浆中后期;高产模式下,根系鲱鱼骨形结构于拔节前出现在0~20cm土层,拔节期两个土层中均出现,而灌浆中后期则只出现在20~40cm土层。从根系结构来看,高产高效模式下,小麦根系可以间接限制营养生长,且在灌浆中后期可以利用深层土壤的营养物质,是具有潜力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试验针对中原二季作区的早春拱棚马铃薯,采用"3414"回归组合设计,将在马铃薯栽培过程中三大主要的肥料因子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马铃薯氮磷钾配方施肥模型,通过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出氮磷钾单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经济最佳施肥量和每公顷45000~52500kg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9.
2012年在永泰梧桐镇推广早中稻—再生稻—冬马铃薯高产栽培模式,以挖掘当地耕地增产潜力,增加粮食总产,提高农民收入。通过示范、推广,探讨该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机械化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阐述了机械化大豆"三垄"栽培技术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16年大豆机械化"三垄"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3.4万hm2,占全市16年大豆总播面积的89.4%,平均产量177.1 kg/667m2,比对照(生产田)155.5 kg/667m2增产14.3%,总增产大豆16.993万t,总增收37 349.064万元,取得极其显著的增产效果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该项技术的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进一步阐明了机械化"三垄"栽培增产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