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灰飞虱不仅直接为害水稻、大小麦,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主要媒介。了解灰飞虱在越冬作物大小麦田的分布特证和合适的抽样技术,可以为春季防治灰飞虱从而控制水稻病毒病的发生流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笔者进行了麦田灰飞虱种群分布调查,并采用扩散型指标法和Iwao回归法测定了浙江北部大小麦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成虫、若虫和成若虫田间分布趋于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为n_1=(1172.84/X) 37.46,n_2=(293.21/x) 9.36,n_3=(130.3/x) 4.16,适用于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田间抽样。在每样方虫口密度5、10和15头以上时,分别取样70、40和20个样方。研究结果为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樟叶木虱抽样调查及空间分布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6种不同抽样方法调查樟叶木虱的虫口密度,结果表明棋盘式抽样方法的抽样结果与全面调查结果最为接近。应用Iwao回归方法研究樟叶木虱若虫的空间分布,得出樟叶木虱若虫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樟叶木虱最佳抽样数表及零频率估计虫口均数表,为樟叶木虱虫口调查、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结果表明:菩提叶片正面、背面菩提皮粉虱若虫及背面菩提皮粉虱卵的空间分布均为聚集分布,在叶片上以个体群形式呈聚集结构,并且个体群大小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上叶正面菩提皮粉虱若虫数量无显著差异,叶背面菩提皮粉虱若虫东面与北面数量有显著差异,叶背面菩提皮粉虱卵的数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烟粉虱在温室番茄植株上的空间分布规律,2018年6至7月对宁夏温室番茄植株上的烟粉虱进行抽样调查,通过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3种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烟粉虱成虫和若虫在番茄植株上均为聚集分布;明确了烟粉虱成虫和若虫在不同的虫口数量和允许误差条件下的理论抽样数,结果为所需理论抽样数随着虫口数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黄连木隆脉木虱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对黄连木隆脉木虱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连木隆脉木虱的成虫在黄连木林中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虫口密度增大而增强,从而确定出不同种群密度下最适抽样数。通过林间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黄连木隆脉木虱在不同郁闭度、树冠不同层次虫口数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水稻灰飞虱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集度指标法、lwao法和Taylor法等对早稻分蘖期(第1代灰飞虱成虫盛发迁移高峰期)、早稻孕穗末期和单季晚稻穗期发生的灰飞虱混合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测定检验。结果表明,单季晚稻穗期和早稻孕穗末期及综合3个时期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而早稻分蘖期因密度较低,且是杂草上一代成虫盛发迁入,造成成虫为主而呈均匀分布。其聚集的原因经Blae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λ均大于2,灰飞虱在3个时期的分布状态是由灰飞虱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据此确定了早稻孕穗期和单季稻穗期最适合的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取样方法或方式。  相似文献   

7.
罗鉴多  汪恩国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111-113,210
为了揭示稻田灰飞虱空间分布信息及其种群行为特征,提高监测与控制水平,选择12块连片晚粳稻田采用直线调查每丛灰飞虱数量,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成虫还是若虫,或者成若虫混合状态,都呈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原因经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测定,当m<2.0864时,其聚集是由于某些环境如气候、栽培条件、植株生育状况等等所引起的;当m≥2.0864时,其聚集是由害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条件综合影响所致。灰飞虱田间调查宜采用双平行线法进行小样点、多点取样,其最适理论抽样数和最佳序贯抽样模型:N=1/D2[1.5554/m+0.0528]和T0(n)=n±2.4855 n。  相似文献   

8.
根据洪泽农场植保站麦田、秧田定期对灰飞虱虫态发育进度及虫口密度调查,截止5月29日,小麦田虽经2次防治工作,667平方米仍有灰飞虱成虫34.23万头,若虫110.46万头,合计144.7万头,田间虫量是去年同期的10倍。成虫占22.75%,进入成虫迁飞盛期。若虫龄比是:2龄占6.3%,3龄占23.45%,4龄占20.83%,5龄占20.64%,根据当时的气温,麦田灰飞虱将在6月上旬进入羽化和迁飞高峰。秧田虫口密度:5月29日普查11块秧田,667平方米有虫口(成虫)15~330.0万头,平均83.78万头,田间虫量之大为历年同期所罕见。灰飞虱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媒介。2000年以来,我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稻田灰飞虱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dlus Fallén)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逐年加重.2009年至2010年系统调查了沿黄稻区灰飞虱种群的发生特点和数量动态规律,并用聚集度指标法和改进的Iwao回归分析法对稻田灰飞虱种群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沿黄稻区灰飞虱越冬种群主要以少量3、4龄若虫进行越冬;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5月中旬开始从小麦田向水稻秧田迁飞,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第1个发生高峰期,迁入高峰时秧田虫量达483头/m2;灰飞虱种群的第2个发生高峰期出现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间出现2个小峰值,虫量分别为156和143头/m2;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稻田中空间分布型的聚集性指标大于1,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出灰飞虱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教模型为N=t2/D2(0.23/m+0.06),采用m*-m关系的种群序贯抽样Iwao模型为T(1.0)=25±12.9(√n).研究结果为田间灰飞虱的准确抽样调查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灰飞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济宁市稻田及稻茬麦田的灰飞虱调查资料,通过David&Moore聚集指标I、Cassie扩散系数C、Kuno指标CA、平均拥挤度M*等指标判断,该地区稻田及稻茬麦田的灰飞虱为聚集分布;进一步采用随机(Poisson)分布、奈曼(Neyman)分布和负二项(Mosaic)分布的理论频次分布公式,计算出其理论频次分布并经χ2检验,确定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Blackith聚集均数结果表明,灰飞虱的聚集分布主要是由其聚集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同时明确了灰飞虱的抽样方式以"Z"字形取样最好,确定了稻田和稻茬麦田序贯抽样的最大抽样量,即稻田每样点实际有虫10头时需调查6个样点,11~12头时需调查9个样点;稻茬麦田每样点实际有虫3头时需调查33~42个样点,4头时需调查47个样点。  相似文献   

11.
水稻集中育秧田灰飞虱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秧田是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病毒的重要场所,秧苗期是防治条纹叶枯病的关键时期。对沿黄稻麦轮作区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的数量进行调查,将所得数据运用频次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法、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中育秧田中灰飞虱成虫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型随水稻秧龄增大从负二项分布向奈曼分布过渡;建立的Iwao回归式为:m*=0.9654+1.1329m,表明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运用Taylor幂法则得到回归方程:lgs2=0.1371+1.3847lgm;最适理论抽样方程为n=t2/D2(1.9654/m+0.1329)。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智利小植绥螨雌成螨对朱砂叶螨卵、幼螨和成螨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朱砂叶螨各螨态不同密度分布情况对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效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当害螨各螨态分布密度增加,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量随之增加,但当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量又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试验以朱砂叶螨卵密度为80粒/叶碟、若螨密度30头/叶碟、成螨密度10头/叶碟时,智利小植绥螨的捕食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
应用比较频数法 ,结果表明基夜蛾幼虫在林间的空间分布型为 Neyman分布 ,实测χ2 =8.30 7<χ20 .0 5=9.448.根据各种聚集度指标 ,测定结果为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 .根据各样地 M* 和 x值作线性回归得 M* =0 .1 931 + 1 .40 37x,说明基夜蛾幼虫在林间属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 .将各样地平均密度 x和方差 S2作幂法则得 S2 =1 .5 4 1 6x1.10 98,说明基夜蛾幼虫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 ,而且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 .同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 ,列出了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同的测定指标研究了甘蔗苗期蔗长蝽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①甘蔗苗期蔗长蝽若虫的空间分布均属于聚集分布;②植保上常用的4种抽样法均适用于田间调查;③田间的理论抽样数是随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同时也随允许误差的增大而减少;④田间蔗苗虫株率和百株虫量存在正相关,可以用 x=e~(1.60671n〔-24.0964ln(1-y)〕方程来估计。  相似文献   

15.
黑点蚧种群田间分布为聚集型,其聚集强度在树冠不同部位有差异;聚块性以外层、南方、上段最高,内层、北方、下段最低。样方1叶时为均匀分布,2叶以上为聚集分布。黑点蚧雌蚧最佳抽样方式为棋盘式;对若蚧则各种方法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16.
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空间分布参数的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的m~*—回归方程(m=α+β)测定结果,白背飞虱1—3龄若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其公共k值为3.0135。本研究运用分布型参数K、α和β,分析了白背飞虱若虫在田间聚集分布的原因及其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探讨了用零频率来估计其平均密度,并分别给出了不同零频率及不同平均密度下所需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7.
芦笋蓟马密度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为25℃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芦笋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an 1龄若虫不同密度对巴氏钝绥螨Amblyseiusbarkeri Hughes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猎物密度为3头时,巴氏钝绥螨的若螨历期最长,单雌日均产卵量最少,产卵持续时间最长。但总产卵量在各猎物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每日供给6头以上的芦笋蓟马1龄若虫即可满足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密度对其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室温条件下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若虫密度与其羽化成虫的性比、寿命和产卵量的关系,发现若虫饲养密度与性别分化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关联,而对单雌产卵量有一定影响,10头若虫/叶时的单雌产卵量最高,达到171.8675粒/♀,显著高于2~4头若虫/叶的95.3333~100.1250粒/♀。  相似文献   

19.
据抽样理论,本文提出了总体呈奈曼(Neyman)分布和截尾负二项分布的8个理论抽样模式。应用x~2检验得知白背飞虱8月初成、若虫在田间拟合Neyman4型(n=4)分布,卵呈截尾负二项分布,进而得到相应的理论抽样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