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库建设所产生的移民安置问题影响着工程进展、库区与移民安置区的稳定发展,在库区移民实物指标调查与多源数据集成应用基础上对水库移民安置中水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移民实物指标进行采集、处理与集成应用,建立面向水库移民安置的移民信息系统,为水库淹没影响范围的确定与移民安置实施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方法,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水土资源与生态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指导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补偿。以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三河口水库移民安置为应用实例,对采集的三河口水库移民实物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移民信息系统对实物指标进行空间展示,采用问卷调查确定移民安置方式和移民安置区,提出移民安置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措施。在水库移民安置过程中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虑有助于移民安置的科学有序进行,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后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同类工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桂西北环境移民安置区柑橘园土壤环境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桂西北环境移民安置区柑橘园开垦后土壤环境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安置区土壤肥力总体变化趋势呈先降后升,土壤pH值微弱降低,土壤酸性强度有所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先降后升,全N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水解氮和全P、速效钾及速效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全K含量先升后降,并分析了土壤各养分演变成因。  相似文献   

3.
施国庆    李俊儒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4):316-320
对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处理,使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劳动力就业得到发展,同时移民对资源的消费也随之增加,安置区生态承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和影响。基于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岩滩水电站D县安置区2008—2012年的生态足迹,并运用灰色预测法预测了安置区2013—201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遗留问题处理后安置区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遗留问题处理后,安置区人均消耗增加,并出现了产业碳排等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差。建议通过减少库区强度,规范移民的粗放生产,积极引导移民合理利用资源和集约利用的生活方式,实现库区长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二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土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土壤肥力水平相对较高的菜园土和水稻土相比较,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土壤有机含量极低为4.08~4.39g/kg,腐殖质仅占有机质含量的3.73%~7.15%,微生物数量少;土壤粗骨性强,〈0.01mm土壤物理性粘粒的团聚度仅为10.4%~28.9%,土粒分散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性弱,水分蒸发损失大,土壤干旱较其他区域土壤更为严重;各种养分包括全N、P、K和有效N、P、K,微量元素B、Mo、Cu、Zn、Fe、Mn缺乏或严重缺乏。以土壤培肥和节水、抗旱为核心的高产高效综合农业技术的应用是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移民稳定安置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二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土壤肥力水平相对较高的菜园土和水稻土相比较,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土 壤有机质含量极低为4.08~4.39g/kg,腐殖质仅占有机质含量的3.73%~7.15%,微生物数量少;土壤粗骨性强,<0.01mm土壤物理性粘粒的团聚度仅为10.4%~28.9%,土粒分散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性弱,水分蒸发损失大,土壤干旱较其他区域土壤更为严重;各种养分包括全N、P、K和有效N、P、K,微量元素B、Mo、Cu、Zn、Fe、Mn缺乏或严重缺乏。以土壤培肥和节水、抗旱为核心的高产高效综合农业技术的应用是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移民稳定安置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大隆水库是海南省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如果生态建设工作不到位,势必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甚至会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为减少因移民安置不当造成的水土流失及降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从移民安置区的安置规模、陡坡生态建设和安置区相关设施配套对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以及创建文明生态村3个方面对该工程移民安置中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南阳市域移民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工程 ,库区移民中南阳市占 5 3.2 %。在对南阳市域移民环境容量整体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了拟安置区 ,并对拟安置区的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 ,并进而提出了扩大环境容量的措施。确定的拟安置区为邓州、唐河、社旗 3县市 ,设计水平年可安置 7.32× 10 4人 ,另有约 7.0 0× 10 4 人需要出市安置  相似文献   

8.
黄河大柳树水利工程移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预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建的黄河大柳树水利工程对于黄河流域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库区、灌区群众生存条件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水利工程移民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人 -地关系模型计算了大柳树工程移民前后对安置区产生的人口胁迫力变化 ,结果表明 ,移民使安置区土地的人口压力增加了 3.9倍。移民居住点、交通设施等的建设活动和土地开发利用也可能导致安置区的土地荒漠化 ,因此 ,必须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 ,缓解土地压力、防止土地荒漠化。  相似文献   

9.
李友 《水土保持研究》1999,6(2):114-116
分析了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在兴建过程中易产生土壤侵蚀的因素,即工程建设施工、水库移民安置等扰动原地貌,破坏植被,造成土壤侵蚀,并针对重点土壤侵蚀区域即工程施工区及移民安置区,提出土壤侵蚀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水库移民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各城市和地区需兴建水库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而兴建水库必然产生水库移民,近年来,水库移民造成的库区和安置区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做好移民安置规划,同时考虑移民安置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蓄水、移民搬迁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将对库首地区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和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长期潜在影响。本研究对移民安置期间三峡库首地区秭归、兴山、巴东和夷陵等县区农田、果园和茶园3种利用方式的85个样点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采样调查,并对当地土地生产力和移民经济收入状况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库首地区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果园土壤其次,而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偏低;在蓄水和移民搬迁同时,当地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加大果园和茶园的肥料投入,以保证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受蓄水和移民搬迁影响,库首地区3县粮食总产和单产均有所降低,其中秭归县受到影响较大,但库首各县的粮食生产在三峡蓄水后总体保持稳定;库首地区各县,尤其是秭归县的柑橘和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逐年提高趋势,该地区的优势产业保持稳步发展,土地生产力未受到明显影响;柑橘经济效益显著高于茶园和农作物,移民安置期间,秭归、兴山县人均纯收入保持逐年上升态势,库首地区农村的经济水平保持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2.
苏州城市边缘带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时空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苏州市城市边缘带样区土壤进行系统的采样分析,应用一系列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阐述了研究区土壤主要肥力要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数值化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手段,估算了研究区土壤数值化肥力质量指数及其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与研究区历史数据对比,揭示了过去20年来苏州市城市边缘带土壤主要肥力要素及综合肥力质量的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电导率、CEC以及养分含量空间变异强烈,表现出城市边缘带土壤肥力分布的重要空间特征。经过过去20年的农业生产实践,研究区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明显提高。但土壤全K含量却呈下降趋势,表明土壤养分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土壤pH大幅下降,土壤酸化现象严重。选取的10个样本土属中,平均综合肥力质量指数增高和降低的土壤数量分别为5个和4个。同时,土壤综合肥力质量空间可变性显著增大,最大变幅与变异系数明显升高,反映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集约化背景下土壤资源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的变化对土壤质量结构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农用地土壤肥力特征,以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为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与地统计学及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朱林镇的土壤肥力特征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H为中性,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适中,速效钾含量较低,有效磷含量丰富;除有效磷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外其他肥力指标均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的各土壤肥力指标空间分布图能够很好的反映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及丰缺状况;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朱林镇整体肥力处于中等水平,且东部肥力高于西部,南部肥力达到一等水平,与土壤质地、土地经营方式、肥力科学管理及境内地势多为圩田有关。其结果可为镇域尺度土壤肥力的空间内插、制图和取样设计提供参考,也为长江三角洲土壤可持续利用、肥力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秦巴山区特点,选取安康市汉阴县作为研究区。利用GPS定位共在研究区内取得2420个耕层(0~20 cm)土壤样品。通过对土壤样品的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pH值等6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室内化验分析得到的结果,运用基于墒权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改进属性识别模型,对研究区内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ArcGIS9.3绘制了土壤肥力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肥力属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北部及东南部低中山处肥力水平较好,中部及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肥力水平相对较差;改进的属性识别模型在进行评价时较为准确,且简单稳定,为土壤肥力的的综合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段碧辉  孙奥  王芳  赵敏  杨军  项剑桥 《土壤》2023,55(6):1371-1379
为研究江汉平原荆门地区耕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质量,以水田(水稻田、油稻田、麦稻田)、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质、全量氮磷钾硫、速效磷钾和重金属As、Cd、Cr、Hg、Ni、Pb等15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确定权重并以间距法进行肥力综合评价,以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土壤环境综合评价,两者叠加构造矩阵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耕地土壤肥力总体较好,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4.45,以二等和三等为主,各养分指标含量中等及以上均超过60%,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不同,以油稻田最高,麦稻田次之,水稻田和旱地最低;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以清洁为主,不同耕地利用方式土壤环境不同,油稻田和麦稻田无轻度及以上污染,旱地有1.25%轻度污染,水田有1.27%中度污染,主要污染贡献为Cd和Hg。综合评价显示研究区耕地土壤质量较好,中等以上耕地占比98.93%,且以油稻田和麦稻田中等以上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中等尺度上土壤肥力质量的空间分布研究及定量评价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用修改后的内梅罗公式作为土壤质量的评价模型,将传统的统计方法与地统计学方法及GIS技术相结合,研究了金坛市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对金坛市土壤质量进行了定量化的评价。结果表明,金坛市土壤全氮以差级水平为主,pH、速效磷、速效钾、CEC和有机质均以中等级以上水平为主,综合肥力质量以中等水平为主;相对来说,全氮含量总体较低是金坛市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pH值较低和速效磷水平较低是部分地区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性因子;金坛市土壤分质量及综合肥力质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具有以下特征:在东西方向上,中部纵贯全市南北的丹金溧漕河两侧的低洼圩区土壤质量指数相对较高,东部的高亢平原区次之,西部的丘陵区土壤质量指数最低;南北方向上,土壤质量指数西北低,向东南逐渐升高。土壤质量指数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洮湖周围的河口区。金坛市土壤质量指数的这种分布特点明显与地形地势、径流方向和土地利用等有关,而地形地势是决定金坛市土壤质量空间分布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中部移民安置区土壤养分特征及变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移民迁建对三峡库区中部土壤养分的长期影响,本研究在库区中部不同地貌类型移民安置区选择3种(耕地、果园和林地)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内梅罗指数法,揭示1998~2015年各区域的土壤养分特征及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库区中部移民安置区的土壤养分总体水平较低;不同地貌类型区及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特征及变化存在差异性,整体呈现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2008年、2012年是土壤养分综合指数的最低和最高点,条状低山区土壤养分指数最高,浅丘区次之,单斜深丘区最低,但变化幅度较大;耕地土壤养分指数变化较显著,而林地、果园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8.
经济高速发展区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处经济高速发展区的张家港市为例,进行了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采取基于综合评价与功能评价相结合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不但可以了解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演变状况,而且还可以把握研究区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自1980年以来,经过24年的耕作,张家港市土壤质量呈现上升的动态演变趋势,雏形土二、三等地面积提高,四等地所占比例降低,人为土二等地面积提高,三、四等地比例降低,并出现一等地。功能性评价结果表明,肥力保证功能和大量养分供应功能的提高是雏形土质量提高的原因,而肥力保证功能的提高是人为土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微量营养的变化对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提高贡献较小。雏形土较人为土具有更高的质量提高的余地。雏形土钾素的亏缺、人为土明显酸化和全磷的降低,以及两种土壤有效Cu的超标和有效Zn和B的短缺,是研究区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及土壤肥力障碍因子分析,对于区域土壤利用和改良、指导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进贤县为研究区,通过水稻遥感解译测产,结合主成分分析进行土壤质量评价;采用综合指数法表征土壤肥力质量水平,分析该区域低肥力质量区域主要障碍因素,并进行障碍因子区划。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指标包括: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全钾(TK)、交换性钙(Ex.Ca)、容重、粉黏比;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与水稻产量相关系数达到0.73(p0.01),以当地水稻平均产量7.215 t hm~(-2)确定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阈值为0.65。分析得出,该地区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障碍包括有机质含量低和容重较大反映的低熟化度障碍、中量元素缺乏反映的酸化障碍、全钾含量低和高粉黏比反映的结构障碍等。根据障碍因素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三大障碍区:东南部丘陵区主要障碍因子为酸化和土壤结构障碍;中西部低岗平原主要为土壤酸化障碍;北部滨湖区主要障碍为水稻土熟化程度低。通过对不同区域施行针对性改良措施有益于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