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为了在体外研究西门塔尔牛的肌肉生长发育过程并建立牛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原代细胞模型。本研究采用0.2%的Ⅱ型胶原酶消化后再使用0.25%胰酶消化获得牛骨骼肌卫星细胞(bovine skeletal satellite cell,BSSC),并利用差速贴壁法分离获得纯化后的BSSC,使用RT-PCR、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鉴定BSSC,使用成脂诱导剂诱导其分化为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鉴定分化后细胞的成脂能力,使用2%马血清诱导其分化为肌细胞,RT-PCR鉴定静止期PAX7基因和肌细胞的标记基因MyoG在诱导前后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分离纯化得到的BSSC呈梭形或纺锤形,细胞形态饱满,折光性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由原来的无序生长变为有序生长;RT-PCR检测发现,BSSC表面标志基因Desmin、c-Met、Myf5和特异性标志基因PAX7均呈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AX7和MyoD基因均呈阳性表达;成脂细胞诱导分化后被油红O大量染色并观察到大量脂滴出现;成肌细胞诱导分化后静止时期PAX7基因表达量诱导前高于诱导分化后,而成肌标记基因MyoG表达量诱导前低于诱导分化后。综上,本研究成功分离获得BSSC,并证明BSSC具有分化成脂肪细胞和肌细胞的能力,为体外研究西门塔尔牛肉制品调控机制提供原代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2.
采集健康猪股骨骨髓,利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并用不同代数细胞进行了细胞生长能力、膜表面抗原(CD105、CD90、CD45)及诱导分化能力的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单个核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及涡旋状克隆团;细胞传代至第17代生长状况仍然良好;用F3代细胞进行膜表面抗原标记显示,CD90和CD1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4±1.8)%和(99.6±0.9)%,而CD45阳性表达率仅为(1.8±0.55)%,证实这些细胞具有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表面抗原;经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磷酸甘油等诱导F3代细胞,21d后出现钙物质沉积细胞群,用茜素红和Von kossa染色呈阳性,证实这些细胞已分化形成成骨细胞;经地塞米松、IBMX、胰岛素及吲哚美辛等诱导F3代细胞,21d后细胞质出现脂滴样结构,用油红O染色呈阳性,证实已分化形成成脂细胞;冷冻-解冻细胞的膜表面抗原及多能分化能力与未冻存细胞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证实,从猪骨髓中分离培养及经传代扩增获得的贴壁细胞是纯化的MSCs.  相似文献   

3.
旨在探索过表达Fad24基因对猪DFAT细胞诱导成脂分化的影响。根据猪Fad24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猪Fad24基因的全长CDS区片段,构建猪Fad24过表达载体,通过测序比对碱基和氨基酸序列,通过脂质体瞬时转染技术,将过表达Fad24载体转染猪DFAT细胞,从mRNA水平验证了Fad24基因在猪DFAT细胞中的过表达水平,然后将过表达Fad24的猪DFAT细胞在体外诱导成脂分化,从形态学、Fad24、成脂和成骨分化核心转录因子表达水平上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猪Fad24过表达载体碱基序列一致性高达99.8%,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100%;过表达Fad24的猪DFAT细胞Fad24的表达量高出正常猪DFAT细胞表达量约45倍;成脂分化诱导5 d时,与对照组的正常分化比较,过表达Fad24的猪DFAT细胞成脂分化完全被抑制,相反强力转向成骨分化,细胞积聚成许多小结节,诱导7 d时已形成典型的成骨样大结节,表面可见细胞分泌物;经茜素红染色鉴定,证实细胞分泌物中含有矿化物质沉淀;经Real-time PCR检测,证实过表达Fad24试验组显著下调成脂分化核心转录因子PPARγ2、SREBP...  相似文献   

4.
旨在建立西门塔尔牛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 EpSCs)分离培养体系,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为西门塔尔牛种质资源保存提供新方法,为干细胞治疗研究提供种子细胞。采用3~4月龄西门塔尔牛背部表皮,通过酶消化法和组织贴壁法两种方法分离培养西门塔尔牛EpSCs,绘制EpSCs生长曲线探讨其增殖能力。通过免疫荧光鉴定EpSCs表面标记物(ITG β1、P63和CD71),通过RT-PCR分析EpSCs特异性基因(ITG β1、KRT19和ITG α6)表达情况。通过体外诱导EpSCs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检测其分化潜能。结果显示,组织块贴壁法获得的EpSCs纯度较低,酶消法获得的EpSCs纯度较高,细胞传代至P28代时开始逐渐老化。EpSCs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pS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ITG β1、P63和CD71呈阳性表达,RT-PCR结果显示EpSCs高度表达ITG β1、KRT19和ITG α6,不表达CD31基因。EpSCs诱导分化脂肪细胞时,产生可被油红O着色的脂滴,经鉴定细胞阳性表达脂肪细胞PPAR-γ和LPL特异性基因。Ep...  相似文献   

5.
旨在对西门塔尔牛胰腺间充质干细胞(pancrea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进行原代培养并研究其体外分化潜能,为细胞疗法和组织工程学方面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本研究从3月龄的西门塔尔牛胚胎中无菌分离胰腺组织,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PMSCs,进行原代培养;绘制第3代、第9代、第15代细胞生长曲线并测定群体倍增时间及克隆形成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3、CD90、CD34和CD45),RT-PCR检测干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3、CD90、CD106、CD166、CD34和CD45);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其基因稳定性,通过向成脂、成骨、成软骨和成肝样细胞诱导分化,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成功分离出PMSCs,细胞贴壁后形态均为长梭形,漩涡状生长,生长趋势呈典型的S形;第9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显著低于第15代而高于第3代(P<0.01);第9代PMSCs克隆形成率显著低于第3代而显著高于第15代(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PMSCs特异性表达CD29、CD44、CD73和CD90,RT-PCR结果显示PMSCs特异性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6和CD166,未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5,与国际细胞治疗学会组织干细胞委员会指定的MSCs表面标记物相对应;核型分析表明,PMSCs为正常二倍体(2n=60,XY),染色体基因组未发生变异;特异性染色和RT-PCR结果表明,从西门塔尔牛体内获得的PMSCs可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肝样细胞。本试验证实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建立西门塔尔牛P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PMSCs具有活性好、增殖速度快的特点,与MSCs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多项分化的潜能。可为组织工程学提供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野生盘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的分离、培养及体外多向分化潜能等生物学特性。取盘羊分娩后的新生雄性胎儿脐带,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盘羊UC-MSCs后进行体外培养,并对UC-MSCs进行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诱导分化,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显示,应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得的盘羊UC-MSCs具有UC-MSCs特有的呈簇、成纤维状的特性,细胞呈"S"型曲线生长,细胞的倍增时间平均为33.50 h,且可以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脂细胞分化。诱导分化特异性染色结果表明,野生盘羊UC-MSCs经诱导后的成骨细胞经茜素红S染色呈现典型的橙红色钙沉积物聚集,成软骨细胞经阿利新蓝染色呈现蓝色的软骨基质,成脂细胞经油红O染色呈现深红色的脂滴。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成骨分化的细胞中骨内γ-羧基谷氨酸蛋白(BGLAP)、骨桥蛋白基因(OP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成软骨分化的细胞中光蛋白聚糖(LUM)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双糖链蛋白多糖(BGN)和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盒9(SOX9)基因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成脂分化的细胞中脂蛋白酶(LPL)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试验结果表明,用盘羊胎盘附带的脐带组织可以分离到盘羊UC-MSCs,且分离到的UC-MSCs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及成脂细胞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7.
为马的关节炎、肌腱和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种子细胞,本试验通过采集马颈部脂肪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群体倍增时间;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P3代细胞表面标记物,RT-PCR法扩增细胞表面标记物目的基因片段;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法测定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能力。结果发现: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下呈长梭形和典型的旋涡状,生长状态良好、折光性强;经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规律;P3、P6和P9代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1.5 h、26 h、36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3代细胞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90和CD105,不表达造血系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PCR扩增得到CD44、CD90、CD105和CD73特异性目的片段;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证明,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9.
为了研究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体外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将ASCs应用于小动物临床治疗,本试验用犬进行了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犬脂肪干细胞(Canine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cASCs)体外培养生长良好,呈细长梭形。第3代(P3)细胞诱导2周后,成脂诱导组经油红O染色可见细胞内脂滴积累;成骨诱导组经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及VonKossa染色,AKP、钙结节均呈阳性表达。第3代至第5代(P3P5)细胞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所分离细胞稳定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标志CD29、CD44、CD90(>90%),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CD45(<2%)。培养结果显示,从犬镰状韧带和皮下脂肪均可分离出cASCs。cASCs取材方便,易于体外培养,多次传代及冻存对cASCs的生物学性质无明显影响。eASCs有望成为国内动物医学临床研究和治疗的重要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细胞自噬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讨细胞自噬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BMSCs)干性的影响。分离培养cBMSCs,将其分为对照组、使用雷帕霉素促进细胞自噬的雷帕霉素组、使用3-MA抑制细胞自噬的3-MA组,于药物处理12、24、48 h后收集细胞,利用间接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LC 3Ⅱ)的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 3、Beclin 1、自噬相关基因7(Atg 7)以及干性相关基因性别决定基因相关转录因子2(Sox 2)、特异AT序列结合蛋白2(Satb 2)mRNA转录水平;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经成骨诱导的c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通过油红O染色检测经成脂诱导的cBMSCs的成脂分化能力。结果显示:雷帕霉素组的LC 3Ⅱ蛋白表达量上调,3-MA组则为下调。雷帕霉素组干性相关基因与自噬相关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且随感染时间的延长呈上调趋势;3-MA组干性相关基因与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不同程度降低,且随感染时间延长呈下调趋势。成骨诱导试验中雷帕霉素组cBMSCs形态变化最明显,且矿化面积较大,3-MA组细胞矿化面积小;成脂诱导试验中雷帕霉素组脂滴数量少,3-MA组脂滴数量多且聚集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cBMSCs自噬水平可以更好地维护其干性并提高成骨分化能力,为优化治疗中cBMSCs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究犬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cAd-MSCs)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体外模型的抗凋亡作用,以期为利用干细胞治疗胰腺炎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①用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cAd-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干细胞标志物CD29、CD34、CD44、CD45、CD73和CD90的表达,用成脂、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来鉴定其多向分化潜能;②用Ⅰ型胶原酶从小鼠胰腺组织中分离胰腺腺泡细胞(PACs),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ACs及胰腺组织中胰腺导管特异性基因CK19、β-胰岛细胞特异性细胞基因Insulin-1、α-胰岛细胞特异性基因Glucagon及PAC特异性基因PTF-1α、CPA-1、AMY2B的表达;③以10、20 μg/mL脂多糖(LPS),10、100 mmol/L雨蛙肽(Caerulein)以及10 μg/mL LPS+100 mmol/L Caerulein处理PACs,不添加药物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培养24 h后使用CCK-8检测PACs存活率,筛选体外构建内质网应激模型的最佳处理组(即模型组,P);用CCK-8检测对照组(Naive)及模型组(P)细胞0、2、4、8、12和24 h的存活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P组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④为确定cAd-MSCs对PACs的作用方式,试验分为PAC组(仅PACs,Naive)、P组、间接共培养组(IC)、直接共培养组(构建PAC模型时与cAd-MSCs直接共培养,DC),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在PACs中的表达水平;⑤在间接共培养系统中,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PACs,Naive)、对照组(PACs与cAd-MSCs共培养,C)、P组及试验组(药物处理的PACs与cAd-MSCs细胞共培养,T),细胞培养12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①分离培养的cAd-MSCs呈现成纤维样细胞形态,高表达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CD73及CD90,不表达CD34和CD45,且具备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②分离的原代PACs呈鹅卵石样,与胰腺组织相比较,AMY2B、CPA1、PTF1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CK19、Glucagon、Insulin-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③与对照组相比,10 μg/mL LPS+100 mmol/L Caerulein组细胞存活率极显著降低(P<0.01),因此选为构建内质网应激模型的最佳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4 h时P组PACs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8、12、24 h均极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Grp78、CHOP、Caspase-12蛋白的表达水平自4 h开始均极显著增加(P<0.01)。④与Naive组相比,P组TNF-α基因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增加(P<0.01);与P组相比,IC和DC组TNF-α基因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后续用间接共培养系统进行试验。⑤在间接共培养系统中,与P组相比,T组Grp78、Caspase-12和CHOP 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TUNEL检测结果显示,T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本试验成功构建SAP体外内质网应激模型,且证明cAd-MSCs对PACs内质网应激具有调控及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体外胚胎冷冻保存技术是胚胎移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种质资源保存、加强遗传改良和促进优质种源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体外胚胎冷冻过程中存在脂质含量过高、活性氧水平升高及机械损伤等问题,导致体外胚胎冷冻效率低,这极大地限制了体外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去脂质、优化体外胚胎培养液、人工塌陷囊胚腔和优化冷冻程序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冷冻后胚胎的存活率和发育能力。因此,本文概述了体外胚胎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进展和胚胎冷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提高体外胚胎冷冻效率的方法措施,旨在为提高体外胚胎冷冻保存效率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旨在基于高通量SNP芯片建立一种可评估牛早期胚胎染色体质量和生产性能的方法,为胚胎牛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通过胚胎切割技术分别对荷斯坦奶牛体内囊胚(n=27)、体外囊胚(n=21)、体外2细胞胚胎(n=6)和8细胞胚胎(n=5)进行切割取样并统计发育率,其中体内囊胚组分为1/2体内胚组(切取半个胚胎)和体内滋养层(trophoblast cells,TE)组(切取体内胚胎少量TE),体外囊胚组、体外2和8细胞胚胎分别为体外TE组(切取体外胚胎少量TE)、体外2细胞(切取体外2细胞胚胎的1个卵裂球)和8细胞组(切取体外8细胞胚胎的1个卵裂球)。切割取样后进行全基因组扩增(whole-genome amplification,WGA),对扩增成功且DNA量大于1 000 ng的样品进行SNP芯片检测,芯片检出率大于90%的进行生产性能评估,低于90%的进行染色体片段缺失分析和数据填充。结果显示:1)切割部分TE后,体内TE组剩余部分和体外TE组剩余部分继续培养24 h后的发育率分别为(94.4±5.6)%和(90.5±6.6)%,而1/2体内胚组剩余部分的发育率显著降低,仅为(22.2±14.7)%。2)1/2体内胚组和体外2细胞组扩增成功率为100%,而体内TE组、体外TE组和体外8细胞组扩增的成功率分别为(94.4±5.6)%、(76.2±9.5)%和(60.0±24.5)%;与1/2体内胚组相比,体内TE组和体外TE组经WGA后DNA量均显著下降(P < 0.05),且体外TE组扩增后DNA量显著低于体内TE组(P<0.05)。3)相较于1/2体内胚组(91.2±1.6)%,体内TE组(76.7±15.2)%、体外TE组(74.3±9.6)%、体外2细胞组(76.1±6.9)%、体外8细胞组(61.2±19.0)%芯片检出率均显著下降(P<0.05),且检出率均低于90%。4)以至少连续7个SNPs缺失作为染色体片段缺失筛选标准,体外TE组和体内TE组分别筛选到188个和388个染色体缺失片段,相应的缺失片段各包括46和48个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体外TE组缺失基因主要与细胞骨架和细胞分化相关,而体内TE组缺失基因则主要与细胞物质分泌和运输相关。5)在64 958个SNPs填充位点中52 334个SNPs填充位点的填充准确性(R2)在0.99~1之间且填充准确性为91%,说明填充的准确率较高,育种值估计显示,体外TE组生产性能低于体内TE组。综上,利用胚胎切割、单细胞基因组扩增和基因组芯片可在微创的前提下,实现对植入前早期胚胎染色体质量和生产性能的评估。同时,体内外胚胎染色体缺失片段对比分析发现体外发育过程中细胞骨架等基因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体外胚胎质量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扩增秦川牛Snail2基因,构建Snail2基因在其各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及脂肪细胞不同分化时期的时空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Snail2基因在牛脂肪沉积中的功能及调控作用奠定基础。以秦川牛为研究对象,经PCR扩增得到Snail2基因CDS区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功能结构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nail2基因在新生牛和成年牛各组织及脂肪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的时空表达谱。结果显示,秦川牛Snail2基因编码序列全长为952 bp。不同物种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牛Snail2蛋白在家牛、水牛、山羊、绵羊中高度保守。磷酸化位点分析发现,存在41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其中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 dependent kinase 1,CDK1)、CDK5、CKⅡ、CKⅠ等多个细胞周期相关激酶参与了Snail2蛋白的磷酸化修饰。蛋白结构域预测发现,牛、人和鼠等8个物种中有8个相似Motif。Snail2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不规则卷曲构成,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Snail2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分析发现1个CpG岛及E2F、C/EBP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 alpha)、AP2和Sp1等与脂肪生成相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nail2基因在牛脂肪组织中呈现较高表达水平,且随着脂肪细胞成脂分化和牛生长发育过程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Snail2基因在牛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Snail2基因通过影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进而影响肉牛脂肪沉积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检测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规律,克隆STAT3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探索STAT3基因对广西黄牛肌肉干细胞(MuSCs)分化的调控作用。采集6、12、18月龄广西黄牛肌肉组织以及生长期(GM)和分化期(DM)肌肉干细胞,分别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TAT3基因和成肌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克隆黄牛STAT3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构建过表达载体pCD-STAT3并检测其对黄牛肌肉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TAT3基因在6、12、18月龄黄牛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18月龄中表达量最高,12月龄中表达量最低;STAT3和成肌调节因子6(MYF6)基因在分化期肌肉干细胞中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生长期(P<0.01)。广西黄牛STAT3基因编码区全长2 313 bp,与空载体pCDNA3.1相连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pCD-STAT3,将pCD-STAT3转入体外培养广西黄牛肌肉干细胞,肌肉干细胞中STAT3基因及成肌决定蛋白(MyoD1)、骨骼肌肌球蛋白重链(MyHC)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肌细胞生成素(MyoG)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且肌管数量、大小均显著高于pCDNA3.1组(P<0.05)。本研究检测了转录因子STAT3在广西黄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规律;且过表达STAT3基因显著促进了广西黄牛肌肉干细胞的成肌分化,为深入研究STAT3基因在肌肉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