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种从富含多糖果实中提取RNA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醋酸钾沉淀多糖,结合多次氯仿抽提和LiCl沉淀等,得到一个可以在冬枣、葡萄、甜樱桃、桃、番茄等富含多糖果实中适用的RNA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2.
仙人掌多糖的提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提取方式、提取时间、沉淀时间、酒精用量对提取仙人掌中多糖效果(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提,提取时间0.5h,沉淀时间48~60h,酒精用量5.5倍,为提取仙人掌多糖的最经济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嫩芽为材料,对Trizol法进行改进提取总RNA,试验结果表明,加入10%PVPP与材料共研磨,并在Trizol提取液中加入1%β-巯基乙醇,可以完全排除酚类物质、色素等杂质的干扰;采用在匀浆液中加入终浓度为20%乙醇沉淀多糖、在裂解液抽提的上相中加入终浓度为3 mol/LLiCl沉淀RNA、在RNA的粗提液中加入适量的3 mol/LNaAc(pH5.2)和低浓度的无水乙醇沉淀多糖等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去除多糖的干扰,获得纯净、完整的RNA样品,用它为模板进行RT-PCR反应,获得PPO基因保守区约600~800 bp的cDNA条带;而单独采用在匀浆液中加入终浓度为20%乙醇沉淀多糖的方法,不能将样品中的多糖去除干净,这些残留的多糖会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导致逆转录反应的失败.  相似文献   

4.
高宛莉  王丽  杜瑞卿 《农技服务》2010,27(3):356-357
在以仙人掌多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3个因素最佳配合基础上,选取酒精用量、沉淀时间两因素进行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利用MATLAB7.0软件对仙人掌多糖提取产量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解逆矩阵分析表明:在酒精用量为6.52倍,沉淀时间59.7h的条件下,仙人掌多糖提取最大预测值为35.22g/100ml,实际值为35.17g/100ml,两者基本相符。利用优化工艺参数提取仙人掌多糖时,具有最大的提取产量。  相似文献   

5.
柰嫩芽总RNA的提取与纯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嫩芽为材料,对Trizol法进行改进提取总RNA,试验结果表明,加入10%PVPP与材料共研磨,并在Trizol提取液中加入1%β-巯基乙醇,可以完全排除酚类物质、色素等杂质的干扰;采用在匀浆液中加入终浓度为20%乙醇沉淀多糖、在裂解液抽提的上相中加入终浓度为3mol/L LiCl沉淀RNA、在RNA的粗提液中加入适量的3mol/LNaAc(pH5.2)和低浓度的无水乙醇沉淀多糖等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去除多糖的干扰,获得纯净、完整的RNA样品,用它为模板进行RT-PCR反应,获得PPO基因保守区约600~800bp的cDNA条带;而单独采用在匀浆液中加入终浓度为20%乙醇沉淀多糖的方法,不能将样品中的多糖去除干净,这些残留的多糖会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导致逆转录反应的失败。  相似文献   

6.
芦笋茎叶多糖的提取纯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多糖得率、多糖纯度为指标,对芦笋茎叶多糖提取工艺中料液比、温度、乙醇浓度、沉淀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确定芦笋茎叶粗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90℃;提取时间为2h;沉淀乙醇浓度为80%;沉淀时间8h。并确定了sevag脱蛋白、多次醇沉的纯化工艺。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枣树田间枝条的枝皮及组培苗为材料,应用改进的CTAB法进行了总RNA的提取。针对枣组织中富含多糖多酚的特点,改进了CTAB法,采用β-巯基乙醇和PVP去除酚类,KAc及无水乙醇去除多糖,LiCl沉淀过夜的方法提取得到的RNA,条带整齐、清晰,A260/A280介于1.8~2.0之间,A260/A230均大于2.0,证明得到的RNA纯度、完整性和产率均较高,蛋白、多糖及酚类等去除较彻底。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改良CTAB-LiCl法适于进行枣总RNA的提取。  相似文献   

8.
 铁皮石斛是我国重点保护药材,因其富含多糖及次生代谢物,用普通的方法难以从叶中提取到能满足构建全长cDNA文库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对高质量RNA需要的总RNA。分别通过对异硫氰酸胍法和CTAB法进行改良。异硫氰酸胍法:往裂解液中加入PVP,通过PVP去除多酚;用56℃热水水浴5min加速组织细胞裂解;抽提时间由原来15 min缩短为5min;根据材料多糖多酚的多寡情况适当增加裂解液。CTAB法:根据材料多糖多酚的多寡情况适当增加CTAB裂解液;用LiCl对RNA进行选择性过夜沉淀;灵活处理,适当增大LiCl浓度。结果表明用改良后的2种方法均可提取到总RNA,经对比发现,改良CTAB法提取效果更好,可重复性强,抽取到的RNA更适合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提取山茱萸多糖的工艺参数。[方法]在山茱萸多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3个因素最佳配合的基础上,选取酒精用量、沉淀时间2个因素进行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用响应面法对山茱萸多糖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了两次优化。[结果]建立的山茱萸多糖提取产量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具有显著性(P<0.05)。失拟性检验结果表明,失拟不显著,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得很好,从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对比来看,也说明回归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得很好。对回归方程求导可得到极值点,在酒精用量为6.52倍,沉淀时间59.7 h的条件下,山茱萸多糖提取最大预测值为35.22 g/100 ml,实际值为35.17 g/100 ml,两者基本相符。[结论]利用优化工艺参数提取山茱萸多糖时具有最大的提取产量。  相似文献   

10.
石斛兰花蕾中含有大量多糖,干扰RNA的提取与纯化.研究表明,采用含高盐的1.5%SDS裂解液,配合LiCl沉淀RNA,去除多糖类物质,获得了完整性好、质量高的RNA,完全适用于后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源于新疆棉区的22个棉花黄萎病菌单孢菌株和3个落叶型棉黄萎病菌菌株T9、VD8和V151对4个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采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RAPD)技术分析了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25个棉花黄萎病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各棉花品种上,22个新疆菌株中都有与T9、VD8或V151的致病力差异不显著的菌株,说明新疆存在较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菌菌系.RAPD分析表明,供试的8个随机引物中6个可以从25个菌株的基因组DNA中稳定地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对扩增片段统计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7~1.00.聚类分析表明,在阈值0.625处可将25个菌株分为4个RAPD群(命名为RG1、RG2、RG3和RG4),RG1包括2个菌株,即B、BL-19菌株; RG2 包括5个菌株,即BL-17、BL-13、N-5、H、N-16;RG3为最大一个亚群,包括T9、SL等16个菌株;RG4包括2个菌株,即VD8和V151.综合分析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强弱和菌株的采集地等遗传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各主产棉区的频繁引种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Verticillium dahliae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he two basic groups, defoliate and non-defoliate, in terms of the pathogenicity reaction of 19 isolates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on 16 cotton varieties.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resistant or susceptible expression of 8 defoliate isolates on 8 upland cotton varieties R02,R04, R05, R06, R08, R09, R11 and R14, the defoliate isolates were for the first tim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rong pathogenic (XS4 as the representative), mediun with inclination to strong pathogenic (T9 a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medium pathogenic (VD8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rough th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varieties such as R05, R06, R08, R09, R11 and R14, the defoliate isolate VD8 originated from Nantong of Jiangsu Province may be efficiently distinguished from the defoliate isolate 19 originated from USA. In nondefoliate category, utilizing 4 upland varieties R15, R14, R13 and R10, it might be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t pathogenic genes in 7 isolates XJ4, XJ1, AY, VD404, VD326, LY, BP2 and may be nominated as No. 1 to No. 7 biological races respectively. The upland variety R01 is capable of resisting to all the isolates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While upland variety R12, may be used to identify strongly pathogenic isolate, which displayed a specific function in identifying strong pathogenic isolate strains.  相似文献   

13.
《新疆农业科学》2000,29(Z1):4-6
对新疆主要菌系 (非落叶型 )与我国江苏和美国落叶型菌系在病原菌致病力、培养性状、寄主反应型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与非落叶型菌系相比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 (T9和 VD8)主要造成寄主落叶 ,除危害症状存在明显差异外 ,在 PK培养基上 ,落叶型菌系 VD8和 T9菌落生长异常 ,生长初期菌丝分别纠集呈针状、黄色 ,非落叶型菌系在 PK培养基上 ,菌丝生长致密 ,白色。在 PSA培养基上 ,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土壤稀释法对转基因棉花材料12花龄期、吐絮期、收获期棉花根际土壤0~20 cm耕作层中黄萎菌核的含量和转基因材料7月31日至9月11日每隔10 d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材料12发病情况在7月31日至8月11日表现明显的高温隐症,病指下降,从8月11日至9月11日发病呈一直上升的趋势;每隔10 d转基因材料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44.53;、42.53;、54.50;、61.17;和64.03;,整个调查发病期间呈较明显的双峰趋势.从该材料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黄萎病菌菌落呈黑色放射状,土壤中菌核含量在调查时期则呈先降低后上升又降低的趋势,调查的三个时期1 g土壤含微菌核量分别为118.80、202.80和105.20个/g.土壤中黄萎菌核的含量与该材料的发病情况有直接的关系,这主要与黄萎菌核的病原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丽轮枝菌拮抗细菌8-52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细菌,采用改良的琼脂平板扩散法,通过初筛从各地的土样中分离到83株拮抗细菌菌株,对其中的69株进行了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8-52菌株。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的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的序列分析。将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的结果与相应种、属模式菌的性状相对照,认为菌株8-52与芽孢杆菌(Bacillus)的相应性状很相近。根据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此菌株与Bacillus velezensis标准菌株AB245422的16S rDNA序列相似度达99.78%,因此鉴定拮抗菌株8-52为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16.
检测棉花黄萎病菌的间接ELISA法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VD8)培养液中产生的毒素经纯化后获得电泳纯毒素PLPs,制备PLPs的抗血清,建立了检测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间接ELISA方法。研究结果显示,PLPs抗血清的效价为1:102400,最低检测为1.56ng。间接ELISA法检测显示,PLPs的免疫抗血清可以与多种棉花黄萎病菌菌株体外培养液,带菌棉籽的培养液,以及病棉的叶脉、叶柄及茎杆的榨取液发生特异性的反应,而与其他致病菌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情况.[方法]纯化培养采集的菌株,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利用鉴别寄主法测定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结果]棉花黄萎病菌菌落形态各异,供试菌系大部分可产生微菌核;供试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部分菌株对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型,其中以中等致病类型为主.[结论]新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博乐地区采集的VX27菌株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病原种群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致病性测定、营养亲和群测定及PCR特异性扩增3种方法,对新疆棉区采集的35个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系进行致病型鉴定。结果表明,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存在强、中、弱3种不同的致病类型,其中以中等致病类型居多。利用营养亲和群方法将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分为2个亲和群,其中1个亲和群中的所有菌系均与标准落叶型菌系相亲和,另1个亲和群中的所有菌系均与标准非落叶型菌系相亲和。利用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特异引物进行PCR特异性扩增,有3个菌系扩增出550bp的落叶型黄萎病菌特异性片段。用营养亲和群及PCR特异性扩增均进一步证实目前新疆存在落叶型黄萎病菌菌系。  相似文献   

19.
周燚  杨廷宪  杨佩  王斌先  孙正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722-7725,7762
[目的]探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生防菌组合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以期为植物其他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分别筛选棉花苗期、现蕾期和结铃期的高抗黄萎病内生菌,测定其16S rDNA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鉴定筛选出的3个菌株,探讨了该3个菌株在棉株内的定殖规律,并进行室内和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3个菌株分别鉴定为Paenibacillus poly-myxa YUPP-8、Paenibacillus xylanilyticus YUPP-1和Bacillus subtilis YUPP-2。定殖评价试验结果显示3个菌株均能顺利定殖于棉花体内,施用剂量与其在棉株内的定殖量具有正效应关系,在棉花苗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8,在棉花现蕾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1,在棉花结铃期定殖量最高的菌株为YUPP-2。室内盆栽抗病结果显示3个菌株联合处理的棉株在开花期未发病,单菌处理的棉株在苗期发病率分别为:6.7%(YUPP-8)、6.7%(YUPP-1)和13.3%(YUPP-2);而此时对照的发病率高达80%。2010~2011年2年的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菌联合灌根处理效果优于单菌株施用效果,其中2,010年3菌联合灌根处理区棉花结铃期黄萎病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9.4%和6.5,对照分别为47.5%和32.82,011年的结果趋势与2010年类似,但病害严重度更高一些。上述结果表明联合棉花各生育期的内生菌来防治棉花黄萎病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初步克服了目前生防菌开发中的缺陷,对其他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康氏木霉(Trichodermakoningii),以及二株未知种名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spp.)为供试菌,采用对峙培养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了四种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中,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可以强烈抑制棉花黄萎病菌生长,明显降低其菌丝干重,并具有热稳定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木霉菌丝在棉花黄萎病菌丝上平行或波浪式生长且棉花黄萎病菌丝出现细胞原生质浓缩和菌丝断裂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