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肾叶打碗花营养器官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青岛海滨地区的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营养器官解剖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 肾叶打碗花为典型的泌盐植物;叶片上下表皮分布有由多细胞组成的盐腺;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表皮外被有角质层;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气孔与表皮细胞基本齐平;为异面叶,有发达的栅栏组织.茎表皮上分布有气孔,与表皮细胞齐平;表皮与皮层之间有数层体积较小的厚壁细胞;薄壁细胞内有分泌腔分布;根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大量根毛等.研究结果表明,肾叶打碗花的解剖结构表现出与其生境相适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V,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集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集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利用石蜡切片法和叶表皮装片法对薹草属菱形果薹草组(Carexsect.Rhomboidales)9种植物进行叶片解剖结构特征观察。结果表明:9种植物的叶片解剖学特征总体上较一致,如横切面形状为"V"形或近"V"形,具气腔,中脉上方具泡状细胞,中脉维管束周围有不同程度的厚壁组织;上表皮细胞一般比下表皮细胞大;表皮下的叶肉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叶表皮特征显示上、下表皮细胞均为长方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表现出近似种之间的相似性;表皮附属物为刺突状表皮毛;但不同种之间的叶解剖特征也有一定的区别,表现在泡状细胞层数、叶肉细胞分化层数和中脉维管束2端厚壁组织发达程度不同,气孔器在脉间成列或随机分布,气孔指数和气孔密度也有差异,可以作为区分种的依据。据此,本文提供了基于叶片解剖特征的9种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一球悬铃木叶结构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叶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一球悬铃木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叶片厚度150μm.一球悬铃木叶表皮及叶脉和叶柄上密被绒毛和星状毛,主脉上下的表皮细胞小且排列紧密;叶肉上、下均有栅栏组织,并且较为发达,海绵组织弱化;叶脉发达;气孔密度大,21.4个/单位面积,具有较强的抗旱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油桐属Vernicia Lout.与石栗属Aleurites Forst.叶的比较解剖性状。结果表明,这两个属叶的微观性状区别是明显的,虽然两属的气孔均为平列型paracytic type。前者表皮具角质条纹饰,后者具外气孔缘突和弯曲角质隆凸的气孔周缘,以及粗结节状角质纹饰。这些微观性状提供由Airy Shaw重新恢复本两属的一个辅佐证据。 在两属叶片中,具有一种共同的生理形态特征,本文称之为圆闪光点orbicular lustrous spot,这是由于一些接近上表皮的大型栅栏细胞,含一个大型的球晶簇,而且多数朝向气孔。  相似文献   

6.
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Ⅴ,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记者从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率领的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机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要远大于籼粳亚种内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5个糜子品种为试材,研究糜子品种间8个农艺性状(穗长、千粒重、株高、倒二叶叶夹角、倒二叶叶面积、倒二叶叶脉密度、倒二叶上表皮气孔密度、倒二叶下表皮气孔密度)9项指标的形态解剖差异.结果表明,5个糜子品种间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株高等其他8项指标差异极显著;糜子的叶脉密度为4.65~5.66条·mm-1;糜子上表皮气孔密度大于下表皮气孔密度.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糜子品种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环境扫描电镜下对29种及1亚种分布于中国的鹅绒藤属(Cynanchum)植物叶表皮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本研究中鹅绒藤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存在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表皮细胞轮廓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多数种类上表皮气孔不明显,下表皮除了狭叶白前(C.stenophyllum)外其他种均有气孔分布;上、下表皮均具有较厚角质层,多数种类叶上表皮有表皮毛而下表皮没有.叶表皮形态学结果支持Flora of China(Vol.16)中将木里白前(C.muliense)、卵叶白前(C.steppicolum)归并到大理白前(C.forrestii)的观点;不支持将羊角子草(C.cathayense)归并到戟叶鹅绒藤(C.acutum subsp.sibiricum)、老瓜头(C.komarovii)归并到华北白前(C.mongolicum)以及翅果杯冠藤(C.alatum)是美翼杯冠藤(C.callialatum)错误鉴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对大叶榕(Ficus virens var.sublanceolata(Miq.)Corner)和细叶榕(F.microcarpa Linn.F.)的叶片解剖结构以及电镜下气孔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对大叶榕和细叶榕叶片对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大叶榕叶肉无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为等面叶,叶肉细胞排列紧密;上、下表皮由单层细胞构成,角质层极薄,下表皮上的角质膜呈网状凸起;气孔密度大,分布在下表皮并明显突起,在气孔周围没有角质层拱盖.细叶榕为异面叶,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大;上、下表皮由2层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两个亚种命名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栽培稻目前国际上仍采用加藤提出的“indica”和“japonica”,即“印度型”和“日本型”,这种命名比较令人费解。文章通过对亚洲栽培稻亚种多种命名法的深入分析与比较,论证了籼亚种与粳亚种命名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并主张统一应用这种命名。  相似文献   

12.
我院于1986年9月在早籼稻品种5460中选出了雄性不育种质,经过2年来的试验研究,已由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和农学系分别选育出2个籼稻光敏核不育系5460S和5460FPS,并于1988年7、8月先后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则第26.1,2条的规定,籼稻(印度型)Oryza sativa L. subsp. indica Karo应当改为Oryza sativa L. subsp. sativa. 粳稻(日本型)仍用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  相似文献   

14.
水稻第2染色体上细菌性条斑病抗性QTL的检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中抗和高抗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两个籼稻品种明恢86和佳辐占为亲本构建了F2群体,应用SSR标记在水稻第2染色体的RM279~RM154之间检测到1个与水稻细条病抗性有关的QTL,其可解释遗传表型变异的13.7%,其加性效应为0.9576,来自抗病亲本佳辐占。  相似文献   

15.
栽培稻、斑点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基因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栽培稻总DNA为探针,对栽培稻(AA)自身、斑点野生稻(BB)以及药用野生稻(CC)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并以斑点野生稻总DNA为探针,对自身和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以此研究A、B、C 3个基因组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B、C基因组之间都存在较高的同源性,其中AA与CC之间的信号最强,BB基因组与AA基因组次之,BB基因组与CC基因组的信号最弱.说明A、B、C 3个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A与C最近,B与C最远.  相似文献   

16.
以秋桂矮11、华籼占、万籼占45等3个籼稻品种的种子为外植体,消毒后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25±1)℃下暗培养20~30天后比较不同品种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再将愈伤组织继代培养20天后调查其增殖率。结果表明,在NMB培养基中添加2.5~3.0 mg/L 2,4-D有利于提高籼稻愈伤组织诱导率,添加脯氨酸、水解酪蛋白等营养物有利于提高万籼占45的愈伤诱导率,但对提高秋桂矮11、华籼占的愈伤诱导率影响不大;在NPCS培养基(NMB 0.5g/L脯氨酸 0.3 g/L水解酪蛋白 3~5 g/L山梨醇)继代培养1~2次,以30 g/L麦芽糖为碳源、2,4-D浓度为2.5 mg/L时,籼稻愈伤组织活性明显提高,其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率最大。  相似文献   

17.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叶片叶绿体性状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alanca)和栽培稻(O.sativa L.)叶片的成熟叶绿体性状基本结构相似。普通野生稻叶片叶绿体体积较小,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少,基质密度低,但基质片层数较多,具有较多嗜锇体颗粒。栽培籼稻叶片成熟叶绿体积累大量的淀粉,且在叶绿体旁伴随着结构发育良好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普通野生稻直立类型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匍伏类型没有。这些现象说明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变而来,也说明栽培籼稻与一年生直立类型野生稻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长药野生稻导入系T821B和籼稻保持系G46B构建的F2群体,对一次技梗数(PBN)、二次枝梗数(SBN),二次技梗数与一次技梗数之比(二、一次技梗数比,RSP)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第3和6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控制一次枝梗数的QTL,在第4、6和7染色体上定位到3个与二次枝梗数相关的QTL,在第1、4、6、8、9和11染色体上发现7个影响制二、一次技梗数比的QTL;第6染色体在水稻枝梗数的遗传控制上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稻待测粳型亲籼系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粳型亲籼系可能是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利用籼粳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待测粳型亲籼系与籼稻杂交的F1杂种优势。试验表明,第一,粳型亲籼系G3005-4-1与籼稻杂交,其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强大,而其他亲籼性好而粳型性强的系统与籼稻杂交,其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弱,第二,粳型亲籼系G3005-4-1与粘稻杂交,F1主要表现为穗大粒多,结实正常,并且不存在生育期偏长和植株偏高的现象。第三,F1理论产量中亲优势与双亲平均值和分子标记测得的双亲相似系数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