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2-1994年对天我洲长江故道水体调查研究表明;三氮9NH4-N,NO2-N,NO3-N)含量适中,为0.20-0.64mg/L,N/P=9-150,磷为限制性营养元素,补充较缓慢。  相似文献   

2.
氯化物水型盐碱池塘的限制性营养盐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沿黄盐碱地池塘水(ClⅡNa 和ClⅢNa) 的主要营养盐(N、P) 的限制作用和适宜施肥浓度。首次发现该类型池塘普遍表现为氮限制。塘水中无机氮浓度很低,只有(23 .56 ±12 .53) μg/L( M±SD) ,与无机磷的比值仅为1 .02 ±0 .85 ;而总氮和总磷并不低,分别为(3 .35 ±1 .08) mg/L 和(0 .24 ±0 .11) mg/L;TN/TP为14 .94 ±3 .43 。适宜的施肥N∶P( 重量) 为(10 ~15)∶1 。文中提出了1 种氮限制指数:INL= (DOIN1 .0- DOIc)/(DOIN1 .0P0 .1 - DOIc) ,并拟合出INL 与TN/TP的相关模型,INL 可准确地表示氮限制程度。文章最后分析了氮限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白莲湖精养期间的水化学进行了研究1)该湖属Si^Na含盐量,总碱度和总硬度均偏低。2)有效氮含量平均0.728毫克/升,其中NH4-N,占97.5%,PO^3-P平均0.015毫克/升,N/P平均48.5,磷是限制性营养元素,硅酸盐(SiO2)适中,3)PH,DO适宜,COD平均12.15毫克/升,DO和COD各对应的底表层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微量元素在盐碱地新池塘配方施肥培育鱼种中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施足基肥的盐碱地新池塘中,将有机肥、无机肥氮、磷、微量元素按比例连续不断地配方施肥和水质调控,使水体中NH4^+-N+NH3-N为0.835 8mg/L,PO4^3--P为0.128 6mg/L,SiO2为1.49mg/L,N/P为6.02:1。微量元素Fe、B、Mn、Zn、Mo、Co分别按60、50、50、5、5、5μg/L施入池水,隐藻、硅藻为优势种群的浮游植物总生物量达到46.939mg/  相似文献   

5.
根据测水数据将有机肥、无机肥氮和磷按比例少量多次施肥,使试验水体中NH4-N+NH3-N平均值为0.8389mL,PO4^3--P为0.1285mg/L,N/Po 7.33/1,COD平均值为17.85mg/L,有机腐屑和细菌占有机悬浮物的75%,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8.5711mg/L,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3.218mg/L,叶绿素为232.6μg/L,池中绿藻、隐藻、硅藻为优势种群,成功地  相似文献   

6.
1993年-1994年对进贤湖泊水体理化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含盐量平均在82.25—138.98mg/l。总硬度和总碱度均在2.8德国度以下,均偏低。DO、PH和COD均适合主要经济鱼类生长。总无机氨0.265—2.175mg/l,PO43──P在0.012—0.026mp/l。N/P在11.3—97.4,N/P均大于7,磷可能是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连市甘井子区北部沿海浮筏养殖水环境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95年8~9月“太平洋牡蛎病害防治技术”的水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初步分析了甘井子区北部沿海,在夏季高温期水体中理化要素(T、S、DO、COD、透明度),营养盐(NH3-N,NO2-N,NO3-N,PO4-P),及浮游生物量(叶绿量a)的含量和分布特征,介绍了各要素含量基本处于海水海水正常浓度水平,属于一类海水水质,海区营养水平为中等营养水平,是适宜的浮筏养殖区,但养殖规模应用有所限制。  相似文献   

8.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5,19(3):193-202
天鹅洲故道水面面积为13.7-30.0km^2。据1991-1994年的调查,该故道具有以下优良性状:(1)水质好,溶解氧为5.7-10.5mg/ml,透明度为0.3-1.75m。(2)水生生物丰富,共有16门,306种。(3)鱼类种类繁多,计有9目18科77种。(4)家鱼资源丰富,性状优良。每年7-8月约有近20万尾鲢、鳙、草、青鱼苗种进入故道育肥,其渔获量在7万kg左右;生长参数的比较分析证明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在1994年7月至9月间莱州湾海水养罗非鱼围隔生态系浮游植物优势种、叶绿素浓度与理化因子的关系。各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基本一致,但其相关程度不同,主要优势种卵形隐藻、海洋原甲藻和扁藻与各理化因子的关系最紧密。从总体水平上,各种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TN>pH>TP>NO2-N>DO>COD>SD>NH4-N>PO4-P。氮磷对浮游植物的相对影响取决于氮、磷的比值。在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 TN/TP为 18左右。施鸡粪和投饵两种养鱼方式中,氮和磷分别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本文还就浮游植物变动对罗非鱼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东港湖化肥养鱼及增产增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港湖采用干施碳酸氢铵法获得渔业丰产,1993~1995年鱼产量递增率分别为2132%、3406%和621%。在33℃水温时肥效周期为10d左右,NH+4-N在施肥后2~3d达到高峰,NO-3-N在施肥后4~5d达到高峰,浮游生物在施肥后5~6d达到高峰。1993~1994年平均肥料增产效益为073。  相似文献   

11.
牛头岛深湾网箱养殖区底质溶液中的氮和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有关海洋沉积物底质溶液中生原要素的研究报道较少。Ritenberg[5]研究了沉积物管样中NO3-N、NO2-N、NH4-N、PO4-P及SiO3-Si的垂直分布,探讨了生原要素的再生过程。国内GuHongkan等[6]研究了胶州湾底质溶液中氮和...  相似文献   

12.
不同单养及混养海水实验围隔水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岩 《水产学报》1999,23(4):350-356
1995年6~10月和1996年6~8月对不同单养和混养海水实验围隔的水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围隔中盐度、总氮、总磷和化学耗氧量(COD)在雨季前逐渐升高,进入雨季后降低;投饵养殖时围隔中磷浓度较低氮浓度较高,其中混养中国对虾和台湾红罗非鱼的围隔活性磷(PO4-P)浓度相对较高,混养对虾与菲律宾蛤仔的围隔氨氮(NH3-N)浓度较高,投铒兼酌情施肥养殖时围隔中氮浓度较低磷浓度较高,其中混养中国对虾与缢蛏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对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室内控温条件下,以鱼肉粉,小麦粉等为主要原料配成精制饵料,测定了中华绒螯蟹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率。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饵料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和实际消化率随饵料中小麦粉含量增加而下降,在24%-54%饵料蛋白范围内,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PD)与蛋白质含量(P)呈正比关系:APD=78.1303+0.2498P(r=0.8508,df=4,P<0.025);脂肪消化率(ALD)则随饵料含脂量(L)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氯改善养殖水环境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垠  马悦新 《水产科学》1998,17(4):10-13
使用二氧化氯化处理水养殖用水(实验室规模)测定水化学指标及水中细菌数量的变动,结果表明:(1)二氧化氯能够明显中水环境的溶氧(增氧量为5.8-22.7%)减低水中COD和NH3-N值(COD降低幅度为26.0-58.8%,NH3-N清除率为19.4-38.5%)(2)二氧化氯浓度为0.2×10^-3mol/m^3及1.2×10^-3mol/m^3可有显降低海水中弧菌数及细菌总数,随着药物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均匀设计法设计得到的12种培养基及对照Zarrouk培养基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6品系进行培养,研究了在不同培养基下螺旋藻对无机氮的吸收利用。结果表明,螺旋藻可以同时以NO3-N和NH4-N氮源。NO3-N对螺旋藻是最为通用和安全的氮源,但添加浓度以11mmol/L左右最为适宜,既可满足藻体的最佳生长需求又可降低养殖成本;适宜浓度的NH4-N可促进螺旋藻的生长,浓度过高则会造成NH3中毒,NH4-N的添加量以1.27~2.57mmol/L范围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暗纹东方鱼屯是近海温暖层鱼类,溯长江而上繁殖,嗣后再洄游近海。它具有海、淡两种水质环境中生存的生理调节功能。这种生理调节又是有一定限度的,对水质变动的忍耐力较为脆弱,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成活率。作者研究表明,暗纹东方鱼屯最佳适应水质理化指标为溶氧量在6mg/L以上,总磷量为0-02~0-8ppm,NO-2-N为0-2~0-8ppm,NH+4-N为0~2-5ppm,透明度在35cm以上,pH为7-4~8-6,无污染毒害元素,酚量在0-005ppm以下。这样的水质环境,鱼个体生长速度快,肥满度高,成…  相似文献   

17.
对虾池封闭式三元综合养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法探讨以对虾为主的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 、罗非鱼( O.mossabicus×O.niloticus) 和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投饵混养的最佳结构及N、P 的利用率等,并比较其养殖效果。结果表明,对虾的成活率、规格和净产量分别为70 .74 ~81 .95 % 、9 .16 ~10 .21 g/ind 和485 .4 ~567 .6kg/hm2 ;罗非鱼的出塘规格和净产量为202 .4 ~242 .5 g/ind 和66 .9 ~191 .9 kg/hm2 ;缢蛏的出塘规格和净产量分别为5 .23 ~6 .12 g/ind 和140 .4 ~456 .5 kg/hm2 。最佳结构与放养个体数的配比为对虾7 .21 ind/m2( 体长2 cm 左右) 、罗非鱼( 体重150 g 左右)0 .08 ind/m 2 和缢蛏( 壳长3 cm 左右)14 ind/m2 组,其N、P的总利用率为23 .39 % 和14 .66 % 。  相似文献   

18.
饵料结构对河蟹养殖池塘氮、磷收支和污染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走访和实验分析,比较了3种投饵结构下河蟹(Eriocheirsinesis)养殖池塘在氮、磷收支和实际污染强度方面的差异。1种饵料结构以冰鲜鱼为主,另2种含配合饲料,按照配合饲料使用量不同,分为低于1000kg/hm2组和高于1000kg/hm2组。结果显示,以冰鲜鱼为主的养殖池塘氮收支方程为:苗种3.02kg(1.10%)+饵料272.18kg(98.90%)=渔获物31.92kg(11.60%)+伊乐藻136.18kg(49.48%)+底泥沉积79.53kg(28.90%)+尾水排放27.57kg(10.02%),磷收支方程为:苗种0.26kg(0.42%)+饵料61.02kg(99.58%)=渔获物1.49kg(2.43%)+伊乐藻15.01kg(24.49%)+底泥沉积41.94kg(68.44%)+尾水排放2.84kg (463%);配合饲料使用量低于1000kg/hm2的养殖池塘氮收支方程为:苗种4.49kg(2.74%)+饵料159.09kg(9726%)=渔获物45.55kg(27.85%)+伊乐藻136.18kg(83.25%)+底泥沉积-39.26kg(-24.00%)+尾水排放21.11kg(12.90%),磷收支方程为:苗种0.53kg(1.57%)+饵料33.30kg(98.43%)=渔获物475kg(14.04%)+伊乐藻15.01kg(44.37%)+底泥沉积11.90kg(35.18%)+尾水排放2.17kg(6.41%);配合饲料使用量高于1000kg/hm2 的养殖池塘氮收支方程为:苗种413kg(2.51%)+饵料160.42kg (9749%)=渔获物43.73kg(26.58%)+伊乐藻136.18kg(82.76%)+底泥沉积-34.52kg(-20.98%)+尾水排放1916kg(1164%),磷收支方程为:苗种0.40kg(1.17%)+饵料33.91kg(98.83%)=渔获物3.82kg(1113%)+伊乐藻15.01kg(43.75%)+底泥沉积12.58kg(36.67%)+尾水排放2.90kg(8.45%)。与投喂冰鲜鱼为主的池塘相比,使用配合饲料可使N沉积率由10.62%上升至25.81%,P沉积率由2.02%上升至1267%,养殖水体总氮、总磷分别由2.30mg/L、0.237mg/L下降至1.60mg/L、0.181mg/L,尾水的N、P年排 放由2757kg/hm2、2.84kg/hm2下降至19.16kg/hm2、2.17kg/hm2。上述结果表明,河蟹养殖污染强度较低,使用配合饲料可以进一步降低其养殖污染。  相似文献   

19.
光合细菌在盐碱地池塘改良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刘福军  胡文英 《淡水渔业》1999,29(10):13-16
研究了光合细菌(PSB)在低洼盐碱地池塘围隔中对水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SB的施用对水化因子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水体中DO、NO3--N升高,而NH4-N、NO2--N、和COD降低,而对PO43--P影响不明显。当PSB浓度高时,可提高水体的pH值;对浮游生物无明显影响;PSB的一次施用量为10ppm,一次效用时间为6天左右,因而PSB可达到改良水质,进而改善水质的目的,尤其在水质恶化时,其作用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20.
非离子态氨及亚硝酸盐对欧洲鳗鲡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6~8月,通过人工控制NH3-N及NO2--N的浓度,对欧洲鳗鲡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非离子态氨对欧洲鳗鲡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26、3.27、2.19mg/L,安全浓度为0.219mg/L;亚硝酸盐对欧洲鳗鲡24、48、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0.0、84.1、26.6mg/L,安全浓度为2.66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