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朝阳地区是新麦区,七十年代以后,冬麦的播种面积和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但在冬麦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麦苗越冬死亡严重。特别是1976—1977年的冬麦越冬死亡面积达50—70%以上。对冬麦越冬大面积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有的说是“倒春寒”造成的;有  相似文献   

2.
寒地冬小麦对低温逆境的生理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苍晶  于晶  崔红  王军虹  张达  刘丽杰  李卓夫 《核农学报》2011,25(5):1017-1022
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可在黑龙江省高寒地区安全越冬(返青率大于85%),研究其对低温逆境的适应特性对于了解植物的抗寒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农冬麦1号为试材,测定了大田自然降温(最低温度5℃到-15℃)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器官的抗寒生理指标及3种抗寒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中抗寒物质的储备能力强于叶片和根系...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数学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成冬麦越冬大面积死亡原因主要有三种说法。1、冻害:认为冬季小麦分蘖节迂到它不能忍受的低温而冻死。2、冻融交替:返复多次的一冻一化。3、早春霜冻。在苏联东部及我国新疆等地,已有大量试验证明该地大面积死亡多属冻害。麦苗抗冻能力愈差、分蘖节温度愈低,低温特续时间愈长冻害死亡率愈大。苏联有人把死亡率、分蘖节温度、冬前分蘖数三者建立过经验方程。这种方程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和1月份平均气温4项指标,根据山西省62个气象站20年资料,采用二元回归、相关分析的数学方法,通过DPS数据处理系统运算,建立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年平均气温及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1月份平均气温的二元回归方程,将山西省小麦区划分为春麦区、强冬麦区、冬麦区、弱冬麦区4个大区。根据4大麦区在各行政区内的分布,将山西省小麦区划分为8个类型:北部春麦区,春麦、强冬麦兼种区,春麦、强冬麦、冬麦兼种区,春麦、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强冬麦区,强冬麦、冬麦兼种区,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冬麦、弱冬麦兼种区。本研究对山西省小麦育种、引种、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麦冻害是广大北方麦区小麦生产中的灾害之一.尤其在低温、干旱年份,冻害更重,使小麦产量受到很大影响。预防小麦越冬期冻害,除选用抗寒性强的品种之外,还应采取以下7项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冬麦冻害指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小麦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其机理和指标国内外均有不少研究。我省过去认为小麦冻害于冬季发生,主要影响北部麦区,指标多借用于外地。随着生产发展和品种更新等,原有认识及指标已不敷生产需要。为此,在以前研究基础上,从一九七九年开始,采用地理播种、分期播种等方法,进行平行观测,借助典型年的分析和调查,对冬麦冻害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分蘖节最低温度的观测方法,提出冻害按时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变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23个农气观测站1981-2007年冬小麦冻害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冬麦区冬季平均气温、小麦越冬期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最低气温出现时过程降温幅度无明显减小趋势;冬小麦越冬期负积温明显减少。冬小麦冻害发生率自1986年起逐渐下降,1995-2000年没有冻害出现,2000年后中南部地区冻害发生率又呈现上升趋势,且多以入冬剧烈降温型冻害和融冻型冻害为主。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冷暖交替突变、弱冬性品种小麦的引入、抗寒锻炼时间缩短和强度减弱及栽培管理不当是导致冬小麦冻害发生率回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虽然气候变暖,但冬小麦冻害防御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国北方人工草地建设主要优良草种紫花苜蓿的冻害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冻害指标和机制,进行了试验和理论分析,认为:冻害主要发生在紫花苜蓿萌动期。先有一定数量的高温积累,后有受冻害指标的出现,是紫花苜蓿发生冻害的基本规律。在萌动期气温出现-14~-16℃为轻度冻害指标,-16~-18℃为中度冻害指标,<-18℃为严重冻害指标。文章最后提出防御紫花苜蓿冻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并在大面积人工草地上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越冬冻害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西北内陆埋土防寒区酿酒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葡萄不同部位抗寒能力具有差异,主要受品种遗传性状差异及各部位特性影响。本文基于差热分析技术对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不同部位抗寒性进行测定,为葡萄越冬冻害的防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贺兰山东麓主栽的4种酿酒葡萄‘赤霞珠’‘美乐’‘西拉’和‘北玫’的主根、副根和枝条为试材,在模拟自然降温冷冻过程中测定其过冷却点、结冰点、相对电导率和枝条含水率,并应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4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间的抗寒能力有显著差异,且不同品种根系、枝条抗寒能力趋势表现较为一致, 4个品种抗寒能力大小顺序为:‘北玫’‘赤霞珠’‘美乐’‘西拉’。2)半致死温度与根系过冷却点呈显著性相关,结合半致死温度确定供试品种根系的过冷却点温度范围为-5.2~-2.7℃,可作为4个酿酒葡萄品种根系越冬冻害的温度参考指标。供试品种各部位中枝条抗寒能力最强,主根次之,副根最弱,且主根抗寒能力显著大于副根。研究结果对于酿酒葡萄越冬冻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酿酒葡萄抗寒性育种、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小麦发生冻害的主要原因 1.气候因素。近年来的暖冬使小麦在越冬初期的日均温度较常年偏高2-3℃,冬前的高温造成了小麦不同程度的旺长,而越冬期间或越冬期过后温度骤降至-10℃左右,随后低温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强降温及持续的低温天气,使没有经过抗寒锻炼的小麦遭遇冻害。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冬小麦冻害预报系统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运筹学决策树方法,通过归纳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建立了冬小麦冻害预报系统。系统分为品种、播种、冬前条件、越冬条件、早春条件5个层次,并以冬4、麦自身抗寒力(品种,生长状况等)和环境因素(土壤,气象条件,田间管理等)为指标,判断预测麦苗抗寒力、越冬冻伤情况及冻害程度,预测结果均以5个等级描述,系统按照预测的冻害级别给出不同时段冻害预防的补救措施和建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春性小麦的晚霜冻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霜冻在长江下游对春性品种小麦扬麦158、扬麦5号会造成冻害,暖冬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春性小麦会因受到冻害而减产。受冻后的扬麦158有良好的自我恢复能力,减产幅度比扬麦5号小。长江下游10月下旬初播种的春性小麦高产稳产,冬春镇压能预防与减轻早播麦的晚霜冻害,冻害后补肥有利于提高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缘地区气温对柑桔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柑桔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性喜温暖湿润。甜橙类,冬季低温低于-5℃就出现严重冻害,宽皮柑桔类的温州蜜柑虽耐寒性较强,但在-9℃的低温下也导致严重冻害。因此,低温是柑桔分布的限制因子。我国柑桔生产的北缘地区主要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汉江上、中游,陇南山地和长江中、下游北亚热带偏南地区以及中亚热带偏北部分地区。本区包括甘肃的武都地区,  相似文献   

14.
福建百年、五十年一遇两次极端低温对树木冻害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发生2次极端低温,1991年12月29日极端最低气温闽北达-7~-13℃(光泽),南部在2℃以下,突破百年同期最低记录;1999年12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闽北达-7~-10℃(建宁),南部在1℃上下,为50年间最低气温。原产热带和南亚热带树种引种到中亚地区,在2次低温期受冻害损失严重。据2次调查汇总南北各地受不同程度冻伤的树木达180余种。据1999年12月低温调查资料,各地受严重冻伤(I-Ⅲ级)的树木约105种,以北地区最为严重。为减少损失,今后引种和采用绿化、造林的树种应分别区域,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越冬冻害是制约中国北方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很弱且随品种遗传性状差异而变化。为鉴定不同品种酿酒葡萄根系抗寒性,为葡萄越冬冻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贺兰山东麓‘赤霞珠’‘美乐’‘马瑟兰’‘威代尔’‘西拉’‘北玫’‘北红’‘龙眼’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为试材,测定其在模拟自然降温冷冻过程中的生理响应指标(过冷却点、结冰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电导率及半致死温度)。运用相关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8个品种酿酒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影响葡萄根系组织的抗寒性。2)供试的8个品种葡萄根系抗寒能力可分为3类:弱抗寒型(‘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3.8~–3.2℃,结冰点-2.8~-2.3℃,半致死温度–4.34~–3.19℃;中抗寒型(‘北玫’‘马瑟兰’‘威代尔’),过冷却点为–5.4~–4.4℃,结冰点在–4.1~–3.7℃,半致死温度–5.90~–4.43℃;强抗寒型(‘北红’‘龙眼’),过冷却点在–6.4~–6.3℃,结冰点–5.2~–4.8℃,半致死温度–6.55~–6.11℃。3)根系抗寒能力在不同品种间有显著性差异,8个品种葡萄根系的抗寒能力强弱顺序为:‘北红’‘龙眼’‘北玫’‘威代尔’‘马瑟兰’‘赤霞珠’‘美乐’‘西拉’。过冷却点、结冰点温度可以作为评价葡萄抗寒性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对于完善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及指导防寒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2年生约书亚树(Yucca brevifolia)幼苗进行低温越冬试验,对冻害程度及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冻害程度的加重,质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叶绿素含量SPAD值逐渐降低,其中覆土容器苗的冻害程度最为严重,其质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达到了74.869 8%,3.558 3 mg/g和174.886 4 mg/g,SPAD值仅为28.566 7,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林下约书亚树幼苗的MDA含量最高,达到了5.511 5 mmol/g,且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结合越冬后约书亚树幼苗的冻窖指数及生理生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3种越冬方式下约书亚树幼苗的表现为地窖内防寒越冬效果最好,室外覆土容器苗和林下栽植幼苗冻伤较严重.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在历史上是以春麦为主的地区,解放后冬麦面积逐年扩大,六十年代以来冬季气候条件转劣,冬麦严重死亡的情况屡屡发生。为了保证小麦高产稳产,有关部门和学  相似文献   

18.
上海柑桔越冬低温的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冬季的低温冻害,是我国柑桔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由于柑桔对低温的反应极其敏感,所以评价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否适宜栽种柑桔,主要应分析该地区冬季低温的寒冷程度如何。当冬季出现了柑桔所不能忍受的低温时,即使历时很短,也会使柑桔遭受冻害。因此,用一地区的年极端最低气温来衡量柑桔的越冬条件是可行的。其中,分析一地区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历史资料,对评定该地区柑桔的越冬条件尤为重要。当冻害指标确定后,经常看到人们用“低温指标T平均x年一遇”作为分析的依据。x值大,则  相似文献   

19.
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冬季于贺兰山东麓葡萄园开展不同埋土防寒层厚度试验,结合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监测结果,研究越冬期葡萄园埋土防寒层覆盖下根区土壤温度变化规律,明确不同埋土防寒层厚度对根区土壤温度和葡萄越冬冻害的影响,为葡萄越冬冻害监测、评估及葡萄园冬季埋土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酿酒葡萄越冬期(12月−翌年2月)土壤温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波动随深度增加而缩小,埋土防寒层的覆盖,进一步减少了土壤温度的波动。(2)土壤温度随着埋土防寒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与不埋土处理(H0)相比,埋土防寒层厚度60cm(H60)处理, 20cm日最低土壤温度冬季可提高0.2~2.7℃,冬季平均可提高1.1℃;40cm土壤温度冬季可提高0.1~1.3℃,冬季平均可提高0.6℃。(3)0cm、20cm、40cm土壤温度日较差随着埋土防寒层厚度增加而减小,且极值出现时间依次滞后,60cm土壤温度几乎恒定。(4)20cm土壤温度,根干(C0)处显著高于距根干50cm(C50)、距根干100cm( C100)和距根干150cm(C150)(P<0.05),距离根干越远土壤温度越低。土壤温度最低日,埋土防寒层厚度30cm、40cm、50cm三个处理根干(C0)处20cm土层温度较C50、C100和C150分别提高1.7~2.2℃、1.7~3.3℃、2.4~3.4℃。可见,根系受冻风险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增加埋土防寒层厚度可提高土壤温度,减少土壤温度的波动,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着埋土防寒层厚度增加而出现滞后。越冬冻害发生程度随埋土厚度增加而减少,其中副根受冻率高于主根。  相似文献   

20.
福建龙眼树冻害指标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强低温常给龙眼树造成伤害,重则死亡,探讨龙眼树的冻害指标对龙眼树的合理布局和低温预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收集福建省近几年冬季低温考察资料、龙眼树冻害调查资料,引用考察文献中的龙眼树冻害和同期的低温资料,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减灾研究所1999/2000年冬季10多县(市)龙眼树冻害的照片资料和对应的低温资料;经统计处理整理成同时同地龙眼树的冻害级别与百叶箱中的最低气温资料;相关分析表明:龙眼树冻害级别与最低气温间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龙眼树的无冻害、轻冻害、中冻害、重冻害、严重冻害对应的最低气温分别为-0.2℃、-1.6℃、-2.6℃、-3.3℃、-3.5℃;各冻害级别之间平均温差随着冻害级别的提高而缩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