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调查扬州地区部分屠宰场、农贸市场沙门菌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情况,同时根据动物医院送检病料中沙门菌的分离情况判断扬州周边地区猪源沙门菌的血清型及流行情况,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资料。共采集扬州某屠宰场样品、农贸市场和动物医院样品1 727份,分离沙门菌,鉴定血清型,并对所有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及PFGE分型。结果共分离出沙门菌184株,总分离率为10.7%;共鉴定出15种血清型,屠宰场分离株中德尔卑沙门菌分离率最高(63.6%),农贸市场分离株中罗森沙门菌和德尔卑沙门菌分离率最高,而动物医院送检病料中检出的全部为鼠伤寒沙门菌(100%)。84.8%沙门菌分离株对四环素表现出极高的耐药率,对强力霉素、羧苄西林也有较高的耐药率。从农贸市场中可以找到与屠宰场来源沙门菌相同的PFEG谱型。表明沙门菌可在屠宰场和农贸市场之间传播。因此,扬州部分屠宰场、农贸市场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应采取措施降低生猪屠宰中沙门菌的污染,减少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徐州地区鸭源沙门菌的感染情况,对徐州市场和超市300份样品(鸭肉及副产品)、6个养鸭场的380份样品(鸭泄殖腔肛拭子、粪便以及饲料和用具等)以及50例临床发病鸭的脏器组织样品(肝、脾、盲肠等)进行增菌培养,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和血清型鉴定,成功分离到56株鸭源沙门菌。市场及超市产品共分离到6株沙门菌,分离率为2%,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鸭场共分离到26株沙门菌,分离率为6.8%,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临床发病鸭分离到24株,分离率为48%,其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对21株沙门菌进行ERIC-PCR分子分型,分成18类基因型,遗传相似性在59%~100%,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多态性,获得了较好的指纹图谱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市售新鲜畜肉(猪肉、牛肉)中污染的沙门菌血清型及其耐药性,试验以2012—2014年南宁市售384份新鲜猪肉、牛肉分离得到的92株沙门菌疑似菌株为研究对象,试验采用GB4789.4—2010血清学鉴定的方法以及Kirby-Bauer法分别检测分离株的血清型及耐药性。结果表明:从分离株中共鉴定出21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德比沙门菌(51.1%)以及伦敦沙门菌(13.0%);分离株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70.7%),其次为氯霉素、甲氧嘧啶、复方新诺明及氨苄西林,除11株对20种测试药物全部敏感外,其余81株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三重及以上的耐药菌株占56.5%,分离株最多可耐10种抗生素。说明南宁市售新鲜猪肉、牛肉中污染的沙门菌血清型复杂,多重耐药性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旨在了解徐州及周边地区鸭源沙门菌血清分布、耐药状况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采集徐州及周边地区病鸭脏器329份进行沙门菌分离、双重PCR鉴定及血清分型;采用Kirby-Bauer(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设计10对引物,对6大类耐药基因进行检测;PCR检测与沙门菌致病性相关的8个毒力基因。结果:共分离49株鸭源沙门菌,分离率为14.9%;鉴定出13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印第安纳沙门菌、阿贡纳沙门菌和鸭沙门菌。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AMP)和头孢曲松(CRO)耐药率为100%,对土霉素(OXY)、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卡那霉素(KAN)、利高霉素(NA)、强力霉素(DOX)、恩诺沙星(ENR)、环丙沙星(OFL)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0%以上。耐药基因blaTEM-1检出率为100%,blaPSE-1、aadA1、aadA2、tetA、gyrA、sul2基因检出率超过50%以上,parC、floR和clm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4.8%、30.6%和26.5%。毒力基因检测发现spvR(12.2%)携带率较低,mgtC和stn基因检出率为100%,invJ、sseL、siiE、sopB以及fimA基因携带率分别为75.6%、53.3%、89.6%、98.2%和97.9%。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及周边地区鸭沙门菌血清型分布较广,分离株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较严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北京地区消毒剂抗性基因分布、携带情况及其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本试验采集北京市6个行政区共计39家超市及农贸市场的猪肉和鸡肉样品,分离培养沙门菌并进行鉴定,随后结合Seqsero2、Staramr和Diamond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沙门菌的消毒剂抗性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筛选与分析。结果显示,从28家超市和11家农贸市场的148份猪源和147份鸡源样品中共分离得到79株(26.78%)沙门菌。所有分离菌株共预测得到17种血清型,其中71株鉴定得到16种序列型(ST),大部分分离菌株的血清型与ST型一一对应,其中优势菌株为肠炎沙门菌ST11(n=24)。共检出32个消毒剂抗性基因,其中非共同携带的抗性基因有5个,包括外膜孔道蛋白基因opmD/npmC(携带率72.15%)、有机汞调控蛋白基因merR2(携带率37.97%)、季铵盐类消毒剂抗性基因qacEΔ1(携带率21.52%)和qacF(携带率12.66%)、外排泵基因oqxAB(携带率1.27%)。共检测出50个耐药基因,覆盖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等共10类抗菌药物,其中氨基糖苷类占比最高(36.0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6.
某规模化种鸡场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调查国内某规模化种鸡场沙门菌流行状况,为种鸡场沙门菌净化提供基础资料。1 744份样品被采集进行沙门菌分离、血清型鉴定、耐药性分析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亚分型。结果显示:168株沙门菌被分离鉴定,分离率为9.63%,其中肠炎沙门菌有157株,为优势血清型(93.45%);抗生素耐药性试验表明,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耐药种类在三种以上的肠炎沙门菌株有130株(77.38%);随机选取28株肠炎沙门菌进行PFGE亚分型显示,这些菌株属于同一个聚类簇,表明它们可能来自于同一克隆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青海西宁地区猪肉食品中沙门菌致病性、血清型及耐药性流行情况,从青海西宁地区屠宰场、零售店、超市等采集猪肉食品样品246份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小鼠试验、Kauffmann-White法、K-B药敏纸片法分别检测沙门菌的致病性、血清型及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得到117株沙门菌中56株对小鼠具有致病性;分离的56株致病性沙门菌属于10种血清型,以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3种血清为主要流行致病血清型,分别占致病菌株的26.8%、21.4%和19.6%;分离的56株致病性沙门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新霉素、阿莫西林等9种药物耐药率在50%以上,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在12.5%~35.7%。表明青海西宁地区猪肉食品中分离沙门菌血清型较为复杂,且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8.
三黄种鸡场孵化死胚中沙门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死亡鸡胚中沙门菌的感染状况,从河南省4家三黄种鸡场自带孵化场采集死胚样品,进行沙门菌分离、血清型鉴定,并用纸片法和PCR方法对菌株耐药表型及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从356份死胚样品共分离到173株沙门菌,包括5种血清型:鸡白痢沙门菌(162株)、布利丹沙门菌(5株)、塞罗沙门菌(4株)、肠炎沙门菌(1株)、菲尔摩雷沙门菌(1株)。不同来源死胚中沙门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情况差异显著;173株沙门菌对磺胺异噁唑(82.1%)、氨苄西林(74.0%)、四环素(49.1%)、土霉素(48.6%)耐药情况较严重,且43.4%(75/173)的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情况较轻,耐药率在11%以下;对头孢他啶、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多黏菌素E、氯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PCR共扩增到13种耐药基因,且耐药基因的检出情况与耐药表型的符合率在72%以上,其中ESBLs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的符合率为100%。结论:三黄鸡鸡胚感染的沙门菌血清型复杂、多重耐药严重,且耐药基因普遍存在于耐药菌株中。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鸡源沙门菌新近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旨在了解河南省鸡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从河南省各地区养鸡场共采集了沙门菌可疑病料617份,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经生化、PCR及血清型鉴定,共分离出98株鸡源沙门菌,其中血清型定型82株,主要为肠炎沙门菌(62.24%)、鸡白痢沙门菌(18.37%)。进一步Kindy-Bauer(KB)法检测分离菌株对22种药物敏感性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对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萘啶酸较为敏感,对阿齐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在60.00%~70.00%之间,对红霉素和青霉素表现为极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100.00%。三重以上耐药菌株高达96.94%,七耐以上的菌株为56.12%,耐药最多的菌株可耐18种抗生素。由此可见,河南省禽类沙门菌的感染流行主要以肠炎沙门菌和鸡白痢沙门菌为主,多重耐药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禽类沙门菌病的诊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华中地区种鸡场沙门菌(Salmonella)的优势血清型和耐药情况,本研究从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市22个规模化鸡场采集病鸡、死胚及弱雏组织样品3 724份,通过分离培养、生化试验、PCR鉴定及血清型试验确定分离菌种属及其血清型,并采用Kirby-Bauer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从3 724份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出124株沙门菌,其中79株为D群肠炎沙门菌(63.71%,79/124),34株为D群鸡白痢沙门菌(27.42%,34/124),8株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6.45%,8/124),有3株沙门菌未能确定血清型。O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和34株鸡白痢沙门菌为O9,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O4。H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为Hg,m,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H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4株分离菌株对萘啶酸、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95.97%(119/124)、91.94%(114/124)、57.26%(71/124)和70.16%(87/124);对复方新诺明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5.81%(32/124)和12.10%(15/124);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和卡那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45%(8/124)、1.61%(2/124)、1.61%(2/124)和0.81%(1/124);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完全敏感。99.19%(123/124)的分离株至少对一种药物耐药,87.10%(108/124)的分离株表现多重耐药。本研究为华中地区养鸡场沙门菌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细菌的分离鉴定、K-B法和PCR检测方法,对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昌都市2个地区所分离的33株藏猪源沙门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33株藏猪源沙门菌,其中肠炎沙门菌是优势血清型;33株藏猪源沙门菌分离菌株对氨基糖苷类、酰胺醇类和磺胺类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链霉素耐药率33.33%,对庆大霉素耐药率33.33%,对丁胺卡那耐药率0.00%,对氯霉素耐药率为96.96%,对氟苯尼考耐药率96.96%,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75.75%,同时存在多重耐药现象,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结果表明,藏猪源沙门菌确实存在,并且分离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沙门菌在西藏林芝、昌都均有分布,应引起重视。西藏地区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需要加强监测沙门菌引起的腹泻,建立流行毒株预警机制并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东省禽场和猪场沙门菌的血清型和耐药性情况,本研究2015年从广东省多个养殖场共采集样品126份,分离出沙门菌24株,分离率为19.04%。采用Kauffmann-White法、Kirby-Bauer法和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型鉴定、药敏试验和Ⅰ类整合子检测。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24株沙门菌共鉴定出4种血清型,分别是鼠伤寒沙门菌(14株)、印第安纳沙门菌(8株)、科瓦利斯沙门菌(1株)和阿尔巴尼沙门菌(1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四环素(83.33%)、氨苄西林(70.83%)、磺胺异恶唑(70.83%)、萘啶酸(66.67%)、复方新诺明(58.33%)、卡那霉素(54.17%)、阿米卡星(54.17%)、庆大霉素(50.00%)的耐药率较高,有54.17%(13/24)的菌株对8种及8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Ⅰ类整合子检测结果显示,Ⅰ类整合酶阳性率为29.17%(7/24),整合酶阳性菌株中仅有1株扩增到携带耐药基因aadA2的基因盒。上述结果表明,广东省禽场和猪场沙门菌分离率较高,耐药情况严重,菌株的耐药性与其血清型和Ⅰ类整合子的携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在上海市不同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479份动物源性食品样品,依据国标方法进行菌株分离,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血清型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4株单增李斯特菌,分离率为7.1%(34/47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耐药率虽然不高,但日趋严重,对氨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最高(55.88%),林可霉素次之(41.18%)。血清型鉴定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以血清型1/2a(3a)型为主(76.47%),血清型1/2c(3c)次之(17.65%),而致病性强的血清型4b(4d、4e)仅占2.94%。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实验表明,所有的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76.47%(26/34)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弱。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流行1/2a(3a)血清型,耐药率日趋严重,均可形成生物被膜。因此,应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华中地区种鸡场沙门菌(Salmonella)的优势血清型和耐药情况,本研究从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市22个规模化鸡场采集病鸡、死胚及弱雏组织样品3 724份,通过分离培养、生化试验、PCR鉴定及血清型试验确定分离菌种属及其血清型,并采用Kirby-Bauer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从3 724份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出124株沙门菌,其中79株为D群肠炎沙门菌(63.71%,79/124),34株为D群鸡白痢沙门菌(27.42%,34/124),8株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6.45%,8/124),有3株沙门菌未能确定血清型。O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和34株鸡白痢沙门菌为O9,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O4。H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为Hg,m,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H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4株分离菌株对萘啶酸、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95.97%(119/124)、91.94%(114/124)、57.26%(71/124)和70.16%(87/124);对复方新诺明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5.81%(32/124)和12.10%(15/124);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和卡那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45%(8/124)、1.61%(2/124)、1.61%(2/124)和0.81%(1/124);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完全敏感。99.19%(123/124)的分离株至少对一种药物耐药,87.10%(108/124)的分离株表现多重耐药。本研究为华中地区养鸡场沙门菌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防控鸭源沙门菌感染,本试验针对四川德阳地区鸭源沙门菌的感染情况开展研究。【方法】从该地区3个种鸭场和1个鸭孵化场共采集不同类型样本222份,按国标GB 4789.4-2016方法对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进一步通过K-B法检测分离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鉴定出的稀有血清型沙门菌进行致病性研究。【结果】疑似沙门菌分离株在BS琼脂上呈黑色、灰色或棕褐色、有金属光泽菌落,在XLD琼脂上呈无色透明、或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的菌落。将疑似沙门菌株接种三糖铁琼脂斜面进行生化鉴定,疑似沙门菌分离株均能使三糖铁斜面变为红色,底部变为黄色带黑色,符合沙门菌生化特性。通过PCR对沙门菌特异性基因invA进行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可在500 bp左右观察到目的条带,确认共分离到17株沙门菌,总分离率为7.7%(17/222),包括鼠伤寒沙门菌、哈托沙门菌和波恩沙门菌3种血清型,其比例分别为47.1%(8/17)、29.4%(5/17)和23.5%(4/17),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分离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耐药率最高,对氨苄西林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2.4%(14/17)和88.2%(15/17),对喹诺酮类抗菌药最敏感,其中对萘啶酸100%(17/17)敏感。分离菌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现象,其中耐10种以上(包括10种)抗菌药的6株,占比35.2%,且10种抗菌药分别来自至少6类不同种类抗菌药;耐8种抗菌药物的2株,占比11.8%;耐5~7种抗菌药的6株,占比35.3%;耐2~3种抗菌药物的共3株,占比17.6%。通过寇氏改良法测得稀有血清型菌株H4、B2的LD50分别为3.98×106和1.58×106 CFU,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哈托和波恩沙门菌均能引起小鼠急性死亡,脏器充血、出血,细胞变性等。【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7株鸭源沙门菌,从鸭中分离到哈托沙门菌在国内外属首次。分离菌具有严重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现象,2株稀有血清型沙门菌对小鼠的致病力均较强,且致病作用相似。本研究结果可为鸭场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麻鸡死胚中沙门菌的感染和耐药状况,本研究于2014年9月~2015年8月采集河南省郑州、平顶山、漯河、商丘地区4个父母代麻鸡场孵化场死胚样品,进行沙门菌分离、血清型鉴定,并用纸片法和PCR方法对菌株耐药表型及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695份死胚样品共分离到263株沙门菌,分离率为37.8%。包括9种血清型:鸡白痢沙门菌203株、爱丁堡沙门菌17株、汤卜逊沙门菌14株、塞罗沙门菌13株、田纳西沙门菌9株、吉姆皮斯Ⅱ沙门菌4株、加瓦尼沙门菌1株、泰米尔纳德沙门菌1株、恩德培Ⅱ沙门菌1株。其中有两个鸡场样品禽副伤寒沙门菌分离率超过鸡白痢沙门菌。263株沙门菌对磺胺异噁唑(69.6%,183/263)、氨苄西林(40.7%,107/263)、四环素(35.7%,94/263)、土霉素(35.4%,93/263)、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34.2%,90/263)的耐药较严重,且26.2%(69/263)的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所有分离株对多粘菌素E、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不同种鸡场来源的沙门菌耐药情况差异较大;用PCR方法共扩增到15种耐药基因,且检出的5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符合率在81.6%以上。本研究结果为制订种鸡群沙门菌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改进沙门菌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分离并鉴定深圳市动物肉源沙门菌,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采集自深圳地区的1 055个动物肉源样品的沙门菌总阳性率为21. 04%,其中:鸡肉(28. 71%)>猪肉(24. 95%)>牛肉(15. 00%)>虾肉(2. 82%)。基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去除重复的耐药表型,得到370株非重复沙门菌株;其中的75. 2%多重耐药,53株(14. 10%)表现ACSSuT^R耐药表型。经血清型鉴定,得到38种血清型及327株确定血清型的沙门菌,优势血清型包括Derby、1,4,[5],12: i: -、Rissen、Agona和8,20: z23,z4: -。在分离动物肉源沙门菌的过程中,四硫酸盐肉汤(TT)相比于氯化镁孔雀绿肉汤(RV)更有效。本研究表明,深圳地区动物肉源样品中,沙门菌分离率鸡肉和猪肉高于牛肉和虾肉,血清型以Derby、1,4,[5],12: i: -、Rissen、Agona和8,20: z23,z4: -为主,且多重耐药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8.
采集甘肃省兰州市、定西市、张掖市、酒泉市和庆阳市等地区部分屠宰场和农贸市场共1 387份样品。通过常规细菌学和分子鉴定方法对样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血清型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1 387份样品中共分离出1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总分离率为1.0%。选择12种抗菌药物进行纸片扩散法(KB)药敏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四环素和头孢噻吩耐受最严重,耐药率为100%。青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磷霉素和多黏菌素,多重耐药严重。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1/2a血清型菌5株(35.7%),1/2b血清型菌2株(14.3%)1/2c血清菌6株(42.9%),4b血清型菌1株(7.1%)。同时,分离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1/2a、1/2b和1/2c血清型菌株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较强。研究表明,甘肃省畜禽肉品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农贸市场中污染最严重,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控,从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分析都江堰地区冷鲜肉食品中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从都江堰地区冷鲜肉食品加工厂、超市等采集冷鲜肉食品样品53份。采用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和PCR等方法对采集的53份样品进行沙门菌检测,结果显示,从53份冷鲜肉食品样品中分离到30株沙门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4株分离菌株为致病性沙门菌。采用玻板凝集试验检测沙门菌血清分型情况,结果显示,分离的30株沙门菌包括8种血清型,其中以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流行血清型,分别占分离菌株的23.3%、20%、20%。耐药性结果显示,30株沙门菌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新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性比较严重,耐药率在50.0%~100%之间,且呈现多重耐药性。表明都江堰地区冷鲜肉食品中沙门菌污染严重,血型分型呈现多样性分布,耐药性严重,呈现多重耐药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鹅源沙门菌的病原学特性,本研究从一发病雏鹅体内分离到2株细菌,根据培养特性、染色镜检、生化试验、PCR检测及血清学分型结果鉴定,分离菌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与印第安纳沙门菌。药敏试验表明,2个沙门菌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其中鼠伤寒沙门菌耐3种药物(耐药率16.7%),而印第安纳沙门菌耐12种药物(耐药率66.7%);2个分离株均对头孢曲松钠、呋喃唑酮、多粘菌素B及链霉素表现高度敏感。对分离菌株16S r DNA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后,与Gen Bank登录的22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序列进行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2个分离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与大多数泛嗜性血清型亲缘性较近,而与鸡沙门菌感染密切相关的血清型亲缘性相距较远。本研究为鹅沙门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积累了数据,也为临床防控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