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稻麦两熟条件下,研究了麦田免耕套种水稻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与移栽稻相比,免耕套种水稻株高较低,单茎叶面积略小,生物量低,但生育后期干物质累积量增加迅速。第1年免耕套种秸秆还田的产量最高,翻耕移栽秸秆还田的产量略高于移栽秸秆不还田的产量,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第2年免耕套种的产量降低。在单位面积穗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免耕套种水稻每穗实粒数较少,千粒重较高,套种水稻可获得较高产量。水稻免耕套种可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提高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翻耕移栽秸秆还田也能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水稻免耕套种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使胶稠度变软,稻米品质变优;而水稻移栽秸秆还田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略增,胶稠度变硬,食味品质有变劣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缓释复合肥对免耕直播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免耕直播条件下,水稻施肥明显不同于翻耕移栽,肥料撒施在土壤表层,流失、挥发严重,利用率低,而采用少量多次施肥,又消耗人力.通过对缓释肥料在水稻免耕直播栽培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使用缓释肥料具有提高免耕稻田土壤有效氮的含量16~45 mg/kg,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减少水稻的无效分蘖,增加每穗粒数和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水稻免耕直播的适宜用种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水稻免耕直播不同用种量、不同稻田处理、不同种子处理等20个处理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不同用种量对免耕直播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及产量有较大的影响;用催芽露白种子进行水稻免耕直播的最佳用种量为26.25kg/hm2,用旱育保姆包衣种子进行水稻免耕直播的最佳用种量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翻耕移栽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探讨免耕移栽稻的氮肥管理措施和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移栽稻的生长规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免耕/翻耕移栽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翻耕或免耕,增施氮肥可以促进分蘖的发生和叶面积的扩展;在水稻各生育时期,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有增加的趋势,每穗粒数和收获指数逐渐减少;水稻总吸氮量和实际产量逐渐增加,而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能力逐渐减小.翻耕移栽稻的分蘖能力、有效穗数和吸氮量显著高于免耕移栽稻,但翻耕和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免耕移栽稻的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翻耕移栽稻.  相似文献   

5.
以中嘉早17(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9%,“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对水稻增产效果最明显,周年产量高达15.8 t/hm2,较其他处理高5%~36%。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互作对早、晚稻米垩白粒率、早稻RVA 谱特性、晚稻消减值具有极显著影响,而对其他外观、加工品质影响不显著。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米外观品质差异不明显,“秸秆还田+早晚稻均免耕”处理稻米加工品质最优,而“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稻米RVA 谱特性最佳。综合得出,“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增产效果最好且蒸煮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6.
氮肥用量及前氮后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方超级稻沈农265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及前氮后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210kg/hm^2,磬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时,齐穗后30d,对倒1叶的叶绿素SPAD值有促进作用,还会显著增加倒2叶、倒3叶的叶绿索SPAD值;成熟期穗重占有优势,产量最高,达8364.0kg/hm^2。增施氮肥和前氮后移模式虽能增加沈农265的稻米蛋白质含量,但同时也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7.
长期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稻麦两熟制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连续秸秆还田及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翻耕+秸秆不还田”(对照,CT)相比,“免耕+秸秆还田”处理(MTS)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CTS)改善了抽穗期水稻上3叶的氮素水平,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2年试验水稻产量CTS处理比CT处理增加6.9%~14.8%。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MTS和CTS处理的有效穗数都显著提高,实粒数也有所增加;从稻米品质来看,MTS和CTS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食味品质。但“连续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S)降低了水稻产量,产量比对照(CT)低10.9%~11.8%;与对照(CT)相比,NTS处理的每穗实粒数显著下降,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期播种对免耕直播中浙优1号的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浙优1号,因其产量高、米质优,已成为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之一。在浙西南地区采用免耕直播技术、作单季稻种植,以5月底至6月初播种最佳,产量较高,米质好。提早播种产量下降,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9.
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直播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为探明免耕直播稻的生长规律和免耕直播的环境效应,研究了稻田免耕直播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免耕后,土壤容重降低和孔隙性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在土壤表层富集.与翻耕直播相比,免耕直播稻分蘖能力较弱,但无效分蘖较少,成穗率高.直播条件下,免耕更有利于叶面积的扩展.除齐穗期外,其它生育时期免耕稻的根系活力强,平均比翻耕提高4.45%.在最高分蘖期,免耕直播稻的根冠比和单蔸根干重高于翻耕直播稻.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及在茎、叶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免耕直播稻的实际产量为8.6 t/hm2,比翻耕直播稻增产5.8%.另外,免耕直播稻的收获指数比翻耕直播稻高,增幅为13.3%,但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轻简栽培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黄华占和金农丝苗为材料,于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不同栽培方式(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的大田试验,分析了中稻-再生稻干物质生产特性、产量、产量构成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头季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翻耕直播头季稻产量较翻耕移栽平均增加3.5...  相似文献   

11.
研究商品有机肥对苎麻农艺性状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的影响,为苎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2017~2019年于湖南农业大学国家麻类阳光板温室,采用土壤盆栽试验,选取3个苎麻优质品种(多倍体1号、湘苎3号和中苎1号),种植基肥为商品有机肥,共计6个处理(对照组:不施肥+多倍体1号,CT1;不施肥+湘苎3号,CX3;不施肥+中苎1号,CZ1;试验组:有机肥+多倍体1号,YT1;有机肥+湘苎3号,YX3;有机肥+中苎1号,YZ1)。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下,3个苎麻品种在快速生长期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升高;代表微生物活性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明显呈现出YT1> YX3> YZ1> CT1> CZ1> CX3的变化趋势;施用有机肥各处理与各对照处理相比,除均匀度指数(E)外,其他4个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施用有机肥增强了苎麻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其中糖类、氨基酸类、胺类、羧酸类的增强最为明显,达到显著水平(p <0. 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YT1与CT1、YZ1与CZ1相比,YT1和YZ1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和代谢功能均得到增强;YX3与CX3相比,有机肥的施用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对第一主因子中碳源的利用,抑制了对第二主因子中碳源的利用;有机肥除对苎麻植株茎粗、株高和单株分株数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各农艺性状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肥与AWCD、Mclntosh指数(U)及碳源氨基酸类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与均匀度指数(E)呈极显著负相关(p <0. 01),与丰富度指数及其他5类碳源呈显著相关(p <0. 05);有机肥与苎麻农艺性状呈现一定关系,其中与单株鲜皮厚和单株叶片数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 <0. 01),与单株生物量、单株鲜皮厚和单叶面积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 <0. 05)。因此,有机肥有助于提高苎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强微生物代谢功能,从而有利于改善苎麻农艺性状,促进增产。  相似文献   

12.
为全面掌握水稻合理密植条件下的肥水高效利用技术,2018年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人员对衡阳市水稻肥料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衡阳市水稻生产在施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重氮、磷肥,轻钾肥;重浅施,轻深施;重一般肥料,轻配方施肥;重化肥,轻有机肥。同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施肥水平、合理引导农民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快速、高效、准确地测定苎麻叶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Cd含量,研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扫描光谱结合苎麻叶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Cd含量的化学测定值,基于化学定量学方法,采用定量偏最小二乘分析法(QPLS),运用不同预处理方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校正模型,对比各模型性能参数,筛选出最优定标模型并用检验集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Cd建立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 9838、0. 9810、0. 9882、0. 9874。半纤维素绝对误差均在1以下,误差较小;Cd的预测值和化学值的绝对误差在0. 04以下,误差小,故可选择该模型对苎麻叶半纤维素和Cd含量进行快速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和完善湘南晚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以‘丰源优299’为试验材料,在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晚稻在不同秸秆覆盖(覆盖或不覆盖)和不同灌水深度(5 cm和10 cm)条件下的产量、稻米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深灌处理分蘖较多,但成穗率较低;深灌处理最大叶面积指数较大,但孕穗后降幅也较大;秸秆覆盖处理地上部干物重小于不覆盖处理,而浅灌与深灌处理干物质积累差异不大;秸秆覆盖与不覆盖处理间产量差异不大,而浅灌处理较深灌处理产量显著增加,增幅为4.2%~4.6%,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由有效穗数差异所致;灌溉深度和秸秆覆盖对稻米加工品质无影响,但浅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而秸秆覆盖使稻米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浅灌可显著提高稻田水分利用效率,而秸秆覆盖作用较小。可见,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湘南晚稻作用较小,而浅水灌溉可达到增产、提质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2010—2011年对湖南省水稻大面积生产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该病的发生在不同年份、地区及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发病面积和程度均为湘南>湘中>湘北。发病时间以湘南早于湘中、湘北,2010年发病重于2011年。分析其发病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4—9月由西南暖湿气流引起带毒白背飞虱迁入湖南省的时间迟早、机会多少及是否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和品种抗病性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规模化培育机插秧必须使用育秧基质。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商品有机基质,能培育出素质较好的秧苗,但成本过高,制约了机插秧的大面积推广。笔者通过试验探索了红黄土谷壳混配基质规模化培育机插秧新技术,与高质量的有机商品基质育秧相比,红黄土谷壳混配基质亦可培育出同等质量的机插秧苗,并显著降低成本,适合工厂化、规模化培育机插秧。  相似文献   

17.
为找到影响主产区油茶含油率的关键物候期和关键气候因子,利用湖南省多地区2009-2017年共120项油茶样本鲜果含油率数据及临近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油茶生长各阶段气候因子与鲜果含油率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与鲜果含油率相关系数最高的气候因子分别为:全年的极端最高气温、果实膨大高峰期的日最高气温≥37℃天数、采后处理期的日降水量≥1mm天数、果实成熟期的最长连续无雨日数、油脂转化和积累高峰期的极端最高气温和果实第一次膨大期的平均最小相对湿度。基于420项气候因子构建的油茶鲜果含油率的模型精度最高。综合分析得出,油脂转化和积累高峰期是影响油茶鲜果含油率的关键物候期,极端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20℃的积温和最长连续无日照天数是影响鲜果含油率的关键气候因子。其中鲜果含油率与极端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日平均气温≥20℃的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连续无日照天数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油脂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日照条件。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双季机直播稻品种筛选与搭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宜的早、晚稻连作机直播搭配品种,在洞庭湖区选用12个早稻品种、14个晚稻品种作试验材料,进行了双季机直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月1日机直播早季各品种均能安全出苗,且能于7月15日前成熟,其中,中早39、陆两优996和株两优211的产量较高,分别达8.25t/hm2、7.75t/hm2和7.30t/hm2;晚季于7月19日机直播,大部分品种能在9月15日前齐穗,10月31日前成熟,以柒两优007、中早39和陆两优996产量较高,分别达7.23t/hm2、7.00t/hm2和6.94t/hm2。综上,早季中早39、陆两优996、株两优211,搭配晚季柒两优007、中早39、陆两优996是洞庭湖区双季机直播的适宜组合,早、晚季最佳安全机直播期分别为4月1日前和7月20日前。  相似文献   

19.
刘振宏  蒋薇  刘登望  李林  张昊 《花生学报》2019,48(2):27-30,37
渍涝是我国南方地区花生芽苗期频发的灾害,其造成的直接效应是缺氧,改变植物的呼吸途径。本研究选取3个经大田验证具有明显耐涝差异的花生品种,在幼苗期设置不同时间、不同深度渍涝胁迫处理,测定3种呼吸关键酶琥珀酸脱氢酶(SDH)、乙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变化,以明确不同品种对湿涝胁迫的呼吸适应机制。结果表明,耐涝性强的品种表现出SDH活性高、LDH和ADH活性低,而耐涝性弱的品种SDH活性低、LDH和ADH活性高,该结果与大田耐涝性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0.
李超  候祖平  刘洋 《中国稻米》2019,(3):135-136,139
为探讨适宜湖南澧县当地的晚稻机械化育插秧模式,以盛泰优9712为材料,进行了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毯秧机插模式表现成熟稳定,为平原区首选推广模式,抛秧在晚稻生产中可作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