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利用5种果树食心虫的性诱剂通过诱捕法调查了延安苹果产区苹果园中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蛀螟的发生情况及成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对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苹果园中发生的食心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3种,未诱捕到桃蛀螟和苹果蠹蛾。不同调查点的诱捕结果均表明,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数量最大,属于优势种群,梨小食心虫次之,桃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相对最小。桃小食心虫雄成虫1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极不整齐;梨小食心虫在苹果树整个生长季均可诱捕到,雄成虫1年具有不明显的4个发生盛期;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羽化较为整齐,雄成虫1年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该虫在延安地区年发生2代。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试验表明,2种食心虫的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均具有引诱活性,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的引诱能力均显著强于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分别是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的2.75和2.30倍,2种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具有不对称性。本试验明确了延安苹果产区食心虫的种类组成及主要食心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对预测预报和治理苹果园食心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性诱剂监测的梨小食心虫防治指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性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蛾量与梨果着卵量的关系,建立一种简单实用,基于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量的防治指标,于2010和2011年在陕西蒲城梨园调查了梨小食心虫在早酥梨上的着卵情况及其与性诱剂水盆诱捕器诱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梨小食心虫在梨果胴部的着卵量显著高于其它部位,占总卵量的92.00%;百果卵数、卵果率随果实的增大而增加,直径70mm以上果实的百果卵数和卵果率均显著高于直径65 mm以下的果实.据此建立了诱蛾量与卵果率、百果卵量的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当以卵果率1%和百果卵量1粒为防治指标时,基于性诱剂监测的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指标分别为每天每诱捕器2.27和2.32头;以卵果率2%和百果卵量2粒为防治指标时,则分别为每天每诱捕器2.61和2.58头.  相似文献   

3.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为害‘库尔勒香梨’的主要害虫。本研究利用性诱剂诱捕器系统调查了不同栽培管理条件、果树种类和用药次数下梨小食心虫各世代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单植梨园全年成虫有5个高峰期,混植梨园成虫有4个高峰期。单植梨园和混植梨园梨小食心虫种群世代发生量不同,混植梨园中梨小食心虫种群世代重叠严重,发生数量是单植香梨园的4.02倍;单植梨园中管理粗放的河边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较重,打药频繁的母本园发生较轻,梨小食心虫成虫第1~第4代峰期延迟8~28 d,属于迁入为害。研究还表明:在混植梨园中梨小食心虫产卵有8个高峰,幼虫孵化期有6个高峰,在世代发展中相邻峰值叠加,形成成虫期4个大峰。因此,研究不同栽培管理条件下梨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有助于对其进行科学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2013—2017年,利用性诱剂诱集大樱桃园(附近种植梨、桃、苹果等其他寄主作物)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多寄主生境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动态。通过观测发现,在烟台市与多种果树混栽的大樱桃园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其中,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4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为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第2代成虫为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第3代成虫为8月上、中旬,第4代成虫为9月上、中旬。各世代成虫发生期多连续,存在世代重叠现象。成虫发生期持续时间以越冬代和第4代较长,以第2、3代较短。各世代成虫发生量以越冬代和第1代蛾量较多,其余3代数量起伏不定。建议生产上重点防治越冬代和第1代。  相似文献   

5.
山东烟台地区是我国苹果和桃的重要产区.本研究利用性诱剂诱捕器和黄色粘虫板调查烟台地区果园中主要害虫和其他常见害虫及天敌昆虫的发生动态.结果 表明:山东烟台地区苹果园和桃园中主要害虫—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小绿叶蝉在两个果园中的年发生总量存在一定差异,苹果园桃小食心虫年诱捕量为545.8头/诱捕器,显著高于桃园年诱捕量...  相似文献   

6.
春季气候条件对梨小食心虫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并掌握梨树重要害虫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种群动态规律,本试验通过性诱技术获取了2009-2012年共4年成虫的发生量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应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安徽省砀山县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并对越冬代的防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安徽砀山,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5代,4月中旬左右越冬代成虫进入成虫羽化高峰。4月份降水量与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r=-0.957 3*),低温条件下发生量小,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发生量与日均光照时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r=0.986 5*)。降水、低温、弱光照对成虫活动有很大阻碍。越冬代成虫的发生高峰期虫量是影响全年发生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在3-4月降水较少、温度较高、光照充足的年份,越冬代成虫的发生量大,需要重点监测与防治,防治适期为4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通过性诱监测明确了绿盲蝽在陕西周至猕猴桃园3月下旬至11月上旬发生为害。其中,越冬代和1代若虫在猕猴桃萌芽初期、幼果期为害致叶片出现“破叶疯”和果肉木栓化;成虫在5月、7月和9—10月发生量较大。结合防控试验示范提出了“性诱+科学用药组合”防控技术模式,即萌芽初期(3月下旬)药剂防治越冬代若虫,开花前至采收期(5—10月)应用性诱剂诱捕器控制成虫,采果前后(9—10月)根据虫口密度药剂防治成、若虫1~2次。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2014—2016年,采用性诱监测方法对浦东桃园梨小食心虫田间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虫在上海地区每年发生4—5代,4月上、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越冬代和第1~4代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中、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中旬。7月中旬是该虫全年为害高峰期,蛀梢率达18.50%~36.40%,蛀果率达9%~23%。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南疆新兴特色水果杏李上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的发生规律和迷向防治效果,于2021—2022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杏李园采用性诱剂诱集法监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评估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阿克苏杏李园1年发生4代,其中越冬代羽化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羽化高峰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第3代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中旬,存在世代重叠现象。2022年农户常规防治区内梨小食心虫的蛀果率为2.46%,性信息素迷向防治区内蛀果率为0.06%; 2021年和2022年使用性信息素迷向丝对梨小食心虫的蛀梢减退率为98.13%和88.65%,2022年的蛀果减退率为98.40%;对不同世代梨小食心虫的雄成虫迷向率在2021年为92.87%~100.00%,雌、雄成虫虫口减退率在2022年为58.75%~81.37%。表明采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丝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控制南疆杏李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诱捕率指标,评价了田间不同成虫密度下,性诱剂诱捕器不同放置密度对小菜蛾种群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在放置性诱剂后的前6 d内诱捕作用较小,其后诱蛾效果不断增强,第10-15 d出现诱蛾高峰,20 d后显著下降.在田间小菜蛾成虫不同密度下,诱蛾效果随诱捕器数量的增加而加强.当诱捕器放置密度相同时,诱蛾量随菜蛾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诱蛾率在高密度下反而下降.同时,性诱剂可有效地减少小菜蛾的田间落卵量,第6-12 d开始卵量下降.15~21 d后落卵量降至最低.与对照菜田相比,其落卵量可减少17.85%~72.19%.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桃园和苹果园中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成虫的发生动态,探讨糖醋酒液对桃蛀螟的诱捕效果,于2015—2016年利用糖醋酒液和性信息素对泰安市郊区桃园和苹果园中桃蛀螟成虫的全年发生动态进行监测,并比较糖醋酒液诱捕器在不同悬挂高度0、1.0、1.5、2.0和2.5 m下对桃蛀螟雌、雄成虫的诱捕效果。结果显示,2015—2016年,泰安市郊区桃园和苹果园中桃蛀螟成虫田间始发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发生末期均为10月上旬。糖醋酒液和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结果均显示,桃蛀螟成虫群体数量发生高峰期为9月上旬—10月上旬,且在此期间二者的诱捕量无显著差异。糖醋酒液能够同时诱捕桃蛀螟雌、雄成虫,且以雄成虫为主,在桃园和苹果园中,2016年的雄成虫诱捕量分别占总诱捕量的87.62%和88.29%。糖醋酒液诱捕器在地上0~2.5 m悬挂高度均能诱捕到桃蛀螟成虫,其中诱捕器悬挂于地上2.5 m高度时诱捕量最多,显著高于其它悬挂高度处理。表明糖醋酒液可以通过有效诱捕桃蛀螟成虫来准确监测其群体发生动态。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为其有效测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悬挂不同高度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捕监测方法,对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果实套袋和不套袋苹果园桃小食心虫的空间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泰安地区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为5月中下旬-10月上旬,其中,6月-9月是桃小食心虫发生盛期,此间共出现两次高峰。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距离地面0~2.5m处均可监测到桃小食心虫雄成虫;果实不套袋苹果园在树体不同高度桃小食心虫的发生数量均显著高于果实套袋苹果园(P0.01);果实不套袋苹果园距地面1.5m处的桃小食心虫诱捕量显著高于其他高度(P0.01),而果实套袋苹果园2.0m处诱捕量显著高于其他高度(P0.01);桃小食心虫发生动态趋势、成虫发蛾高峰期和持续时间在果实套袋和不套袋两种条件下差异不明显。试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桃小食心虫的空间分布动态规律,可为提升应用昆虫信息素预测预报的精准性与诱捕防治的全面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性信息素的田间使用技术,在田间设置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的5、10和20 m挂放密度处理区及其对照区,并对不同处理区和对照区中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和幼虫数量以及同一挂放密度下距性信息素诱捕器不同距离的茶尺蠖幼虫数量进行调查,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最佳挂放间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效果,并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茶尺蠖成虫的田间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挂放密度下,处理区诱捕器诱集的茶尺蠖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区诱捕器,但在不同挂放密度的小区之间单个诱捕器诱集的成虫数量差异不显著;当茶尺蠖幼虫重度发生(1 361.57头/m~2)时,10 m间隔挂放1套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显著降低茶尺蠖幼虫的发生数量;当茶尺蠖幼虫轻度发生(38.40头/m~2)时,间距为20 m挂放一套性信息素诱捕器时,茶尺蠖的校正防治效果可达88.44%;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在6月上旬、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下旬分别有一个明显的诱捕高峰期,与田间茶尺蠖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表明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可作为大量诱捕和虫情监测的手段在茶园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实蝇粘虫板对天敌的诱杀作用,完善实蝇粘虫板在果园的使用方法,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橘园、桃园、梨园悬挂实蝇粘虫板,调查其诱杀的橘小实蝇、其他害虫和天敌数量。结果表明,橘园、梨园和桃园共诱杀到15个种、4个科和9个类群,包括靶标害虫橘小实蝇、其他害虫和天敌。3种果园中粘虫板诱杀的昆虫种、科或类群数量有差异,其中梨园中诱杀的昆虫总数最多,为13 653头,其次是桃园,橘园中诱杀的昆虫总数最少。在橘园、梨园和桃园中,橘小实蝇的相对丰富度分别为5.90%、23.45%和21.73%,最早出现时间均为6月;在橘园中橘小实蝇诱杀量高峰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下半年天敌诱杀量高峰期略滞后于橘小实蝇的诱杀量高峰期,在梨园和桃园中橘小实蝇诱杀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橘小实蝇诱杀量高峰期与天敌诱杀量高峰期无明显相关性;3种果园中粘虫板诱杀的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寄生蜂,桃园和梨园中诱杀的草蛉较多,橘园中诱杀的瓢虫和寄生蜂较多。应用实蝇粘虫板防控橘小实蝇时,梨园和桃园应从6月上旬开始悬挂,橘园应从8月上旬开始悬挂,先少量悬挂,根据诱杀橘小实蝇数量,再逐渐增加粘虫板。  相似文献   

15.
为给苹果小卷叶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不同苹果园中研究了性诱剂和糖醋液2种方法对苹果小卷叶蛾的监测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种方法诱集到的苹果小卷叶蛾成虫动态都呈现出一年4代的发生规律,且趋势一致。不同果园中性诱剂和糖醋液对苹果小卷叶蛾的诱集量均差异显著,性诱剂诱集总量最高是糖醋液诱集总量的5.95倍,且在不同果园中2种防治方法均能显著降低枝条受害率,而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同时,2种防治方法在大面积单植苹果园中对苹果小卷叶蛾第1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9.10%和43.18%,对第3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54%和46.15%,均高于其他类型苹果园,且对第3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第1代幼虫。因此,性诱剂和糖醋液都可用于苹果园苹果小卷叶蛾的监测与防治,且在大面积单植苹果园内连续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s of field aging (0–28 days) and pheromone loading rate on the longevity of red rubber septa loaded with the sex pheromone blend of the oriental fruit mothGrapholita molesta (Busck), were evaluated in North Carolina apple orchards in 2002. Separate field tests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trap height and pheromone loading rate of rubber septa on trap catches of adultG. molesta males in an abandoned orchard. The loss of the major pheromone component, (Z)-8-dodecenyl acetate (Z8–12:OAc), from red rubber septa over a 4-week period exhibited a relatively constant release rate with 30, 100 and 300 μg pheromone. Trap cat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heromone traps placed in the upper canopy than in those in the lower canopy. Pheromone traps baited with 100μg lures caught more moths compared with those loaded with 300 μg. There was no appa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romone trap catch and septa age, with trap catch appearing to be primarily a function ofG. molesta population density. http://www.phytoparasitica.org posting May 14, 2006.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诱捕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成虫,首先调查5个不同橘园中柑橘大实蝇成虫发生量和落果数量,计算落果率,对诱捕时间和诱捕成虫百分比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分析,然后调查全田、橘园、交界带、杂树林、橘园中心5个生境下柑橘大实蝇觅食高峰期成虫发生量,并对各生境下柑橘大实蝇成虫发生量和各橘园中落果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觅食高峰期柑橘大实蝇的最佳诱捕时间为5月31日—6月27日。除杂树林外,觅食高峰期全田、橘园、交界带和橘园中心柑橘大实蝇成虫发生量和落果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比较5个生境拟合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确定在交界带生境中柑橘大实蝇成虫发生量与落果率的二次三项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因此,交界带为柑橘大实蝇成虫的最佳诱捕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