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银耳是我国珍贵的食用菌,具有很大的营养作用和药用功效,市场前景广阔。该研究初次系统地概述了银耳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银耳的生物学分类,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分子标记、基因组学等方面在银耳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银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的银耳产量占世界银耳总产量的3/4,而古田县又是福建省银耳的主产地,产品畅销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港澳、日本、泰国、东南亚各地。当前在银耳上螨害发生相当严重,在国内外尚未选育出抗螨银耳菌种之前,化学防治仍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措施,经我们多年试验和防治示范,认为克螨特是防治银耳害螨的最佳药剂。为了出口和食品卫生的需要,对克螨特在银耳中的残留量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3.
使银耳优质高产,除在培养条件方面加以充分满足外,应对银耳菌种是否已开始衰弱钝化,加以早期鉴别,这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表明,一株优质高产的银耳菌株,经沿用七年,其银耳菌丝生活力约降低三分之一,羽状菌丝生活力约降低六分之一,生物学效率大约降低五分之一。这说明防止银耳菌种衰弱钝化非常重要。一、银耳菌种衰弱钝化的表现:银耳菌种衰弱钝化的主要表现是羽状菌丝发生生理性萎缩,生长速度明显变慢,银耳菌丝萌发时间明显延迟,菌丝发黄且生长稀疏,银耳  相似文献   

4.
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银耳生产技术规范》,对银耳栽培房的建设场地、规格及其附属设施做了详细规范。从此,银耳栽培房建设技术指标有了国家标准(以此标准建造的栽培房下称银耳标准栽培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银耳的栽培场所,从最初的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始,到住房内,再到专用栽培房,现在终于有了标准栽培房。银耳标准栽培房的各项指标,是古田县银耳产业界长期以来对银耳栽培技术不断研究、探索、创新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银耳产  相似文献   

5.
2014年10月17日,第三届中国·通江银耳节在"中国银耳之乡"通江县开幕。本届银耳节以"走进银耳之乡,感受魅力通江"为主题,组织开展了"赛耳会"暨"银耳大王"拍卖会、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研讨会、银耳博物馆开馆仪式、特色商品展示展销暨房产交易会等项活动,显示了以通江银耳为首的特色农产品的魅力和通江优质旅游产品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6.
银耳是中国的特产,野生银耳数量稀少,一般采用人工栽培。银耳的人工栽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文综述了我国银耳的研究历史,并对栽培、加工、药用、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古田县是银耳之乡,在银耳生产中因遭螨的为害,每年损失达200多万元,其中银耳菌种带螨是造成损失的一个重要方面。银耳菌种带螨除直接取食银耳菌丝,破坏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的比例之外,还传播霉菌。由于银耳栽培是密闭式的,一旦害螨侵入菌种,带螨的菌种接入栽培袋,害螨与银耳菌丝混合生长,给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摸清银耳菌种中螨的来源及其种类,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作无螨银耳菌种方法非常必要。笔者在古田县一些制菌专业户的配合下,进行了无螨银耳菌种制作的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所用的材料及器具有:小型吸尘器,塔式分离器,手提扩大镜,灭螨剂4号,以及常规制作银耳菌种所需材料  相似文献   

8.
江善赐  孟冰祥  叶德彪 《食药用菌》2015,(2):118-120,129
简介银耳生物学特性,研究银耳现代化设施和智能化装置与配套的气象因子调控技术,包括场地选择、耳房建造、保温装置和小气候调控设备的安装等。运用气象因子调节控制银耳生产,把握银耳的生物学特性与气象因子变化的关系,控制好生产关键环节的温度。利用该项生产技术,银耳批次增加,产量增加,品质优化,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由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子实体、菌丝体胶质化产生的双核酵母状孢子(FBMds)的萌发条件,研究比较了不同来源和不同浓度的香灰菌(Annuloypoxylon stygium)浸提液及不同来源银耳孢子发酵液对银耳Tr21 FBMds萌发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香灰菌浸提液和银耳孢子发酵液均有不同程度促银耳Tr21FBMds萌发的作用。不同浓度香灰菌浸提液对FBMds萌发率的试验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高浓度香灰菌浸提液可显著提高银耳FBMds萌发率,最佳浓度为40%;在该浓度下,银耳Tr21的原伴生香灰菌HTW01-5的浸提液对FBMds萌发率作用高达30.34%。银耳孢子T30-CAS、Tr01、Tr21、T8225-CAS的发酵液虽能显著促进银耳Tr21 FBMds的萌发,但效果不如香灰菌浸提液明显。研究所得银耳菌丝为纯菌丝,可稳定传代,为进一步研究银耳二型态转变以及银耳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银耳的主要产量是来自袋裁。实践证明银耳不是木腐菌,栽培银耳时一定要用银耳菌和耳友菌的混合物,即银耳混种进行接种,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现就银耳袋栽技术和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一、银耳袋栽的培养基在我国可以用来栽培银耳的原料极为丰富,例如木屑(木器厂、木梭厂、铅笔厂、地板厂、玩具厂等各种杂木屑)、柴粉(林区木材下脚料、枝桠条切片粉碎后的木材粉)、麦皮、米糠、棉籽壳、甘蔗渣等均可作为银耳袋栽的原料。上述原料按一定比例进行搭配,组成较理想的银耳袋栽培养基。  相似文献   

11.
以干银耳片为原料,研究其最佳浸发、煮制条件,超微粉碎工艺以及即食复合银耳粉配方。结果:浸泡温度50℃,浸泡时间30 min,料液比1∶7,121℃蒸煮5 min,浸煮液的多糖损失量最少,浸煮后的银耳片感官评价最佳。对煮制后烘干的银耳片进行超微粉碎,其最佳工艺为:银耳初始含水量为6%左右,粉碎时间50s,过150目筛的银耳超微粉得率较高。即食银耳固体饮料最佳配方为:银耳粉2 g,绿豆粉0.8 g,麦芽糊精1.2 g,蔗糖1.6 g,蛋白糖0.08 g。  相似文献   

12.
传统银耳羹工艺主要是加糖加水急火煮沸后再慢火熬制,熬煮需用6-8h。本工艺采用酶法破坏银耳组织和细胞,使银耳短时间变得软糯爽滑。为了获得银耳的最佳口感,以温度、时间、pH值、加酶量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温度50℃、时间25min、pH值5.5、加酶量0.7%的条件对银耳进行酶解,可获得银耳的最佳口感。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安平县食用菌厂,与中国人民解放军252医院药械科合作,进行银耳系列保健食品开发研究,研制成功银耳什锦酱和银耳汽水。银耳什锦酱酸甜适口,有银耳的特有气味、滋味和口感;银耳汽水香气纯正,滋味和顺,风味独特。这个项目,最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通过了省级鉴定。  相似文献   

14.
正银耳,性平味甘,具有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安神、强心健脑等作用,曾被列为"参、茸、燕、耳"四大珍品之一。银耳多糖是一种具有疗效的人体免疫激活剂,对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症有一定的疗效,还可提高肝脏的解毒作用。根据统计,银耳全世界60余种,我国有6种:银耳、橙黄银耳、茶银耳、金耳(金黄银耳)、金色银耳、血耳。宝鸡市从2013年引进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莆田、屏南、闽清、古田县是我国银耳的主要产区,特别是古田县袋裁银耳的产量约占世界干银耳产量的三分之二.在银耳生产中,银耳受螨类的为害也较严重。经电脑联机检索(69~87年),获知国外对银耳螨种类及防治未见报道,国内虽有一  相似文献   

16.
银耳镰孢穗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镰孢穗螨取食银耳菌丝、白毛团和子实体,并传播霉菌,导致银耳产量、质量显著下降。除精氨酸外,被螨危害银耳的16种氨基酸含量均比未受害银耳的明显减少。用塔式分离器从野外收集的银耳栽培袋、棉籽壳和银耳种中分离出腐食酪螨。弗比无爪螨、鳞翅触足螨、唯一跗线螨、镰孢穗螨等8种螨。镰孢穗螨是银耳的主要害螨,来自限耳菌种。  相似文献   

17.
银耳芽孢生长的液体培养基正交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国莲  陈立国 《食用菌》2000,22(5):19-20
银耳是我国著名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如四川通江银耳、福建漳州雪耳一直享誉国内外。银耳具强筋补肾、滋阳润肺、止咳补血、壮脑提神等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从银耳子实体和芽孢中提取的多糖,均能显著增强正常小鼠腹腔巨噬能力。银耳芽孢发酵液与孢子多糖对急性渗出水肿型炎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由于目前国内进行银耳菌丝深层发酵提取多糖投资较大,尚未规模推广。因而银耳芽孢的液体发酵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银耳芽孢液体培养的培养基作正交筛选,以期为规模生产银耳多糖作准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供…  相似文献   

18.
我县银耳生产是从1978年学习推广三明真菌研究所瓶栽银耳技术开始的。目前全县有一万三千多户栽培银耳,占总农户六分之一。去年全县总产超过二千吨,产值达二千万元,被称为我国新兴的“银耳之乡”。银耳生产的发展,对菌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从数量上要求满足,而且在单产与品质方面也要求更高。1981年春,我们从实践中摸索到银耳  相似文献   

19.
银耳作为一种营养保健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关于银耳的科研报道与日俱增。参阅各种有关文献,综述目前银耳的菌种培育、栽培技术、干燥方法和加工现状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情况,总结并提出在整个银耳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特别是精深加工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银耳香灰菌配合比及其生长态势与生产性能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在所有已被栽培的食用菌中,银耳菌种的分离、配合不仅困难,培育一个出耳性能优异的菌株尤为不易,这与银耳营养生理的复杂性具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近代银耳栽培史自1914至1983年,许多真菌学界前辈对银耳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工作。早在40年代,杨新美教授就对银耳芽孢种的分离及其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并从调查中提出了银耳与香灰菌的伴生现象。其后(1954)又写出了《中国的银耳》一文,总结了我国银耳栽培的历史经验及现状,1965年还进行了银耳人工接种的新技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概略地介绍了银耳菌种制备与配合的一般方法,但泛泛论者多,涉及实质问题者寡。人们泛知必须将银耳芽孢或菌丝与香灰菌丝适当搭配混合才能出耳。在生产实践中,有两个实质性问题,从现有资料中并无明确阐述,其一,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