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吡虫啉种子包衣技术防治麦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目前对麦蚜的防控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自然混合种群上,对室内种群尤其是麦无网长管蚜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明确吡虫啉种衣剂对单一蚜虫种类的影响,本文利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的小麦苗接种4种蚜虫,分别于3、6和9 d后检查死亡率。并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种衣剂处理对麦无网长管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小麦苗接种的4种蚜虫,3 d后死亡率大小依次为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6 d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全部死亡;9 d后麦二叉蚜全部死亡,但麦无网长管蚜死亡率仅为10.3%。生命表结果表明:麦无网长管蚜大部分个体在种衣剂处理麦苗上可以完成整个世代周期,但其生长发育延缓,存活率、寿命和繁殖力显著下降,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_0)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延长。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吡虫啉包衣处理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对麦无网长管蚜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2.
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87年,用分代隔离观测等方法克服世代重叠和有翅蚜迁飞的干扰,研究了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共获得9个世代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条件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影响,一次大风雨可使其密度下降30—80%,高龄若蚜和成蚜则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捕食性天敌对4种麦蚜间无选择性,而蚜茧蜂对禾谷缢管蚜和麦无网蚜控制作用很小。因此,麦长管蚜种群还受其它种麦蚜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麦禾谷缢管蚜发生为害与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八十年代以来,我区麦蚜频繁成灾,减产2—3成的麦田较为普遍,研究证明: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优势种群已由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转变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田间调查弄清了禾谷缢管蚜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早、中、晚播麦田的不同生育阶段,以及在植株各部位的分布。穗期禾谷缢管蚜发生轻重与3月中旬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3月下旬雨量呈负相关。由此建立了预测禾谷缢管蚜发生程度的多元回归方程式: Y=0.792 0.205X_1-0.015X_2用这个预测式回测8年田间实测值与预测值极近。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特定空间内,测定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两种蚜虫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不同密度值下的捕食量。结果表明,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是从1到∞,EI值是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喜好捕食荻草谷网蚜明显高于禾谷缢管蚜;荻草谷网蚜数量不变,禾谷缢管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是从+1到0,EI值从-1到0范围内依次减少,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禾谷缢管蚜;禾谷缢管蚜数量不变,荻草谷网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从+1到∞,EI值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荻草谷网蚜。捕食量结果同选择指数。  相似文献   

5.
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平均密度(X),聚块性指标(m/m)和有蚜株率(F)对小麦禾缢管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找出了其种群消长的4个时期:点片发生期,始盛期,猖獗期和衰退期;防治重点应在始盛期,即瓢虫卵期,以达到经济有效,充分保护利用天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谢佳燕 《植物保护》2012,38(3):102-104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剂量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酯酶活性和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吡虫啉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可极显著诱导禾谷缢管蚜蛋白含量增加和酯酶活力增强,且不同处理组间蛋白含量差异显著,但不同剂量吡虫啉处理并未对禾谷缢管蚜酯酶动力学参数产生明显影响.不同浓度吡虫啉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并未改变其酯酶的性质,但酯酶的表达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7.
克隆获得麦长管蚜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cDNA序列,明确其典型特征,为研究麦长管蚜抗性分子机理奠定基础。采用RT-PCR技术,克隆麦长管蚜钠离子通道基因cDNA序列,利用DNASTAR Lasergene 7.10软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克隆得到两条cDNA序列SaNav1SaNav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N176137和MN161584),SaNav1序列长3423 bp,共编码1141个氨基酸;SaNav2序列长2874 bp,共编码958个氨基酸。同源比对发现,SaNav1与禾谷缢管蚜和桃蚜的第一部分钠离子通道基因相似度分别高达97.81%和97.91%;SaNav2与禾谷缢管蚜和桃蚜的第二部分钠离子通道基因相似性高达97.90%和96.43%。所克隆序列包含4个同源结构域,每个结构域6个跨膜片段(S1~S6),存在钠通道选择性关键残基“DENS”。本文成功克隆了麦长管蚜中钠离子通道基因,为麦长管蚜钠离子通道抗性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影响禾谷缢管蚜自然种群变动的关键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表明 ,影响禾谷缢管蚜自然种群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的影响 ,高龄若蚜和成蚜主要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天敌主要为七星瓢虫和食蚜蝇。禾谷缢管蚜是典型的γ对策昆虫 ,具有较高的内禀增殖率 ,又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种群的变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γ值的大小可以说明自然种群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麦无网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垂直分布动态和数量时序变化方面进行。组建了由气象因素和小麦生育期为自变量的数量预测模型。对三种主要麦蚜的空间生态位的定量计算,了解麦无网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寻找影响麦无网长管蚜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认为该蚜在北京地区轻发生的原因是越冬虫源少和小麦生育阶段气温过高抑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主要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阈值及交互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用麦蚜全纯人工饲料加不同浓度次生物质的薄膜饲养技术,研究了8种次生物质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生长、发育及若蚜增重等生命参数的影响和4种次生物质对麦长管蚜的复合作用。结果表明,除芸香苷外其余几种次生物质具不同程度的抗蚜性,统计分析得到不同次生物质抗蚜阈值。单宁与总酚对麦长管蚜有明显增效作用,单宁与门布存在一定的增效作用,总酚与丁布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单宁酸、总酚、香豆素和单宁酸、儿茶素、香豆素、门布分别是抗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次生物质。  相似文献   

11.
玫烟色棒束孢与球孢白僵菌对桃蚜致病力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选取具有杀蚜潜力的虫生真菌,采用喷雾法比较研究了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和球孢白僵菌BB-1339对桃蚜成蚜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估计了2菌株对桃蚜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结果表明,菌株IF-1106侵染桃蚜后菌丝如棉絮状,形成淡玫瑰色分生孢子,且菌丝侵染速度快于菌株BB-1339;菌株BB-1339侵染桃蚜后菌丝短而致密,形成白色分生孢子。菌株IF-1106在浓度为1×108 CFU/mL时,累计死亡率达到91.7%,而菌株BB-1339最高仅为55.0%。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中Hosmer-Lemeshow方法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在接种后7 d,菌株IF-1106和BB-1339对桃蚜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0×105 CFU/mL和8.15×107 CFU/mL;当浓度为1×108 CFU/mL时,2菌株对桃蚜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4.2 d和6.8 d。表明菌株IF-1106对桃蚜的致病力高于菌株BB-1339,更具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命表技术评价豆柄瘤蚜茧蜂对豆蚜的控害潜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豆蚜及其寄生蜂豆柄瘤蚜茧蜂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描述,组建其实验种群生命表,并对2种供试昆虫的生命表参数净生殖力R0、世代平均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豆蚜和豆柄瘤蚜茧蜂的生命表参数R0Trmλ分别为:72.136、23.370 d、0.183、1.201和150.925、10.607 d、0.473、1.605。其中豆柄瘤蚜茧蜂rmR0值均明显大于豆蚜,且豆蚜繁殖1个世代豆柄瘤蚜茧蜂可以繁殖2个世代,表明豆柄瘤蚜茧蜂对豆蚜的寄生能力强,繁殖速率高,对豆蚜种群有较强的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UV-B胁迫对烟蚜Myzus persicae热激蛋白Hsp9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采用RT-PCR与RACE技术克隆了烟蚜热激蛋白Hsp90基因的全长,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烟蚜Hsp90基因在不同时长UV-B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烟蚜Hsp90基因的cDNA全长为2 670 bp,编码728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为82.6 kD,等电点为4.95,获得的氨基酸序列具有Hsp90蛋白家族的1个签名序列及C末端MEEVD基序,推测其属于胞质型热激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烟蚜Hsp90与其它昆虫Hsp90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不同时长UV-B胁迫下烟蚜Hsp90均有表达,随着照射时间延长,Hsp90表达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照射时间为15、30、60、90和120 min时,Hsp90表达量均显著升高,且在60 min时Hsp90表达量达最大,是对照组的2.05倍。表明Hsp90基因在不同时长UV-B胁迫下差异表达,在烟蚜适应紫外胁迫的分子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蚜虫内共生细菌Buchnera能否协助蚜虫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采用混合抗生素除去瓜蚜Aphis gossypii体内的Buchnera,采用刺吸电位技术和生命表方法比较除菌瓜蚜和正常瓜蚜在黄瓜上的适合度,并测定被除菌瓜蚜和正常瓜蚜预侵染黄瓜叶片中H2O2、茉莉酸和水杨酸的含量变化以及抗蚜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除菌瓜蚜体重较正常瓜蚜极显著下降了71.15%,净增殖率极显著下降了95.60%,但寿命延长了2.34倍;刺吸电位图谱显示除菌瓜蚜几乎不产生代表唾液分泌的E1波和韧皮部被动吸食的E2波。在黄瓜叶片中,除菌瓜蚜比正常瓜蚜能激发产生更高水平的H2O2;在为期14 d的侵染中,除菌瓜蚜侵染诱发总茉莉酸含量持续升高、总水杨酸含量持续下降,而正常瓜蚜侵染诱发总茉莉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总水杨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被除菌瓜蚜预侵染黄瓜上,瓜蚜进入稳定取食的时间显著滞后于正常瓜蚜预侵染处理,且前3 d的产蚜量显著低于正常瓜蚜预侵染处理。表明Buchnera除了可为蚜虫提供必需的营养外,还有调控和抑制寄主植物防御反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对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取食感染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烟株的适应性,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记录了烟蚜在感病烟株与健康烟株上的取食行为,并测定了烟蚜茧蜂对取食2种烟株烟蚜的寄生率以及烟蚜茧蜂的羽化率、发育时间及性比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健康烟株相比,烟蚜在感染PVY烟株上的第1次刺探取食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且口针遇到阻力的次数(F波)和总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烟蚜在感病烟株木质部的吸食时间(G波)显著长于健康烟株。感病烟株上烟蚜在韧皮部阶段的分泌唾液时间(E1波)较在健康烟株上显著缩短,而被动吸食汁液时间(E2波)显著延长。烟蚜茧蜂寄生取食感染PVY烟株的烟蚜,虽然能成功完成其生活史,但适应性与寄生取食健康烟株烟蚜的蚜茧蜂存在差异。在感染PVY烟株上,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为33.67%,显著低于对照的64.67%;且僵蚜体重明显下降,羽化的成蜂个体较小;成蜂存活时间1.48 d也极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5 d。表明烟蚜茧蜂对取食感染PVY烟株烟蚜的适应性较低,PVY可通过烟蚜为介体间接降低烟蚜茧蜂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短翅蚜小蜂对桃蚜的搜寻及控害潜能,采用叶碟法研究了短翅蚜小蜂对甘蓝和辣椒2种植物上桃蚜2龄若虫的取食与寄生行为。结果表明,短翅蚜小蜂对甘蓝桃蚜和辣椒桃蚜的取食和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及Holling III型方程。短翅蚜小蜂的取食和寄生搜寻效应均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桃蚜密度小于35头时,短翅蚜小蜂对甘蓝桃蚜的取食搜寻效应大于辣椒桃蚜,而当桃蚜密度大于35头时,短翅蚜小蜂对辣椒桃蚜的取食搜寻效应大于甘蓝桃蚜;短翅蚜小蜂在所有密度下对辣椒桃蚜的寄生搜寻效应均大于甘蓝桃蚜。短翅蚜小蜂取食甘蓝桃蚜的瞬间攻击率a'为0.3289,处理时间T_h为0.2597,均大于辣椒桃蚜,寄生甘蓝桃蚜的瞬时攻击率a'为0.8213,小于辣椒桃蚜,而处理时间T_h为0.0275,大于寄生辣椒桃蚜;短翅蚜小蜂对甘蓝桃蚜的理论最大取食量和寄生量均小于辣椒桃蚜。研究表明,短翅蚜小蜂对不同密度的桃蚜均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且对辣椒桃蚜的控制作用大于甘蓝桃蚜。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具有杀螨潜力的生防真菌,采用喷雾法测定分析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 IF-1106菌株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1339菌株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卵、幼螨及雌成螨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感染玫烟色虫草IF-1106菌株和球孢白僵菌BB-1339菌株后螨类的形态特征不一致,感染IF-1106菌株后形成棉絮状菌丝,而感染BB-1339菌株后则形成羊毛状菌丝。IF-1106菌株和BB-1339菌株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卵的LC50分别为2.38×107、8.26×107CFU/mL和4.48×107、1.21×108CFU/mL,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幼螨的LC50分别1.97×107、8.26×107CFU/mL和7.65×106、8.99×105...  相似文献   

18.
浅黄恩蚜小蜂和丽蚜小蜂对温室白粉虱的寄生潜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Dodd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是防治粉虱类害虫的优势寄生蜂,通过生命表技术方法分析了2种寄生蜂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的防治潜能。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在羽化第3天和第10天出现2次寄生高峰,占其总寄生量的13.7%和8.0%,在2次高峰之间逐日寄生粉虱数量比较平稳,单雌逐日平均产雌数保持在10.6~13.4头,10 d后寄生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浅黄恩蚜小蜂羽化10 d内逐日寄生粉虱量变化不大,单雌逐日产雌数稳定在4.2~5.4头,羽化14 d后寄生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的R0、T、rm、λ值分别为171.5、18.0、0.2854、1.3303和61.6、16.2、0.2544、1.2897;粉虱若虫充足时,丽蚜小蜂平均单雌寄生若虫数是浅黄恩蚜小蜂的2.7倍,而后者平均单雌取食若虫数为60.6头,明显高于前者42.7头,总的来看,丽蚜小蜂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总量220.8头,明显高于浅黄恩蚜小蜂的127.9头。表明在应用寄生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时,单独释放丽蚜小蜂比浅黄恩蚜小蜂显示出更好的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果园重要害虫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的抗药性水平及动态变化,于2012–2015年间利用浸叶法监测了中国新疆察布查尔、山东济南、陕西乾县、河北昌黎和江苏丰县苹果绵蚜对常用药剂吡虫啉、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不同苹果绵蚜种群的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以2012年察布查尔苹果绵蚜为相对敏感品系,结果发现:所有种群在不同年度均对吡虫啉产生了低到高水平抗性(最大抗性倍数 >2000倍);对于高效氯氟氰菊酯,昌黎、乾县及察布查尔2014种群均为敏感,济南、丰县和察布查尔2015种群均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对于毒死蜱,乾县种群保持敏感,察布查尔、昌黎、丰县和济南种群产生了低到高水平抗性。酶活力测定结果显示: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与苹果绵蚜对吡虫啉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呈正相关性,而酯酶活力与苹果绵蚜抗药性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表明,新疆察布查尔、山东济南、陕西乾县、河北昌黎和江苏丰县的苹果绵蚜对吡虫啉、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均呈逐年提高趋势,其中对吡虫啉的抗性程度最严重,防治中应注意合理轮换用药。  相似文献   

20.
异色瓢虫对雪松长足大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雪松长足大蚜Cinara cedri的捕食能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在室内测定了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4龄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种内干扰效应及环境温度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若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 II型,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的捕食能力强于幼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强,1~4龄幼虫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是11.41、41.32、61.73、140.85、188.68头;异色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4龄若蚜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二者之间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758~0.9993,其中2龄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最大,成虫则下降趋势最小;异色瓢虫成虫的捕食受到较强的种内干扰,在猎物密度和捕食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单头日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间关系符合模型A=58.8391x~(-0.3313);异色瓢虫的捕食受环境温度影响明显,在15~35℃范围内,其成虫对雪松长足大蚜的捕食量先增加后减少,25℃是异色瓢虫最适宜的捕食温度。表明异色瓢虫对雪松长足大蚜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尤其是成虫和高龄幼虫,但应用时还需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