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闻明全国的银耳之乡——古田,近年来袋栽银耳全面采用棉籽壳原料,单产比用木屑栽培又有提高,一般百公斤棉籽壳可收干耳160~180公斤,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如大桥镇苍岩村专业户姚锦土,仅两间15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银耳的主要产量是来自袋裁。实践证明银耳不是木腐菌,栽培银耳时一定要用银耳菌和耳友菌的混合物,即银耳混种进行接种,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现就银耳袋栽技术和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简述如下: 一、银耳袋栽的培养基在我国可以用来栽培银耳的原料极为丰富,例如木屑(木器厂、木梭厂、铅笔厂、地板厂、玩具厂等各种杂木屑)、柴粉(林区木材下脚料、枝桠条切片粉碎后的木材粉)、麦皮、米糠、棉籽壳、甘蔗渣等均可作为银耳袋栽的原料。上述原料按一定比例进行搭配,组成较理想的银耳袋栽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丁湖广 《食药用菌》2012,(6):325-329
银耳培养料栽培是取代传统的木材(原木或段木)栽培,主要以杂木屑、棉籽壳等为原料,辅以麦麸、蔗糖、石膏等作为培养料,进行塑料袋或罐、瓶式栽培。目前我国银耳产量的95%为培养料袋栽。1银耳栽培季节  相似文献   

4.
银耳镰孢穗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镰孢穗螨取食银耳菌丝、白毛团和子实体,并传播霉菌,导致银耳产量、质量显著下降。除精氨酸外,被螨危害银耳的16种氨基酸含量均比未受害银耳的明显减少。用塔式分离器从野外收集的银耳栽培袋、棉籽壳和银耳种中分离出腐食酪螨。弗比无爪螨、鳞翅触足螨、唯一跗线螨、镰孢穗螨等8种螨。镰孢穗螨是银耳的主要害螨,来自限耳菌种。  相似文献   

5.
试验观察了优质、中质和劣质三种质量棉籽壳熟料栽培平菇的效果。结果表明,三种质量棉籽壳的成分、物理性状及栽培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优质棉籽壳的含氮量高、碳氮比适宜、吸水能力强,平菇菌丝在优质棉籽壳上的长势最好、产量最高。因此,为了提高平菇栽培产量宜选用优质棉籽壳作为栽培原料。  相似文献   

6.
急支糖浆药渣栽培金针菇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急支糖浆药渣为原料用袋栽法栽培金针菇试验.结果表明:当栽培料组成为药渣13.5%、棉籽壳60%、麦麸25%和石膏粉1.5%时,金针菇菌丝的生长速度、鲜菇产量及质量均高于对照,生物学效率可达104.20%.因此,急支糖浆药渣可以用于金针菇的栽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金针菇多因子栽培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研究,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证明,以稻草糠为主要原料栽培金针菇时,添加30%的麦麦,3%的黄豆粉、适量的糖和矿物元素效果较佳,生物转化率可达90%以上。然后又以正交试验中的最佳栽培基为对照,再分别用杂木质,玉米芯,棉籽壳等代替其中的稻草糠,比较了几种主要原料对金针菇的栽培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以棉籽壳、玉米芯为主要原料的两种培养基菌丝生长较浓白、粗壮,但产量仍以稻糠为主要原料的培养基最高,棉籽壳交之,  相似文献   

8.
采用同栽培香菇相似的菌棒代替栽培瓶和栽培袋,再结合新的菌棒排位方式,与传统的两种栽培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对猴头菇菌丝生长时间、子实体产量和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菌棒栽培法较传统栽培方法更节约成本,并且产量、农艺性状、商品性等都具有优势。通过菌棒排位方式对比试验得出层架式立体栽培更适用于大规模的猴头菇生产。  相似文献   

9.
银耳是一种附木而生的真菌,近年来虽采用锯木屑栽培,但在树木资源缺乏的地区,发展银耳生产则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于1981年分别用棉籽壳与玉米芯粉作培养基代木屑栽培银耳,获得成功。从产量与质量上看,以棉籽壳栽培的效果好。一、试验经过棉籽壳的营养成分多而含量高,据河北晋县李庆福资料,棉籽壳含粗纤维26%,粗蛋白17.6%,脂肪8.8%,无氮浸出物  相似文献   

10.
银耳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菇菌、绿色食品。也是广大菇农经济收入的1个主要项目.由于银耳生物学特性与其他菇类不同。是由2种菌丝(香灰菌丝和银耳菌丝)混合结构的。而这2种菌丝对温度要求不同。且生长周期较短。在管理上稍有一个环节疏忽失误或受恶劣天气侵袭.都会造成不出耳或欠产。因此菇农就有“银耳栽培无常胜将军”的说法.意思是生产失败在所难免.而且原因复杂。  相似文献   

11.
选择香菇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架栽、立栽、地栽和林下覆土栽培共4种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测定并分析出菇后菌棒中的灰分、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香菇菌棒养分利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香菇栽培模式,出菇后的菌棒中营养元素都有所剩余,菌棒越靠近地面,其氮和磷的生物转化率越高。除有机质外,林下覆土栽培模式下的香菇菌棒中残留的营养元素最少,生物转化率最高。从菌棒养分转化方面考虑,推荐使用林下覆土栽培模式栽培香菇。  相似文献   

12.
余惠英 《食用菌》2023,(2):29-31
设3个配方栽培银耳,对栽培料进行优化试验,分析其菌丝长势、子实体长势、单棒质量、矿物质及重金属含量、成本及效益等。结果,配方(3)(棉籽壳35%,莲子壳30%,木屑20%,麸皮13%,石灰1%,银耳专用活性辅料—“特锐菲克”1%)栽培的银耳单棒质量虽略低于配方(1),但子实体矿物质含量高于配方(1)、配方(2),重金属含量最低,具有较高品质及效益,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银耳生产通常在每年春季三月,这时气候比较适宜,而在其它时间栽培都较困难,我们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多年的实验总结,找到了一条反季节栽培规律,解决高温严寒气候下照常生产银耳的技术,为菇农提供一条栽培新路。1菌种银耳反季节栽培必须选择好菌种,夏季栽培必须选择高温型菌株、如R08,R05。冬季栽培选择低温型菌株,如Rpo,R06。2从选料入手银耳栽培以棉籽壳为主要原料,棉籽壳来源于北方不同地区,处理工艺不一样,营养成份及含水量也不尽相同。应用于反季节栽培技术,必须选择配料,提高补偿效应。目前出售的棉籽壳都没有表明营养…  相似文献   

14.
银耳菌种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病害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汉文 《食用菌》2000,22(3):36-37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分析认为银耳栽培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栽培者管理技术上的失误,以及菌种质量的优劣。为此,本所就银耳菌种除了杂菌污染和虫害侵袭之外,针对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的病害作了一些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1病态特征与病理剖析 银耳菌种是一个混合菌丝体结构。即由银耳菌丝和一种称为“耳友菌”或称“伴生菌”的香灰菌丝构成的一个组合体系。这两种菌丝在生理生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银耳菌丝是白色,耳友菌丝前期白色逐渐转为黑色。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耳菌丝能直接利用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但对纤维素、半纤维素…  相似文献   

15.
用棉籽壳栽培凤尾菇,先要进行消毒处理。本试验是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测定其对杂菌的抑制效果,并观察对凤尾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供试菌种为凤尾菇PL-27。平板计数培养基为胰蛋白胨5.0克,酵母浸膏2.4克,葡萄糖10克,琼脂15克,水1000毫升,pH7.0~7.2。凤尾菇菌丝培养用棉籽壳瓶栽法。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17.
罗杨  范俊安  陈岗  杨勇  詹永  叶会琼  李娟 《食用菌》2020,(3):31-33,35
以桑枝或桔梗非药用部位部分代替棉籽壳栽培银耳,结合SAEW绿色防控技术,考察其对银耳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银耳平均单耳质量、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绝对生物学效率均高于对照;桑枝培养基比桔梗培养基栽培的银耳直径更大、单耳更重;处理组银耳的发病率降低2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茶园中重修剪、台刈的茶树枝,进行粉碎后,茶树屑含量分别为83%、63%、43%和23%的4个配方栽培茶薪菇,以83%棉籽壳为原料栽培茶薪菇为对照,研究茶树屑对茶薪菇菌丝生长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屑43%以下的培养料栽培茶薪菇,对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且随着茶树屑量的增加茶树菇质量相对越好。  相似文献   

19.
探究核桃壳与棉籽壳对蜜环菌菌索生长的影响。在瓶栽和袋栽栽培过程中,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栽培原料的栽培效果。实验表明,菌索平均生长速度在核桃壳与麦麸培养料处理中生长最快;核桃壳与棉籽壳组合次之;棉籽壳与麦麸组合最慢。在蜜环菌培养过程中,进一步采用核桃壳与麦麸为主要原料,且比例为4:6时,可以明显促进蜜环菌菌索生长,而且可以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新的培养方法可用于蜜环菌菌索生产,为天麻和猪苓提供优质伴栽材料。  相似文献   

20.
针对陇东林下闲置的空间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的现状,于2013年~2015年连续3年在陇东地区开展林下黑木耳栽培料的配方试验研究,经实地观测菌丝生长状况和菌耳的外观性状,并对产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各个栽培料配方试验中均有菌丝长出,但从其生长状况、外观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综合分析,在本地气候环境条件下,杂木屑60%、棉籽壳20%、玉米芯10%、麦麸8%、石灰1%、石膏1%是进行林下黑木耳袋料栽培的适宜配方,平均每个菌棒产黑木耳58.4 g,比对照高出1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