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多竹种混交、竹桉混交和竹橡胶混交对林木生长及林分土壤条件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竹种混交以及竹树混交其林木生长状况及土壤条件均优于纯林;竹子纯林、多竹种混交林、竹树混交林3种不同类型的林分其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排序为:多竹种混交林 > 竹子纯林 > 竹树混交林 > 乔木纯林。研究结果表明,在桉树林和橡胶林中适当套种竹子可以改善桉树林和橡胶林的生长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林地生产力、维持土壤肥力具有显著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桉树和橡胶树纯林的改造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太行山低质低效林判定标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低质低效林是指进展演替的初期或逆行演替的结果,森林合理的结构尚未形成或遭到破坏,林木个体质量低劣,自然生态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低下的林分。判定低质低效林的依据是林分的结构、林木个体质量、密度和郁闭度、灌木林结构和功能。残次林是林分逆行演替的结果。劣质林主要是人为破坏加上萌生繁殖造成主干质量低劣。低密林是处于进展演替过程初期尚未达到一定密度或由于人为过量采伐致使密度降低,前者林木质量尚好,后者则为砍伐剩余的劣质林木。低灌林与低密林的形成类似也分两种情形,前者一般立地质量低劣,后者则由于由乔木或乔灌混交林退化而来,立地尚好,植被恢复容易。  相似文献   

3.
针对桥山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林分密度增大,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栎林生长与经营现状调查基础上,以近自然健康经营理论为指导,以目标树经营为基本经营模式,分别对栎类近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和松栎混交林等4种林地,采取不同的近自然经营技术,结果显示近自然经营2年后,林内乔木密度平均降低34.10%,林下幼苗密度栎林降低1.77%~5.59%,松栎混交林增加10.74%,灌草层盖度平均提高23.39%,枯落物厚度和覆盖率分别增加9.98%和11.33%,林地光照条件改善,林分质量提高;近自然经营技术可应用于桥山及自然环境相近林区栎林及松栎混交林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栓皮栎的天然更新状况,进一步揭示其更新规律,以促进该地区栓皮栎林建康经营,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小陇山林区栓皮栎的更新密度进行调查,通过灰色关联法对影响栓皮栎林天然更新的林窗、郁闭度、种子产量等因子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栓皮栎针阔混交林下更新状况最好,更新密度为10 653株/hm~2;其中栓皮栎针叶混交林,更新密度为6 015株/hm~2;栓皮栎纯林林下更新密度最小,为5 458株/hm~2。(2)优势树种栓皮栎更新状况明显优于其他树种,更新密度最高可达6 100株/hm~2,频度可达80%。(3)影响栓皮栎更新的15个环境因子关联度排序为:林窗林分密度种子产量土壤厚度年龄结构郁闭度林木健康程度林分长势物种多样性坡度成层性啮齿动物数量灌草盖度海拔枯枝落叶层厚度。(4)在15个因子中不可控制因子包括土壤厚度、种子产量、年龄结构、坡度、海拔;可控制因子包括林窗、林分密度、郁闭度、林木建康程度、林分长势、物种多样性、成层性、啮齿动物数量、灌草盖度、枯枝落叶层厚度。为促进栓皮栎林天然更新,可通过营造栓皮栎针阔混交林以及对可控因子的调整来促进其天然更新,促进该地区栓皮栎林建康稳定生长。  相似文献   

5.
杉木闽粤栲异龄复层林林木生长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杉木林下栽植的闽粤栲更新林为研究对象,以杉木纯林、闽粤栲纯林为对照,对异龄复层林的林分结构、林木生长、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林分物种多样性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间伐后的杉木纯林林下栽植闽粤栲,可提高闽粤栲栽植成活率,杉木间伐保留最佳密度为600株/hm^2,林下栽植闽粤栲合理密度为1 200株/hm^2。异龄复层混交林中杉木与闽粤栲均生长良好,杉木平均树高和胸径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3.8%和30.0%,林分土壤肥力提高19.05%。杉木林下栽植闽粤栲异龄复层混交林更新技术,可为培育针阔异龄复层林和南方杉木纯林的改造与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金佛山方竹是云南省昭通市竹产业发展的主要竹种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且多为林下种植,但在不同林分中金佛山方竹的生长存在着较大差异。调查了5种郁闭度(0.5、0.6、0.7、0.8、0.9)的杉木林下种植的金佛山方竹生长情况,结果显示,随着杉木林郁闭度的增加,金佛山方竹发笋量、笋地径、每丛株数、竹高及胸径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且不同郁闭度对各生长指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林下种植金佛山方竹的适宜郁闭度:当在商品林下种植时,上层乔木的郁闭度以0.6为最佳,当在公益林下种植时,上层乔木林郁闭度宜控制在0.6~0.7。  相似文献   

7.
探讨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林分结构和植物多样性,旨在为其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森林经营和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高,天然更新能力强。乔木树种和林下植物的单种科组成都在50%及以上,幼苗种类和数量较多,林分天然更新能力较强,幼树相对较少。2)林分郁闭度、株数密度、胸径差异大,林木空间布局有待调整。标准地郁闭度为0.64~0.90,株数密度为675~1 975株/hm2,胸径在5.0~44.5cm之间,林分空间分布多为团状分布,林木竞争处于中庸状态。3)乔木层植物多样性丰富,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受林分因子的影响。不同林层中,乔木层的4个指数相对较大;灌木层植物受郁闭度、平均胸径等林分因子的影响,草本层基本不受影响,幼树幼苗层受郁闭度的影响。因此,可进行森林抚育间伐,适度调整林分密度和空间分布,提高幼树幼苗的数量和质量,丰富林下灌木种类,提高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确保森林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不同毛竹林类型毛竹生长与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武夷山不同毛竹林类型的毛竹生长效果和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毛竹混交林对培肥土壤、增加有机质、控制病虫害以及维护毛竹林分长期的生产力具有效果。竹杉林、竹阔林的林分密度较毛竹纯林明显增大,分别增长48.9%、54.3%,毛竹+杉木的混交方式对促进毛竹生长效果为最好,其林分立竹量、平均胸径、新竹产量最大,而毛竹+阔叶树的林分由于乔木所占比重稍大,影响了毛竹行鞭发笋和胸径生长,但其毛竹生物量最高,比毛竹纯林增加了20%。竹阔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竹杉林、毛竹纯林,全N含量也相应增大,但磷素明显缺乏。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蔡家川林场森林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综合考虑林分结构、群落演替特征和林地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方法,以陕西延安市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例,构建天然次生林森林质量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得到油松林、辽东栎林、白桦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油松-白桦混交林和辽东栎-白桦混交林的综合质量评分值。结果表明:采用森林结构、演替趋势和林地生产力3大类8个评价指标(郁闭度、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枯枝落叶厚度、乔木蓄积量、灌草生物量、幼苗数量及优势种幼树幼苗与乔木数量之比)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该地区次生林质量状况,森林结构对森林质量影响较大,群落演替状况次之,林地生产力影响较小,评价指标对森林质量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分郁闭度0.3562,枯枝落叶厚度0.2116,优势种幼树幼苗与乔木数量之比0.1305,均匀度0.1058,乔木蓄积量0.0826,物种丰富度0.0644,幼苗数量0.0372,灌草生物量0.0118;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10多年来,蔡家川林场林分综合得分值28.0~92.2,接近一半的森林处于较好水平,质量差和较差的林分极少,油松、辽东栎及油松-辽东栎天然次生林质量相对较好,林分综合得分值65~73,而白桦林、辽东栎-白桦混交林和油松-白桦混交林的林分质量较差,综合评分值均低于60.00;该评价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解决森林质量评价中的量化问题,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在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的次生林质量评价中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上游低质低效次生栎林的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林分的生长过程、形成原因和功能特征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栎类低质低效林综合等级的判别函数 ,将林分划分为四种类型 :极低质低效型、生长潜力型、低质型、综合低质低效型。对林分立地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栎林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依次为海拔、土层厚度和坡向 ,它们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根据对各等级的林分生长过程及其立地特征的分析 ,提出了划分栎类低质低效林的技术参数标准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春天我国南方发生的严重雨雪冰冻天气对毛竹林造成严重危害,作者调查了富阳区毛竹林的受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受灾毛竹林恢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毛竹林受灾程度与其所处的海拔、坡向、坡度、坡位、竹林地土壤厚度等环境因子以及毛竹林林分结构密切相关,其中海拔高度的影响最为显著;2)不同施肥处理对毛竹林恢复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在试验的几个处理中,以在高海拔(500 m)区使用大剂量施肥(生物肥料160 kg/667 m2和复合肥40 kg/667 m2)和在低海拔(300 m)区使用小剂量施肥(生物肥料100 kg/667 m2和复合肥20 kg/667 m2)的新竹产量为高,每年产量分别达到2 243.3 kg/667 m2和2 258.3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增加65.4%和63.3%;3)高海拔地区的毛竹林因受损严重,在适当施肥后其新竹萌发量比低海拔地区的要高,但立竹直径明显低于低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毛竹林经营重视不够,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许多毛竹林地力衰退,毛竹生长不良。文章研究了不同改造措施对毛竹林生长及林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毛竹低产林进行适当疏伐、调整林分结构,再加上林地除草、垦复、施肥等抚育措施,可以大大改善毛竹林的生长条件,促进毛竹林生长,提高林分的生产力,同时也明显改善林地的土壤条件,土壤肥力明显提高。相对于将毛竹低产林转变为毛竹纯林而言,转变为保留一定数量杉木的混交林,林分生长效果更好。研究结果可为低产毛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凋落物的持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滇东北4种典型筇竹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筇竹林凋落物储量及持水性能,从而为滇东北筇竹林生态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储量为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7.61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6.61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厚朴混交林(5.73 t/hm2) > 天然筇竹纯林(5.23 t/hm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天然筇竹-人工厚朴混交林(3.45 t/hm2) > 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3.22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2.89 t/hm2) > 天然筇竹纯林(2.69 t/hm2)。4种类型筇竹林凋落物吸水速率均随着浸泡时间延长而逐渐趋于一致,筇竹混交林凋落物吸水速率高于筇竹纯林。凋落物的总有效拦蓄量为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9.74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厚朴混交林(8.95 t/hm2) > 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7.73 t/hm2) > 天然筇竹纯林(6.23 t/hm2)。  相似文献   

14.
垦复与砍灌措施对毛竹林生长和竹林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安徽霍山县开展了林地垦复和砍灌措施对毛竹林生长和竹林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连续3年监测结果表明:垦复处理的林分平均胸径、1~2年生竹胸径、1~2年生竹比例、立竹度等指标分别为9.88 cm、9.96 cm、44.30%、2 918株/hm2,分别比对照提高3.67%、5.29%、8.45%、450株/hm2;砍灌处理的林分平均胸径、1~2年生竹胸径、1~2年生竹比例、立竹度等指标分别为9.82 cm、10.67 cm、27.26%、3 293株/hm2,分别比对照提高3.81%、6.17%、23.29%、475株/hm2。研究表明,抚育措施可促进毛竹林生长,优化竹林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16.
对湖州市4种经营类型的竹林土壤蓄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经营类型竹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1 951.68~2 352.47 t/hm2,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为48.79%~58.68%,其中毛竹材用林和毛竹笋用林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余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林地水源涵养能力依次为毛竹材用林>杂竹林(刚竹、淡竹)>早竹林>毛竹笋用林,毛竹材用林和杂竹林的林地持水能力要好于毛竹笋用林和早竹林。各经营类型竹林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的容重均无显著差异,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上层大于下层,说明竹鞭分布的深浅及人为增施有机肥,影响着竹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菜叶沼气液的浓度、施用量、发酵时间对毛竹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气液对3年生的竹林作用效果最明显;以沼液发酵150 d、原液稀释2倍、施用量为600 kg/100 m2对竹林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此外,不同设施制备的沼液其作用也有差异,以来自普通密封池的沼液对毛竹林生长的促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利用四川的乡土竹种慈竹和绵竹,测定分析了2个竹种的理化性质和纤维形态,并与毛竹及常见的阔叶材和针叶材做了对比。结果表明:1)在化学成分上,2个竹种的抽提物含量均小于毛竹,而介于针叶材和阔叶材之间,2个竹种的综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均高于毛竹,木质素含量与毛竹接近,但灰分含量远高于毛竹、阔叶材和针叶材;2)在物理力学特性上,2个竹种竹材密度略低于毛竹,顺纹抗压强度均明显高于毛竹,且优于强度较高的阔叶材马占相思木,2个竹种的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均明显高于毛竹,抗剪强度与毛竹接近,表明2个竹种力学强度均较大,可以用作结构用竹或建筑用竹;3)在纤维形态上,慈竹和绵竹的平均纤维长度分别为0.63和0.67 mm,均小于毛竹,且纤维长度多为500~1 000和1 000~1 500 μm,2个竹种的纤维长宽比均在45以下,表明慈竹和绵竹均不适于作为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4种伐桩处理强度(0株/hm2、225株/hm2、450株/hm2、675株/hm2)对毛竹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伐桩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毛竹用材林的生产力和竹材质量;随伐桩处理强度加大,新竹生物量、新竹质量呈稳定提高的趋势;伐桩处理强度为675株/hm2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处理强度;在伐桩处理强度为675株/hm2的毛竹林中,新竹生物量高达35.4 t/hm2,较伐桩未处理林地提高了27.57%,大径级(DBH > 10 cm)新竹密度是伐桩未处理林地的1.43倍,新竹胸高处节间长度比伐桩未处理林地增加1.8 cm。此外,伐桩处理能显著提高中、小径级新竹的品质,继而提高毛竹材用林培育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