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参红皮病,亦称"水锈病",参农俗叫"小红孩",是目前人参(西洋参)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并且日趋严重的病害,轻者为10%~30%,重者可达80%~100%,严重危及人参(西洋参)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汉画像石是汉代一种内容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表现当时汉代社会主流思想——儒家伦理思想的刻画内容。这些汉画像石为我们研究汉代儒家伦理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四川自古就是农耕文化发达的地区,四川出土的汉代农具实物也不少,其中锸和镰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本文对四川出土汉代文物中的锸和镰的实物及图像进行了一番梳理和探讨,对这两种农具所反映的四川铁器生产及农业方面运用的情况进行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4.
汉代广东农业生产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秦汉时代是广东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史记》和《盐铁论》等书在谈到江南或楚越之地时,都认为是”火耕水耨”的落后地区。解放后在广东地区发现汉代遗址和大量的汉代墓葬、其中以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州、佛山、南海、增城等县市为最多,其次是粤北的韶关市、英德县一带,粤西有一些,粤东则较少发现。这些汉代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表明,广东的农业生产在汉代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参红皮病,亦称“水锈病”,参农俗叫“小红孩”,是目前人参(西洋参)栽培中发生较为普遍并且日趋严重的病害,轻者为10%~30%,重者可达80%~100%,严重危及人参(西洋参)的产量和质量。人参红皮病的表现特征是参根表皮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褐色并伴有腐烂,人参地上部出现萎蔫,也有的人  相似文献   

6.
在汉代,特别是东汉立碑刻文的风气很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汉碑.这些汉碑内容丰富,蕴藏了大量的重要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就有不少与农业有关的珍贵史料,促进了我们对汉代农业的进一步了解.本文拟利用汉碑中的一些记载,对汉代的重视"时雨"、祈求风调雨顺、兴修水利等思想和作法,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汉代文字瓦当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艺术,文字瓦当中出现农业吉语正是当时社会中重农思想及实践的反映,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汉代社会状况及农业生产习俗,这对于今天的汉代农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石砖画像的经典之作,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画像石发展到汉代达到一个巅峰的阶段,出现了很多技术精湛,图像内容清晰的画像石。济宁作为汉代画像石的一个重要的产地,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画像石不仅技术精湛、故事内容详细、深受现代人们的喜爱,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画像石的一个全新的标本,本文以济宁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及区域特点为出发点,重点分析济宁汉代画像石的画面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中的关于庭院植物的形象描绘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是很有特点的:不仅可以看到类似西方园林植物的整齐而规则的排列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到汉代庭院配置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并且与建筑的形体及形式相得益彰;更可贵的是汉代庭院植物的配置饱含着向自然化、生态化和艺术化等近似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形式的探索。图6参10  相似文献   

10.
考察汉代奴婢放良问题,对秦汉奴婢问题的揭示不无裨益。主要从汉代法律、诏令及史实三方面,分析了汉代奴婢放良措施,并就放良奴婢的善后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浅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蒋波 《古今农业》2013,(3):56-60
牧猪是两汉养猪业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牧猪地点一般选择在苑囿、山谷、水泽中,牧猪者以农奴、佣工、书生为主。两汉的"牧猪"现象与养猪业的空前发展有关,也取决于汉代较高的猪肉价格;经学书生牧猪,主要将其作为一种"勤工俭学"方式,半工半读。牧猪现象的普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养猪业的盛况。  相似文献   

12.
汉简资料记载,汉初为了保护农业发展,律令禁止放牧养猪的养殖方式,这或许促使了圈养方式的兴起。两汉时期既有民间个体饲养也有政府集体养殖两种方式,边塞的戍守系统继续沿用此种模式。汉代人们对猪的认知度颇高,无论是在朝廷赏赐、医疗、饮食,还是在地名、人名中都广泛应用,猪文化影响深远。此外,西北汉简中的“肉价”可能就是猪肉价格的简称,这为深化汉代社会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皖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众多的人口及先进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密切相关。其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漆器制作业、纺织业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谭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204-2205
介绍了汉代农作物的耕作技术,包括轮作复种制、代田法、区田法和水稻耕种法,这些耕种技术为封建农业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汉画像中体现汉代物质文明的图式资源非常丰富,建筑、服装、农耕生产等汉画像图像就显示了汉代较高的物质创造水平。建筑中的门、阙、楼阁、庭院,服装中的深衣、襦、袴,农耕生产中的耘、籽、耧、耱等物质资源在汉画像中都有丰富的形态和内涵。它们或是对前世创造的承传,或是对前世成果的创新,文明传统在这些物质图式资源中转变成内涵丰富的图像符号,影响后世物质文明的创造。在当下图像时代,它们能够成为多种图像创意产业和设计行业的民族个性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国内首次发现汉代村落遗址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内黄县在2003年清理黄河故道中,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村落遗址。发现真实村落在国内还是首次。保存有完整的村落、庭院、道路、田垄,是两千的村落再现。庭院生产、生活功能设备齐全,内存有铁犁、石碓、石磨等农具。为研究汉代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状况、农村社会结构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秦汉"大男大女模式"最初并不是专门用来征发赋役的,它是最基本的人身控制模式。直到汉初,"大男大女模式"与赋役制度仍不是直接对应。随着户赋演变为口赋以及杂税的弹性扩张,赋税征缴逐渐向"大男大女模式"靠拢;秦汉"傅籍模式"是朝廷每年八月对男子进行的系统工作,与女性无涉,其目的是统计男子服兵役、更役等常规徭戍的人数。汉代徭役的制度弹性导致服役对象由傅籍男性扩展到大男群体,甚至大女群体,呈现出"大男大女模式"与"傅籍模式"的纠缠不清,形成了汉代赋役身份的外在错位。  相似文献   

18.
东汉藏书考     
东汉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图书的收藏,使东汉的藏书有了很大的发展。东汉藏书主要分为官府藏书及私家藏书。其中官府藏书是中国藏书史中一个基础阶段,官府藏书机构较多、规模较大,初设藏书官员及管理机构。官府藏书对政府的政治、文化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此外私家藏书与官府藏书并行发展,出现了一批私人藏书家以及中国古代最早的藏书楼。  相似文献   

19.
试论汉代国家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喆  戚亦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76-4378
在研究史科的基础上,对汉代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代政府对农业实行轻税政策,除了"三十税一"的田租外,国家积极通过其他措施筹措粮食,使国家粮仓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  相似文献   

20.
西汉建立之初,经过秦朝末年长期的战乱,土地荒芜,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百姓生活十分困苦。针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高祖、吕后、文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了招抚流亡、鼓励垦荒、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等政策,使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过近70年的努力,呈现出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