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林海清 《食用菌》1996,18(2):15-16
笔者于1989年7月8日在绥宁县河口乡境内的白蜡界山枯乌桕树木上,采集到一丛呈菊花形、直径18.50cm的野生毛木耳。经分离驯化培育获得新菌株,编号为白背毛木耳978。1990年进行段木栽培试验,木耳长满杆;代料栽培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每百公斤湿段木,一般可产干耳4~5kg,高产7kg;袋装干料450g,平均袋产鲜耳450~650g,高产达700g以上。通过几年的示范推广表明,该菌株性状稳定,抗杂菌力强,耐高温,生长迅速,产量高,段木和代料栽培均可发挥它的优良特性。现将该菌株的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分离纯化自非洲赞比亚的野生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的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首次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驯化栽培获得优势菌株,命名为"鹿肚耳"。结果表明:鹿肚耳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栽培过程中,培养料含水量为58%~60%,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6℃,从接种到采收仅需43 d,产量为每包55~60 g(干重)。本研究将非洲热带地区的皱木耳资源引进我国东北地区,通过驯化栽培获得出菇性状稳定的鹿肚耳菌株,为其进一步工厂化栽培提供了合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朱宏发 《食用菌》1994,16(1):10-10
木耳71菌株是本站从福建、陕西、湖北等地引进的十多个木耳菌株中筛选,提纯复壮获得的新菌株,属粗木耳,中高温型品种,具有菌丝生长快,出耳早、齐,抗杂性强,栽培期短,转化率高等优点,适合春季制袋,夏季野外露地栽培.干耳片黑色无毛,耳片厚薄适中,口感接近细木耳.  相似文献   

4.
木耳71菌株是笔者筛选出来的一个优良粗木耳菌株,自《食用菌》94年第1期介绍了它的特性后,有不少读者来信询问栽培技术,现再报道如下: (一)安排好栽培季节 71木耳属中高温型品种,要根据当地全年气温适宜的季节进行栽培。以气温28℃左右时栽培出耳较为理想,栽培周期短,出耳期30天左右即可结束,耳质柔软无毛。低温20℃左右栽培出耳期长,要45~60天出耳才能结束,且绒毛不能脱落,耳质厚硬,会降低质量。一般安排.1~2月扩制母种,2~3月制原种,4、5月生产栽培袋,6~8月出耳管理。 (二)合理配制栽培料 该品种适应多种代料栽培,也可用段木栽培,栽培者可因地制宜选用栽培主料,并添加适量辅料和微量元素。这里介绍几个配方供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15,(2):53
<正>划口18天出耳,由大单片组成朵,耳片特大特厚,黑褐色,阴阳面明显,抗杂能力强,高温高湿不烂,木段、袋栽两用,正常管理袋产干耳60g以上。十年畅销品种,耳质好,中早熟,耳厚,耳背青灰色、多筋、耐高温,耳熟落地也不烂,木段、袋栽两用,高产,在黑龙江省评为"黑木耳质量第一名"。我学会用大兴安岭野生木耳分离、片大耳厚、不烂、碗状,每根8 cm粗1.5m长的木耳段,三年可拣干耳390g,是目前适宜木段栽培产量高产菌种。  相似文献   

6.
木耳新品种‘吉黑3号’是采用朵型定向育种模型,以野生木耳菌株与地方品种为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为95 ~ 105 d,属于中熟品种;经“小孔”栽培后,单片耳率高达92%;产量为每100 kg干料产鲜耳81.7 kg,适合东北地区短袋栽培。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合江山当地袋料栽培的黑木耳优质高产菌株,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对8个新引进的黑木耳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黑木耳各菌株的抗性、耳基出现早晚、木耳产量和商品质量等因素,得出916、新科、浙耳一号这3个菌株比较好。其中,浙耳一号,出耳早,属早熟菌株,可作为秋季接种较迟的菌株;916、新科出耳较迟,属晚熟菌株,产量高、抗性强,可作为当地袋料栽培的主要菌株。  相似文献   

8.
王鸿  刘芳秀 《食用菌》1993,15(6):9-9
为了寻求优质高产毛木耳新品种,我们在栽培黄背木耳的基础上,于1990年分别引进了白背木耳3039、粗木耳Au-2等四个新菌株,于1992年进行了出耳品比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菌株黄背木耳为本中心保藏菌种,白背木耳3039和粗木耳4034引自台湾,粗木耳Au-2引自广东,紫木耳引自上海.(二)培养料配方①母种采用PDA+麸皮培养基;②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为棉子壳77%,木屑10%,麸皮10%,石膏、磷肥、糖各1%,水分56.5%,用2%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栽培配方对AU888木耳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生物学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6的效果较好,在发菌阶段,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平均为1.83mm/d,菌丝洁白、非常浓密,生长势旺盛;在鲜耳产量方面,生物学转化率达到89.34%。在当今资源短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严峻形势下,寻找栽培木耳的新型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玉木耳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夏季,三明真菌研究所科技人员在仙游县九里湖地区采集到一个野生木耳菌株,经鉴定为木耳属(Auricularia)琥珀褐木耳(Auuicularia fuscosuccinea)。笔者对该菌株进行驯化栽培。在驯化过程中获得一个该菌株的纯白色变异株。经多年栽培,证实该白色变异株的白色性状能稳定遗传,依据其颜色特征命名为玉木耳。  相似文献   

11.
姚方杰  张友民 《园艺学报》2012,39(3):603-604
 木耳新品种‘旗黑1 号’,菌丝体洁白浓密,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菌落边缘整齐。子实体单片簇生,黑色,单个耳片直径5 ~ 10 cm,厚0.10 ~ 0.13 cm。从接种到采收115 ~ 125 d。每100 kg 干料鲜耳产量为78.7 kg。抗绿霉等杂菌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用系统选育对9个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筛选,通过初筛、复筛,菌株AU5—23号具有所有目标性状,暂定名旗黑1号。旗黑1号菌丝洁白浓密,菌落边缘整齐、均匀,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子实体单片簇生,商品性状好,抗绿霉等杂菌能力强。2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明,每100千克干料鲜耳平均产量为78.7kg,比对照品种延特5号平均增产5.9%。  相似文献   

13.
木耳新品种‘丽黑1号’是从浙江丽水市白云山采集的野生黑木耳中分离、驯化选育而来。菌丝抗高温能力强,出耳早,优质耳比例高,产量稳定,适合袋料栽培,适合干销或鲜销。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合密云区林地种植的黑木耳品种,对大山黑、黑29、黑威15、黑威单片、黑山、青皮1号等6个栽培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综合分析耳片长势、耳片厚度、耳片抗性、产量和农艺学性状等指标.结果表明:黑29产量高,但子实体呈大片状偶见团状,商品性稍差;大山黑产量略低于黑29,但子实体簇生、碗状,背部有黑色筋,菌丝抗逆性较强,受温...  相似文献   

15.
 木耳新品种‘吉黑1 号’,菌丝体洁白浓密,菌落边缘整齐,气生菌丝发达呈绒毛状。子实 体单片簇生,单个耳片直径3.2 ~ 5.8 cm,厚0.11 ~ 0.13 cm,“小孔”栽培单片耳率最高可达90%以上。 为中晚熟品种,从接种到采收118 ~ 130 d。每100 kg 干料产鲜木耳79.8 kg。对绿色木霉等杂菌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木耳菌糠袋栽滑菇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不同比例的木耳菌糠替代部分木屑袋栽滑菇,以培养料(木屑89%、麦麸10%、石膏1%)为对照,探讨木耳菌糠栽培滑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木耳菌糠添加量25%~45%时,可缩短发菌天数,其中菌糠添加量为45%时,满袋天数仅需52 d,并且长势较好;但菌糠添加量为55%~65%时,则延长了发菌天数,而且菌丝稀疏,长势也弱。对照(CK)与木耳菌糠添加量是25%~45%时,子实体生长良好,并且出菇整齐;菌糠添加量为55%~65%,则出菇不整齐。CK的生物学效率最高,但配方4(菌糠45%、木屑34%、麦麸10%、石膏1%)的生物学效率与CK差异不大,从成本和生态效益考虑,配方4栽培滑菇具有可行性,并已在广灵县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4个黑木耳栽培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观察一级种、二级种到栽培种的整个培养过程,从菌丝长势、菌丝日均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和农艺学性状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本地主栽品种黑20(云菌木耳2号)为对照,筛选出适合云南栽培的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黑24(云菌木耳5号)。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黑木耳生产菌株栽培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全光地摆的栽培模式在特定的栽培季节对东北地区主栽的27个黑木耳生产菌株进行栽培试验,以黑木耳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出耳周期长短为依据鉴别黑木耳菌株。实验结果表明,以黑木耳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出耳周期长短为依据可以鉴别黑木耳生产菌株,并以此为依据将供试的27个黑木耳菌株划分为三个组群。  相似文献   

19.
利用酒精、镊子对黑木耳耳片进行组织分离,方法方便、快捷,分离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20.
戴肖东  马银鹏  张丕奇  陈鹤  张介驰 《园艺学报》2016,43(Z2):2767-2768
木耳新品种‘黑威10号’是从大兴安岭野生木耳中采用组织分离获得,经系统选育而成。子实体单片聚生,黑灰色,单朵子实体直径12.0 ~ 14.0 cm,单个耳片直径7.0 ~ 10.0 cm,厚0.10 ~ 0.14 cm。中熟品种,开口后55 ~ 65 d采收。每100 kg干料产鲜耳120 ~ 165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