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宁夏特有的脊椎动物六盘齿突蟾仅分布于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二龙河、梁殿峡沟和香水河上段海拔1900m ̄2500m,总长度114km的溪流中,均属泾源县境。用等距抽样调查方法调查,并用调查强度系数修正所估计的种群数量为19680 ̄36547只,平均每千米溪流173 ̄321只,总分布面积不足1km^2。文章还报道了形态,生态方面的有关资料,并对调查方法、雌雄性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官山自然保护区为江西省境内叶附生苔类植物又一分布新记录点,有叶附生苔类植物3科8属12种.其中,粗齿疣鳞苔Cololejeunea planissima为江西新记录,列胞疣鳞苔Cololejeunea ocellata,尖叶薄鳞苔Leptolejeunea elliptica,东亚细鳞苔Lejeunea catanduana和黄色细鳞苔Lejeunea flava是官山叶附生苔常见种.平叉苔Metzgeria conjugata为江西叶附生首次报道.统计显示东亚成分是构成官山自然保护区叶附生苔类植物区系成分的主体,占41.7%.表2参22  相似文献   

3.
贵州金沙冷水河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2009年间,先后4次对贵州省金沙县冷水河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调查研究。共采获两栖动物19种(亚种),隶属于2目7科13属,占贵州两栖动物总数62种(亚种)的30.65%。从物种组成和区系分析,本保护区的两栖动物以无尾目的蛙科为主,共9种,占保护区内总种数19种的47.37%;主要区系成分为华中及华南区种,共7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36.84%;物种组成与中国及贵州的两栖动物区系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4.
鄂东3个自然保护区蚂蚁种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  黄建华  周善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31-3132,3170
通过对湖北东部天堂寨自然保护区、九宫山自然保护区和大洪山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3个自然保护区共有蚂蚁44种,隶属于4亚科,26属,其中有25种为湖北省分布新记录。在区系组成上,东洋界种类25种,占全部种类的56.8%;东洋界和古北界均有分布的种类19种,占全部种类的43.2%,这表明3个自然保护区的蚂蚁以东洋区为主。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样线法、访谈法和诱捕法等方法多次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相似系数对梵净山、雷公山和佛顶山3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保护区至今已记录到两栖动物42种(亚种),隶属2目9科21属;其中,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类新纪录,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区内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共计35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7种。在物种相似性上,梵净山与雷公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性为0.68;梵净山与佛顶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系数为0.61。  相似文献   

6.
1999年3月至2002年9月对浙江省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有两栖类2目8科15属20种,占浙江省种类的46.50%;爬行类4目11科24属36种,占浙江省种类的43.90%.从地理型分析,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均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分别占种数的75.00%和77.78%.安吉小鲵Hynobius anjiensis为特有种.表4参4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基础,为了解江西金盆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特点,于2015年7—9月和2016年4—6月,选取8条样线开展调查,每条样线至少重复1次。结果表明:保护区有两栖动物2目8科18属25种。该区动物区系主要为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76%),无古北种;保护区中树栖型蛙类最少。保护区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江西省重点保护动物8种,中国特有种13种,4种列为受胁物种。在此基础上与其相邻的保护区做了动物区系相似性(AFP)比较,结果显示,金盆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与南矶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0.589 1)为周缘关系,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为密切关系。由于调查强度受范围、天气等原因的限制,建议应进一步加强该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调查。  相似文献   

8.
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 boringii)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由于近年来该蟾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且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其种群数量持续减少,在最新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濒危(EN).为深入了解峨眉山峨眉髭蟾的种群现状及繁殖地生境,通过样线法、访问法结合相关文献确立了报国寺、伏虎寺、圣水禅院、万年寺、清音阁等作为重点调查区域,于2019年2—3月对峨眉山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发现,峨眉髭蟾有28只(25雄,3雌),繁殖地生境水质良好,氮、亚硝含氧量高,氨酸盐均未超标,但有垃圾堆积及厕所粪便污染情况.并结合峨眉山景区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调查和采集标本的基础上,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齿藓属植物的分类、区系地理成分和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对齿藓属植物共计19种,共发现新疆新记录种7种。从种的区系地理成分水平上将其可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北温带成分(占比38%)、旧世界温带成分(占比11%)、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成分(占比27%)、中国特有成分(占比22%),表现出明显的北温带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成分,并且中国特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垂直分布可划分为高山荒漠带(10种)、山地荒漠带(11种)、高寒草原带(12种)、高山草甸带(4种)、高山稀疏植被带(1种)。文中对该保护区对齿藓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在该保护区的分布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该保护区对齿藓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群  刘晓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107-13108
2006年3~9月对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确认保护区有两栖爬行动物4目8科18种。其中两栖类5种,爬行类13种。根据动物地理区划分,该区所有两栖动物都是古北界种类,而爬行类大部分是古北界种类。同时,对陕西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杨红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972-8973
经调查,发现豫东黄河故道湿地有两栖动物6种(隶属1目3科3属)、爬行动物9种(隶属2目5科8属)。区系特点以广布东洋界和古北界的种类与主要分布于古北界的种类占优势。近年来,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提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庆合川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重庆合川市进行了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9种,结合有关文献,共记载该地区动物105种,隶属于21目44科72属。其中,两栖类9种(2目5科7属),爬行类14种(2目5科13属),鸟类67种(13目26科40属),兽类15种(4目7科12属)。这4类动物分别占该类动物全国种类数的4.59%,4.38%,5.65%和3.33%。对该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生境状况、利用状况和保护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3.
14.
The first global assessment of amphibians provides new context for the well-publicized phenomenon of amphibian declines. Amphibians are more threatened and are declining more rapidly than either birds or mammals. Although many declines are due to habitat loss and overutilization, other, unidentified processes threaten 48% of rapidly declining species and are driving species most quickly to extinction. Declines are nonrandom in terms of species' ecological preferences, geographic ranges, and taxonomic associations and are most prevalent among Neotropical montane, stream-associated species. The lack of conservation remedies for these poorly understood declines means that hundreds of amphibian species now face extinction.  相似文献   

15.
结合学生实习,对大连市森林动物园圈养区内的脊椎动物进行调查,其中共有两栖类2种属1目2科,爬行类12种属3目6科,哺乳类38种属6目16科。此项研究为生物爱好者学习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8~2010年,对河南省南召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7种,隶属1目3科6属.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蛙科(Ranidae)为优势科,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为优势种,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Odorrana sp.)为稀有种.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和同样地处伏牛山区的栾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提出了对该地区两栖动物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7年5月对广西黄莲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17种两栖动物,隶属11属5科1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603,均匀度指数为0.919。根据调查结果,对两栖动物的区系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入侵地区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多样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黄顶菊入侵的四个典型地区——邯郸市永年县(HDY)、沧州市献县(CZX)、衡水市衡水湖(HSH)和天津市静海县(TJJ)采集植物叶片,利用甲基化MSAP技术研究黄顶菊DNA表观遗传和多态性变化特征以及土壤环境因子与黄顶菊整体甲基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对引物共扩增出993条MSAP条带,引物多态性百分比为88.52%。四个地区黄顶菊种群的多态性位点百分比较高,在84.03%~92.31%之间,遗传分化系数(G_(st))为0.07,只有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不同地区黄顶菊种群间,93%的遗传变异则存在于种群内,基因流(N_m)为3.321(1),表明四个不同入侵地区黄顶菊种群间存在广泛而频繁的基因交流。不同地区黄顶菊种群间遗传分化不显著,但甲基化模式差异显著,推测黄顶菊可能通过改变甲基化水平来维持自身对新环境的适应。MSP与MISP聚类结果表明TJJ与HDY亲缘关系最近,认为可能与两地土壤理化因子和所处地理位置相近有关,但相关性分析后发现黄顶菊甲基化水平与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1),推测地区环境对黄顶菊表观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是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某个单一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药原植物薯蓣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别和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CTAB法提取总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山药原植物薯蓣及其近缘种共10个种和1个变种的trnL-F和rbcL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薯蓣及其近缘种trnL-F序列长689~834 bp,当空位始终作缺失处理时,有变异位点67个,其中信息位点11个,占序列总长度的1.43%;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1.6%,其中转换率为0.6%,颠换率为1.0%;序列的G C含量为32.5%.薯蓣及其近缘种rbcL序列长1 096~1 160 bp,存在变异位点42个,其中信息位点10个,占序列总长度的0.93%;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0.6%,其中转换率为0.3%,颠换率为0.3%;序列G C含量为44.1%.基于2个序列分别重建了薯蓣及其近缘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2个系统树的结构基本一致,均支持经典分类方法对薯蓣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的划分.同时,本研究也证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测定是鉴定山药原植物薯蓣及其近缘种的快速、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