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进一步了解大豆百粒重的遗传规律,提高育种效率,以中、美大豆品种为亲本,对正、反杂交及回交后代群体的百粒重遗传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3群体百粒重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受母本影响,但不显著,倾向于小粒显性遗传,具有不显著的细胞质遗传特性。F3百粒重的变异系数偏小,分离强度不大,广义遗传力较高,可以在F3对其进行选择。F3百粒重分离强度及广义遗传力与组合的母本值关系密切,母本百粒重大的组合分离强度及广义遗传力相应偏大。用中国大籽粒亲本回交的BC1F2群体百粒重均值大于用美国中等籽粒亲本回交的BC1F2,但不一定大于F3,用父本回交的BC1F2百粒重分离强度均大于用母本回交的BC1F2,可以扩大选择空间。回交后代百粒重遗传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受组合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理解大豆主茎节数的遗传规律,提高杂交组配及选择效果,以中、美大豆品种为亲本,对正、反交F2、F3、BC1F2后代群体的主茎节数遗传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大豆亲本杂交及回交后代群体的主茎节数变异度不大,分离强度表现中等;F3主茎节数的超亲优势较F2增强,而分离强度小于F2;大豆杂交及回交早世代主茎节数的遗传与其亲本值相关,以主茎节数少的品种为母本的组合,其杂交和回交早世代群体的平均值比以主茎节数多的品种为母本的组合偏小,而分离强度偏大,反之则异然;采用主茎节数少的品种回交不利于后代群体平均节数的增加,有利于回交后代群体分离强度保持在较高水平,扩大选择空间;而采用主茎节数多的品种回交虽有利于后代群体平均节数的增加,但回交后代群体分离强度偏低,选择空间缩小.研究还表明,主茎节数在F2、F3都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且差异较小,在这2个世代进行选择是有效的;杂交早世代主茎节数的广义遗传力与组合配置有关,母本主茎节数多的组合,主茎节数广义遗传力大于母本主茎节数少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Waxy蛋白缺失小麦及正反交组合淀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Waxy蛋白缺失类型小麦材料及正反交组合F1代的直链淀粉含量、膨胀势和降落数值等淀粉理化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落数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膨胀势与直链淀粉含量无相关;正、反交组合F1代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介于糯麦和普通小麦两类亲本之间,为中亲效应。反交组合F1代比正交F1代直链淀粉含量高,说明小麦的糯性遗传为细胞质遗传。正、反交组合的降落数值和膨胀势差异均不显著。说明这两个性状的遗传为非胞质遗传。  相似文献   

4.
探索了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BC3F2代大豆蛋白质含量及脂肪含量的遗传规律,旨在为选配优良的杂交组合及制定有效育种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分别以红丰11和早熟18大豆品种为供体亲本,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东农47为受体亲本,采用回交3次、自交2次,得到2个回交群体,并对其后代群体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百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及相关性等分析。结果表明:2个回交群体间籽粒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差异显著,且同一组合后代群体内表现一致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BC3F2代蛋白质、油分含量与供体及受体亲本均呈不显著正相关;BC3F2后代家系的蛋白质、油分含量与双亲差值呈不显著负相关,与中亲值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用双亲中亲值来预测杂交组合BC3F2代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均值更加准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和株高可以作为间接选育大豆高蛋白质和高脂肪品系的间接依据;在大豆高油或高蛋白育种中,亲本宜采用双亲差异大且中亲值较高的来配置组合。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保持系垩白粒率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对垩白率不同的5个保持系正反交形成的10对F1、 F′1垩白粒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垩白粒率在遗传中受到主效基因控制,垩白粒率高对垩白粒率低表现显性或部分显性.对于两个亲本而言,其正交组合的垩白粒率与反交组合垩白粒率有明显差异,以低垩白粒率亲本作母本、高垩白粒率亲本作父本配制的F1 组合的垩白粒率要低于其反交组合米粒的垩白粒率.因此,在优质杂交稻育种中,宜选用垩白粒率低的亲本为母本进行杂交或配组.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育种实践研究了黄麻长果种(C.0litorias)和圆果种(C.capsuIaris)不同熟期类型组合杂种后代的开花期遗传规律。结果认为:F1的开花期长果种有72.5%的组合具倾晚性,10%的组合超晚亲,平均优势率为7.39%;圆果种有59.45%的组合具倾早性,18.92%的组合超早亲,平均优势率为-7.15%,显性效应均不明显,F。的开花期呈连续变异,并有超亲遗传现象。开花期的广义遗传力长果种为78.73%,圆果种为78.92%,表现为双亲开花期差值越小的组合广义遗传力低;反之则高。双亲与F1、F2以及F1与F2的开花期相关系数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长果种分别为0.8142、0.8075、0.9233,圆果种为0.8978、0.8256、0.9857。熟型相似的组合,因双亲生态差异有别,遗传规律亦有不同,长果种和圆果种正反交杂种后代开花期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可以认为黄麻开花期的遗传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育种实践研究了黄麻长果种(C.olitorias)和圆果种(C.capsu-laris)不同熟期类型组合杂种后代的开花期遗传规律。结果认为:F_1的开花期长果种有72.5%的组合具倾晚性,10%的组合超晚亲,平均优势率为7.39%;圆果种有59.45%的组合具倾早性,18.92%的组合超早亲,平均优势率为-7.15%,显性效应均不明显,F_2的开花期呈连续变异,并有超亲遗传现象。开花期的广义遗传力长果种为78.73%,圆果种为78.92%,表现为双亲开花期差值越小的组合广义遗传力低;反之则高。双亲与F_1、F_2以及F_1与F_2的开花期相关系数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长果种分别为0.8142、0.8075、0.9233,圆果种为0.8978、0.8256、0.9857。熟型相似的组合,因双亲生态差异有别,遗传规律亦有不同,长果种和圆果种正反交杂种后代开花期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可以认为黄麻开花期的遗传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GriffingⅡ(1965)等对6个啤酒大麦亲本及其配制15个组合的F1、F2代主穗性状进行遗传变异、配合力及相关分析表明:(1)主穗性状的遗传力F1代明显高于F2代,亲本性状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与F2呈高度正相关,但与F1相关系数相对较小。(2)株高、实粒数、穗粒重,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但其间的差异F1大于F2。各性状的配合力因亲本、组合、世代而异,同亲本F1与F2间的一般配合力呈高度正相关,但特殊配合力偏低;澳、欧、亚洲型品种杂交的F1性状特殊配合力较高,F2亚洲型品种间也存在高配合力组合。(3)F2代实粒数与穗粒重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F1,但株高相近。  相似文献   

9.
选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及种间高世代材料按异黄酮含量不同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和后代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母本配合力F值均达到显著水平,将方差分解成母本组P1(高、中、低)和父本组P2(高、中、低)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并进行F测验后发现,母本组一般配合力方差F测验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杂交...  相似文献   

10.
谷类作物籽粒中镉含量太高对人体有害。有一些报道指出 ,硬粒小麦 (Triticum turgidumL.var. durum )比普通小麦 (T.aestivam L.)的籽粒中含镉量高。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硬粒小麦籽粒含镉量的遗传性 ,为培育低籽粒含镉量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用于测定籽粒含镉量的材料有一个杂交组合的F2 代和 F2 -3 家系、两个杂交组合的 F2 -3 和 F3 -4 家系 ;用另外 13个杂交组合的随机 F8-9和 F8-10 家系测定了籽粒和叶片中的含镉量。试验在砂壤土、混合型细绵土及潜育黑土上进行。结果表明 ,籽粒含镉量主要由单基因控制 ,低镉含量为显性。叶片含镉量与籽粒含镉量高度相关 (r=0 .87~ 0 .89,P<0 .0 1)。因此 ,可以用叶片含镉量来预测基因型 ,这一点在将低镉性状导入高镉品种的回交育种中将很有用处。由 F2 -3后代与 F2 代亲本的回归或 F2 -4 后代与 F2 -3 亲本的回归测得的遗传力 (以标准单位计 )范围为 0 .84±0 .0 6~ 0 .88± 0 .0 8,表明培育低籽粒含镉量品种是可行的。由变异因素 (年份、试验地点、重复、基因型 )估算的遗传力为 0 .78,90 %置信区间为 0 .6 7~ 0 .88。籽粒含镉量的单基因遗传和高遗传力将有助于低含镉量硬粒小麦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张国栋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89,8(2):123-128
本文研究了大豆种间杂交(G. max×G. gracilis, G. max×G. soja)后代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结果表明:种间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基本上与栽培种内品种间杂交相类似,可利用类似于处理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方法处理种间杂交后代;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进度较大,选择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早期世代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淑珍  杨庆凯 《大豆科学》2000,19(4):320-325
以三个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通过对其自交及回交后代各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的分析,为半矮秆大豆后代的选择和品种选育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中美半矮秆大豆品种间其性状特别是分枝性状的明显差异,加之地理远缘等原因,其F1代多数农艺性状具有明显的超亲优势,自交及回交后代分枝性状有着超常幅度的变异;除了与通常杂交组合中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等表现较大的遗传力相同外,此种组合后代的分枝性状也表现了较高的遗传力。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后代所有分枝性状变异广泛,相对预期遗传进度大,且与目标性状产量相关值较大,决定了在此组合早代选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间杂交新种质遗传潜力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姚振纯  林红 《大豆科学》1996,15(4):310-316
通过对野生大豆(G.soja)、栽培大豆(G.max)种间杂交后代新种质,与不同类型栽培大豆、野生大豆Griffing双列杂交F2代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不同类型亲本间一般配合力差异极显著,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正向优势居前两位的是野生大豆ZYD328、种间杂交后代品系8-44-3,论述了野生大豆及其种间杂交后代品系,对改良大豆品种基因的拓宽及有益基因的累加,具有很大的遗传  相似文献   

14.
孟祥勋  杨庆凯 《大豆科学》1999,18(4):287-293
利用两个杂交组合(组合Ⅰ:吉林27×吉林28;组合Ⅱ:吉林20×吉林26)的P1、P2、F1、F2、B1、B2六个世代,在对世代间蛋白质含量方差分析显的基础上,以世代平均值模型尺度检验,三参数和六参数联合尺度的多元回归分析检验,研究探讨了在豆子粒蛋白质含量遗传的[d]、[h]、[i]、[j]、[l]各种基因效应及其相对效应估值的大小。世代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世代间蛋白质含量存在显差异。模型尺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对大豆种间杂交(Glycine max (L) Merril×G. soja Sieb. and Zucc., G. max×G.gracilis Skvok Tzow)后代的性状表现及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以栽培大豆为轮回亲本的回交效应。结果表明:F_1代育性不完全正常。上位性基因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传组成成分。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利用野生资源成败的关键在于亲本选配。回交是利用野生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半野生大豆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2个杂交组合植株世代干豆乳产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六合小叶青×新沂小黑豆和上饶干不死×淮阴秋黑豆 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分析植株世代间干豆乳产量的细胞质效应以及杂交后代的遗传规律 ,结果表明 2个组合植株世代正反交F1的干豆乳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显著的细胞质效应 ,干豆乳产量的遗传是一对加显性主基因和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干豆乳产量的遗传率较高 ,F2 :3家系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 68 5 1%和 78 74 %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 30 32 %和 2 0 4 6%。  相似文献   

17.
用GA、IAA和Kn等植物激素为克服花生种间杂交(栽培种×Arachisglabrata)不亲和性,在不同发育时期以不同浓度进行处理。结果表明,GA处理平均出针率14.2%-33.3%,果针伸长8.7cm,子房膨大率75.0%;IAA处理子房膨大率87.2%;Kn处理促进荚果形成,成荚率12.5%-65.1%。  相似文献   

18.
杂交F2代大豆食心虫抗性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对大豆食心虫不同抗感材料8004、合丰25、8604、1068、9001、85164、黄宝珠和国育100-4大豆品种(系)为亲本,组配抗×中(8004×合丰25)、中×感(9001×85164)和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对F2代性状的相关性[x1]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虫食率与虫食粒数、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茎杆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中×感(9001×85164)、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虫食率与荚皮颜色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感×抗(黄宝珠×国育100-4)杂交组合中发现,虫食率与茸毛密度正相关性极强.由此表明,矮杆主茎节数少、单株粒数少、籽粒小、直立性强不倒伏、荚皮颜色浅、茸毛密度小的大豆品种不利于大豆食心虫的产卵和危害,有降低虫食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1982年用七个大豆品种,配置六个杂交组合。对杂交后代采用系谱法、混选法、一粒传法和综合法四种方法选择,至第五代,各选优良单株25株。于1988和1989年分别比较四种选择方法入选品系的抗病性和丰产性。抗病性对比结果表明,综合法的选择效果接近系谱法,显著优于混选法和一粒传法。在丰产性方面,六个组合由系谱法、混选法、一粒传法和综合不分别选出的12个品系的平均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苏豆一号”增产11.7  相似文献   

20.
大豆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特点及早世代选择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5个亲本配制了3个杂交组合,研究其杂种后代F2-F4代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的特点及早世代分组选择的效果。结果表明:(1)大豆蛋白质含量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显性效应。(2)相关分析显示,中亲与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3)蛋白质含量总的变异趋势是:组合间>家系间>家系内单株间;(4)在大豆杂交组合的早世代对单株蛋白质含量进行选择是有效的,而在F2的选择较在以后世代中选择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