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承担着生产、生态和生活等多种功能,在构建生态屏障、促进牧业经济以及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过度利用草原的共同影响,我国草原发生大范围退化。草原退化提高了啮齿动物栖息地适合度,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最终导致草原鼠害发生。草原害鼠采食牧草降低草地生产力,掘洞造丘消弱草原固碳、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携带病菌威胁人畜健康。因此,控制草原鼠害事关退化草原治理修复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国家开展了一系列草原鼠害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现有草原鼠害防治成果难以满足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需求,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等亟待加强。本文总结了中国草原鼠害发生和防治的现状,并对草原鼠害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对加强草原鼠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周军  白云 《湖北植保》2012,(3):8-11
笔者通过对塔城地区10多年来草原蝗虫、鼠害的发生规律和治理工作的现状与治理成效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防治蝗虫、鼠害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鼠害发生状况及防控技术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农业鼠害发生十分严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区均有发生。每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2 000~4 000万hm2,造成的粮食损失可占总产量的5%~10%。草原鼠害发生也遍及青海等13个草原大省(自治区),每年草原受灾面积达2 500~4 300万hm2左右,严重危害面积1 500~2 300万hm2。近年,我国农业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斐然。农田鼠害的防治可占到发生面积的50%~80%,农户鼠害的防治数占到发生总数的80%以上。草原鼠害防治面积占严重危害面积的1/3。鼠害监测预警体系的软硬件建设被不断推进。毒饵站技术,抗药性监测等技术措施被用来优化传统化学灭杀法,以减少其环境副作用。不育控制,TBS技术和生态管理等新型可持续鼠害管理技术的研究和试验推广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指导相关鼠害防治方法实践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优化策略等陆续推出。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来控制鼠害的能力得到了很大加强。  相似文献   

4.
基于动力三角翼和数码相机构建低空遥感平台,获取1 cm左右高分辨率的草原鼠害影像数据,在遥感目视解译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插值和统计方法获得了试验区鼠害的空间分布及危害程度情况。结果表明,试验区鼠害空间分布呈现中北部较轻,西北和中南部较严重的格局。试验区中度及轻度危害区面积为5 547 hm~2,约占总面积的72%,而极度危害仅占3%,表明试验区草原鼠害处于可控水平。基于低空飞行器作为遥感平台来进行草原鼠害的监测是基本可行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9月初,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总工程师、地下水勘测队队长胡兴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草原鼠害已经成为影响黄河径流减少的原因之一。胡兴林指出草原上鼠害成灾,鼠类在草甸上打洞、啃食草根,草场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面积的草地退化,导致该地区地面水源涵养功能急剧下降,湿地大面积消失,近一半的湖泊干涸。(新华社雷媛)草原鼠害成为黄河水量减少原因之一$新华社@雷媛  相似文献   

6.
招鹰控鼠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采用药物(生物农药、化学农药)防治鼠害,对抑制鼠害蔓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单一的防治方法,难以实现鼠害的持续控制。据调查,采取药物灭鼠后,如不采取后续措施,即使灭效达90%以上,经过3~4年的自然繁殖,鼠密度将恢复到灭前水平。1994年从甘肃引进了招鹰控鼠技术在石渠县试验,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2001—2005年应用于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对持续控制鼠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巴尔虎右旗草原鼠害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草原鼠害频繁暴发,不仅破坏了草场的植被与地貌,还给牧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隐患。而鼠害的发生与栖息地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分析近31年来新巴尔虎右旗的鼠害发生面积与均温、降水的关系,发现:上年10月1候、2候期间少雨,会对布氏田鼠的越冬食物储备产生不利影响;1月2候、4候期间的低温以及1月5候期间的少雨,会降低布氏田鼠的越冬存活率;4月1候期间低温以及4月4候、5月5候、6月3候期间少雨,会对春季幼鼠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能为新巴尔虎右旗以后的草原鼠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绝大多数啮齿动物种类为植食性的小型哺乳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导致了鼠类危害的复杂性。当前,面对日益提高的生态安全需求,粮食安全、人民健康和生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对鼠害控制需求的差异造成了中国鼠害防控策略制定及实施的困扰。尤其在草原地区,如何在应急性灭杀和长效缓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目前鼠害防控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针对这些矛盾和挑战,该文分析了我国鼠害监测防控的现状、主要瓶颈与短板,并从技术层面提出“精准监测指导精准防控”可能会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在有效控制鼠害暴发对粮食生产和人民健康安全威胁的前提下,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农药》2005,(3):45-47
预计200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仍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蝗虫、草地螟、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麦蚜、水稻迁飞性害虫、水稻螟虫、玉米螟等一些重大病虫将偏重或严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农田草鼠害和草原虫鼠害将偏重发生。全年主要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3.3亿多hm^2次,需要防治面积3.8亿多hm^2次。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草原鼠害害严重。主要有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ne),发生面积达8,000余万亩,二十多年来一直采用青稞、燕麦毒饵灭治草原鼠害。 为解决灭鼠饵料问题,采用西宁市农机局五金机械厂制造的9YL—13CT颗粒饲料压制机,以麦秸草、油菜杆为主要成份,压制成含磷化锌、甘氟、氟乙酰胺、1605、206等五种灭鼠药物的含毒草颗粒11,000余斤。经室内试验和冬、春二季野外试验,灭鼠123,000亩,平均灭鼠效果达93%  相似文献   

11.
《植物医生》2007,20(4):36-36
据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草原工作站近期对全县草原虫灾、鼠灾调查显示,目前全县草原蝗虫危害面积达2,67万hm^2.其中严重危害面积达1.2万hm^2,平均虫口密度43头/m^2.发生地段主要在皇城镇、康乐乡、大河乡的冬春草场和部分夏秋草场:鼠害危害面积达8多万hm^2,其中严重危害面积达2多万hm^2.  相似文献   

12.
刘晓辉 《植物保护》2023,49(5):335-339
鼠害治理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及人民健康安全。鼠害治理的行业需求差异及鼠害防控理念的转变对鼠害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鼠害发生和治理技术的特点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我国鼠害治理的主要瓶颈及短板, 提出了未来鼠害治理理论与技术研发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呼伦贝尔草原的环境整治与发展前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括地叙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自然环境特征:①高原为主的地貌;②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区;③自然地带次序井然;④饲草资源丰富。由于长期对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所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着重指出严禁开垦,防治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利用天敌消灭鼠害,营造防护林,开发矿产要保护草原等战略措施,以利维护草原良好的生态平衡。为使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文章提出修建棚圈,开发地下水灌溉缺水草场,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发展饲料和畜产品加工工业等草业和牧业系统工程。与此同时,还必须多种经营,充分利用丰富的鱼类、芦苇、水禽和矿产资源,为发展水产业、矿业和旅游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鼠害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灾害之一。为了发展无公害、可持续控制农业鼠害的新方法、新途径,迫切需要加强有关鼠害防治的基础研究,提升鼠害防治的科技水平。本文基于我国农业害鼠发生状况与学科发展趋势,从3个方面探讨了农业鼠害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即基础生物学、鼠害成灾规律及鼠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刘晓辉  王登  刘少英 《植物保护》2023,49(5):325-334
鼠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物灾害, 造成的危害不仅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随着鼠害防控理念的转变, 对鼠害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近5年来在鼠害治理研究及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要求下, 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害鼠群落结构和危害特征、种群数量暴发机理等生物学特性, 建立害鼠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 构建不同生态系统的鼠害防控生态阈值。研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鼠害绿色防控技术是鼠害治理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鼠类的"有害"或"无害"与其生境密切相关,文中以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的梭梭鼠害防治示范区和非示范区为调查样地,对比分析了两种生境中梭梭林的鼠害特征,进而探讨了沙漠区梭梭鼠害防治的生态阈值。研究发现:(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梭梭鼠害整体较轻。由鼠类引起的梭梭死亡率,非示范区平均为4.29%,示范区平均为2.12%。(2)梭梭的生长状况是吸引鼠类前来取食的因素。梭梭的基径、高度、冠幅与其冠下有效鼠洞数和鼠洞总数都成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其生长状况的差异性决定了鼠类危害的程度。(3)鼠类对梭梭基部的取食较轻,而对梭梭各级侧枝的取食不仅具有选择性,还受生境和自身种群数量的影响。梭梭基部的轻度危害比率大于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比率,而梭梭侧枝、一级侧枝、二级侧枝的危害程度与鼠洞总数呈显著相关关系,有效鼠洞数只与梭梭二级侧枝的危害程度呈显著相关关系。(4)单株梭梭整株危害程度与其冠下鼠洞总数呈指数函数关系,当鼠洞总数>5个/株时,梭梭整株危害程度开始加剧,故该研究认为梭梭鼠害防治的生态阈值为鼠洞总数为5个/株。  相似文献   

17.
农区鼠害监测调查试行办法(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病虫防治处北京100026)为了准确、规范地调查农田和农户鼠害发生动态,指导鼠害防治工作,特制定“农区鼠害监测试行办法”。全国农技中心防治处本着科学抽样和简便易行的原则,对原有鼠害调查方法进行了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8.
同德牧场位于青海省同德县东北部巴滩地区,面积约为26万亩,其中耕地6万余亩。该区草场植被属高山草甸化草原类型,土壤以暗栗钙土为主。天然草场以针茅、苔草及早熟禾为健群种。唯牧场东北隅巴水以北地区牧场为半荒漠类型草原草场,植被健群种为芨芨草、狼毒等。此区历来鼠害严重,1964年曾使用飞机投散磷化锌毒饵法,对大规模灭杀达乌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以下简称鼠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七、八年间鼠兔的数量一直较低,1973年以后逐渐回升,在不少地块已接近或恢复  相似文献   

19.
水稻鼠害田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频次拟合法和Iwao法,对水稻不同生育期鼠害田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稻田鼠害株多属负二项分布,即以个体群为基本成分,呈现聚集分布型。根据田间分布型信息,得到了水稻鼠害田问调查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以及由鼠害丛率(M)估算鼠害株率(Y)和平均密度(X)的回归估值抽样模型(经X~2检验,P>0.05)。最后,应用估值抽样模型计算鼠害防治指标,并以此建立鼠害防治的序贯决策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了解我国饲草重大病虫鼠害分布和危害,充分掌握其传播扩散规律及其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我们系统分析了我国饲草病害、虫害、鼠害等生物灾害危害情况,总结了国内外饲草病虫鼠害防控现状与研究进展,提出了饲草重大生物灾害的防控对策,为保障饲草产业和草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此外,本文还总结了我国饲草病虫鼠害的防控难题,为今后饲草病虫鼠害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