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水平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灰色聚类法是评价SUAAWR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导因素的适用方法.SUAAWR评价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前期工作.基于评价区概况分析与已有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建立指标体系,并采用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聚类评价法,对评价区SUAAWR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SUAAWR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格局.水资源与水土配置的时空分异、水资源涵养能力的地域差异、水资源利用效益的地域差别是评价SUAAWR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优良大麦种质资源用于贫瘠化土壤开发及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业改良与建设,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模糊聚类(Fuzzy Clustering,FC)分析方法对107份引进不同地区大麦品种(系)进行了农艺性状考察与评价,并对各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比较它们的生长特点及在陕西地区的生长表现,对其适应性进行评价比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综合主成分可代表大麦12个表型变量91.0268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度量D值进行WPGMA聚类,可将107份材料划分为4类,聚类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些引进种质资源的选育和分布区域特点,其中野生群体综合表现较好,在品种的选育上有很高的利用价值;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相关性强的多个性状重新转化成几个新的独立并且有较强代表性的综合变量(性状),结合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大麦表型的综合评价,可以较好地揭示大麦品种(系)内和品种(系)间以及和群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半干旱区县域农业自然资源评价研究--以和林格尔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综合评判法中的多因子模糊评判法 ,以乡 (镇 )为单位 ,选取了四个反映农业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因子 ,对和林格尔县的农业自然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划出了资源条件较好的 6个乡镇和资源条件较差的 1 1个乡镇。基于上述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本文认为农业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加强土地利用的技术含量 ,走集约化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道路 ;农业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种草种树的力度 ,逐步恢复生态  相似文献   

4.
河套绿洲农业经济构成因素间的灰色关联度及其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结构功能单元通过价值关系而构成复杂的经济关联,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三个层次分析了临河市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主要功能单元间的定量关系,明确了绿洲农业总产值与农、林、牧、副、渔业之间以及各业之间,种植业、牧业各部门内部主要生产要素间的灰色关联的基本规律,并循此指出了建设功能协调的绿洲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天水地区7个气象台站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和23个点的订正资料,采用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对天水地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分类评价。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自南向北、从东到西资源指数Cr、效能指数Ce和利用系数K大致呈递减态势,其中资源指数Cr的最高值出现在天水南部的党川附近,Cr值为6.5,最低值出现在榆盘附近,Cr值为4.4;效能指数Ce的最高值出现在麦积区附近,Ce值为3.8,最低值出现在王铺、沿安等山区,Ce值为1.6;利用系数K的最高值也出现在麦积区附近,K值为0.7,最低值也出现在王铺、沿安等山区,K值为0.3。这一变化基本反映了农业生态气候的地域分异特征。通过对多年逐月平均效能指数的模糊动态聚类,划分出天水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5个类型区,并进行了相应评价,结果表明天水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平均病叶率,平均病斑数和病斑平均宽度3个指标,应用灰色聚类法,对枇杷灰斑病在15个枇杷品种上的感染程度进行了灰色综合评价,将15个枇杷品种分为感染重、感染中等,感染轻三类、为生产中推广抗病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平均病叶率,平均病斑数和病斑平均宽度3个指标,应用灰色聚类法,对枇杷灰斑病在15个枇杷品种上的感染程度进行了灰色综合评价,将15个枇杷品种分为感染重、感染中等,感染轻三类、为生产中推广抗病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分析的基础上,文中采用2003-2013年全国及30个省份的农业碳排放量、农业各产业比重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碳排放强度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间的关联度,发现产业结构对农业碳排放总体存在较强的关联效应,但各产业比重与农业碳排放的关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省份产业结构与农业碳排放的关联程度也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低碳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9.
根据1989年以来进行的8种间套种方式试验、示范的资料,运用技术经济评价原则和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方法,筛选出西吉地区山旱地生产效益高的立体复合种植方式“马铃薯—豌豆、玉米—白芸豆”两个优化组合。它比丰产田小麦(CK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灰色聚类法的原理及计算步骤。运用灰色聚类原理,对呼市南郊地面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判,还与模糊数学法评判、矩阵指数法评判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1983~2004年陕西粮食产量与主要投入要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陕西省1983~2004年粮食年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农业劳动力数量等6项投入要素的关联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了解近22年产投结构变化情况及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限制和推动因素.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数、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始终是影响陕西粮食产量前三位的投入要素,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成灾面积三种投入要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稳定耕地面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村劳动力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是增加陕西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天水市麦积区土地资源现有利用状况出发,系统分析该地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利弊程度及现有农业种植结构对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并依照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原则,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该地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分析规划。实施规划,当地的夏、秋粮及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会更趋合理,种植作物总产值有望比原来增加了14.4%。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汉长安城的选址建设及东汉定都洛阳的资源环境因素的深入分析,表明西汉都城选址是受河流水系的演变限制及为了寻求更丰富的水土资源条件;东汉迁都洛阳则是在气候变化异常、生态环境恶化及灾害频发的条件下,为寻求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的迁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化肥污染的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化肥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文中以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为例,应用灰水足迹方法,对基于化肥污染造成的粮食生产灰水足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灰水足迹、化肥施用量与灰水足迹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975;水稻生产对灰水足迹的贡献率为56%,所占比重最大,水稻高产地区同时也是高污染地区,并通过国际、国内比较,指出黑龙江垦区降低灰水足迹的空间,为"绿色垦区"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包头市旅游资源及其空间结构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包头 ,内蒙最大的城市 ,中国“草原钢城”,世界“稀土之都”。本文基于综合评价的方法 ,采用 8项指标进行了旅游资源的单体评价和总体评价 ,结果表明 :包头市的草、山、水等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样 ,而且品位高 ,极具开发价值 ;都市文化、历史遗存、民俗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亦独具魅力。另外 ,还采用各区资源类型的多度、数量、规模等指标评价了空间结构 ,发现旅游资源区域差异明显 ,各具特色 ,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 8个旅游资源组合区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区草原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祁连山区肃南县为例 ,分析了祁连山区山地草原荒漠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并结合历史 ,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探讨了草原荒漠化的成因。由于自然因素是形成草原荒漠化的基础 ,而人为因素才是其主导因素。所以本文主要就人为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山地草原荒漠化的防治和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即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和推广新技术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草原压力 ;实现合理用水 ,提高草原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可有效抑制草原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使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宁夏高寒易旱区农业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提出了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初步研究结果认为 :该区人口严重超载 ,自我投入能力差 ,农业发展限制因子多。农业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移民和投入 ,在移民的基础上增加外部投入 ;首先利用一部分水肥条件较好的河川滩地建成人均 1— 2亩的基本农田 ,解决粮食自给 ;增施化肥 ,以无机促有机 ,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 ;条件较差的旱坡地、塬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植被 ,改善生态。同时积极引进外部资金与技术 ,开发本区农副土特产品 (如蚕豆、沙棘、蕨菜、山楂、矿泉水等 )以及中药材等深加工 ,形成规模生产 ,最终使本区粮食自给、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和农业持续稳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态发展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协调的系统角度出发,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推算直接测量比较困难的部分数据,并在总结目前生态效益评价定量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近5年来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产生的效益。结果表明,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04年发挥的效益是2000年的近2.2倍,各年的平均增长率都达到50%左右,生态效益逐步发挥,从时间序列上呈积累式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李旭东 《干旱区研究》2007,24(2):280-286
以贵州喀斯特高原76个县市(区)农业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以及自然地理因素资料,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贵州省人口分布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因素地带性分布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在贵州喀斯特地质条件下人口分布的自然地带性规律.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质环境条件下,受经度、纬度以及平均海拔高度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作用,各自然地理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地带性分布特征,从而导致了贵州高原人口具有地带性分布,表现为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北部的黔中丘原地区.  相似文献   

20.
干旱区农牧结构优化模式探讨——以黑河流域中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上游农业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牧结构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促进农区和牧区两大经济生产系统全面健康发展,繁荣区域经济,而且在资源合理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很大作用。结合现有基础提出了农牧耦合的发展模式:一是绿洲子系统内部的耦合,即中游绿洲农区舍饲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耦合;二是山地系统与绿洲系统的耦合,即山上繁殖,山下育肥模式与向山区放牧基地提供精细饲料,在牧区直接育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