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程晓福  殷小慧 《野生动物》2009,30(4):193-196,200
2007年和2008年9~10月,在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环颈雉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31条样带上的91个环颈雉栖息地利用样方和100个任意样方的12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环颈雉偏好利用草原和草甸,避免选择其他4种植被类型;偏好利用无树的生境,随机利用以桦和椴为优势乔木的生境,避免其他4种优势乔木的生境;偏好位于阳坡的生境,随机利用半阳坡和半阴坡的生境,避免利用阴坡的生境;偏好选择下坡位的生境,随机选择中坡位的生境,避免选择上坡位的生境。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Mann—WhiteyU检验,表明环颈雉对乔木密度、灌木密度、草本覆盖度、坡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存在显著差异。与任意样方相比,环颈雉的利用样方以乔木密度低、灌木密度高、草本覆盖度高、坡度小、海拔低、人为干扰距离近为主要特征。从逐步判别分析的结果看出,在区分环颈雉利用样方与任意样方上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草本覆盖度、灌木密度、海拔高度和乔木密度。由这4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87.5%。秋季环颈雉的栖息地选择主要与食物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蓝马鸡春夏季对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胡天华  翟昊 《野生动物》2009,30(6):310-313
2008年4~8月,在贺兰山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蓝马鸡春夏季的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春夏季分别测定了135个和126个样方的16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季贺兰山蓝马鸡在优势乔木、灌木密度、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坡向、坡位、海拔高度、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上差异极显著(P〈0.01),而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春季生境而言,贺兰山蓝马鸡夏季更偏爱选择灌木密度小、高度低、距离近,海拔较高,人为干扰距离较远,隐蔽程度较高的栖息地。典则系数显示春夏季蓝马鸡的栖息地选择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分离,Wilk'sλ值显示春夏季蓝马鸡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Wilk'sλ=0.692,x~2=121.769,df=12,P〈0.001)。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春夏季蓝马鸡栖息地选择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海拔高度、人为干扰距离、灌木高度、隐蔽级、灌木密度和乔木高度,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春夏季蓝马鸡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84.6%,其中对春季的误判率为15.4%,对夏季的误判率为17.2%。  相似文献   

3.
果子狸在家养条件下行为再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51只从野外捕获的野生果子狸进行了6年的人工驯化,观察了在家养条件下行为再塑的时间,以及领域空间,栖息地再造和操作行为现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样线法对吉林黄泥河自然保护区3种鼬科动物冬季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设置20条样线,记录了40个利用样方和40个对照样方。在每个样方内测定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隐蔽级、郁闭度、灌丛盖度、树胸径、人为干扰距离、林型、裸岩、雪深和倒木共计13类生态因子。运用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坡向、坡位、林型、裸岩、倒木等5个名词型变量;利用非参数检验中的2个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分析海拔、坡度、隐蔽级、郁闭度、灌丛盖度、树胸径、人为干扰距离、雪深8个数量型变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13个因子对3种鼬科动物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鼬科动物喜欢在阳坡、半阴半阳坡、中坡位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对倒木和裸岩表现出明显选择性;对灌丛盖度的选择差异极显著(P <0. 01),对不同坡度和郁闭度的选择差异显著(P <0. 05);在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中的累积贡献率达到64. 859%,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0. 933%,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林型、海拔、雪深和人为干扰距离的影响,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14. 757%,主要反映利用样方的树胸径和隐蔽级影响。3种鼬科动物主要选择食物丰富度高、隐蔽程度高和可以减少能量消耗的地区作为冬季栖息地。  相似文献   

5.
2008年12月,在大兴安岭地区松岭林业局壮志林场对貂熊冬季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利用Vanderploeg&Scav-ia选择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貂熊冬季喜欢栖息在海拔600~800 m,雪深较厚的东向或北向缓坡上,选择在距河流500~1 000 m,郁闭度为40%~60%,隐蔽度30%~50%,乔木密度〉80株/100 m^2和倒木数〉10株/100 m^2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或阔叶林中活动,而要求距铁路和公路距离大于5 km,距居民点距离大于20 km。  相似文献   

6.
高原鼢鼠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鼠种,营地下生活,靠采食植物根茎为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区,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有着地面植食性动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上升,打破了原有土-草-畜-鼠的动态平衡,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进而形成草原鼠害。在鼠害严重危害区会形成次生裸地(黑土滩、鼠荒地等),严重威胁着草地生态环境安全。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上升与其栖息地适合度增强密切相关,选择适宜栖息地也是导致高原鼢鼠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破坏栖息地环境来降低高原鼢鼠生境适合度,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是目前取代化学灭鼠的趋势。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影响高原鼢鼠对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以及国外对地下鼠生境选择的研究,并对高原鼢鼠生态防治的研究及新型技术在其研究方面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湖北三峡库区秭归地区不同海拔伦晚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 ‘Lane late’ Navel)果实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湖北三峡库区晚熟脐橙果实枯水防控栽培技术,进行了晚熟脐橙种植区域布局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北三峡库区,江南晚熟脐橙适宜区域化种植在海拔360 m以下,江北在海拔350 m以下。在适宜范围外,随海拔升高,晚熟脐橙果实品质下降,可食率、果汁率降低,酸下降快,化渣性变差,果实枯水加重。其次,探讨了晚熟脐橙果实枯水防控生产技术,冬季套袋试验效果好,果实枯水比率控制在5%以下,显著低于对照果实(枯水率50%),可有效减轻和防止晚熟脐橙果实枯水,而且套袋果实外观好,品质优。覆膜技术效果其次,果实枯水比率可以控制在20%以下,而且该技术简便、劳动量小且成本较低,可以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中华竹鼠春季对栖息地环境因子的选择状况,试验采用样方的方法对环境因子进行量化,并对单个环境因子进行适合度χ2检验,采用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作为衡量对栖息地喜好的指标。结果表明:中华竹鼠喜欢郁闭度和避风性良好、坡向为东坡或南坡、坡位为中坡位或上坡位、坡度为20°-40°的斜坡作为栖息地,同时栖息地海拔要大于1 800 m,乔木密度小于30株,乔木距离为2-5 m,灌木密度为1 000-5 000株,灌木距离小于0.1 m,水源距离大于5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 000 m,食物丰富。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避风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对中华竹鼠春季栖息地选择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水源距离、坡向、坡位、乔木密度、乔木距离和坡度对中华竹鼠春季栖息地的选择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中华竹鼠春季对栖息地环境因子的选择状况,试验采用样方的方法对环境因子进行量化,并对单个环境因子进行适合度χ2检验,采用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作为衡量对栖息地喜好的指标。结果表明:中华竹鼠喜欢郁闭度和避风性良好、坡向为东坡或南坡、坡位为中坡位或上坡位、坡度为20°~40°的斜坡作为栖息地,同时栖息地海拔要大于1 800 m,乔木密度小于30株,乔木距离为2~5 m,灌木密度为1 000~5 000株,灌木距离小于0.1 m,水源距离大于5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 000 m,食物丰富。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避风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对中华竹鼠春季栖息地选择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水源距离、坡向、坡位、乔木密度、乔木距离和坡度对中华竹鼠春季栖息地的选择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大鸨越冬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6年的1~2月在吉林省镇赉县和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接合部的草原地带,对大鸨越冬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将栖息区域人为地划分为3种类型.一是农田荒地和周边草甸,二是平均低于40 cm的矮针茅草原,三是平均高于40 cm的高针茅草原.结果表明,大鸨对这3种栖息地类型选择明显.农田生境植物性食物丰富,草原生境动物性食物较多.  相似文献   

11.
深圳养殖的 9~ 1 2月龄花面狸 ,比陕西同种群提早 1个月左右性成熟。雄兽 1~ 8月中旬发情 ,雌兽 1月 1 1日~ 7月 1 4日发情 ,比北方提早 30~ 40天 ;可见花面狸发情的开始时间受气温影响大。性周期 8~ 2 3天 ,平均 1 4天 ,发情持续 1~ 1 1天 ,平均 4.41天 ,与北方差别不大。4月 3日~8月 1 1日产仔 ,比北方提早了 2 0天左右 ;妊娠期 51~ 59天 ,与北方一样。每胎产 1~ 6仔 ,一般一年繁殖 1次 ,也可繁殖 2次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对商品肉鸡层叠式立体养殖模式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控,分析不同季节笼养肉鸡环境参数的差异,为科学养殖提供数据支撑。选择规模化肉鸡养殖场的同一栋鸡舍,在秋季和冬季饲养周期中,采用分次多点测量法,连续监测3~6周龄肉鸡舍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测定点均匀分布在舍内4个位置,比较秋季和冬季舍内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肉鸡生长后期,冬季舍内环境温度略高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舍内湿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两个季节的温湿度均可满足不同日龄肉鸡生长需求。有害气体和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冬季舍内氨气浓度略高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舍内二氧化碳浓度显著高于秋季(P<0.05);同时冬季舍内空气微生物总菌数显著高于秋季(P<0.05)。层叠式立体笼养肉鸡舍内温度在不同季节可保持恒定;在冬季饲养期,舍内湿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空气微生物总菌数升高。因此,冬季饲养肉鸡在做好保温的同时应适当增加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13.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the 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parameters of broiler house with three-overlap cage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winter and autumn. In the process of feeding, the same farming house in the same farm was chosen to carry out the test. The indoor ambient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the air quality were determined in chicken house in different seasons. The measure points were distributed in 4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house. The experiment period was from 3 to 6 weeks of broile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between autumn and winter during experimental period (P >0.05).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in the house in winter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in autumn. The humidity in autum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winter (P <0.05).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wo seasons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roiler growt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mmonia concentration between autumn and winter, while ammonia level in winter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utumn. The carbon dioxide in the hou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winter than that in autumn (P <0.05). The total number of airborne bacteria in wint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utumn (P <0.05). The indoor temperature kept constant in autumn and winter seasons in closed poultry house. In winter, the humidity was reduced, th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bacteria in the air was increased.So, the ventilation should increase at the same time of heating in winter.  相似文献   

14.
Herbaceous species preference was studied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periods of occupation, on rotationally‐grazed Dohne Sourveld, at four different stocking rates. Only the most abundant grass species in the sward were monitored. Animals (cattle and sheep) grazed selectively (for plant species) during both autumn and winter, but the degree of selectivity increased in winter. Although animals could be forced to graze less selectively by increasing the stocking rate in autumn, stocking rate did not affect the sequence of species selection, but merely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Regrazing of tillers during grazing periods was a common occurrence in all but the heavy stocking rate treatment. Although Tristachya leucothrix was the most preferred species, the amount (mass) of this species that was grazed per unit basal tuft area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meda triandra.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探索奶牛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血液常规指标,为荷斯坦奶牛低温应激研究提供相关数据支撑及科学依据,并对该地区冬季奶牛饲养管理及耐应激个体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某规模化奶牛场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为研究对象,连续监测了秋季(2018年10月24日至2018年10月30日)、初冬(2018年12月4日至2018年12月10日)和深冬(2018年12月25日至2018年12月31日)牛舍温湿指数(THI),并分别采集了15头荷斯坦奶牛血液样本,测定了9种血液常规指标,同时收集了试验牛群的8项产奶性能数据,分析荷斯坦奶牛在秋冬季节产奶性能及血液常规指标的变化规律,筛选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血液常规指标。结果显示:秋季,牛舍平均温度为8.0 ℃,平均THI为49.38,说明试验牛群在该时期处于非低温应激状态;初冬,牛舍平均温度为-6.4 ℃,平均THI达到23.56,在168 h监测期,有92 h -8≤THI < 25,76 h 25≤THI < 39,试验牛群在该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中度低温应激状态;深冬,牛舍平均温度为-7.59 ℃,平均THI达到21.86,有43 h 25≤THI < 39,117 h 8≤THI < 25,试验牛群在该时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中度低温应激状态。随着温度下降,奶牛直肠温度、呼吸频率显著降低(P < 0.05);冬季奶牛血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单核细胞数(MO)、淋巴细胞数(LY)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 < 0.01;P < 0.05);除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外,其他各指标在初冬与深冬间差异不显著(P > 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在各季节间变化不显著(P > 0.05);与秋季相比,初冬、深冬奶牛平均日产奶量(AMY)分别下降0.71和1.17 kg/d(P < 0.01);初冬乳脂率(FP)、乳蛋白率(PP)、脂蛋比(F/P)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 < 0.05;P<0.01),深冬时期恢复至秋季水平(P > 0.05);乳中非脂肪固体物质率(SP)在初冬显著下降,在深冬显著上升(P < 0.05);初冬、深冬乳中体细胞数(SCC)分别比秋季高1.84×105、1.63×105 个/mL(P < 0.05);乳糖率(LP)及酸度在各时期均无显著差异(P > 0.05)。综合以上结果,冀北寒区荷斯坦奶牛在秋季处于非应激状态,在初冬和深冬处于中度低温应激状态,且牛群的生理指标和产奶性能受气候影响较为严重;奶牛血液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为受气候影响变化较为灵敏的血液常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对草地植被碳含量的影响,对阿坝牧区不同利用方式草地(封育天然割草地、人工栽培、放牧草地)和植物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草地植被的地上部分、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的碳含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草地地上植被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显著高于夏秋放牧草地(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冬春和夏秋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重度和中度放牧草地(P<0.05)。2)草地枯落物碳含量在不同利用方式与程度上差异均不显著。3)从根系总碳含量来看,不同利用方式上夏秋放牧草地和封育天然割草地显著高于冬春放牧草地和人工栽培草地 (P<0.05);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夏秋中度和轻度放牧草地显著高于夏秋重度和冬春放牧草地(P<0.05),且各种利用方式与程度草地地下根系总碳含量均从表层向下依次显著的递减(P<0.05),0~10 cm 的根系碳含量占总量的65%以上,10~30 cm各草地根系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数量关系得出,草地植被碳含量在利用方式上表现为封育天然割草地(356.509 g/m2)>冬春放牧草地(297.780 g/m2)>人工栽培草地(164.953 g/m2)>夏秋放牧草地(137.577 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5.334,17.130,9.167和5.146倍;在生长季不同利用程度上表现为冬春放牧草地(297.780 g/m2)>夏秋轻度放牧草地(217.002 g/m2)>夏秋重度放牧草地(113.849 g/m2)>夏秋中度放牧草地(81.882 g/m2),地上植被碳含量分别为地下根系碳含量的17.130,8.636,4.412和2.430倍。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是影响草地植被碳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东34品种经7-8代连续添毒质型多角体(CPB)选择,健蛹率提高17.3—54.5%,大造品种经7—8代连续添毒CPV选择,健蛹率仅提高3.9%-5.3%。隔代添毒CPV区的建蛹率和茧质均高于累代添毒选择区。春季CPV添毒选择浓度可用10~5,(1/2)×10~5,(1/4)×10~5:秋季宜用10~5,10~4,10~3,10~2。CPV添毒选择区的平均茧质成绩接近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2年对桑树夏伐与秋伐的对比试验,就不同伐条时间桑树桑叶产量、老化、发芽率、病虫害、冬季桑树枝条总条长、每m条产叶量以及桑树的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秋伐比夏伐桑叶产量多收32.45 kg;夏伐老化多,秋伐老化少;发芽率基本没有差异;秋伐区比夏伐区总条长多了93.3 m;秋伐比夏伐年产桑叶多540 kg。  相似文献   

19.
试验分别于春、夏、秋和冬季,随机选择3只同群常年放牧健康的藏系绵羯羊(2岁),屠宰后采集瘤胃内容物。采用瘤胃细菌通用引物和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瘤胃细菌数量随季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夏季瘤胃细菌数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季节,分别是春季、秋季、冬季细菌数量的5.56,2.35和2.49倍;秋、冬季是春季细菌数量的2.38和2.23倍;而秋和冬季瘤胃细菌的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2)夏季藏系绵羊采食量分别为春季、冬季和秋季的1.98,1.61和1.80倍,饲料中的纤维性物质含量增高,采食量也随着降低,瘤胃细菌的数量也相应降低;3)实时定量PCR技术能准确的反映出放牧藏系绵羊瘤胃细菌数量随季节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以海兰褐蛋种鸡为观察对象,从122日龄开始到429日龄结束,收集7 520只蛋种鸡1个产蛋年(2014年1月—12月)的产蛋资料,分析得出每月的产蛋率、破蛋率等相关数据,对12个月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蛋率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种蛋合格率冬季最高,秋季最低;料蛋比以冬季最高,春季最低;破蛋率以夏秋两季最高,冬季最低;死淘率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