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不同能量蛋白水平对褐壳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鹏  郭宏 《饲料工业》2001,22(10):22-24
试验选用23周龄伊莎褐648只,根据体重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有7个重复。日粮分别为高能低蛋白(能量11.28MJ/kg,蛋白15.60%),高能高蛋白(能量11.28MJ/kg,蛋白16.50%)和低能高蛋白(能量10.60MJ/kg,蛋白17.50%)。试验从25周龄~55周龄,一共217d,分为2个阶段:25周~40周和41周~55周。高能低蛋白组,高能高蛋白组和低能高蛋白组在各试验期的试验结果分别为:试验前期:产蛋率81.11%、81.37%和77.58%。体增重138.3g、94.2g和61.9g;采食量126.4g、127.3g和124.1g;蛋重61.7g、62.2g和62.7g;料蛋比2.52、2.53和2.54;经统计分析,各组间产蛋率、体增重、采食量、蛋重和料蛋比差异都不显著(P>0.05);试验后期:产蛋率81.75%、83.59%和82.96%;体增重177.5g、147.3g和120.8g;采食量117.8g、121.2g和127.7g;蛋重65.7g、65.6g和65.7g;料蛋比2.18、2.20和2.34。经统计分析,除高能低蛋白组,高能高蛋白组的采食量与低能高蛋白组差异显著(P<0.05)外,各组间产蛋率、体增重、蛋重和料蛋比差异都不显著(P>0.05);在整个试验期内的试验结果分别为:产蛋率81.43%、81.48%和80.27%;体增重315.8g、241.5g和182.7g;采食量122.1g、124.2g和125.9g;蛋重63.8g、64.0g和64.3g;料蛋比2.35、2.38和2.44。经统计分析,除高能低蛋白组的体增重?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育雏期日粮蛋白质水平对矮小型粉壳蛋鸡生长以及产蛋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1日龄矮小型粉壳蛋鸡2 000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0~5周随机分成2个处理;6~12周分别将每组试验鸡分成2组,共4个处理。0~5周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0%、21%,6~12周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9%、20%。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对0~2周体重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第3~5周,21%蛋白水平组体重显著高于20%蛋白水平组(P0.05)。0~5周蛋白水平21%,6~12周蛋白水平19%组12周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同时,0~5周蛋白水平21%,6~12周蛋白水平19%组产蛋率高于其它处理组,降低了料蛋比;各处理组平均蛋重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体重和产蛋性能,在日粮能量水平为12.12 MJ/kg基础下,建议矮小型粉壳蛋鸡0~5周适宜蛋白质水平为21%,6~12周适宜蛋白质水平为19%。  相似文献   

3.
日粮粗蛋白质及能量水平对架子牛肥育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采用2~3岁,体重在305~350kg的架子牛,按高蛋白高能量(精料1号)、高蛋白低能量(精料2号)、低蛋白高能量(精料3号)、低蛋白低能量(精料4号)四组日粮进行为期90d的肥育。试验结果表明,当架子牛体重在320~420kg的情况下,高蛋白高能量日粮组日增重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当体重超过420kg以上时,高蛋白高能量组日增重与低蛋白高能量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从经济效益上分析,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蛋白高能量、低蛋白高能量、高蛋白低能量、低蛋白低能量。结论:架子牛肥育前期日粮(按风干计)的粗蛋白质水平应达到13.5%~14.0%,消化能在11.60~11.70MJ/kg;肥育后期粗蛋白质水平应达到12%,消化能要在11.80MJ/kg以上。  相似文献   

4.
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金华黄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金华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体重145 kg左右的金华肉牛24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13.45%(L组)、14.95%(M组)、16.6%(H组)的日粮。结果表明:采用中蛋白水平日粮饲喂的试验组平均日增重高于采用高蛋白和低蛋白水平的两个试验组,且料重比均低于其它两组。高蛋白水平组平均日增重最低,饲料成本却最高。各组间瘤胃液中乙酸含量差异性显著(P<0.05)。三个试验组的瘤胃液中乙酸/丙酸的值差异不显著(P>0.05)。H组与M、L组中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三个蛋白梯度对金华黄牛的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结果显示,中蛋白水平(14.95%,DM)的日粮对金华黄牛生产性能影响最佳,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数据说明了日粮中添加蛋白水平过高并不能被动物机体消化吸收,从而使饲料资源转化利用率降低,造成了饲料资源的浪费和养殖成本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取108头21日龄断奶仔猪按2×2因子设计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旨在研究蛋白水平(CP,高和低蛋白水平)和柑橘渣干水平(DCP,0%和7.5%)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小肠形态、后肠微生物发酵的影响。高蛋白组第一阶段(0-14天)蛋白水平为21%,第二阶段蛋白水平为20%;低蛋白组每个阶段分别降低4个百分点。通过添加氨基酸各组均达到理想氨基酸模式。仔猪体重和饲料消耗每周进行记录。在试验的第7天和第28天每个重复选取1头仔猪进行屠宰,采集小肠组织及盲肠和结肠食糜。结果表明,蛋白水平和柑橘渣干水平对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无交互作用。降低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21-28天阶段仔猪日增重(P=0.03)和饲料转化效率(P=0.02),但对仔猪全期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断奶第7天,低蛋白日粮有增加仔猪十二指肠隐窝深度的趋势(P=0.09),提高空肠隐窝深度(P=0.06)和降低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的趋势(P=0.08),但回肠肠道形态无显著差异。断奶后第7天,低蛋白日粮有降低仔猪盲肠总VFA(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趋势(P=0.09),添加柑橘渣干有降低结肠丙酸浓度的趋势(P=0.07)。低蛋白饲粮条件下添加7.5%柑橘渣干显著降低仔猪第7天结肠中异戊酸和氨氮浓度(P0.05);显著降低第28天仔猪盲肠丁酸、戊酸、异戊酸的浓度(P0.05),同时显著降低结肠戊酸、异戊酸和氨氮浓度(P0.05)。高蛋白饲粮条件下添加7.5%柑橘渣干显著提高仔猪第7天和第28天后肠乙酸:丙酸比例(P0.05)。乳酸浓度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降低饲粮蛋白水平补充氨基酸对仔猪生长性能无副作用,但是会轻微增加仔猪肠道形态的损伤。此外低蛋白饲粮条件下添加7.5%柑橘渣干会通过减少仔猪后肠蛋白质发酵代谢产物从而改变仔猪后肠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6.
摘SSSS要:试验以育肥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设计,试验选取了20头状况良好,体重差异小(180±20)kg的牦牛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头牦牛。让两组牦牛摄入不同蛋白水平日粮(低蛋白日粮组:13%;高蛋白日粮组16%)。研究分析了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育肥牦牛血液生化指标、激素水平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不同蛋白水平日粮对牦牛的生产性能产生了积极影响,试验组牦牛干物质采食量随日粮蛋白的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试验指标中的的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低蛋白日粮组显著均高于高蛋白日粮组组(P<0.05),高蛋白日粮组的饲料转化率相较低蛋白日粮组显著升高(P<0.05)。相较于低蛋白日粮组,高蛋白日粮组牦牛血液中的血糖(GLU)、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均显著高于低蛋白日粮组((P<0.05),游离脂肪酸NEFAl高蛋白日粮组均显著高于低蛋白日粮组(P<0.05)。血清中胰岛素(IN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IGF-2)的浓度随日粮蛋白水平的升高均有了显著升高,但牦牛血清中生长激素(GH)却随日粮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同时,经济效益数据表明低蛋白日粮组增重养殖效益更好,产生的经济利润最高。  相似文献   

7.
杜洛克猪48头,体重27kg左右,分6组。试验前期(27~60kg)日粮的消化能均为13.67MJ)/kg,后期(60~90kg)均为13.44MJ/kg。粗蛋白1、2、3组前期均为18%,后期均为16%;4、5、6组前期均为16%,后期均为14%。同时配合3种赖蛋比水平6.6~6.9%,6.1~6.25%及5%。试验结果表明:4、5、6组平均日增重、饲料利用率及胴体瘦肉率都略高于1、2、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前期,以第5组平均日增重最高(达782克),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饲料利用率2.41,极显著好于其他各组(P<0.01)。后期以第5组平均日增重最高(875克)。试验前期,第5组获得最佳的日增重(822克),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饲料利用率2.98,胴体瘦肉率65.79%,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两种粗蛋白水平组内,均以赖蛋比6.1~6.25%的第5组和第2组生长速度最快(822克和778克)。说明在相同的能量水平下,赖蛋比是影响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水平对淮猪育肥后期生产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48头体重相近的淮猪,公母各半,随机分为3组,即低蛋白组(11.96%)、中蛋白组(13.04%)和高蛋白组(14.16%),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试验期为138 d。结果表明,1)各组猪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蛋白组的料重比显著升高(P<0.05);各组猪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2)各组的肌肉pH、肉色评分、失水率以及干物质、粗蛋白、粗灰分和肌苷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高蛋白会显著提高肌肉粗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P<0.05);3)高蛋白组猪肌肉中的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而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4)低蛋白组的血清中ALB含量显著高于中蛋白组(P<0.05),随着蛋白水平提高,血清中的BUN含量有升高的趋势(P=0.085)。根据本试验结果,饲粮粗蛋白水平为13.04%对淮猪育肥后期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不同能量、蛋白和粗纤维水平对太湖鹅生长发育和屠宰性能的影响,将3种营养成分在不同饲养阶段均采用单因子设计,分为高、中、低3种水平。育雏期(0~4周龄)粗蛋白为17%、19%和21%;代谢能为10.5、11.0和11.5 MJ/kg;粗纤维为3.5%、5.0%和6.5%。育肥期(5~11周龄)粗蛋白为15.5%、16.5%和17.5%;代谢能为10.00、10.65和11.75 MJ/kg;粗纤维为5.0%、6.5%和8.5%。每种营养成分在分成3种水平时,其它营养成分为中等水平,营养成分相同的3个中等水平组合并为一组。将刚出壳雏鹅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公母各半。每组饲喂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观测各组增重、饲料转化比和屠宰性能。结果表明:在育雏期中等蛋白组增重显著大于其它组(P0.05),低蛋白组饲料转化比显著大于高蛋白组(P0.05);不同代谢能水平增重和饲料转化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粗纤维水平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高粗纤维组的饲料转化比显著大于其它组(P0.05)。在育肥期不同蛋白水平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饲料转化比差异均显著(P0.05),低蛋白组最低,中等蛋白组最高;中等代谢能组增重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高代谢能组饲料转化比显著小于低代谢能组(P0.05);不同粗纤维水平的增重和饲料转化比差异均显著(P0.05),且均为中等粗纤维组最好,高粗纤维组最差。屠宰测定结果显示,仅见低能组的胸肌率显著高于高、中能组(P0.05),其它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建议太湖鹅育雏期日粮采用19%粗蛋白质、10.50 MJ/kg代谢能和3.5%粗纤维为宜;育肥期日粮采用15.5%粗蛋白、10.65 MJ/kg代谢能和6.5%粗纤维为宜。  相似文献   

10.
选择54头健康断奶的50日龄50%野猪血缘的特种野猪为试验用猪(平均体重为7.92±0.61 kg),日粮消化能分为12.76,13.17和13.6M J/kg 3个水平;蛋白含量分为14%,16%和18%3个水平,采用3×3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9种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日粮在舍饲条件下,特种野猪生长期的能量和蛋白质营养需要量。结果表明:在日粮表观消化率方面,不同能量水平对于总能、粗蛋白、干物质,高能组和中能组比低能组分别提高3.66%和2.55%(P<0.05),3.26%和1.29%(P<0.05);3.01%和1.74%。不同蛋白水平对于总能、粗蛋白、干物质,高蛋白组和中蛋白组比低蛋白组分别提高1.95%和1.36%(P<0.05);2.01%(P<0.05)和0.7%;1.55%(P<0.05)和0.92%。生长性能方面,不同能量水平中,中能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高能组与低能组(P<0.05),高能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中能、低能组(P<0.05),对于料肉比,高能、中能组显著低于低能组(P<0.05)。不同粗蛋白水平中,对于平均日采食量,低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高蛋、中蛋白水平(P<0.05),对于料重比,低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高蛋白、中蛋白水平(P<0.05)。总之,日粮消化能在13.17 M J/kg和粗蛋白在16%水平有一个较好的生产性能,更能适应广西特种野猪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对离乳前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24只健康无病的3月龄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4组仔鹿限量饲喂4种不同的饲粮,各组饲粮赖氨酸、蛋氨酸水平均分别为0.87%、0.28%。其中,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Ⅰ组)仔鹿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6%的高蛋白质饲粮,低蛋白质饲粮试验组(Ⅱ~Ⅳ组)仔鹿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并添加不同水平苏氨酸的低蛋白质饲粮,各组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分别为0.54%(Ⅰ组)、0.46%(Ⅱ组)、0.59%(Ⅲ组)、0.72%(Ⅳ组)。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30 d。结果表明:1)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与Ⅲ、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的料重比(F/G)极显著高于Ⅲ、Ⅳ组(P0.01),极显著低于Ⅱ组(P0.01)。2)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Ⅲ和Ⅳ组(P0.01),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能量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Ⅲ、Ⅳ组(P0.01),与Ⅱ组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钙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3)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的组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与Ⅱ组其他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Ⅲ组(P0.01),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Ⅲ组(P0.05);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除丙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Ⅳ组(P0.01)以及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Ⅳ组(P0.05)外,其他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与Ⅳ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低蛋白质饲粮中适宜水平的苏氨酸对离乳前期梅花鹿仔鹿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利用具有促进作用;当饲粮赖氨酸、蛋氨酸水平相同时,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苏氨酸水平为0.59%的低蛋白质饲粮的梅花鹿仔鹿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优于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6%的高蛋白质饲粮的梅花鹿仔鹿。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化设计,将225只艾维菌肉仔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基础日粮,饲喂处理1设为空白对照组;处理2添加猪油,设为猪油对照组;处理3、4、5分别添加低、中、高水平的浓缩大豆磷脂,为试验组.在0~3周龄猪油以2%,浓缩大豆磷脂分别以2%、3%、4%;在4~6周龄猪油以3%,浓缩大豆磷脂分别以3%、4%、5%添加到基础日粮中以替代相同比例的玉米,蛋白质水平维持不变.研究添加猪油和不同水平的浓缩大豆磷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0~3周龄时,中、高水平试验组极显著地提高了采食量(P<0.01);在4~6周龄时,中水平试验组具有较大的采食量,但高水平试验组采食量有所下降;从全期来看,猪油对采食量影响不大;在0~3周龄,中、高水平试验组极显著地提高了增重(P<0.01),而且在此阶段添加油脂显著提高了饲料转化率(P<0.05);在4~6周龄时,添加油脂极显著提高了增重和饲料转化率(P<0.01);从全期来看,添加油脂可以提高增重与饲料转化率,且在0~3周龄时浓缩大豆磷脂优于猪油.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蛋氨酸对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4头健康的梅花鹿仔鹿,随机分成3组(Ⅰ、Ⅱ、Ⅲ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Ⅰ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16%的饲粮,Ⅱ组饲喂添加了0.16%蛋氨酸的蛋白质水平为12.46%的低蛋白质饲粮,Ⅲ组饲喂添加了0.12%蛋氨酸的蛋白质水平为12.46%的低蛋白质饲粮。饲养试验于2015年10月2日开始,至2015年10月24日结束。为了测定其生长性能,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对仔鹿进行称重;为了测定其血清生化指标,在试验结束时进行采血。结果表明:各组梅花鹿仔鹿的增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梅花鹿仔鹿血清中总蛋白(TP)、球蛋白(GLOB)、尿素氮(UN)、葡萄糖(GLU)含量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血清中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由此得出,与蛋白质水平为14.16%的饲粮相比,在蛋白质水平为12.46%的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0.16%蛋氨酸对梅花鹿仔鹿的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说明在本试验范围内利用低蛋白质饲粮添加蛋氨酸代替高蛋白质饲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90只60日龄的健康雄性水貂,随机分为6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水貂。6组水貂分别饲喂2个蛋白质水平(32%和36%)和3个脂肪水平(10%、20%和30%)的6种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低蛋白质中脂肪和低蛋白质高脂肪组水貂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高于低蛋白质低脂肪和高蛋白质高脂肪组(P0.01),且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增加,水貂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呈增加趋势,20%和30%脂肪水平组极显著高于10%脂肪水平组(P0.01)。水貂料重比以低蛋白质高脂肪组最低,显著低于低蛋白质低脂肪和高蛋白质高脂肪组(P0.05)。低蛋白质高脂肪组水貂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32%蛋白质水平组水貂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36%蛋白质水平组(P0.05)。低蛋白质高脂肪和高蛋白质高脂肪组水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低蛋白质低脂肪组和高蛋白质低脂肪组(P0.05)。随着饲粮脂肪水平的增加,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且最高组均为低蛋白质高脂肪组。饲粮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水貂生长性能指标及蛋白质和脂类代谢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当饲粮蛋白质水平为32%、脂肪水平为20%~30%时,饲粮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率较高,育成期雄性水貂的生长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Infection by 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s (GIN) in grazing sheep can negatively influence the growth of lambs and milk yield.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high and low levels of infection with Teladorsagia circumcincta on production parameters of lactating ewes. Two groups of ewes were infected with 50,000 T. circumcincta third stage larvae (L3) 30 days before lambing. To obtain a high level of infection, Group HI was challenged with 30,000 L3 30 days post-partum (pp) and again 90 days pp with the same dose. The low infection group (LI) was treated with an intraruminal controlled-release albendazole bolus one-month pp. We determined the effect of the differing parasite loads on milk yield, milk composition, weight gain, and body condition (BC). Throughout the trial the milk yield was higher in the LI group and, consequently, at the end of the lactation, this group produced 11.1% more milk than the HI group. In the final third of lactation there was an overall increase in milk fat, protein, and lactose although the factor most affected by infection level was the protein percentage, with an increment of 11.9% in the HI group. The somatic cell counts remained low during the experiment indicating the absence of udder infection. Regarding weight and BC,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ly in BC although LI ewes weighed 2% more than the HI group. In conclusion, a low level of GIN infection in sheep leads to a better BC and a higher milk production with high protein percentage.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与赖氨酸水平对5 ~10周龄扬州鹅体重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3×4二因子试验设计,3个能量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83 MJ/kg+15%(低)、11.29 MJ/kg +16%(中)、11.75 MJ/kg+17%(高),其蛋能比均约为14g/MJ;4个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65%、0.80%、0.95%和1.10%.首先配制低、中、高能量蛋白质水平的3种基础饲粮,通过在3种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的赖氨酸,得到12种试验饲粮.选取384只体重相近的5周龄扬州鹅公鹅,随机分为1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分别饲喂不同的试验饲粮,持续至10周龄末.结果表明:1)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对扬州鹅6、8、10周龄的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扬州鹅6、8、10周龄的体重,表现为0.65%赖氨酸组6、8周龄的体重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0.80%和1.10%赖氨酸组,10周龄的体重显著高于1.10%赖氨酸组(P<0.05);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与赖氨酸水平对扬州鹅6周龄的体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对8、10周龄的体重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扬州鹅的腹脂率(P<0.05),表现为低能量蛋白质组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中、高能量蛋白质组,但对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赖氨酸水平对扬州鹅的各项屠宰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能量蛋白质水平与赖氨酸水平对扬州鹅的各项屠宰性能指标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结果提示,饲粮较低的能量蛋白质水平与赖氨酸水平即可满足5 ~10周龄扬州鹅获得最佳体重和屠宰性能的需要,本试验认为5 ~10周龄扬州鹅获得最佳体重和屠宰性能时能量、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分别为10.83 MJ/kg、15%和0.65%.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选取2月龄断奶、体重(20.80±2.75)kg的藏公羔羊90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0.8%、12.0%和13.2%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2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显示:1)12.0%蛋白质水平组藏羔羊的试验第60~90天及第90~120天日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2)12.0%蛋白质水平组藏羔羊的腹泻率及尿道感染率较低,死亡率最低。3)在试验第60天,12.0%蛋白质水平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与10.8%和13.2%蛋白质水平组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10.8%和13.2%蛋白质水平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试验第90、120天,血清TP含量在12.0%和13.2%蛋白质水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10.8%蛋白质水平组(P0.05)。在各阶段,随着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血清葡萄糖(GLU)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没有显著发生变化(P0.05)。4)12.0%蛋白质水平组的单位成本增重最高,达到73.05元/kg,总收入和净收入最高,净收入达到7 800.51元。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蛋白质水平影响早期断奶藏羔羊的生长发育,12.0%蛋白质水平可提高藏羔羊的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和死亡率,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生长性能,并降低饲养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