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土垡变形的特性取决于翻耕的工艺过程,通过对复杂曲面几何形状的研究,得出了耕作性能较好的工作表面几何参数的计算公式,对耕作机械表面的选择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世界农业》2001,(11):43-44
技术简介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指以保护农田表面土壤为目的,采用机械化耕作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方式。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可以降低机械进地次数和耕翻次数,减少耕作对土层表面的破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深耕翻、深松、垄沟种植法、水平等高耕作、等高沟垄耕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秸秆覆盖保墒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等。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减小因耕翻次数多而造成的对土壤表面覆盖的破坏,提高土壤抗风蚀…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 技术简介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是指以保护农田表面土壤为目的,采用机械化耕作手段,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机械化作业方式.与传统耕作方法相比,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可以降低机械进地次数和耕翻次数,减少耕作对土层表面的破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施肥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有很大影响。从微生物总数看,秸秆翻埋处理JH3>常规处理JH1>秸秆全层还田处理JH2;分层施肥秸秆表面覆盖处理BH3>分层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1>干混施肥保护性耕作处理BH2。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其中秸秆全层还田对于微生物总数的增加不明显,但有利于耕作层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的增加。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表面覆盖只进行土壤表层耕作造成了土层的"上富下贫",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土壤0~10cm土层内微生物数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玉米产量及价格不断提升,玉米种植面积连年增加,黑龙江省种植玉米由于受气温影响,部分地区玉米收获在初冬季节,地冻无法整地,地表面又有大量秸秆和玉米原茬,第二年开春整地,又不利于墒情,给玉米种植带来新的困境。根据耕作改制需要,即使整地也要有大量秸秆弥留在表面,给精量施肥播种带来问题。约翰迪尔公司为适应保护性耕作兼顾各地农艺要求,生产制造了多种产品,供用户选择。本文简介迪尔1780型免耕精量点播机。  相似文献   

6.
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兵器──铜镞,从尺寸、形状、表面粗糙度等几何参数精度及表面加工质量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研究考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秦陵三棱钢镞的结构功能、制造工艺、几何精度及相应的机械加工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提出秦代具有磨削工艺及其尺寸符合正态分布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平原地区耕作单元地块的几何特征及其对机械耕作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曲周县为样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耕作单元地块的平均面积、平均长度、平均宽度分别为0.16hm2、102.2m、17.1m,且其面积、长度、宽度的数值均分布离散。耕作单元地块的长度与面积呈显著(P0.01)正相关,函数关系呈幂函数特征。耕作单元地块长度与宽度呈显著(P0.01)负相关。每公顷耕地因耕作单元地块田埂边界的存在会产生非有效耕地0.03hm2。耕作单元地块的边界密度、平均宽度之间呈显著(P0.01)负相关,函数关系呈幂函数特征。耕作单元地块的形状呈狭长形,其长边方向不一致,且交通不便。单个农户耕作单元地块的位置分布离散。因耕作单元地块的面积较小、长度较短,其平均机耕效率、平均机耕工作行程率均较低。在黄淮海平原农用地整治中,应切实进行耕作单元地块归并及耕地规模化流转,以增加耕作单元地块的面积、长度,改善耕作单元地块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8.
基于激光测距传感器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非接触式土壤表面不平度测试仪,由Labview软件编制了数据采集系统,测试仪沿着3个方向运动,采集了3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表面不平度数据。采用均方根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分形维数的计算,获得了土壤表面不平度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犁耕表面分形维数均小于1.390,驱动耙耙地表面的分形维数均大于1.550,圆盘耙耙地表面的分形维数介于1.460~1.540,说明分形维数可以准确区分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不平度。综合应用分形维数与表面不平度标准差能够准确描述土壤表面的不平度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常规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并利用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深松、免耕播种、控制杂草及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等技术的集成,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免耕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其存 《世界农业》2001,(10):19-20
一、免耕农业的涵义 免耕(Conservation tillage)一词的原意是保护性耕作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侵蚀.1977年以前,用最小耕作(minimum tillage)来表述目的在于减少对田地耕作踏压次数的耕作措施.1977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将最小耕作更名为免耕,并将其定义为:一种不翻动表土,并全年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其类型包括不耕、条耕、根茬覆盖及其他不翻动表土的耕作措施.1984年土壤保护局再次修改免耕的定义,主要特点是将作物残茬定量化,以百分比或千克表示,将所有耕作措施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2.
低碳钢表面渗碳及其耐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耕作部件主要以摩擦磨损失效,为改善耕作部件工作时的耐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对20钢表面渗碳以及淬火和低温回火处理,并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渗碳层组织以及渗碳层与基体的结合状况,X射线衍射分析渗碳层物相组成,显微硬度计测定了渗碳层硬度,在磨粒磨损试验机上对渗碳层的耐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0钢渗碳后经过淬火和回火可以得到与基体结合良好的表面耐磨层,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其耐磨性能是不处理的试样的5倍。经过处理以后的低碳钢的耐磨性能不仅取决于材料表层的硬度,而且与材料的韧性相关。20钢表面渗碳后可以作为耕作部件材料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团聚体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层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对真菌生物量影响显著;保护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团聚体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微生物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线虫多度,提高原状土壤和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和结构指数,但并未改变线虫总数、营养类群、功能团及生态指数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因地制宜选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保护性耕作的产量效应,采用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CK)2种耕作方式开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最高分蘖和有效分蘖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5.70%和18.40%;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也高于常规耕作;保护性耕作产量893.5 kg/667 m2,比常规耕作高11.60%,产量构成因素除平方米穗数极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外,其他均低于常规耕作,说明保护性耕作高产的原因在于极显著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  相似文献   

15.
浅议保护性耕作的机理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保护性耕作的生态环境保护机理、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等方面对保护性耕作进行了论述,以供从事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省阜新地区普遍采用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为研究对象,借助定点试验法,研究了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玉米耕层土壤肥力、保墒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微生物含量超出传统耕作模式,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较高,平均贮水量较大。表明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土壤保墒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玉米耕作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方法,其主要应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耕地表面,简化耕作流程,实施机械免耕或少耕播种,只需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最终达到节本增产的种植目标。但是该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受各种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应用范围还相对较小,因此文章针地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铧式犁耕作对沙尘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沙尘暴起因及危害的分析,表明沙尘暴70来源于表面裸露疏松的耕地,而铧式犁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最大根源.因此,必须改革铧式犁耕作,推行以"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这是预防和减轻沙尘暴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提高土 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它也是解决传统机械化耕作与自然矛盾的新型耕作技术,达到既要 耕作为种子发芽创造条件,又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目的,实现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双赢。文章主要就玉米 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垦区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耕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改变了顺坡起垄、盲目开发的旧式耕作方式,建立起适应干旱气候类型的、稳定的、立足于抗旱减灾的耕作技术,充分发挥了垦区资源优势,提高了粮食产量。根据垦区坡耕地的特点和水土流失成因,结合对原有和现有土壤耕作方式的调查,阐述垦区坡耕地耕作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