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省龙眼生产上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前我省龙眼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品种结构欠合理,良种化程度低;栽培管理较粗放,大小年结果现象普遍存在;果品质量差,影响其市场竞争力;采后贮藏保鲜、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无公害生产方面亟待解决。针对以上问题,应做好品种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广良种;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减轻或克服结果大小年现象以及提高果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贮藏保鲜以及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重视无公害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2.
剑麻提取液对台湾青枣采后生理及贮藏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剑麻提取液在台湾青枣果实贮藏保鲜上的作用。以剑麻提取液为材料,浸泡处理台湾青枣采后果实,然后在常温条件下贮藏,研究剑麻提取液处理对台湾青枣果实采后生理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剑麻提取液处理可有效降低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延缓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可滴定酸的下降,保持了果实的品质;同时,剑麻提取液处理还提高了采后贮藏台湾青枣果实POD、CAT活性,减轻了台湾青枣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从而有效延缓果实的衰老;剑麻提取液在台湾青枣贮藏保鲜上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荔枝采后生理贮藏保鲜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国内外在荔枝采后生理、病理及贮藏保鲜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荔枝保鲜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前喷施胺鲜酯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前喷施胺鲜酯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为龙眼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以‘福眼’龙眼为材料,在龙眼盛花期后70、90、110 d用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喷施龙眼果实3次,以蒸馏水喷施为对照。龙眼果实在盛花期后120 d采收,采后龙眼果实经过挑选、清洗和晾干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28±1)℃、相对湿度85%下贮藏。贮藏期间取样测定果实呼吸强度、果皮色素含量、果肉营养物质含量和果实耐贮性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对比,采前喷施胺鲜酯可有效降低采后贮藏期间龙眼果实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及较高的果肉TSS、可溶性总糖、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延缓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的发生,降低果实失重率,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能有效延缓采后龙眼果实的品质下降、较好维持龙眼果实品质,提高龙眼果实耐贮性和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当前世界水果的气调,低温和低压保鲜贮藏技术和研究趋势,结合漳州地区水果保鲜贮藏保存的问题,开展水果生产保鲜贮藏与加工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荔枝采后腐败褐变机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鲜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果实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但采后易褐变腐烂,不耐贮运,是荔枝远销和出口的瓶颈,阻碍了荔枝产业的发展。因此,荔枝采后生理特性研究及贮藏保鲜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当前荔枝腐烂褐变机理及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总结荔枝保鲜存在的问题,提出荔枝保鲜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发枇杷贮藏保鲜新技术,以福建地产枇杷为试材,研究仙草胶-卡拉胶复合膜对枇杷贮藏期间的果实品质及采后生理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复合涂膜处理可以保护细胞膜,降低呼吸强度,抑制枇杷的生理代谢,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加入的尼辛、纳他霉素等抑菌配料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高贮藏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研究柚果采后贮藏保鲜的方法.油果(Citrus grandis L.Osbeck)具有较长的采后贮藏期,在气温11℃和相对湿度为90%时,来经处理的果实可贮藏8—12周.但在10℃或低于10℃贮藏时,会受到冷害.在生长季节进行贮藏,易遭真菌病毒引起腐烂.采用塑料薄膜将果实单个封口包装可减少腐烂,对长期贮藏,可有效地降低腐烂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芦笋采后生物学变化与温度及包装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温度及包装条件的的芦笋采后生物学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2℃左右)及聚乙烯塑料袋包装对芦笋的采后贮藏保鲜有一定的效果,能明显改善其品质,减缓纤维化、木质化及腐烂,延长贮藏寿命.其中以低温条件大孔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芦笋采后生物学变化温度及包装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温度及包装条件的芦笋采后生物学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及聚乙烯塑料袋包装对芦笋的采后贮藏保鲜后有一定的效果,能明显改善其品质,减缓纤维化,木质,化及腐烂,延长贮藏寿命。其中以低温条件大孔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食品添加剂对芒果采后病原菌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18种食品添加剂对芒果采后病害的影响及对芒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 供试的食品添加剂对5种芒果采后病害病菌的毒力存在极显著差异,邻苯基苯酚钠对5种病原菌的平均EC50值和平均EC90值均最小,分别为14.05 、49.06 μg/mL,其次是阿魏酸和脱氢乙酸钠;脱氢乙酸钠对炭疽病和蒂腐病的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52%和59.32%,其次是阿魏酸和肉桂醛;阿魏酸处理的果实贮藏时间最长,平均贮藏时间达15.51 d,其次是脱氢乙酸钠和甘草抗氧化剂,而毒力最大的邻苯基苯酚钠易伤果。综合分析,脱氢乙酸钠、阿魏酸和肉桂醛等食品添加剂适用于芒果的采后保鲜处理。  相似文献   

12.
常温下芒果贮藏保鲜实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芒果是一种不耐贮藏,易腐烂的热带水果,常温下一般能放置一周左右。本实验采几种不同的保鲜剂对芒果进行采后处理,发现用中草药(百部、良姜、虎杖)熬汁后加蔗糖酯于521℃浸果15min后,用聚乙烯薄膜袋包装,内放乙烯吸收剂的果实,其贮藏保鲜效果最佳。常温下可贮24天以上,能保持果实的品质不变。  相似文献   

13.
福建水果保鲜技术的应用及研究王少峰(福建省亚热带园艺植物研究中心漳州363000)水果保鲜和商品化处理包括品种选择、采前管理、采收、预冷、分选、分级、产品处理、包装.贮藏、运输、批发、零售和出口等环节,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包括生物学、环境生态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茶多酚(TP)用于蟠桃采后贮藏保鲜的效果及可能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多酚处理能有效抑制蟠桃褐变、失水及可溶性固形物(SSC)的消耗,能显著延缓蟠桃硬度降低与维生素C(Vc)的消耗,显著降低蟠桃丙二醛(MDA)的产生,调节蟠桃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从而延缓蟠桃的衰老与腐烂变质,延长蟠桃贮藏保鲜期。茶叶醇浸出物对蟠桃也有明显保鲜效果。其保鲜机理可能是由于茶多酚具有高效抗氧化作用,能减缓蟠桃的氧化损伤,调节多酚氧化酶活性,激活蟠桃的防御系统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香蕉是富含营养物质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热带水果,也是中国南方四大水果之一。香蕉是一种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乙烯的大量释放使香蕉在贮藏过程中加快成熟和衰老,影响香蕉贮藏保鲜及经济价值。因此有必要研究提高香蕉采后贮藏品质的技术方法,为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采后香蕉为材料,分别通过UV-C辐照、柠檬酸浸泡以及二者的复合处理3种方法处理香蕉,在温度为(20±2)℃、湿度为60%~70%的条件下黑暗贮藏12 d,分别于贮藏期的第1、6、9、12天对各组进行随机取样,通过测定硬度、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生理和品质指标,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采后香蕉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96×10–2 KJ/m2 UV-C辐照和复合处理(3.96×10–2 KJ/m2 UV-C辐照+2.0%柠檬酸)对香蕉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柠檬酸处理,表现为显著抑制果实硬度的下降,延缓失重率的增加,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和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维持果实糖酸比。在贮藏结束时,与CK相比,UV-C辐照和复合处理的香...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不同浓度乙烯抑制剂AOA(aminooxyacetic acid)、AIB(α-amino-isobutyric acid)、AVG (Aminoethoxyvinyl glycine hydrochloride)、ATA(3-amino-1,2,4-triazole)、1-MCP(1-methylcyclopropene)、精胺、亚精胺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乙烯释放的抑制效果,以期筛出最佳乙烯抑制剂并探究其对杧果的贮藏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乙烯抑制剂处理杧果,均可降低杧果果实乙烯释放量,其中1 mmol/L精胺、10 mmol/L亚精胺和50 mmol/L ATA可有效延缓硬度、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 TA)下降,维持较高VC(Vitamin C)和TSS(Total soluble solids)含量。综合分析,精胺、亚精胺、ATA处理可有效延缓采后杧果果实软化,为采后杧果贮藏保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比较研究不同浓度乙烯抑制剂AOA(aminooxyacetie acid)、AIB(α-amino-isobutyric acid)、AVG (Aminoethoxyvinyl glycine hydrochloride)、ATA(3-amino-1,2,4-triazole)、1-MCP(1-methylcyclopropene)、精胺、亚精胺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乙烯释放的抑制效果,以期筛出最佳乙烯抑制剂并探究其对杧果的贮藏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乙烯抑制剂处理杧果,均可降低杧果果实乙烯释放量,其中1 mmol/L精胺、10 mmol/L亚精胺和50 mmol/LATA可有效延缓硬度、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下降,维持较高VC(Vitamin C)和TSS(Total soluble solids)含量.综合分析,精胺、亚精胺、ATA处理可有效延缓采后杧果果实软化,为采后杧果贮藏保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茶叶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智能保鲜装置,不利于茶叶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本文从对茶叶保鲜技术特点的分析入手,梳理茶叶保鲜要素的要求,结合嵌入式技术对茶叶智能保鲜装置进行系统设计,针对各个保鲜要素的软硬件处理进行了阐述,从而探究利于茶叶精细化管理的智能保鲜装置特色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荔枝的生长成熟特性和影响荔枝贮藏保鲜的因素,介绍了几种较为成熟的荔枝贮藏保鲜方法,并分析了荔枝贮藏保鲜的效益展望.  相似文献   

20.
绿茶保鲜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茶经加工、贮运、销售到达消费者手中 ,需经很长一段时间 ,如其包装及贮藏方法不当 ,将很快陈化和变质 ,导致品质和经济价值下降。因此 ,研究绿茶保鲜技术将是绿茶生产加工之后的又一大主攻课题 ,对提高绿茶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绿茶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1 1 绿茶保鲜的主要技术措施绿茶保鲜措施主要有 :降低茶叶的含水量 ,降低贮藏温度和其空气的相对湿度 ,避光保存 ,包装内用干燥剂、除氧剂、保鲜剂 ,抽真空、抽气充氮、充二氧化碳 ,用防潮、阻氧性好的材料包装茶叶等方式。1 2 绿茶保鲜的主要技术1 2 1 茶叶冷藏保鲜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