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福建茶叶》2005年第一期第48页《武夷茶史话二则》,尤以第二则《建茶改制话常衮》,疑窦不少,浅析如下,请多指正。1唐朝,建茶包括武夷茶,还是武夷茶包括建茶?武夷茶在六朝时就“颇有名气”,但不叫武夷茶,而是以其别称,如晚甘侯。而建茶,在唐朝“开元天宝”时,就  相似文献   

2.
武夷岩茶应对入世挑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产于武夷山的武夷岩茶是世界四大茶种之福建中小叶种的代表,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和乌龙茶的鼻祖,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其独具特色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被称为乌龙茶的珍品。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武夷岩茶的影响是重大和深远的。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既有面临“洋茶”的挑战,又有进入国际市场的良好机遇,总的来说是机遇多于挑战。1 武夷岩茶产业现状武夷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品种资源优良等优越的自然条…  相似文献   

3.
福建在唐、宋时代武夷茶已见称于海内。唐郑谷《谢尚书惠腊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宋范仲淹《斗茶歌》:“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载”。都描绘当时武夷茶之盛况。元代于武夷山四曲建御茶园,武夷茶之名更著。武夷山水诡奇壮丽,历代名人墨客所吟咏,名山名茶广为流传,崇安茶市亦应运而兴。但因所产不足供天下之需,商贾多运他乡之茶,以充武夷茶。故有“药不到樟树不灵,茶不到星村不香”(星村在武夷山东南为茶叶集散地)之俗谚。 崇安茶市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4.
东汉时的《列仙传》称武夷山为仙家之第十六洞府,而传说中的武夷统治者真人刘少公则是带领武夷先民开山种茶的所谓“武夷茶神”。可见,武夷茶的历史与道教的兴起,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5.
武夷品俊寰球同珍 --为武夷山首届世界遗产节而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志 《福建茶叶》2001,(2):47-48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双绝于人寰. 名山出名茶、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今福建建瓯市)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羈利通天下”②,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③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是中国茶叶输入欧州最早的茶类,欧人称颂"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把武夷茶订学名为"Thea  相似文献   

6.
武夷岩茶文化所含内容极为广泛,本文仅能扼要地述说如下:1武夷茶包含武夷岩茶,但武夷岩茶虽是武夷茶中的主要部分,而不能概括统称为武夷茶,武夷茶历史悠久,南北朝(公元479-502年)的南朝“齐”时,浦城令江淹赞武夷山为“碧水丹山”称山上所产的“珍木灵芽”皆淹平生所至爱。已有文字记述。至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间《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贱用之“,至同代光启年间(公元885-886年)进士、郑谷之徐寅腊石茶诗云“武夷初暖日初园、采摘…  相似文献   

7.
《茶世界》2006,(12)
“武夷山是出产中国岩茶的圣地,【大红袍】更是武夷岩茶的茶中之王。我希望在二○○八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用武夷山的【大红袍】叩开北京奥运大门,让来自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和奥运官员都能品尝到武夷山的【大红袍】,为世界奥运大家庭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新一代茶人、港商何一心日前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大胆说出了他心中的愿望。他同时表示:武夷岩茶必须突破原有的制作工艺,在口感、品牌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提升,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何一心(大公报何德花整理)何一心是一位香港商人,在内地投资多年。因为喜欢武夷的山水才喜欢上武夷茶。此…  相似文献   

8.
漫话武夷岩茶——兼论岩茶优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历史之久,茶区之广,名茶之多,茶艺之精,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其中尤为卓著的是武夷岩茶,为茶中瑰宝,乌龙茶中的珍品.武夷岩茶原产于武夷山,自然环境独特,生长于碧水丹山地带,因受优美生态环境熏陶,使岩茶品质独具“岩韵”风格特点.目前,武夷岩茶广受追捧,这是武夷岩茶“岩韵”的品质、对人体的保健功能和岩茶悠久的茶文化底蕴所造就的;也因武夷山为中国茶树原产地的演化区域,其特殊生态,丰富的名丛种质资源和精湛的制作技艺铸就了武夷岩茶品质优异,同时为世界孕育出灿烂的武夷茶文化.  相似文献   

9.
福建的武夷岩茶,产制历史悠久。唐诗有:“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茶献地仙”之句。宋代章岷的《斗茶歌》中也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记载。“大红袍”叶片厚,色微红,香气馥郁,味道清远,冲泡八、九次甘味如新,有“茶中之王”“茶皇后”之称。说起“大红袍”,还有一段流传较广的历史故事。据说宋皇帝御驾武夷山游览,突然患病不起,山僧献上九龙窠二丛茶泡制的茶水,饮后病全消,宋帝便脱下大红袍令人  相似文献   

10.
俗云:“古来天下名山僧占尽”,又云:“茶佛一味”。黄山和武夷山同样汇集了一批又一批的僧人,他们除了佛事以外,对祖国茶业科技的发展都曾做出了各自重要的贡献。如武夷茶的制造,从蒸青散茶发展到炒青散茶,是从明朝中期到清初的100多年间,历经许多方面人士、许多次的试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黄山高僧。从此,武夷茶的品质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获得全国第二的殊荣。清初黄山僧到武夷山传授制茶工艺,使武夷茶取得历史性的进步。这项功绩从未发现有人持疑义,更无人否定。然而,《福建茶叶》1999年第4期第53页第5段载…  相似文献   

11.
星村镇被誉为“武夷岩茶第一镇”,素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地处武夷山景区的中心地带,辖区之213属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典型的丹霞地貌,不受污染的九曲溪水形成的独特小环境气候,铸就了星村所产武夷岩茶“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2.
<正>武夷山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产茶历史悠久[1]。武夷茶区先民开发、利用当地原生茶树有性系品种——武夷菜茶,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武夷茶的辉煌历史。19世纪初,武夷菜茶被引进印度等地,为这些产茶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2]。武夷山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武夷菜茶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再版《植物种志》中将武夷菜茶确定为世界茶树中小  相似文献   

13.
茶韵与岩韵     
巩志 《中国茶叶》2011,(11):38-39
当代茶圣吴觉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中,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这样评说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说明福建武夷山这个地方茶叶的品质已达到“日臻完善,渐臻佳品。”其“岩骨花香”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韵味。这是对“岩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茶文三题     
(一)武夷识茶 很长时间,我对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知道的不多,偶尔也坐茶馆,听朋友侃茶道,却没有人脑、人心,真正识茶,还得从去武夷山说起……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风景巍伟奇秀甲东南,向有碧水丹山之称。山有三十六峰,水有九曲溪,水行山峦之间,两岸岩如削壁,唯至五曲,豁然开朗,为一块宽旷之地,右侧隐屏峰宋朱熹在此建武夷精舍,朱熹武夷精舍杂咏云:“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 精舍前五曲溪中有“茶灶石”石上刻有“茶灶”二字,传系朱熹真迹,溪旁有茶园,四周环山,自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主要名优乌龙茶的品质特征与加工工艺(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武夷岩茶武夷岩茶 ,产于得天独厚 ,风景秀丽的武夷山。主要分为武夷水仙、武夷肉桂和武夷奇种三大品类。并有历史以来从奇种优良茶树中选择单独采制的“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四大名丛及品类繁多、品质各异的其他各种名丛。此外 ,还有从外地引进的各种无性系良种所制成的“品种茶”。武夷岩茶外形条索壮结、匀整 ,色泽绿褐鲜润 ,叶面呈现蛙皮状小白点 ,素有“宝色”之称。汤色呈深橙黄 ,清澈艳丽 ,叶底软亮 ,叶缘朱红 ,叶中央淡绿带黄 ,呈“绿叶红镶边”之态。岩茶首重“岩韵” ,其香气馥郁 ,具幽兰之雅 ,“锐…  相似文献   

17.
黄意生 《福建茶叶》2011,33(2):36-40
作者从研读红茶发源地武夷山古诗词文赋入手,开展了与武夷红茶起源有关的制造工艺的深入考证,发现明末清初,福建武夷山茶叶制法由绿茶制法向红茶制法的转变过程,以及促进转变的关键技术工艺.受聘到武夷山编修县志的王草堂见证了武夷红茶制作过程,以<茶说>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武夷红茶采制工艺.从而,为武夷红茶起源和武夷山红茶发源地...  相似文献   

18.
刘晖 《福建茶叶》2000,(3):51-52
“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节暨凯捷杯茶王赛”于2 0 0 0年 7月底在武夷山市隆重举行 ,四海商贾、五湖茶侣 ,云集武夷 ,角逐茶王、商谈贸易、研讨茶文化 ,一幅盛世茶香图。我有幸参与了本次茶文化节的部分筹备活动 ,并担任了茶王赛荣誉评委 ,这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武夷茶文化的悠远与精深 ,现摘录几朵花絮 ,与广大茶友共赏。天心斗美茶王赛是文化节的开幕重戏 ,赛场设在天心岩茶村。武夷茶王赛源自古老的“斗茶” ,宋代武夷人斗茶成风 ,每年进贡茶之前 ,更有斗茶之会 ,正如范仲淹诗句 :“北苑将期献天子 ,林下群雄先斗美”。斗出来的茶分为三种 ,…  相似文献   

19.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20.
福建贡茶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载.当时福州方山、宁德天山、闽北武夷山.均有采造“腊面”贡茶;到宋代又有建州(今建瓯)北苑贡茶院制“龙团凤饼”、“小龙团”等贡茶品。名冠天下。明代以后,武夷山、福州、天山茶区等开始采制“芽茶”进贡朝廷,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明末清初.福建除产绿茶外还发明创制了乌龙茶、红茶、白茶和花茶,出现了中国品类最多的名茶。目前,福建茶叶更是推陈出新,培育了19个国优品种、17个省(部)优品种。武夷岩茶名列中国十’大名荼之首,安溪铁观音也荣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还有不少由地方政府、茶叶主管部门、茶叶企业和茶农选送的名优茶叶,在国际和全国性茶事评比活动中屡获金奖,荣列榜首,为闽茶增辉添彩。2004年,福建更是连续多年蝉联茶叶总产、单产、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特种茶、名茶种类、茶叶发祥地、销售总额、市场占有率等8个单项全国第一。福建茶叶能有今天这样的骄人业绩,应该说名优茶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