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ERIC-PCR分析技术,对11株棕色蘑菇栽培菌株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11株棕色蘑菇菌株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在68%的相似水平上把供试菌株分为3个类群,其中菌株011自成一组,与其它菌株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菌株009和010相似水平达到95%以上,表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2021,(5)
提取27个山东省栽培灵芝属菌株的基因组总DNA,PCR扩增获得其ITS序列,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供试灵芝菌株分布于3个聚类组,分别为Ⅰ组(Ganoderma lingzhi sp.nov.)、Ⅳ组(G.applanatum)和Ⅴ组(G.siense)。研究明确了山东省栽培灵芝属菌株的分类地位、亲缘关系和分子特征,为山东省灵芝属种质资源保护、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秦巴山区10株香菇主栽菌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对其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形态特征进行分析,采用CTAB法对其DNA提取、PCR扩增及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依据ITS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香菇808"和"香菇507"两菌株具有较高生长优势且亲缘关系较远,可作为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及再生的菌株。该研究可为秦巴山区香菇主要栽培种亲缘关系的确定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13株双孢蘑菇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出菇性状、菌丝拮抗性、酯酶同工酶酶谱等。结果表明,13个菌株中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差异性,部分菌株为同物异名。Ag-004菌株菌丝生长势最强,日平均生长速度0.54 cm·d~(-1),23d长满试管;出菇试验表明棕色蘑菇品种表现出比白色蘑菇品种产量高、较耐低温和抗逆性强的特性。大多数菌株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拮抗反应,少部分菌株间拮抗现象不明显。酯酶同工酶酶谱出现3个区域,Rf=0.1758、0.2424、0.7697为所有菌株共有,可能为双孢蘑菇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Rf=0.8060为白色蘑菇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的特征条带,而Rf=0.7151为2个棕色蘑菇菌株所有,在所有的白色品种中几乎没有,Rf=0.7151可能为棕色蘑菇菌株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5.
以研究收集的17株秀珍菇菌株为材料,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及RAPD、ISSR、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17株供试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P627菌株、野生对照菌株秀2与其余15株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较大,而其余15株供试菌株间亲缘关系均较近.在亲缘关系较近的供试菌株中,P605和P625,P916...  相似文献   

6.
以羊肚菌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从3株野生羊肚菌子实体分离得到性状稳定的菌丝体,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并结合ITS序列分析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均与黑脉羊肚菌同源性最高达99.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获得的3株野生羊肚菌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均聚在黑脉羊肚菌分支上。  相似文献   

7.
以汉中地区9株天麻萌发菌及天麻花粉种子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ITS序列测定、酯酶同工酶技术和种子拌播等方法,研究了9株天麻萌发菌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促萌效果,以期为天麻萌发菌的种质资源管理与评价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9株萌发菌根据两两拮抗试验的程度不同分为不显著、显著和极显著3类;根据ITS序列的差异分为Mycena sp.和Heydenia sp. 2类;根据酯酶同工酶酶谱条带在80%的相似水平上可分为5类;9株萌发菌与天麻种子共生萌发,其中C3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高为(0.30±0.01)cm·d-1,C2菌株的萌发率最高为64.66%±2.89%,C2和C3菌株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8.
比较DNA序列分析不同猪苓菌种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形态猪苓(Polyporus umbellata)菌核(猪屎苓、铁蛋猪屎苓和鸡屎苓)的rDNA(18S r DNA,ITS1-5.8S rDNA-ITS2)和β-tub1进行扩增、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得rDNA和β-tub1序列完全相同.以Neighbor-joining(N-J)方法构建ITS(ITS1-5.8S rDNA-ITS2)序列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同GenBank中收录猪苓(P. umbellata)类聚于同一分枝且序列完全相同,表明不同形态菌核的猪苓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21个杏鲍菇菌株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宜本地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优良菌株,对21个不同来源的杏鲍菇菌株(Pleurotus eryngii)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拮抗反应可以把21个菌株分为4组,通过酯酶同工酶分析可以把21个菌株分为7组。经过对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生物转化率、子实体形态特征的分析比较, 21个供试菌株中3号、 9号菌株综合性状较好,可作为工厂化栽培的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10.
姜雪  庞惟俏  杨洋  郭德军 《北方园艺》2016,(22):152-156
以采自黑龙江省的2株野生紫色食用菌B5和BF8菌株为试材,采用形态学和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不同香蘑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香蘑在分子水平鉴定和品种亲缘关系的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B5和BF8子实体、菌丝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2株菌株的28SrDNA高保守区序列和ITS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93%和89.84%。B5菌株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BF8鉴定为紫丁香蘑(Lepista nuda),它们为同属不同种的2种食用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