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通过不同小麦品种播种期种植试验,研究播种期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选择里下河地区的当家品种扬麦158、苏麦6号、宁麦9号进行种植试验。[结果]冬前期干物质积累量苏麦6号和扬麦158比较接近,宁麦9号比较低;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苏麦6号、宁麦9号和扬麦158之间都比较接近;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宁麦9号>苏麦6号>扬麦158。[结论]综合考虑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与播期的关系,里下河地区小麦的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左右。  相似文献   

2.
小麦冬前生长期气象条件对冻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不同小麦品种不同播种期种植试验,研究里下河地区小麦冬前气象条件对冬后冻害程度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农业气象试验和统计方法,选择里下河地区的当家品种扬麦158、苏麦6号、宁麦9号进行种植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样气象条件下,不同品种冻害影响程度不一样,差异较大。冬前的温、光、水等气象条件都与冬后的冻害程度相关显著,尤其是出苗到越冬期间更明显。10月20日~11月4日播种,穗粒结构相对随播种期变化波动较小,产量较高。[结论]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的小麦常年播种期安排在10月20日~11月4日,以适当迟播为宜;加强灾害影响和救灾措施研究,在栽培管理上做到适期播种,施足基肥和苗肥,培育壮苗越冬,做好以施好腊肥为主的冬季田间管理工作,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对减轻灾害影响的程度、提高产量和品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25-17428
[目的]探讨播期对小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选用扬麦158、9356、宁麦9号为供试品种,设置7个播期,考察播期对小麦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拔节期、抽穗期依次延后,成熟期差异不大;小麦全生育期所需天数缩短。不同播期处理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播期与产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不同品种最高产量所对应的播期不同。播期对容重、出粉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支直淀粉比等有明显的影响,但各品种间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扬麦158、9356、宁麦9号的适宜播期范围分别为10月28日~11月4日、10月27日~11月4日、10月26~29日。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不同播种期的种植试验,研究里下河地区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之间播种.密度在120万~340万/hm2时,粒叶比的变异程度与穗粒结构变异程度的关系。[方法]主要采用分期播种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之间播种,密度在120万~340万/hm2.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千粒重和单产的变率和峰度值均小于粒叶比。[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密度和不同生育阶段的环境条件最容易造成有效穗数差异,通过栽培措施调控千粒重的难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小麦粒叶比与产量结构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不同播种期的种植试验,研究江苏里下河地区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之间播种,密度在120万-340万/hm2时,粒叶比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分期播种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果]扬麦14号在10月23日到11月16日之间播种.密度在120万-340万/hm2,有效穗数、结实粒数、千粒重和单产随着粒叶比的增加呈周期性振荡.随着粒叶比的增加,结实粒数和千粒重总的趋势是增加的,有效穗数和单产总的趋势是减少的.[结论]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是一定要高的粒叶比,而是要针对具体品种高产优质科学的粒叶比.  相似文献   

6.
宁麦9号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小麦品种。该品种株高82~85厘米,比扬麦158矮10—12厘米。分蘖力较强,冬发较好,春发较弱。丰产性较好,每穗实粒数38—42粒,千粒重32—35克,比扬麦158低3.5克。高抗梭条花叶病毒病,  相似文献   

7.
适期播种是小麦增产的必要因素,为探究晚播对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茎蘖动态、抗逆性表现、穗部性状及产量等因素的影响,选用“扬麦16号”“扬麦23”“宁麦19”“镇麦12号”作为参试品种,在12月1日、12月10日两个播期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晚播情况下,4个参试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差异不大;但播期延迟后,千粒重指标上,“扬麦23”受影响较小,其他3个品种下降明显;从产量表现来看,“扬麦23”产量差异不明显,“宁麦19”“扬麦16号”“镇麦12号”受晚播影响产量显著下降,但“扬麦16号”在晚播情况下实收产量仍尚可,总体而言,“扬麦23”“扬麦16号”耐迟播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播期播量对阜阳地区烟农5158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方法]在阜阳毛桥村和中北村开展烟农5158小麦品种6个播期(9月30日、10月5日、10月10日、10月15日、10月20日、10月25日)3个播量(180万、240万、300万苗/hm2)试验,调查株高、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结果]播期和播量对烟农5158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先升高后降低,10月10日播种的产量最高,10月5日播种的次之,10月15日后播种的产量显著降低;同一播期,产量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加;潮土产量高于砂姜黑土。同一播期,随着播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同一播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单位面积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砂姜黑土与相应潮土间在产量三要素方面差异不明显。同一播期,播量越大,植株越高;同一播量,播期越早植株越高;砂姜黑土株高比相应潮土矮,播期越早株高差异越小。[结论]烟农5158在当地的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佳播期在10月10日,在适宜播期范围内,适宜播量为240万苗/hm2,这可为烟农5158在当地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10.
宁麦9号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小麦品种。该品种株高82~85厘米,比扬麦158矮10~12厘米。分蘖力较强,冬发较好,春发较弱。丰产性较好,每穗实粒数38~42粒,千粒重32~35克,比扬麦158低3~5克。高抗梭条花叶病毒病,易感叶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重于扬麦158。抗寒性一般,受冻后恢复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
以抗梭条花叶病的宁麦9 号、苏麦3 号、宁麦7 号及高感梭条花叶病的扬麦5 号、扬麦158、宁9415 为亲本,配制成13 个组合,在田间病圃鉴定了亲本、F1 、F2 和回交后代对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对梭条花叶病的抗性为细胞核遗传,这一性状受1~2 对基因控制,宁麦9 号和苏麦3 号各含有2 对抗病基因,宁麦7 号含有1 对抗病基因。抗病性为显性,感病性为隐性。并提出通过常规育种手段选育抗梭条花叶病的小麦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 1 2个育种亲本 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 ,结果表明 :双亲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各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准 ;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只有 4性状极显著 ;各亲本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株高以苏麦 6号等 4个亲本 ,成熟期以扬麦 5号等 3个亲本 ,穗长以宁麦 8号等 6个亲本 ,小穗数以宁麦 8号等 5个亲本 ,穗粒数以宁麦 8号等 5个亲本 ,千粒重以苏麦 6号等 4个亲本 ,单株重和株粒重以 940 3等 6个亲本较高 (好 ) ;特殊配合力 :株高、千粒重、单株重和株粒重较高的组合分别有 3、 1 2、 8和 3个 ;各性状除单株重和株粒重外 ,群体一般配合力方差均明显高于特殊配合力方差 ,且狭义遗传力大多在 60 %以上 ;而单株重和株粒重的群体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狭义遗传力均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13.
姚国才 《农学学报》2014,4(12):16-20
阐明国审小麦新品种‘宁麦23’的选育背景和过程,揭示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及其特点,为‘宁麦23’的推广应用及未来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利用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2009—2013 连续4 年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较全面地与对照品种‘扬麦158’作比较。‘宁麦23’丰产、稳产性较好,其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扬麦158’增产2.90%~9.51%,增产点次率71%~100%;该品种成穗数适中,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产量三要素较协调;‘宁麦23’成熟期早,中抗赤霉病,中抗至中感纹枯病,高抗黄花叶病,籽粒商品性较突出。此外也指出了‘宁麦23’的不足,并探讨了相应的扬长避短的利用策略。‘宁麦23’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苏皖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及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地区种植,尤其适合上述地区的中晚熟水稻茬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周宝红  张福生  郭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193-6194,6197
[目的]通过主要小麦品种的比较试验,选出适合邗江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方法]对供试的9个品种进行生育期观察,并从茎蘖动态、穗型结构、植株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方面比较分析了这9个小麦品种.[结果]各小麦品种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最早成熟的品种是宁麦13,宁麦16与扬麦16的成穗率高,宁麦13产量最高.[结论]通过分析得出,扬麦16产量较为稳定、稳型中等偏大,成熟期较早,适合于大面积上继续推广应用;扬辐麦4号产量稳定,穗型中等,但熟期较迟;宁麦13穗型中等,千粒重较高,生育期短,产量较高,可以积极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5.
10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永辉  李强  杨泽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37-2238
以扬麦158为对照,对引进和选育的10个品种(系)进行品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YD249产量最高,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3.3%。对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发现每穗小穗数、公顷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江苏淮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扬麦16’、‘扬麦18’、‘扬麦20’、‘镇麦12号’、‘宁麦14’和‘镇麦168’共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较大,部分品种间的籽粒产量达显著水平。穗数以‘扬麦20’最高,‘扬麦18’最低,除‘扬麦20’与‘镇麦168’、‘扬麦16’与‘扬麦18’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粒数以‘镇麦12号’最高,‘扬麦16’穗粒数最低,‘扬麦20’、‘宁麦14’与‘镇麦168’差异不显著;千粒重除‘镇麦12号’与‘宁麦14’2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品种间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镇麦168’最高,‘扬麦20’最低。籽粒产量构成三要素与产量间的表现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三要素对不同品种产量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产量三要素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下游麦区10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氮(纯氮120 kg/ha)和高氮(纯氮280 kg/ha)2个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品种籽粒品质相关指标,并依据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氮肥敏感性分析.[结果]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施氮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高氮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显著提高,沉降值、千粒重和籽粒硬度等品质指标也有增加趋势.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000以上.根据籽粒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程度,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分为氮敏感型(34个)、氮迟钝型(25个)和中间型(46个)三大类.15个生产应用弱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施氮量下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弱筋小麦品种在低氮条件下均可达到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弱筋小麦》的标准,其中宁麦9和扬麦15籽粒蛋白质含量对不同施氮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宁麦13、鄂麦520、扬麦9号和宁麦20等品种对氮素较敏感.[结论]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对氮素的敏感性差异,生产上应合理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品质与产量的协调和平衡.  相似文献   

18.
赵绘  慕向宾  王占林  高鹏  杜吉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057-8058,8062
[目的]为明确使用SODM调节剂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增产效果。[方法]结合运用喷施、浸种等措施,对2种不同小麦品种(弱筋小麦扬麦15和中筋小麦扬麦16)施用Cu/Zn和Mn 2种金属离子类型SODM调节剂,测定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的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和产量。[结果]各处理增加了苗期、拔节期、挑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及叶面积指数,浸种处理和浸种+喷施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除Mn-SODM喷施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和产量。其中Cu/Zn-SODM浸种处理增产14.1%~16.1%,增幅最大,Mn-SODM喷施处理增产2.6%~4.0%,增幅最小。[结论]用Cu/Zn-SODM浸种对提高扬麦15和扬麦16产量最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