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的育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育成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平30,用该品种与皮斑限性杂交原种秋华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秋华×平30。【方法】利用从俄罗斯引进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原种S-14为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的供体亲本,以中国优秀常规蚕品种白云为受体亲本,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导入方法,把S-14的有关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到白云体内。【结果】经省级鉴定该杂交种雄蚕率达99.8%,生命力强健,茧丝质优良,鲜茧出丝率较对照种提高26.11%,综合经济效益较常规蚕品种提高26.63%。【结论】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桑蚕新品种审定,是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实践表明雄蚕品种深受蚕和农丝厂欢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红麻雄性不育株的发现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利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可实现专养雄蚕的目的。但现行蚕品种缺乏平衡致死系的性别控制基因 ,不能人为控制性别。本文通过一个生物实例 ,介绍一个把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的性别控制基因导入现行品种的方法 ,使现行品种也具有性别控制能力 ,达到生产上专养雄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家蚕雄性培育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雄蚕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专养雄蚕成为蚕业科技的主攻目标之一。家蚕雄性培育技术主要有:家蚕性别限制技术、人工雄核发育技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技术、利用环境条件控制雄蚕孵化技术、化学诱导雄性培育技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家蚕雄性培育技术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化学诱导技术,具有不受家蚕品种、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限制,均可实行调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创新南亚热带桑蚕品种资源,实现专养雄蚕,进一步提高广西蚕茧质量。【方法】2005年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引进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材料进行培育改良。【结果】初步培育的雄蚕基础材料平桂12L1L2·平28、平桂10L1L2·平32在生命率方面均有所提高,其中品种平桂12L1L2·平28最明显,虫蛹生命率达87.26%,比其亲本平28提高了22.15%(绝对值,下同);两个培育材料的茧层率分别为23.32%和21.64%,较充血亲本7532提高了2.44%和0.76%;其雄性个体与常规品种雌性个体杂交,所得F1代雄蚕率达100.00%、茧层率在23.50%以上、结茧率在97.00%以上,茧丝质各项指标较其雄蚕亲本均有所提高。【结论】将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广西常规基础品种7532中培育改良获得的平桂12L1L2·平28和平桂10L1L2·平32,生命力较强,饲养成绩良好,经后续转育改良,可成为热带、亚热带型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在广西区内可实现专养雄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创新南亚热带桑蚕品种资源,实现专养雄蚕,进一步提高广西蚕茧质量。【方法】2005年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引进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材料进行培育改良。【结果】初步培育的雄蚕基础材料平桂12L1L2·平28、平桂10L1L2·平32在生命率方面均有所提高,其中品种平桂12L1L2·平28最明显,虫蛹生命率达87.26%,比其亲本平28提高了22.15%(绝对值,下同);两个培育材料的茧层率分别为23.32%和21.64%,较充血亲本7532提高了2.44%和0.76%;其雄性个体与常规品种雌性个体杂交,所得F1代雄蚕率达100.00%、茧层率在23.50%以上、结茧率在97.00%以上,茧丝质各项指标较其雄蚕亲本均有所提高。【结论】将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性别控制基因导入广西常规基础品种7532中培育改良获得的平桂12L1L2·平28和平桂10L1L2·平32,生命力较强,饲养成绩良好,经后续转育改良,可成为热带、亚热带型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在广西区内可实现专养雄蚕。  相似文献   

6.
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进行雄蚕品种选育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雄蚕生命力较雌蚕强,食桑少,叶丝转化率和茧层率高,雄蚕丝的纤度细,丝质优,容易缫制高品位的生丝.专养雄蚕是蚕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控制蚕的性别以实现专养雄蚕是一项高新技术,已达到实用化水平.本文在总结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利用性连锁平衡致死系进行雄蚕品种选育的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内积极地进行探索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蚕桑生产新技术:专养雄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蚕业科学家运用生 物信息学的最新方法,育成 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统品 种,用该系统的雄蚕与常规 品种雌蚕杂交,后代雌蚕卵 在一定的温湿度控制下不孵 化。而雄蚕卵均能正常孵 化,达到专养雄蚕目的。  相似文献   

8.
平48(以下简称P48)是通过转育方法将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群体性比控制基因转移到白云品系培育而成的。研究以P48与白云(BY)这对近等位基因系为分析材料,利用AFLP筛选并分析差显标记,经PAGE电泳、片段回收、克隆、测序及与家蚕(P50)基因组数据库序列比对发现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Z染色体特异性连锁标记C094,该标记与P50的对应序列间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设计差异引物对P48与P50及其杂交F1代进行PCR验证,确定C094标记与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P48致死基因l1连锁,这为进一步鉴定及克隆致死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云松×云月、蒙草×红云是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承担的"十五"省攻关项目选育出的2对家蚕新品种,已通过专家鉴定并获省级品种鉴定证书.这2对品种推向市场后,各地褒贬不一,有的地区认为这2对品种比现行品种新松×新月、云蚕7×云蚕8好,有的地区认为不如现行品种好.因为这2对品种在小区、中区试验中,没有同新松×新月、云蚕7×云蚕8作过对比试验,究竟是好是坏,没有科学数据说明,为此,专门安排了一期以云松×云月、蒙草×红云为试验种,新松×新月、云蚕7×云蚕8为对照种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降低雄蚕杂交种生产成本是专养雄蚕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平30交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平衡致死品种的雄蚕生命力强,交配4次也不会影响蚕种质量,即使交配5次仍有实用价值。因此,提出在雄蚕杂交种繁育中,雌雄蚕饲养比例以2.5---3.0:1为宜,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李涛  陈松  刘敏  田梅惠  刘增虎  杨海  董占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277-14278
[目的]了解吡咯类杀虫剂溴虫腈对家蚕不同性别的毒力差异。[方法]以家蚕卵色限性品种卵2为供试材料,采用浸叶法测定溴虫腈对家蚕雌、雄2~5龄起蚕的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溴虫腈对该品种雄蚕各龄期起蚕的LC50都高于同一龄期的雌起蚕,不同龄期中溴虫腈对3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的毒力最大,然后依次为2、4、5龄雌起蚕和雄起蚕。[结论]家蚕起蚕雌雄性别对溴虫腈的耐受性存在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家蚕对溴虫腈的耐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指导蚕桑安全生产、专养雄蚕和防治鳞翅目害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引进雄蚕品种夏华×平8在实验室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雄蚕品种夏华×平8综合性状总体较优,但产茧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用60Co-γ射线照射家蚕羽化前2~3日雌蛹,羽化后与未经照射的雄蛾交配制种,于R群体中发现了一种双亲没有的新性状个体--高度油蚕.其幼虫皮肤透明度高,但没有其他高度油蚕的致死性,经多代饲养,体质强健,生殖吵力也正常.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和连锁检索,结果:该油蚕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突变;与红色卵(re)连锁,属于第5连锁群;其油蚕性比中国油(oc)高,与oc杂交后代均为油蚕,确定其基因座位是:5-40.8.基因符号命名为:coco.  相似文献   

14.
调查表明,陕西省现行家蚕品种的雄蛾生命时数差异显著。生命时数长短依次为中系品种871(98.69 h)>797×129(95.72 h)>新松(76.15 h)>鲁玉(42.69 h)>129×797(40.17 h),日系品种新月(78.25 h)>872(64.37 h)>798×241(54.99 h)>曙光(42.69 h)。该结果可供蚕种生产中原蚕性别调控和雄蛾管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家蚕的耐氟性机制以及耐氟性在不同性别蚕体间的差异,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雌、雄喂食清水和经200mg/kg NaF浸泡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头部酶液中Na+-K+-ATPase的活性变化,研究发现:敏感品系734各组酶活随处理天数的不同而不同,对照组在第3天酶活达到最低,而添氟组酶活则在第2天出现最低值,从第3天开始添氟组酶活均高于对照组;雌、雄间酶活亦有差异,734雌蚕对照组各天的酶活均高于雄蚕对照组,平均活力为雄蚕的1.6倍,而添氟组雄蚕的Na+-K+-ATPase平均酶活为雌蚕的1.11倍.耐氟品种T6各组酶活及其随处理天数的变化趋势均与对照组较为一致;雌、雄间酶活都有差异,雌蚕对照组Na+-K+-ATPase平均酶活是雄蚕对照组的1.11倍,雌蚕添氟组Na+-K+-ATPase平均酶活是雄蚕添氟组的1.10倍.推测氟化物处理后耐氟家蚕品种仍然能够保持Na+-K+-ATPase活力水平,从而表现对氟化物的耐受性;添氟前后雌雄间的Na+-K+-ATPase活性差异在2个蚕品种间有所不同,可能暗示T6耐氟性的产生与雌蚕的解毒能力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辛硫磷对家蚕雌雄个体的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家蚕性别和对辛硫磷农药的抗药性的关系,以家蚕卵色限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浸叶法测定家蚕雌雄个体各龄期对辛硫磷农药的致死中浓度(LC50).结果表明,各龄雄蚕个体对辛硫磷的LC50均高于雌性个体,1~5龄的雄蚕LC50分别为:407.811、1 291.245、2 046.462、3 376.183、5 428.747 mg/L,分别是雌蚕的1.03、1.14、1.05、1.05、1.07倍.  相似文献   

17.
家蚕60Co-γ射线诱发油蚕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0Co-γ射线照射家蚕羽化前2-3日雌蛹,羽化后与未经照射的雄蛾交配制种,于F3群体中发现了一种双亲没有的新性状个体-高度油蚕。其幼虫皮肤透明度高,但没有其他高度油蚕的致死性,经多代饲养,体质强健,生殖力也正常。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和连锁检索,结果:该油蚕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突变;与红色卵(re)连锁,属于第5连锁群;其油蚕性比中国油(oc)高,与oc杂交后代均为油蚕,确定其基因座位是:5-40.8。基因符合命名为:oc^co。  相似文献   

18.
家蚕新品种蒙草×红云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育种方法,结合系统育种以及测交、筛选,育成抗逆性强的红云A系、红云B系,与本所"九五"期间选育储备的优良中系品种蒙革A、蒙草B组配成"蒙草×红云"四元杂交种.经实验室鉴定和农村基点鉴定、西南片区鉴定等,该对品种眠起整齐、蚕体粗壮、茧形匀正,茧丝长1379~1364 m,解舒丝长1102~1174 m,解舒率79.9%~85.8%,净度94.3~95.4分,符合自动缫丝缫制高品位生丝的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9.
蒙草、红云是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选育出来的家蚕新品种,2006年获云南省品种鉴定证书.该品种为蚕体个大、体质强健、茧形匀正、丝质优良的春秋兼用品种.因是近年来才推向市场的家蚕品种,不少技术人员和蚕农对该对品种的性状特点还不十分了解.为养好该对品种,发挥其最佳生产潜能,现将我们近几年饲养摸索总结出的饲养技术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家蚕品种871C×872C对BmNPV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蚕业研究所选育的家蚕品种871C ×872C进行了BmNPV攻毒饲养试验.结果表明,871C ×872C在同浓度添食病毒条件下,全龄死亡率明显小于对照品种,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109,较对照品种提高了4,5个数量级,抗BmNPV能力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