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疫霉根腐病(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是我国一类检疫对象。近年,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检验技术研究也相继开展起来,本文综述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土壤检测、病植检测、种子检测等几种实验室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病害症状以及利用转基因技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大豆抗病转基因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接种疫霉根腐菌对大豆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疫霉病害,对于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很少。苯丙氨酸解氨酶是联系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的关键酶,对于植物抗病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与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性的关系,对不同抗、感病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菌1号生理小种前及接种24、48、72、96h后测定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苯丙氨酸解氨酶在抗大豆疫霉根腐病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接种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后,抗、感病品种叶肉细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都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趋势,但在抗、感病大豆品种中峰值变化幅度不同,表明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资源筛选及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1号生理小种对580份大豆材料(生产上主栽品种、即将推广的新品系,以及大豆资源材料)进行鉴定,筛选出一批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品种和资源材料,为大豆疫霉根腐病重发生区提供了种植品种,也为抗疫霉根腐病育种提供了杂交亲本。并对其抗性遗传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豆疫霉根腐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威胁世界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最有效的措施,本文就和品种合理布局密切相关大豆疫霉根腐病菌遗传多样性、无毒基因标记及克隆、抗病基因的定位和抗性资源的分子鉴定等最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双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大豆灰斑病采用田间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大豆疫霉根腐病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大豆灰斑病、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筛选研究,从中鉴定出5份抗大豆灰斑病、疫霉病的双抗资源,它们是:合00-23,建99-130,哈交98-5129,哈交20-5489,东农276,及一大批单抗灰斑病、疫霉根腐病的种质.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与耐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疫霉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的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利用470对SSR引物对由耐病品种Conrad×合丰25获得的140个F2:5,重组自交系(RIL)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分析,为将耐病基因聚合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耐病性鉴定于2007年在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和加拿大Woodslee两点进行,并分别采用来自两地的混合菌种进行温室鉴定。经过WinQTL 2.0复合区间法计算,共有4个分子标记(Satt428、Satt600、Satt325和Satt233)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显著相关。这些分子标记对病害损失率贡献率从5.47%到27.89%不等。Satt428和Satt600定位在MLG D1b+W上,遗传距离相距10.9cM;Satt325和Satt233分别定位在MLGF和MLG A2上。通过大环境试验在我国大豆品种合丰25找到与耐大豆疫霉根腐病显著相关的QTL,并定位在MLG A2上。  相似文献   

8.
对2008~2009年从黑龙江北部、东部、中部、南部等大豆产区采集的典型大豆疫霉根腐病株和病土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4个大豆疫霉菌株;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毒力测定,将病原菌划分为10个毒力类型,在不同来源的发病样本范围内明确了不同菌株的毒力类型和分布.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鉴定了73个大豆品种对不同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有29个品种抗4个以上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占鉴定总数的39.7%;在被鉴定的新品系中抗性表现最好的是07-1-1,它对1、3、11、21、24分离物均表现为抗病.  相似文献   

9.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分离方法及发病地区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病组织分离法是分离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有效方法,在选择性培养基上,采用此方法分离到病原菌的成功率达86.7%。1997年-1998年调查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呼兰县、牡丹江市、东宁县、密山市、穆棱市、佳木斯市、集贤县、吉林省舒兰市的大豆田中存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相似文献   

10.
专题文摘     
美国首先发现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ra root rot),它能使100%的感病植株  相似文献   

11.
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l号生理小种后,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后,同一品种不同部位POD活性变化是不相同的,通过不同部位之间POD活性的变化来共同完成抵抗病原菌侵害的过程。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Phytophthorasojae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 ,194 8年首次在美国的印地安那州发现 ,以后相继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报道。由于其危害性大 ,传播速度快 ,毁灭性强 ,已被列为大豆毁灭性病害之一。在国内 1991年沈崇尧等在东北地区首次发现了该病菌 ,1993年苏彦纯等在黑龙江、吉林、北京分离到病原菌。其后的几年里在我国也分别有对该病的报道。鉴于该病在我国有扩大蔓延的趋势 ,对大豆的生产存在着巨大的威胁。因此 ,有必要对目前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解与掌握。植物能产生与植物抗病性有关的生理活性物质。其中有些物质是植物本身所固有的 ,有的是由病原物或其他因素诱导产生的 ,如植保素、抗毒素、木质素、免疫信息物质等。 80年代以后 ,人们尤为重视诱发抗病性。在这里也只对大豆抗疫霉根腐病机制中的诱发抗病性作一叙述。1 植保素的研究植保素是寄主和寄生物两个不同代谢系统相互作用中 ,植物体内合成与积累的低分子量的微生物的颉抗物。植保素是一种植物体的次生代谢物 ,主要是由莽草酸途径 ,醋酸 -丙二酸途径以及醋酸 -甲羟戊酸途径合成。豆科植物中已发现的植保素到目前为止有 10...  相似文献   

13.
抗大豆花叶病毒而感大豆疫霉根腐病亲本东农93-046与感大豆花叶病毒耐大豆疫霉根腐病亲本Conrad及其杂交所得的160个F5RIL群体分别接种SMV N.、SMV N,株系及从佳木斯田间分离得到的疫霉根腐病混合菌种,结果表明:东农93-046对花叶病毒表现为抗病而对疫霉根腐病表现为感病,Conrad则相对应的表现为感病和耐病;RIL群体中对花叶病毒SMV NI、SMV N,的抗感表现都按1:1分离(X2=0.64*,X2=0.43*),疫霉根腐病病害损失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skew=0.93,kurtosis=0.86).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该群体进行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定位和疫霉根腐病的耐性QTL分析,分别将花叶病毒抗性基因RNl、RN3定位于F连锁群,其与Satt114的距离分别为5.2 cM和4.9 cM,同时在该连锁群检测到一个与疫霉根腐病耐病性相关的QTL即QPR_1,其与Satt252的距离为4.5 cM,在Dlb w连锁群上检测到两个与疫霉根腐病耐病性相关的QTL即是QPB_2、QPR_3,其与Satt428(satt579)、Satt274的距离分别为1.05 cM,2.00 cM.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严重的毁灭性大豆病害,筛选内生菌进行生物防治是未来该病害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大豆根系为材料筛选得到67株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生长实验,发现其中18株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以A2、A4、A7和B8效果最佳,抑制率分别达到72.8%、55.5%、76.0%和87.1%。利用无菌发酵滤液与大豆疫霉孢子共培养发现,A2和A4对孢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效果,抑制率达75.4%和85.8%。盆栽实验表明,A2和A4无菌发酵滤液能使经大豆疫霉孢子侵染后的大豆种子萌发率由63.1%分别提高到80.0%和80.3%,健康幼苗率由31.4%提高到45.7%和50.9%。根据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A2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A4、A7和B8皆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5.
为根据新进研究结果进一步查找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QTL,收集2000-2018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74个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QTL,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的映射功能,根据齐序函数计算共有标记的间距,按比例在参考图谱soymap2上标注出来,通过对映射后的一致性图谱进行Meta分析,得到12个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真实"QTL,分布在D1b、C2、A2、F、E、G 6个连锁群上,平均置信区间由原始图谱的15.1 cM降低到4.18 cM。其中有5个"真实"QTL图距小于1 cM的,最小的图距仅有0.10 cM,为QTL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大豆对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方法鉴定85份大豆种质对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在两次鉴定中有95.29%的大豆品种(系)表现一致的抗病或感病反应。本方法所获鉴定结果稳定可靠,利用注射器接种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建议作为我国鉴定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抗病育种,而抗性资源筛选又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用黑龙江省的大豆疫霉菌的1号优势生理小种对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415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表现抗病的有96份,占总鉴定资源的23.1%,表现中抗的资源有152份,占36.6%,表现感病的资源有167份,占40.2%.根据野生大豆的来源分析发现,在我国,抗性野生大豆资源分布较广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1个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进行鉴定,共鉴定出6个生理小种,即1、3、9、11、17、21号生理小种,其中54%的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表明1号生理小种仍是黑龙江省的优势生理小种.同时对346份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进行了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鉴定与评价,鉴定出抗疫霉根腐病的资源15份,占供试材料的4.3%;中抗材料12份,占供试材料的3.5%;其它材料均为感病,占供试材料的92.2%.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资源较少.  相似文献   

19.
利用苏88-M21×新沂小黑豆衍生的176个重组自交家系(NJRISX),采用根部创伤接种方法接种大豆疫霉菌株P6497,研究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部分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苏88-M21对大豆疫霉P6497的部分抗性是由2对互补的主基因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74.13%,多基因遗传率为23.79%。  相似文献   

20.
采用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法,利用大豆疫霉菌株Pm8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55份大豆品种(系)进行疫霉根腐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96份材料表现为抗病类型,占鉴定总数的27%,106份表现为中间类型,占总数的30%。在所鉴定的品种(系)中,北京、浙江等省(市)抗大豆疫霉菌株Pm8的资源比较丰富;吉林、四川等省的抗性资源较贫乏。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