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1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明确不同田间配置对套作大豆主要害虫的影响。【方法】对大豆主要害虫进行调查,同时对天敌昆虫的分布及大豆的长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大豆净作的害虫虫头数最多。套作模式下高隆象成虫、二条叶甲、蝗虫、绿蝽、缘蝽和钉螺的虫头数在行比配置2∶4时最少。斜纹夜蛾幼虫和蚜虫在行比配置2∶3时数量最少。上述两种行比配置的大豆长势相关指标(株高、冠层面积、叶片面积和叶片厚度)最接近净作,大豆能够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且产量接近净作。【结论】8种主要有害生物的数量在玉米和大豆行比配置为2∶3或者2∶4时最少,因此以上两种行比配置下大豆害虫防控效果最好,可作为优选行比配置进行推广,为完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蝼蛄俗称拉拉蛄,土狗子,属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国内分布约有四种,但以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对苗圃地种苗危害最为严重。作者对北纬32°以北的北方地区分布较多且危害较重的华北蝼蛄的防治作了简要阐述,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物理防治方法以及化学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是甘肃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稳定、和谐、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确保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森林是黄土高原的绿色屏障,是其生态重要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森林资源中,林分的退化无疑会给生态安全带来很大的影响。从"十五"到"十一五"期间的生态建设工作中,结合造林绿化实践中的瓶颈问题,分析了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林分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恢复措施,以便为生态建设工作者在生态建设工作中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采用土壤诱捕和组织分离的方法,从四川省仁寿县和雅安市大豆根腐病发病田块采集的土壤中和病株上分离到4个大豆疫霉分离物RS1、RS2和YA1、YA2,用含有已知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进行毒力鉴定。结果表明YA1和YA2毒力公式相同,为1a,1b,1d,2,3c,属于同一致病型;RS1、RS2毒力公式分别为1a,1d,1k,3a,3c,4,5和1a,1b,1c,1d,1k,2,3c,5,分别为不同致病型。用3个致病型接种157份大豆资源,结果表明,抗病种质相对较少,占23.57%;地方品种抗病性较育成品种强,本研究可为大豆抗病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法,利用大豆疫霉菌株Pm8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55份大豆品种(系)进行疫霉根腐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96份材料表现为抗病类型,占鉴定总数的27%,106份表现为中间类型,占总数的30%。在所鉴定的品种(系)中,北京、浙江等省(市)抗大豆疫霉菌株Pm8的资源比较丰富;吉林、四川等省的抗性资源较贫乏。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空间配置套作大豆后期农学参数及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的大豆行距调整大豆与玉米的空间位置(大豆行距设置为30 cm和70 cm,即距离玉米行分别为60 cm和40 cm),研究套作大豆后期农学参数变化及光谱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受玉米前期的荫蔽作用,距离玉米行越近,大豆冠层透光率越低,玉米收获后大豆花期(8月10日)生物量、株高、水分含量及叶绿素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差异明显,到盛荚期(9月9日)和鼓粒期(10月6日)大豆迅速恢复生长,各农学参数存在差异,但不显著。通过大豆冠层反射率分析,绿峰区域(550nm左右)和近红外区域(760-1000nm)能够很好的解析大豆叶绿素和水分变化规律,叶绿素含量越高绿峰幅值越低,水分含量越高近红外区域反射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豆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及毒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005、2006年夏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试验田发生的大豆根腐病,采用特异性PCR检测到发病组织中有大豆疫霉,经室内诱捕和分离,从发病田块的土壤和发病植株上共分离到4个大豆疫霉菌株PNJ1、PNJ2、PNJ3和PNJ4.用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14个鉴别寄主测定这4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毒力公式,PNJ1和PNJ2为1d,2,3b,3c,4,6,7;PNJ3为1a,1b,1c,1d,1k,2,3b,3c,5,7;PNJ4为1a,1b,1c,1d,1k,2,3b,3c,4,6,与国际上已经报道的大豆疫霉菌株的毒力公式不同,为新的生理小种.该研究可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豆品种RGA分析与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7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的大豆疫霉菌株, 对黄淮地区48个优良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接种鉴定, 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抗性的优异抗源, 说明黄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大豆抗病资源。以相似系数0.682聚类, 48个大豆品种可以分成8类。同时, 根据抗病基因在保守区域序列同源性的原理, 利用RGA-PCR方法对48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从48个大豆品种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中共扩增出53条谱带, 各品种之间谱带较清晰且呈现明显的多态性, 以相似系数0.746聚类, 48个大豆品种可以分成7类。尽管抗性表型和RGA聚类的类与类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但抗谱广的品种, 能较好地聚在一类, 如丰收黄、科丰36、即墨油豆等。因此, 综合利用抗性表型和RGA分析可以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鉴定、品种的培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中国大豆产业供给不平衡,培育大豆高产品种,提高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大豆的产量,明确荫蔽条件下大豆的遗传机制,本研究利用QTL Ici Mapping软件构建了一个含有126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覆盖大豆17条染色体,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在净套作条件下对贡选1号和南032-4构建的F2:3群体中的8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QTL检测和效应估算。以LOD=3.0为阈值,在净作和套作条件下分别检测到42个和19个与大豆产量性状相关的QTL,分布于A1、C2、D2、I、L等15个连锁群,可解释0.47%~23.13%的表型变异。在同一标记区间内同时检测到控制多个性状的QTL,表现出一因多效;且在净作和套作条件下检测到的QTL差异显著,说明产量QTL与环境之间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10.
套作大豆形态、光合特征对玉米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探寻大豆在荫蔽胁迫及光照恢复后的形态建成和光合生理的响应策略,选用‘简阳九月黄’、‘江浦黑豆’和‘永胜黑豆’3个大豆材料,以单作和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套作荫蔽及光照恢复后大豆形态特征、光合速率、叶片解剖结构、光合色素含量等参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套作种植下,大豆在第5片复叶展开(V5)期明显受玉米荫蔽胁迫,与单作大豆相比,株高显著增加,茎粗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降低;其茎、叶和柄生物量分别是地上部生物量的58%、37%和6%,而单作下分别为36%、50%和14%,套作荫蔽下大豆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中心由叶片改变为茎秆。同时,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及净光合速率下降,但叶绿素b含量和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增加。玉米收获解除荫蔽胁迫后,在大豆鼓粒期(R6),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与单作的差异缩小,茎、叶和柄生物量为地上部生物量的41%、49%和10%;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V5期(玉豆共生期)分别增加117%、99%和81%;光合色素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单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的3个大豆材料的单株产量差异较大,‘简阳九月黄’、‘江浦黑豆’和‘永胜黑豆’的单株产量分别较单作下降33%、64%和40%。因此,大豆能够通过形态、光合生理特征的可塑性来适应光环境,但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