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我市柞蚕场普遍存在的柞树密度不足、根刈柞产叶量不高、局部蚕场植被退化、个别地块出现砂化情况等现象,用单一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即对密度不足的柞蚕场进行柞树育苗移栽和橡实直播补植、改根刈柞为中刈柞,扩大树冠面积,增加产叶量,采取小柞树穿带、种植草灌植物、增加地表植被,对已砂化和被侵蚀的蚕场实行休蚕养树、修建闸沟并培植植被。通过以上技术措施根本改善蚕场的生态环境,提高蚕场等级,使多数蚕场达到2类以上标准,蚕场生态结构实现三层覆盖,第一层为中刈拐枝型树冠,第二层为密植的草灌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蚕场郁闭度在60~80%,蚕场输入输出平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永续利用的能力。使蚕场生态环境和蚕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2.
宽甸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省柞蚕生产重点县之一。现有柞园60万亩。其中一类柞园25万亩、二类柞园35万亩,年养蚕8000把,产茧5000吨,收入l亿元左右。长期以来,多数蚕民受利益驱动,只注重养蚕,轻视建设管理,导致大部分柞园树势衰退,缺墩少株,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柞蚕生产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保证青山常在,柞园永续利用,2011年末我县制定了大力开展生态型柞园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是:合理保护和利用一类柞园,全面科学地建设二类柞园方针,转变蚕业生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同步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两年来主要做了下几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取柞树补植加密技术、树型养成技术、蚕场植被培育和修筑闸沟等生物、工程措施,对现有柞园进行综合治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园林化管理。提高柞园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柞园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柞蚕场优化结构的研究吴振多,王福廷,郎庆龙,刚少斌李海洋,史薇(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土肥所)柞蚕场是放养柞蚕的饲料基地,多为天然次生柞树林经人工砍伐修剪而成。在柞蚕场群落结构中,柞树是柞蚕饲料的生产者,其生物量约占70%,草灌植物是柞...  相似文献   

5.
蚕场的柞树一般生长到5~6年生时需要进行轮伐更新,以满足柞蚕不同龄期对柞叶成分的生理要求,也为养蚕操作提供了方便。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蚕场柞树轮伐或砍伐方法不当、养蚕用叶过重、蚕场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树势衰退、产叶量低、担蚕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柞蚕的正常生产。对此,怎样轮伐更新才能更有利于柞树的生长、促进柞蚕业生产和保持生态平衡呢?笔者根据实践和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柞蚕业的发展,可利用的蚕场已被蚕民掠夺性地放蚕而严重影响了柞树的正常生长:为了使柞蚕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加强蚕场建设,尤其要重视蚕场自然肥源的保护和利用,因为它关系到柞树生长、柞蚕事业的兴衰和自然界生态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态蚕场的定义是:在柞蚕场中,生物群落的发展达到与环境充分协调,即环境的潜力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顶级群落即是达到生态平衡的植被类型。柞蚕场的顶级群落是密闭型植被;柞树密度较大,每亩有柞树150墩(株)以上,养成中刈树型,并且柞树长势旺盛,轮伐前树冠郁闭度达0.7以上;树下草和灌木植物茂盛,覆盖率在80%以上,地表有2-3cm枯枝落叶层,轮伐周期为4—5年。每亩柞蚕场年产茧量7.5kg以上。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蚕业的进步,为了保证柞蚕场永续利用、蚕业生产稳步发展,蚕场生态建设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蚕业生产部门重视。现就生态蚕场建设的几个技术要点归纳总结如下。柞蚕场生态系统是由柞树、草灌植物、柞蚕等生物和外围环境构成的。柞树是柞蚕的食料,是生态蚕场建  相似文献   

9.
由于柞林蚕场保护和利用不合理,我国老蚕区柞林蚕场土壤沙化严重、柞树叶质量差、病毒污染重、繁种质量低.建国后,柞蚕种繁育基地发生两次大的北移,第1次是由辽宁省丹东市移到辽宁省西丰县,现又由辽宁省西丰县移到吉林省.目前,吉林省的柞蚕种茧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已成为全国的柞蚕种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0.
柞蚕场是放养管理柞蚕和柞蚕幼虫期摄食、生长发育及营茧的场地。柞蚕场是集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和薪柴林于一体的特有林种。具有优化结构的柞蚕场 ,既有相当于一般森林的生态效益 ,又有特殊的放蚕功能 ,是最宝贵的生态经济资源。1 按照优化结构模式建设柞蚕场柞蚕场优化结构的研究表明 ,柞蚕场植被结构主要有柞树密度、树型养成、轮伐周期、草灌植被类型和柞树树种等。其中 ,影响生态经济效益最大的是柞树密度 ,贡献分值为 3 4.0 1 ;其次是树型养成和草灌植被类型 ,贡献分值分别为 2 5 .0 3和 2 4.81 ;轮伐周期的贡献分值为1 2 .0 8;树种的…  相似文献   

11.
蚕场、蚕种、技术、天气是影响柞蚕产量的四大主要因子,其中蚕场中的柞树适宜的叶质、叶量是影响柞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极其重要因子。柞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灰分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决定着柞叶营养价值的高低,柞叶化学成分不仅与柞树种类、树龄和叶位有关,而且还受土壤、气候及生长条件等的影响。从柞树叶子的化学成分来看,辽东栎、蒙古栎、麻栎的干物质含量高于槲,麻栎含蛋白质多,辽东栎、蒙古栎含脂肪量高,因此营养价值高,槲的营养价值低。  相似文献   

12.
柞蚕场综合治理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据柞蚕场生态系统结构和柞树生长规律,将单项技术成果组装成综合技术体系,创建技术先进、组合科学、生态良性、效益较高的规范化技术模式。近几年在凤城市推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柞蚕人工放养在柞园中,常被害蚕蚂蚁捕食危害。害蚕蚂蚁种类多、分布广,严重影响柞蚕生产和柞园资源高效利用。文中对辽宁省柞蚕主产区柞园中害蚕蚂蚁的种类、生活习性、发生数量、发生规律以及对柞蚕的危害程度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柞园害蚕蚂蚁对柞蚕放养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黑褐草蚁、血红林蚁是柞园害蚕优势种,蚁害每年可造成经济损失4 200万~8 300万元,调查结果将为防治害蚕蚂蚁提供防控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一、培育和建设小蚕专用柞园小蚕专用柞园(过去称之为固定蚁场)的培育,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山腰进行建设。1龄园用栓皮栎,2龄园、3龄园用麻栎,采取无干树型养成,且在每年小蚕放养结束后进行剪伐以防树势过高,并施肥以满足柞树生长需要,减少每年剪伐对柞树生长的影响,以供第2年使用。小蚕专用柞园具有经济实用、易于操作、管理方便、保苗率高等优点。如果专用场内柞树较稀或有缺株现象,可进行点橡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采取柞树“老柞疏枝”技术,为春壮蚕的适熟优质饲料,达到柞蚕茧高产效果,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刘兴伟 《新农业》2014,(5):53-54
卢元刚是凤城市东汤镇房木村卢家堡组养蚕户,拥有1把80亩的柞园。自2005年开始,该蚕农通过改善树形、栽新柞树等办法,不断摸索高产途径。2012年,辽宁省推广柞蚕生态放养综合技术,凤城市在房木村搞起“柞蚕生态放养示范园”。  相似文献   

17.
一、柞蚕场的管理(一)柞蚕场的补植抚育很多地方的柞蚕场,目前柞树缺株少墩现象相当普遍,需坚持补植柞树,借以逐年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和单位蚕场面积产茧量,同时改善柞蚕场的生态环境。有些退耕地和荒山坡,凡适于栽植柞树,则营建人工林新蚕场。1.补植时期通常,柞树补植以晚秋或早春为宜,冷凉地区以春季为  相似文献   

18.
柞蚕放养是在山区柞园里进行的,极易受到风雨、霜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和鸟、兽等敌害和病虫害的危害。而河南省又是典型的一化柞蚕区,1年只能春季放养1次。因此,加强春蚕防护极其重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老一辈蚕业工作者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了固定蚁场(现称小蚕专用柞园),为提高小蚕保苗率、实现稳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柞蚕场的管理 (一)柞蚕场的补植抚育 辽宁各地的柞蚕场,目前柞树缺株少墩现象相当普遍,需坚持补植柞树,借以逐年提高柞蚕场资源的利用和单位蚕场面积产茧量,同时改善柞蚕场的生态环境。有些退耕地和荒山坡,凡适于栽植柞树,则营建人工林新蚕场。  相似文献   

20.
<正> 我省柞蚕通常是一年放养两季,春放种秋放丝;部分一化地区,则种、丝茧均系春放.春季正是柞树萌发生长期,因产叶量少,产茧量低,工效差.春季干旱多风,柞叶老化快,移蚕次数多,既浪费饲料摧残柞树生长,又影响亩柞产茧量.因此,改放一季秋蚕是养柞增茧,提高柞蚕经济效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