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用实验用家兔25只,以HRP法研究了家兔小结肠及关元俞穴区传入神经原的节段性分布。结果,被标记的小结肠传入神经原胞体位于T_6~Co_1段脊神经节中,且多集中于L_1~L_5和S_3~Co_1两部分.两部之间出现少标记细胞区或无标记细胞区,表明小结肠各部的感觉神经纤维,均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途径传入脊髓.但从数量上分所,小结肠前部以伴随交感神经传入途径为主,后部则以伴随副交感神经传入途径为主。被标记的关元俞穴区传入神经原的胞体位于T_7~L_4段脊神经节内,多集中于T_3~L_2段。小结肠及关元俞穴区传入神经原胞体在T_7~L_4段脊神经节相重合.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16%辛硫磷·多菌灵悬浮种衣剂有效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用Novapak C8不锈钢色谱柱,甲醇∶水∶四氢呋喃=60∶40∶20(V /V)为流动相,在254 nm 波长下对16%辛硫磷·多菌灵悬浮种衣剂进行定量分析。辛硫磷和多菌灵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98,标准偏差分别为0.034和0.058,变异系数分别为0.422%和0.71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和99.4%。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是辛硫磷·多菌灵悬浮种衣剂中有效成分的理想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害虫抗性治理中,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混用是有效途径之一。"灭蚕蝇一号"长期使用导致柞蚕饰腹寄蝇产生抗性,如今防效较低。为提高其防效,采用环丙氨嗪、伊维菌素、异稻瘟净分别与"灭蚕蝇一号"混用防治寄蝇,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可使其对柞蚕饰腹寄蝇的防效由50.5%提高至79.5%以上。对异稻瘟净的增效作用的初步分析表明,寄蝇的抗性可能与酯酶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6.
日本于1964年第一例牛胚胎移植(ET)成功。1977年金川弘司引进加拿大及美国的手术移植法,使受胎率达到25%,翌年高桥芳幸研究出非手术移植法使移植成功率提高到33.3%。随着胚移技术的改进,日本的牛胚移成功率也稳步上升,现最高已达64%。从事胚移的单位也由点到面遍及到全国各县,现已达151个,总人数达1256名。1980年至1988年9年间共产胚移犊9123头。目前已从实验研究转入商业化生产阶段。此外,胚移相关技术的研究也在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炭疽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炭疽病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供试黄瓜安全,可作为一种防治黄瓜炭疽病的药剂使用,推荐使用量为0.9~1.2kg/hm2。  相似文献   
8.
五龄期4 ~12日龄柞蚕经0.1~0.18 g/L环丙氨嗪药液喷蚕喷叶处理:4~6日龄柞蚕取食4d药叶后,体压升高、体躯伸长、节间膜膨起,导致6.1% ~46.4%畸形蛹产生,雌蛾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0.16、0.18g/L药剂处理区,个别雌蛾的腹部腹面体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体色的改变不影响雌蛾生理机能.药剂处理五龄期8日龄以上柞蚕对其生长发育、化蛹、产卵量以及子代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初步调查发现,河南省寄生危害柞蚕的寄蝇主要有蚕饰腹寄蝇和家蚕追寄蝇2种;同时开展了“灭蚕蝇一号”对柞蚕的毒性及防治柞蚕寄蝇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柞蚕大眠起4~8d时,喷施0.107%浓度“灭蚕蝇一号”药液,可有效防治河南省蚕饰腹寄蝇病及家蚕追寄蝇病,防治效果达90%以上;该方法对柞蚕安全无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估螽斯防治饵剂应用蚕场后的生态风险,在蚕场鸟类、鼠类对其取食观察基础上,选取大白鼠为研究对象,室内以饵剂或取食饵剂死亡的螽斯进行喂养,初步评价饵剂对非靶标动物的毒杀风险;测定饵剂中乙酰甲胺磷在施用7d、14d、21d、28d后的土壤残留值,评价其滞留蚕场的残留风险。结果表明,饵剂对鸟类相对安全,而对鼠类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乙酰甲胺磷在土壤中易降解,在自然条件下,7d乙酰甲胺磷和代谢物甲胺磷残留量分别为0.022mg/kg和0.004mg/kg,14d后再未检出,其残留风险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