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究影响米槁果实品质指标的土壤因子,为人工栽培选择合适条件培育品质优良的药材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自不同产地采集22份米槁果实和土壤样品,测定其果实营养成分和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应用简单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米槁果实品质的主要土壤因子。  结果  产地不同,米槁果实营养成分及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不同;不同土壤养分、酶活性对米槁果实营养成分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总糖主要受全钾、速效钾、和有机质影响;还原糖主要受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pH和过氧化氢酶影响;可溶性多糖主要受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pH和酸性磷酸酶影响;粗多糖主要受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和pH影响;多糖主要受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pH和酸性磷酸酶的影响。总黄酮主要受土壤全磷、速效钾、有机质、pH 、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影响;粗脂肪主要受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pH、脲酶、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土壤 pH和全钾是影响果实综合品质的重要因子,其次是全磷、速效钾、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结论  土壤养分含量是制约米槁果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对喀斯特山区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保护性耕作对喀斯特山区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常规耕作(CGGZ)为对照,在贵州省大方县典型喀斯特山区进行连续4年的对比试验,研究机械化保护性耕作(BHGZ)对喀斯特山区旱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0cm土层,2种耕作方式的土壤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是耕层(0-20cm)高于下层,并随耕作年限的增加,这些指标逐渐增加,但土壤容重则相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土壤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常规耕作的土壤,而容重和碱解氮的含量则略低于常规耕作土壤。4年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常规耕作提高6.97%,9.13%,4.16%,9.16%,2.10%和3.09%,碱解氮降低4.46%;连续4年机械化保护性耕作20-40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比常规耕作提高12.58%,12.70%,7.71%,13.00%,2.90%和6.60%,碱解氮降低4.96%。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滇中高原华山松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生物肥力的关系,运用野外调查法和实验室分析法对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华山松天然次生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磨盘山华山松天然次生林形成以华山松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其物种组成单一、植物多样性较低,共出现维管束植物13科15属15种。2华山松林下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递减趋势,pH、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呈递增趋势。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微生物都能较好地反映土壤生物肥力特征,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以及丰富度指数这3个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植物多样性。4华山松植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特征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对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大的土壤肥力指标有真菌、过氧化氢酶、全氮、速效钾、全钾、转化酶、细菌、全磷、有效磷。  相似文献   

4.
伊犁河谷不同造林模式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伊犁河谷5种典型造林模式下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空间特征,为伊犁河谷地区造林树种的搭配和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对0—20和20—40cm土壤的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0—20的土层土壤酶活性更强,养分含量也更高;各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榆树防护林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全钾和有效钾处于较高水平,林草间作用材林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最高,碱解氮也处于较高水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有一定的相关,其中脲酶与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机质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全钾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间关系紧密,并可较好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森林土壤的肥力水平评价。  相似文献   

5.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总被引:140,自引:22,他引:140  
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褐潮土肥料定位试验田第12年的土壤酶以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NPK与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强土壤转化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玉米秸秆有利于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而有机肥则主要提高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采用轮作方式比连作能更好地培肥土壤。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磷酸酶、脲酶、转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与碱解氮、速效钾,脲酶与速效钾,转化酶与碱解氮均呈显著相关。长期施肥不能增强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连作年限对薏苡根际土壤特性、根系形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不同连作年限的薏苡为对象,研究其根际土壤性质、根系形态、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连作薏苡使土壤逐渐酸化,全氮含量显著升高,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有机质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逐渐下降,连作6年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比轮作降低16.32%~33.93%;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减少,真菌数量逐渐增加;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连作6年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比轮作高出30.18%~38.98%;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薏苡总根系长、总根系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系总体积呈下降趋势;连作6年薏苡的千粒重、结实率、每穴粒重和每穴粒数显著低于轮作,连作年限每增加一年,薏苡产量减少632.276 kg/hm2,连作6年的薏苡减产44.13%~53.43%;连作薏苡的可溶性糖、赖氨酸和支链淀粉含量降低,连作对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连作薏苡的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以及pH显著影响微生物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细菌、放线菌数量以及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和pH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理化性质中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连作导致薏苡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环境恶化,根系发育不良,进而使产量和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7.
陕北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区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20,(1):105-114
为了解陕北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试验的方法,以陕北黄土高原恢复19年的杏树林、沙棘林、刺槐林和草地为研究对象,以农田土壤为对照,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层和季节对土壤蔗糖酶、脲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并对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在不同人工林草地间均达到显著水平。杏树林蔗糖酶活性最高(71.15 mg g-124 h-1),沙棘林脲酶活性最高(52.29mg g-124 h-1),刺槐林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3.33 ml g-1h-1)。随着土层加深,人工林草地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0~10 cm最低,10~2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蔗糖酶、脲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夏季最高,脲酶冬季最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其他各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弱;蔗糖酶、脲酶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呈正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呈负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是表征植被恢复区土壤生物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土壤理化特性是土壤综合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诊断土壤质量优劣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以山东省杨树主栽区20块长期(10~60年)连作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取样测定15个土壤指标,研究了林地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土壤综合肥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杨树人工林土壤全钾、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处于“很低”水平,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和电导率(EC)处于“较低”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容重处于“适中”水平,而毛管孔隙度处于“较高”水平。80%样地为微碱性砂质壤土或壤质砂土,砂粒含量较高,而粉砂粒、粘粒含量较低。不同样地间的土壤综合肥力存在较大差异,以鲁北区杨树人工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最高,显著高于鲁南、鲁西和鲁西南这3个栽培区。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容重、粉砂粒、粘粒8个理化指标均对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具有显著影响,而全氮、碱解氮、pH、EC、毛管孔隙度、砂粒、粉粘比7个指标与其相关性均不显著。杨树连作时间、林龄、林分密度对林地土壤肥力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稻草原位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与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2010-2011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等量施肥条件下稻草不同原位还田方式(稻草全量还田、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2年(4季)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提高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不同形态碳素、碱解氮、速效氮和缓效钾含量.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总量以稻草还田处理大于稻草不还田和稻草烧灰还田,其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土壤蔗糖酶活性明显增加,而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相关,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深入了解昆阳磷矿植被修复土壤理化性状指标与生物学各个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为进一步筛选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依据。选择了昆阳磷矿旱冬瓜人工林6个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研究其土壤厚度、容重、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pH值、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有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氮矿化速率、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脲酶的关系,综合土壤13个理化性状指标和6个生物学性状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4对典型变量,其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0,0.988 9,0.879 9,0.856 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说明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这两组性状的显著相关主要是由土壤碱解氮、有机质、有效磷、全磷、pH值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氮矿化速率、脲酶的密切相关引起的,其中有机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脲酶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有效磷、全磷与氮矿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也呈极显著相关,碱解氮、pH值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脲酶呈极显著相关,全氮与β-葡萄糖苷酶、氮矿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顶坛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var.dintanensis)人工林土壤肥力随林龄的变化,为林分培育措施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7,10~12,20~22,28~32 a的顶坛花椒人工林为对象,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合Norm值,建立最小数据集以评价其土壤肥力。[结果]不同林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机碳、全磷、全钙、真菌、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有效钾与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磷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磷、有效镁、有效锌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营养元素的积累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物质基础。不同林龄林分土壤肥力限制因子不同,5~7 a和10~12 a主要受有效钾、细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磷支配;20~22 a主要受有机碳限制;28~32 a则为有效磷、全钙、真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20~22 a(1.06)>5~7 a(-0.05)>10~12 a(-0.42)>28~32 a(-0.58)。[结论]20~22 a及以后的林分养分吸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生物耕作对蔬菜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上海市崇明岛西部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生物耕作对菜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3年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生物耕作有助于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其中土壤有机质、 全氮、 全磷最高增幅分别为1822%、 1745%和1332%,速效氮、 速效磷和速效钾最高增幅分别为125.0%、 432.5%和21.3%,最高值多出现在生物耕作两年和三年时,差异显著(P0.05)。同时,随生物耕作年限的增加,05 cm土层过氧化氢酶、 脲酶、 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均呈增加趋势,最高增幅分别为27.78%、 951.11%、 16.11%和420.00%,分别出现在生物耕作的第三年和第二年,且差异显著(P0.05)。此系统中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 全磷、 速效氮、 速效磷、 速效钾和含水量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 有机质等是土壤酶活性主要影响因子,它们单独或是综合影响酶活性; 生物耕作时间对酶活性直接影响力大小顺序为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直接通径系数为分别为1.353、 1.070、 0.421和0.110,其主要通过有机质和速效氮正向影响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关帝山云杉次生林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地形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森林土壤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变异机制,参照CTFS样地土壤采样方案,在关帝山4 hm2云杉次生林样地199个采样点进行土壤取样和测定,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分析寒温性云杉林土壤pH值、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地统计学和ArcG IS插值的方法,重点分析了0~ 10 cm层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分布格局,并基于RDA排序和方差分解定量评价地形因子对土壤各指标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和解释量.结果表明:云杉次生林土壤的pH值、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水平及垂直空间变异,0 ~ 10 cm层土壤上述5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78%、41.15%、58.36%、46.60%和48.38%;土壤变异的空间自相关范围为4.9~58.8 m,pH值和有效氮呈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呈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变异;有效氮、有机质和有效钾呈相似的空间斑块状分布格局,即样地有效氮含量高的斑块中有机质和有效钾含量也高.pH值和有效磷则表现出相反的斑块分布格局;地形因子中,pH值、有效氮和有效磷受海拔影响最大,其中,海拔与pH值、有效磷呈正相关,分别解释其空间变异的40.43%和28.81%,而与有效氮呈负相关,能单独解释其空间变异的19.48%.凹凸度对有效钾和有机质的影响最大,可分别解释9.37%和6.88%的有效钾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与这2个土壤性质指标为负相关.研究可为深入认识华北地区植物分布和物种共存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春玉  徐明  聂坤  杨雪  唐雪娅  魏珊  张健 《土壤》2023,55(6):1244-1250
为了掌握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黔中地区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对照)为研究对象,相邻网格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结合描述统计和地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马尾松纯林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相较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更为明显;(3)交叉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的合理采样面积分别为600 m2和425 m2。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制约性因子,为严重侵蚀退化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花岗岩风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差异较大的4种马尾松样地的0—5,5—20,20—40cm的土壤养分试验分析。[结果](1)恢复较差的马尾松林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均较低,土壤保肥能力差,养分易随土壤侵蚀而流失。(2)所有样地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上为:恢复较差恢复中等恢复较好恢复好。(3)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在第1主成分上的载荷分别为0.921,0.931,0.974,0.906,0.874。(4)4种恢复样地土壤表层全钾差异不显著,其他层土壤规律不明显,植被恢复好的样地的pH值最小,但是马尾松林下植被生长良好。[结论]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植是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主要制约因子,全钾、pH值不是马尾松林地植被恢复制约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海拔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2 900~3 300 m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容重、pH、全钾含量逐渐减小;土壤全磷含量先减小后增大,速效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2)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呈增强趋势;脲酶活性总体上呈先减弱后增强趋势,蛋白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P0.05)。(3)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密切相关,其中蔗糖酶、脲酶、蛋白酶与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4)4种土壤酶活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酶促反应具专一性和共同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施肥对秦岭北麓地力衰退的中龄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的土壤生物学特性影响,评价施肥对缓解地力衰退的作用。在陕西省太白县南滩苗圃选取20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并对其进行施肥处理,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施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其中在5和7月,氮磷配施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大。施肥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9月不及5和7月显著。不同的施肥处理提高了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放线菌数量,氮磷配施效果最明显,单施氮肥降低了细菌的数量,施氮肥75 kg/hm2和磷肥75 kg/hm2处理降低了土壤真菌的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都随着月份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施肥处理对秦岭北麓中龄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的生物学特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20年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的衰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商洛地区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林龄对油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二者间的关系,在陕西商洛地区设置典型样地,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理化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含量及pH值在0—40cm土层深度下随林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他理化指标随林龄增加亦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40—60cm土层下,全氮含量及pH值随林龄的增加也呈现降低趋势,而其它理化指标则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与全氮以及pH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全氮与pH之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他各理化指标之间则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寻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变化。[方法]以大兴安岭1987年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形成的重度火烧迹地上分别在1989年、2000年、2010年种植的落叶松人工林(11,21,32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开展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1)在重度火烧迹地上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中,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上升,<0.5 mm粒级含量最大。(2)随着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长,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逐渐上升。32年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相较于11年落叶松人工林分别显著增加77.35%~130.24%,77.61%~143.36%,105.84%~147.98%,94.58%~155.96%,206.98%~537.09%(p<0.05)。21年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11年落叶松人工林,但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