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6篇
  13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菜田种养复合模式(VE)和常规菜田单一种植模式(对照,CK)两个处理,采用投入−产出法,于蔬菜收获后对种植(种养)系统内土壤、水体和产品(包括花菜和水产动物)中氮磷含量进行测定,研究VE模式下土壤(耕作区、底泥、边沟)、蔬菜(花菜)、水产(螃蟹、黄鳝、鱼)和水体内氮、磷平衡和循环特征。结果表明:系统内总氮/总磷(TN/TP)含量均以肥料输入最大,VE模式和CK模式肥料氮、磷输入分别占TN/TP总输入量的89.09%、99.73%和89.20%、99.86%,收获季花菜花球氮、磷输出分别占TN/TP总输出量的37.74%、33.69%和38.26%、34.50%。VE模式中的系统TN/TP输出/输入比分别为67.01%和39.51%,均高于CK模式,VE模式降低了系统氮、磷表观损失35.19kg和24.38kg。当前投入水平下,两种模式的系统TN/TP盈余量均为负,说明均需投入适量肥料以利于作物产出和系统平衡。研究结果有助于为菜田种养复合模式氮、磷循环和平衡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蚯蚓对西瓜枯萎病的影响机制,开拓西瓜枯萎病防控的新思路,本试验以西瓜连作土壤为基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密度的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对西瓜长势、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结合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数量、土壤微生物总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脱氢酶活性)以及土壤总酚酸的动态变化,探索蚯蚓对西瓜植株枯萎病的防控机理。结果表明,西瓜定植后45 d,试验组的西瓜蔓长、鲜质量较不投放蚯蚓对照分别增长了18.57%~67.27%、39.29%~87.24%。西瓜定植后30 d、45 d,对照的西瓜植株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为62.15%、85.32%,显著高于蚯蚓试验组(P0.05)。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蚯蚓密度能有效促进西瓜生长,减缓枯萎病发生。在蚯蚓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威廉环毛蚓的促生防病效果优于赤子爱胜蚓。0~45 d的试验过程中,试验组土壤中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数量、总酚酸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36.63%~69.39%、31.0%~77.4%,45 d时试验组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脱氢酶活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15.10~175.71 mg/kg、1.41~2.40μg/(g·h)。蚯蚓能有效降低西瓜植株枯萎病的发病率,促进植株生长,其防控机理可能为:蚯蚓的穴居、取食等活动直接抑制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快速繁殖,同时蚯蚓通过降解土壤化感物质(总酚酸),提升微生物总量和活性等方式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从而有效防控西瓜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上海崇明岛开展5种不同种植类型(粮田、菜田、果园、生态林和湿地)1m深度土壤的碳普查,应用地统计方法分析其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不同种植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分布和储存的影响,探明土壤碳循环规律。结果表明,崇明岛深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94g·kg~(-1),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在8.73~1.72g·kg~(-1),有机碳储量在2.30~0.47×10~6t,耕层土壤(0-40cm)有机碳储量占总量的65.14%。不同深度土层(0-20、20-40、40-60、60-80和80-100cm)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图表明,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大致相同,仅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60cm深度以下相对其它种植类型有所提高。种植类型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影响显著,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菜田粮田果园湿地生态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则表现为粮田湿地生态林菜田果园。  相似文献   
4.
采用湿润好气培养法,研究连作西瓜植株残体根、茎、叶腐解过程产生的自毒物质-酚酸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西瓜根、茎、叶残体腐解过程中均含有香豆酸、香草酸、阿魏酸等酚酸化合物。根和茎在腐解过程中产生的酚酸化合物主要是香豆酸和阿魏酸,叶片主要是香豆酸和苯丙烯酸。3种器官中酚酸化合物质总量表现为叶>茎>根。根、茎在腐解30 d时酚酸量达到高峰,叶在腐解20~30 d时酚酸量最高;到40~50 d时酚酸量很少,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5.
从农牧生产系统固碳增汇减排技术、外源碳控制与减排技术、农牧业生产耦合模式与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东部位于3个气候带(温带、暖温带、中亚热带)的农业生态试验站(海伦站、封丘站、鹰潭站)设置水热变化梯度下的土壤置换试验,利用Biolog方法,研究了水热条件和施肥对玉米抽雄期的红壤中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条件、作物和施肥共同影响了红壤中微牛物群落的碳源代谢活性(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值表示).施肥处理(NPK)红壤中AWCD值大小顺序为:封丘>海伦>鹰潭,不施肥(CK)处理为:封丘>鹰潭>海伦站.在3种气候条件下,施用NPK肥均提高了红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的总体活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热条件下,施肥处理的红壤中微生物群落代谢指纹变化较小,但不施肥处理出现显著变化;对碳源利用主成分起分异作用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物质及3种含氮化合物(L-苯基丙氨酸、L-天冬酰氨酸和苯乙基胺).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危害性极强的病害之一,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化学农药防治、种植方式管理、抗病品种筛选等.稻瘟病病菌具有易突变的特点,使抗病品种的抗病效果持久度较低,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等原因又使其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不断降低,同时还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全高效的微生物防治方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措施.对稻瘟病害的病原菌、症状、诱发因素和防治进行综述,重点论述了生防菌分类及其生防机制.最后,基于生防菌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对生防菌在稻瘟病防治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动态及降解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寻找有效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方法,选用百菌清、氰戊菊酯、乐果三种使用广泛、具有代表性的农药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大棚生菜和番茄中农药残留降解规律及特点,比较了露地和大棚中芹菜农药降解动态,针对大棚中农药残留降解特点进行了大棚中农药的沉降试验。结果表明农药在蔬菜上的起始浓度与蔬菜食用部分表面积比有关,大棚蔬菜的农药降解速度要明显慢于露地蔬菜农药的降解速度,农药的沉降现象是影响大棚农药残留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揭示稻麦轮作系统不同秸秆还田年限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减排调控机制,本研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稻麦轮作不同秸秆还田年限[空白对照(CK)、常规处理秸秆不还田(NT)、1年秸秆还田(SR1)和5年秸秆还田(SR5)]对CH4、CO2和N2O 3种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土壤固碳量,估算了秸秆焚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综合计算了4种处理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试验结果表明,SR1和SR5均显著提升CH4和CO2的排放通量,分别高出NT、CK处理73.52%、309.49%和13.29%、13.06%;同时显著降低N2O排放通量,较NT降低29.68%和42.55%;但SR1和SR5之间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与NT相比,SR1和SR5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固碳量517.9%和709.03%,SR5土壤固碳量高出SR1达30.93%;NT秸秆焚烧产生的全球气温变暖贡献为9 698.49 kg(CO2-eqv)·hm?2,比CK高126.98%。综合分析温室气体排放、土壤固碳以及秸秆焚烧3个因素,SR1全球升温贡献最低,显著低于NT 4.72%。短期全量秸秆还田有助于降低总体温室气体排放,长期进行秸秆还田后降低幅度会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在不同螯合剂处理下,盆栽黑麦草对重金属Pb、Cr、Hg的吸收作用。分别用去离子水、EDTA、DPTA以及柠檬酸溶液浇灌经过处理且种植有黑麦草的土壤,测定黑麦草的总重、含水量以及植株体内3种重金属含量,同时还测定收获黑麦草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各处理间黑麦草总重及含水量差别不大,其中500mg/kgDPTA和500mg/kg柠檬酸两个处理下,黑麦草总重较大,均超过370g;1000mg/kg柠檬酸处理中,黑麦草含水量最低,为49.13%;1000mg/kgEDTA处理下黑麦草植株内重金属Pb、Cr、Hg含量分别比对照高2.73、13.96、0.024mg/kg,收获黑麦草后,空白试验中土壤重金属Pb、Cr、Hg的含量依次为61.4、155.5、0.60mg/kg,1000mg/kgEDTA处理中土壤重金属含量最低,分别为57.5、141.9、0.54mg/kg,与对照相比,减幅明显。说明1000mg/kgEDTA能有效活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提高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的浓度,促进植物吸收、转运重金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