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该文以山东省莱州市为研究对象,从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2个层次入手,筛选12个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莱州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及整体景观变化;并采用景观干扰度和景观脆弱度两大指标进行景观生态安全分析,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分析2009—2018年的生态安全趋势.结果表明:莱州市受城市经济建设活动的干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在2009—2018年间发生了一定变化,耕地、园地和林地的生态安全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的加快,重庆都市区城市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基于纹理提取的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对2009—2018年的RapidEye和高分一号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并利用移动窗口法、景观测量法和城市密度计算法对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对遥感图像进行准确的分类,提取景观类型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主城区2009—2018年地表覆盖分为6类,包括农业景观群,森林景观群,水域景观群,草地景观群,建设用地景观群和其他景观群;重庆中心城区整个区域的景观异质性有所增加,但建成区的景观异质性有所下降,城市发展由内而外;研究区城乡边界的破碎化程度高于中心城区,北部地区的景观尺度比南部地区更为强烈。本文旨为研究区城市规划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土地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风险进行分析评价,为天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以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计算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进行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结果]1990-2018年,区域以耕地、林地和...  相似文献   

4.
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人工林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热林中心)1998年、2004年和2009年3期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景观指数,对热林中心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998 - 2009年,有林地景观要素占所有景观要素面积的49%以上,呈现出面积大、斑块数目多、优势度高的特征,它对热林中心景观的结构功能起着主导作用。未成林造林地、非林地、无立木林地在1998 - 2009年期间面积分别减少283.83,538.84和1 507.11 hm2, 疏林地在2004年和2009年2期数据中都已经不存在,宜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苗圃和辅助生产这些为营林造林服务的土地面积也略有上升趋势。这些变化与热林中心近年来重视森林培育,精细化经营林地,对林地利用方式进行调整有关。表3参26  相似文献   

5.
王振宇  付梅臣  胡利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148-11151,11259
以2009年唐山市汉沽农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资料,在ArcGlS软件支持下制作研究区景观类型图,运用景观分析软件Patch Analyst4.0提取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1组能够充分描述景观特征且不存在冗余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结果筛选出4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经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类型及各斑块面积差异性较大,部分景观斑块形状复杂,景观异质性强,有一定优势案观类型。  相似文献   

6.
以郑州市沿黄河南岸6个区(县)1997、2009、2019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ENVI、Fragstats和ArcGIS软件,运用景观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对生态空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黄河南岸郑州段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揭示了郑州市沿黄河6个区(县)景观格局变化对黄河生态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7~2019年郑州市的快速发展使沿黄河大面积区域从郊区变为城镇,耕地面积占比由49.2%下降至21.4%,建设用地占比由5.36%上升至28.52%,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相互之间转换频繁;(2)1997~2009年,研究区处于无序蔓延的城市扩张状态,2009~2019年研究区内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开始注重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建设;(3)研究区总体上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空间分布不集中,连通性较差;(4)黄河南岸大堤外5000 m范围内生态空间被不断侵占,生境质量和连通性差。受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近22年黄河南岸郑州段景观格局变化显著,生态空间不断被城市发展用地挤占,必将削弱黄河生态屏障功能,威胁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CA-Markov模型对景观动态分析的精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添加约束条件的MCE-CA-Markov模型为对比,基于白洋淀流域2008、2013年和2018年的景观数据对2023年景观进行预测,比较CA-Markov模型和MCE-CA-Markov模型模拟结果差异。结果表明: 2008、2013、2018年三个时点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合计均超过白洋淀流域总面积的75%,始终为基质景观。各景观类型斑块2008—2018年破碎且分散,耕地、林地的优势度逐渐降低,全流域格局多样性和复杂程度明显增强。2018—2023年,白洋淀流域耕地、林地面积减少,其他景观面积增加,各景观斑块主要呈紧实且聚集状态,建设用地优势度逐渐升高,全流域格局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经验证,MCE-CA-Markov模拟精度(0.900 7)优于CA-Markov模型,2023年白洋淀景观结构和格局变化幅度整体小于CA-Markov模拟结果,且各景观转化特征更符合社会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8.
以郑州市沿黄河南岸6个区(县)1997、2009、2019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借助ENVI、Frag-stats和ArcGIS软件,运用景观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对生态空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黄河南岸郑州段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揭示了郑州市沿黄河6个区(县)景观格局变化对黄河生态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7~2019年郑州市的快速发展使沿黄河大面积区域从郊区变为城镇,耕地面积占比由49.2%下降至21.4%,建设用地占比由5.36%上升至28.52%,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相互之间转换频繁;(2)1997~2009年,研究区处于无序蔓延的城市扩张状态,2009~2019年研究区内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开始注重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建设;(3)研究区总体上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斑块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空间分布不集中,连通性较差;(4)黄河南岸大堤外5000 m范围内生态空间被不断侵占,生境质量和连通性差.受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影响,近22年黄河南岸郑州段景观格局变化显著,生态空间不断被城市发展用地挤占,必将削弱黄河生态屏障功能,威胁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共7年的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采用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利用Fragstats软件对海口市湿地类型的景观格局和整体景观格局及其湿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各类景观格局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存在明显差异,且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2008、2014、2018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ENVI 5.3、ArcGIS 10.4、Fragstats 4.2软件对2008—2018年土默特右旗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并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8年土默特右旗总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土地面积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182.10、31.49 km2,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6.04、30.79、160.32 km2,水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各土地类型间的优势差异在缩小,研究区景观具有较高均匀性,但各点类型与形状较为复杂,景观多样性相应增加。土默特右旗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进受自然、社会经济、政策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其中以政策因素为主要导向。  相似文献   

11.
以三大高原的交汇地永登县为研究对象,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永登县2009年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景观类型现状数据,利用FRAGSTATS软件获得景观格局指数,进而分析永登县景观格局现状,并对景观格局的形成演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永登县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低,草地和耕地占主导优势,草地是永登县的基质景观。各景观的分维值均较低,斑块形状简单。建设及工矿用地破碎化最为明显,分布分散;草地和平原旱地各自斑块间分布紧密,破碎度和分离度均较低。永登县景观格局的形成演化主要受到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及人口增长、政策变动、经济发展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2000年、2010年、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GIS、ENVI等软件的技术支持,获取黄山市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及转换情况,借助Fragstats软件分析黄山市景观格局指数并选取9个景观类型指标探究黄山市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8年,黄山市景观类型的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耕地景观逐渐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持续扩张、林地景观先增加后减少。各景观类型空间聚集程度低、破碎化程度高,景观平均斑块面积降低,异质性增加,分布趋于均衡化;山地、人口、旅游收入及交通发展是驱动景观破碎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上游融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融江流域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字化成果,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通过ArcGIS9.3和Fragstats3.3软件分析了融江流域的I级和II级景观格局特征。选取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总面积(TA)、斑块个数(NP)、类型面积(CA)、平均大小(MPS)、香农多样性(SHDI)、优势度(LDI)、香农均匀度(SHEI)等。研究结果表明,融江流域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组成的森林景观面积比达到74%,保障了流域景观的生态功能;在森林景观中杉木面积比约为49%,同时斑块密度和斑块边缘密度也较大,对景观类型的发育和保持结构功能的稳定都不利。建议将过于单一的杉木纯林向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张旭  张永福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627-2629,2650
以尉犁县为研究区,以尉犁县2000年的MSS和2005年的TM遥感影像图为数据源,运用遥感软件进行解译和景观分类,在选取的景观指数基础上,借助GIS软件对该区域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扩增,景观斑块的数量变化较为明显,尉犁县的自然景观面积有所减少,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再具备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了解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为调控森林资源演替方向和速度,优化森林景观格局提供重要依据.运用空间景观模型LANDIS Pro 7.0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4.2模拟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未来300年(2018~2318年)的树种斑块面积比、景观聚集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分维度指数...  相似文献   

16.
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结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凉水自然保护区1974年、1989年和1999年3期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景观指数,对凉水自然保护区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974年至1999年,与其它森林景观要素相比红松林景观要素的面积大、斑块数目多,优势度指数高,它对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的结构功能起着控制作用。应用景观内部结构指数,对保护区内的森林景观要素进行了分析,表明红松林、针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景观要素是以成、过熟林为主,而且红松林景观要素的年龄结构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选用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指数、临近度指数、分形指数、平均最近距离、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斑块密度和聚集度指数等10种景观指数,对泗顶铅锌矿区2000—2009年近10年的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矿区主要森林景观类型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的斑块形状较不规则,斑块边界形状较复杂,同类斑块间距离较近,呈团聚分布;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2005年林地面积、斑块数、斑块密度、破碎度、多样性均较小,均匀度较低,随着人们对森林环境的重视,2009年森林景观格局有了很大的优化,森林景观逐渐向复杂化、均匀化、多样化发展;景观聚集度指数逐渐增加,2009年达80.19%,景观斑块连接越来越紧密。  相似文献   

18.
以河北小五台山森林1987年、1997年和2007年3期TM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分析景观指数,对小五台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1987年至2007年,与其它森林类型相比桦树林景观要素的面积大、斑块数目多,优势度指数高,它对河北小五台山森林景观的健康起着控制作用,在研究时段内,很健康和健康的森林景观面积均有较大增长;而亚健康、一般病态和疾病3种森林景观在研究时段内,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减少.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的龙口市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RDAS遥感解译软件对龙12市1992年,2000年2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处理,利用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类型、景观2个等级水平的指数,分析龙口市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92--2000年龙12市果园、旱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水浇地、林地面积减少,还对龙口市景观格局演变进行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20.
森林景观动态监测是识别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功能与结构变化驱动机制的基础。以典型旅游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黄山市为例,以1988、1997、2006、201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黄山市森林景观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为黄山市主要景观类型,有林地为优势景观,1988-2018年,有林地面积占比逐渐上升;空间上形成林地亚类镶嵌分布格局;不同年份林地亚类转移以有林地与疏林地之间相互转移为主。2)不同年份海拔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黄山市大多数乡镇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森林覆盖率<50%的乡镇聚集在以屯溪区、徽州区为核心的中部偏东南区域;1997-2006、2006-2018年林地变化核密度密集区分布广泛,而1988-1997、1988-2018年林地变化分布较为聚集。3)景观水平上,1997、2006年聚合指数呈下降趋势,景观分裂指数呈现升高趋势,景观破碎度增加。类型水平上,有林地1988-2006年破碎度增加,2018年有所下降;疏林地较有林地破碎度更高,且斑块边缘形状复杂化;灌木林地斑块密度较小,斑块凝聚度林地景观类型中最低,分离度最高,1997年后分布区域破碎化、零散化;近30 a非林地中建设用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布更加集聚。多期森林景观时空变化分析可为黄山市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