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干科观赏植物花粉形态电镜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 SEM技术 ,对植物不同科 (包括豆科、蔷薇科、鸢尾科、木犀科 )的几种植物花粉进行结构和形态分析 ,根据花粉的形态、大小及外壁纹饰等超微结构 ,鉴证花粉的类型。采用的 3种豆科植物 (紫荆、紫藤、刺槐 )的花粉几近球形 ,大小幅度在 2 9~ 3 3μm× 1 8~ 2 3μm之间 ,均具 3孔沟 ,桔皮状或浅网状纹饰 ,网眼小 ,不规则圆形。蔷薇科的 3种植物 (红碧桃、火棘、野蔷薇 )的扫描结果表明其花粉形态非常相似 :均为橄榄形 ,3孔沟 ,外壁为指纹型条纹状 ,条纹间有穿孔 ,但三者的平均花粉粒大小差别较大 (在 3 8~ 61μm× 3 3~ 1 9μm之间 )。以紫丁香为代表的木犀科 ,特征很典型 :花粉三裂圆球形 ,大小为 3 4 (± 0 .5) μm× 2 3 (±0 .5)μm,孔沟的宽度向两极渐宽 ,网状纹饰 ,网脊厚 ,网眼大 ,不规则多角形。鸢尾科的两种植物黄花鸢尾和蝴蝶花均具 1孔沟 ,大小在 54~ 1 0 5μm× 4 5~ 65μm之间 ,但在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和结构上有明显差别 ,蝴蝶花症状独特 :具网状纹饰 ,网脊厚 ,网眼特大 ,网眼中有白色颗粒状突起。对该 4科植物的演变关系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为茶树野生种质资源发掘、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4份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茶树叶片气孔、茸毛和花粉极轴长、赤道轴长等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4份野生茶树种质的叶片叶上表皮纹饰有平展型、皱脊型、波浪型3种;叶片下表皮气孔皆为长卵形,具异性气孔(腺鳞)且气孔密度相对栽培种较小;茸毛长度为(280.75±107.65)~(616.95±132.52)μm,且不同种长度差异明显,茸毛纹饰皆为平滑型;不同于栽培种,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茸毛表层均有脱落现象。4份野生茶树花粉均具三孔沟,属N3P4C5类型,其花粉大小在(427.69±153.94)~(1205.07±237.80)μm~2,皆小于福鼎大白茶。花粉极面观有近圆形和三裂近三角形2种,赤道面观各不相同,花粉形状有超长球形和近球形2种,花粉纹饰均为疣状。【结论】4份野生茶树和福鼎大白茶的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共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几种常见樟科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樟科4属5种植物的花粉表面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樟、浙江楠和月桂的花粉均为近球形,直径约20~32μm,表面遍布刺突纹饰,其中月桂花粉表面可观察到成对的小穿孔;山胡椒和香叶树的花粉极面观为三裂椭圆形,具有3个较深的萌发沟,沟长达两极,花粉大小分别为50×40和55×42μm,花粉表面密布明显的小孔穴。[结论]该研究可为樟科植物花粉的研究提供更多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从花粉形态特征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在分类学类上存在的种归并问题.结果表明:蒲公英花粉为近球形或近扁球形;花粉粒极轴(P)大小为19.6-31.7μm,赤道轴(E)长为24.5~36.4μm,P/E变化范围不明显;萌发孔孔型为圆形凹陷、扁圆形凹陷和近圆形凹陷;外壁纹饰均为刺状雕纹,条脊宽和条脊距因种各异,内部穿孔的有无也存在差异;脊上突起的小刺密度不同,最大的为斑叶蒲公英,最小的为蒙古蒲公英.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差异支持《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结果:将卷苞蒲公英(T.antungense Kitag)和丹东蒲公英(T.urbanum Kitag)归为一种,红梗蒲公英(T.erthropodium Kitag)和斑叶蒲公英(T.variegatum Kitag)归为一种,蒙古蒲公英(T.mongolicum Hand.-Mazz.)和辽东蒲公英(T.liaotungense Kitag)归为一种.  相似文献   

5.
18种绣线菊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8种(品种)绣线菊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法对其花粉形态进行系统观察比较、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其中8种绣线菊的花粉形态为首次研究报道,以探讨其种间亲缘关系与分类学关系。结果表明:18种绣线菊花粉形状为长球形及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和近圆形,赤道面观有长圆形、椭圆形和梭形,花粉大小为(12.5~20.7)μm×(10.58~18.3)μm,极轴与赤道轴之比(P/E)在1.01~1.94之间,属于小类型花粉,具三孔沟,部分种的内孔外突;外壁纹饰类型为条纹和条网状纹饰,纹饰特征种间存在差异,具备分类意义。首次发现美丽绣线菊(Spiraea elegansPojark)萌发沟内具有特殊脑纹状结构。绣线菊花粉性状指标重要性依次为条纹走向、赤道面观、孔径、条脊宽、极面观、纹饰类型、极轴和沟长与赤道轴之比(L/E)。18种绣线菊按花粉形态可分为5大类群,与经典形态学分类基本吻合,花粉形态可以做为种间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花粉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筛选花粉活力测定的最佳方法,探讨光照及不同贮藏条件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牡丹异型雄蕊花粉的形态无显著差异,花粉粒赤道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极轴P为33.04(±1.37)μm,赤道轴E为15.05(±0.88)μm;与TTC染色法相比,离体培养基法测定花粉生活力更可靠;紫红色雄蕊和黄色雄蕊上的花粉生活力无显著差异,但二者萌发最适培养基存在差异,适合紫红色雄蕊的最佳萌发培养基为蔗糖50 mg/L+硼酸5 mg/L+CaCl25 mg/L,适合黄色雄蕊的培养基为蔗糖50 mg/L+硼酸10 mg/L+CaCl2 20 mg/L;光照对花粉萌发无显著影响;不同低温条件贮藏过程中花粉均出现短暂休眠现象,贮藏温度以-7℃和-23C优于-4℃,贮藏60 d时仍保持较高花粉活力.  相似文献   

7.
以魔芋属4个种的17份资源的花粉为试材,利用扫描电镜对其花粉进行形态观察,对观察结果进行形态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参试花粉属于大孢粉(50~100μm),其花粉壁上均无萌发孔或萌发沟,花粉形状为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为近圆形或扁圆形,白魔芋和西盟魔芋花粉外壁纹饰为条纹状,条纹间无穿孔,珠芽魔芋和疣柄魔芋外壁光滑或粗糙,其中缅甸珠芽A花粉外壁上出现了假沟.(2)缅甸珠芽A为单独一类,疣柄魔芋A、疣柄魔芋B和缅甸珠芽种子聚为一类,缅甸珠芽B和2010-052聚为一类,其余魔芋聚为一类,聚类结果与花粉外部形态表现的差异一致.(3)魔芋属种间花粉形状、花粉大小、纹饰细微特征、条脊粗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为魔芋种间分类鉴定及魔芋属植物的系统演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离体花粉培养技术,对丝瓜花粉萌发研究的结果表明:丝瓜花粉属于好气萌发类型,并且萌发时需要一定的外源营养物质供应.培养丝瓜花粉的培养基以含蔗糖15%、硼酸0.03%的水溶液较适宜,30±1℃条件下测定花粉萌发率的适宜培养时间为4—5小时.一天中上午8—12时的花粉萌发率较高,下午萌发率很低.离体花粉萌发率迅速下(?),开花前一天花蕾中的花粉无萌发力.培养过程中花粉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接触培养基即由原来的纺锤体,极轴114.85±4.84μm,赤道轴76.44±3.53μm,变为圆球形,直径131.19±1.76μm.  相似文献   

9.
以毛乌素沙地南缘榆林沙区的黑沙蒿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显微技术,对其花粉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结果表明,黑沙蒿花粉粒属单粒小型花粉,具有蒿属植物花粉的共性特征,属于较为进化物种的花粉形态,同时其花粉粒二型性特征亦比较突出。长球形和圆球形2种形态不同的花粉粒,同时存在于同一花药中,长球形花粉粒极轴长(P)23.43(20.10~24.91)μm,赤道(E)轴长16.93(15.81~17.32)μm,P/E=1.38,极轴与赤道轴长度差异显著(P<0.05),赤道面观椭圆形;圆球形花粉粒极轴与赤道轴近等长,极轴长17.56(16.11~18.43)μm,赤道轴长17.10(15.99~18.01)μm,P/E=1.03,极轴与赤道轴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赤道面观圆球形;经T检验,2种形态花粉粒的极轴与赤道轴长度比值P/E,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2种形态花粉萌发器官都具3孔沟,但长球形花粉的沟深而细长,边缘整齐光滑,内孔深陷,沟间稍窄,极区面积较小;圆球形花粉的沟较浅较短,沟缘粗糙,内孔外突,沟间较宽,极区面积较大;外壁表面纹饰都为退化小刺与颗粒状纹饰的组合,但刺的分布、基部大小及刺间颗粒的大小和排列等有所差异。样本中长球形花粉粒占比为64.1%,圆球形花粉粒占比为35.9%。  相似文献   

10.
依据花瓣颜色筛选出3种类型的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白花型,浅红花型和深红花型),通过形态观察和测量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红山茶不同类型间的花粉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其演化及品种分类提供孢粉学依据.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得出其花粉粒为长球形或超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椭圆形或卵圆形,极面观为三裂正三角形或近圆形,花粉大小为(43.6~60.2) μm×(18.8~41.3) μm,极轴与赤道轴之比在1.7以上,属于大类型花粉.萌发沟为3孔沟类型,表面纹饰为皱沟状或皱沟-颗粒状.结果表明:花粉的大小、外壁纹饰在类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可作为浙江红山茶类型间分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滇黄精花粉形态学研究及进一步的分类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个不同花色的滇黄精品系,在植株形态比较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对花粉形状、外壁纹饰、极轴长(P)、赤道轴长等方面进行观察描述和比较。【结果】P1、P2和P3这3个品系之间除了花色的差异,在多数植物学特征性状上没有显著差异,而P4具有植株较矮、叶片窄小、花被短小以及根茎呈圆柱状、其横切面黄色等特点;滇黄精花粉粒大,长球形,极面观为椭圆形或纺锤形,具远极单沟,沟缘整齐,沟膜较清晰,无萌发孔,外壁很薄,两层,外壁表面具细网状雕纹;4个品系的花粉大小及形态结构上差异不大,花粉长68~70μm,极轴59~72μm,赤道轴23~31μm,极轴(P,μm)×赤道轴(E,μm)分别为65μm×25μm、70μm×28μm、64μm×26μm、66μm×26μm,P/E为2.5~2.6。【结论】尽管4个滇黄精品系花色迵异,但在花粉大小及形态结构上差异不大,难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和不同无性系华山松花粉形态的区别,以及不同贮藏条件下花粉生活力的差异。【方法】以6个种源18个无性系的华山松花粉为试材,对其花粉全长、体长、体高及气囊的长、宽、高等形态指标进行测量与分析,同时利用染色法对室温及4,-20℃下贮藏0,10,20,30和90 d的华山松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花粉形态大小在不同种源和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对于不同种源,花粉全长、体高、体长均以楚雄紫溪山种源最高,昆明宜良种源最低;气囊长、宽、高均以大理巍山种源最高,保山腾冲种源最低。对于不同无性系,花粉全长以楚雄紫溪山93号无性系最大((63.09±10.95)μm);花粉体高以昆明宜良96号无性系最大((45.06±7.06)μm);花粉体长以楚雄紫溪山74号无性系最大((49.73±8.98)μm);花粉气囊的长度以大理巍山46号无性系最大((50.34±7.34)μm),气囊的宽度、高度均以大理巍山50号无性系最大((26.02±4.93)和(30.07±5.13)μm)。不同种源间,以楚雄紫溪山种源花粉形态各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17.32%),昆明宜良的变异系数最小(14.65%);在花粉各形态指标中,以气囊高变异系数最大(19.15%),花粉全长变异系数最小(13.70%)。当贮藏时间为0 d时,不同种源和无性系华山松鲜花粉生活力均保持在90%以上,贮藏温度为-20℃时花粉能保持较高的生活力,贮藏90 d时花粉活力明显低于贮藏10 d时,但仍均保持在50%以上。【结论】种源及无性系的不同对华山松花粉的形态变异存在一定程度影响;-20℃为华山松花粉最适贮藏温度,花粉生活力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但其耐贮藏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薄荷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扫描电镜对薄荷属的薄荷、兴安薄荷、留兰香、皱叶留兰香、假薄荷、灰薄荷、欧薄荷、圆叶薄荷和唇萼薄荷共9个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薄荷属植物花粉形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花粉粒为扁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1.25~27.11) μm ×(16.84~27.67) μm,外壁具网状纹饰,萌发孔为多沟型,6~8沟,沟长度不等.薄荷属花粉属于单一型花粉,它在唇形科中是比较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茶树花粉的微形态,为茶树种质鉴定和资源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我国10个省份14个茶树品种的花粉形态并进行拍照,测量各品种花粉的极轴长、赤道轴长和萌发沟长,并对花粉形态特征进行相关描述.[结果]供试茶树品种花粉粒大小为941.09~1644.05μm2;极面观均呈三裂近三角形,极轴长为32.83~47.81μm;赤道面观有近圆形和长椭圆形两种类型,赤道轴长为24.78~40.34μm;萌发孔有三孔沟和拟三孔沟两种类型,萌发沟内有块状纹饰或颗粒状突起物质;花粉外壁纹饰主要为疣状和拟网状两种纹饰.[结论]不同茶树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具有一定共性和特异性,花粉外壁纹饰可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茶树花粉形态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和遗传稳定性,可作为茶树品种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番荔枝常见栽培品种的花粉形态特征及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番荔枝品种的分类鉴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对8个番荔枝栽培品种的花粉形状、花粉大小及花粉外壁纹饰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供试番荔枝品种的花粉外部形态均呈长球形,花粉以四合体形式存在,辐射对称,极面观呈近圆形或菱形或四角形,赤面观呈近椭圆形,无萌发沟;各品种的花粉形状、花粉大小及花粉外壁网孔密度和大小均存在差异,其中,花粉大小为489.46~721.80μm2,极轴长为25.85~31.10μm,赤道轴长为18.93~23.15μm;花粉外壁均为网状饰纹,网孔直径为0.22~0.33μm,网孔密度为1.61~2.60 n/μm2.非洲骄傲、吉夫纳和绿钻品种间的花粉大小、网孔直径和网孔密度等性状指标差异不明显,但与其他供试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粉大小、极轴长、赤道轴长等特征指标与花朵的长度、花径宽度、鲜重等性状指标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花粉外壁纹饰、花粉大小和花粉形状的差异可作为番荔枝品种分类的参考依据.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非洲骄傲、吉夫纳和绿钻3个品种的亲缘关系较接近,归为一类;其余栽培品种归为另一类.[结论]花粉形状、花粉大小和花粉壁纹饰等性状指标的差异可用作番荔枝品种(系)间亲缘关系及分类鉴定的孢子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对悬钩子属野生种及栽培品种共14份材料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花粉为扁球形及近球形,极轴长度(P)变化为17.50~28.44μm,赤道轴长(E)为18.19~27.96μm。花粉一般具3萌发沟,沟伸长至两极,萌发沟长度变化为14.88~23.37μm,宽度为1.98~4.98μm。7个栽培品种的花粉外壁纹饰为条纹穿孔状,而野生种的外壁纹饰类型相对较丰富,为条纹状、条纹穿孔状及穿孔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丝瓜品种间花粉粒形态特征,研究其品种间的差异性及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丝瓜品种的分类鉴定提供孢粉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20个丝瓜栽培品种的花粉进行观察,对所考察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参试品种的花粉粒形态相似,均为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条萌发沟,裂至接近两极,未相接,均属于N3P4C5型花粉;品种间的花粉极轴长107.03~112.74μm、赤道轴长57.17~61.04μm、花粉大小6 164.15~6 814.02μm2、花粉外壁均为网状纹饰,网孔密度为0.129~0.220 n·μm-2,均存在显著差异;经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花粉分类的主要性状指标有极轴长、赤道长、花粉大小、花粉形状和外壁纹饰;对考察的8个花粉性状的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23的水平上,将20个品种聚类为三大类群。【结论】花粉粒极轴长、赤道轴长、形状、大小和网孔密度等性状差异可用作丝瓜品种间亲缘关系及分类鉴定的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核桃品种花粉量及花粉形态,为配置新疆核桃栽培授粉品种及深入开展孢粉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离心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核桃花粉粒数量及花粉粒表面形态特征.[结果]每花蕾中花药数为19~21;每花序花粉量在181.18×104~888.02×104粒,平均为561.15×104粒,主栽品种新新2和温185极显著高于其余参试品种,分别为888.02× 104和876.58×104粒.不同品种之间花粉形态存在差异,花粉极轴长度在33.55 ~41.68μm,赤道轴长度在37.87 ~43.46μm,形态为近球形或扁球形,中等大小;不同品种萌发孔的数量及特征不同,孔的短轴在1.98~2.66μm,长轴在2.15~3.39 μm.[结论]不同核桃品种的单花序花粉量差异较大,花粉为近球形或扁球形,花粉外壁纹饰为颗粒状雕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丰富和补充绢蒿属(Seriphidium(Bess.) Poljak.)植物系统分类学和种间演化关系的孢粉学资料。【方法】在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镜(SEM)下,对我国10种(其中2变种,1存疑种)绢蒿属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其中9种植物的光镜和扫描电镜资料为首次报道。【结果】10种绢蒿属植物花粉粒较小,呈长球形、球形或近球形,赤道面观为圆形或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片圆形;极轴(P)长(16.23~27.18)μm,平均为22.52μm,赤道轴(E)长(15.51~23.13)μm,平均为17.22μm,P/E平均值为1.31;具三孔沟,孔沟长达极区,不弯曲,沟的末端在极面上不连接形成合沟(存疑种除外);外壁2层,外层厚于或近等厚于内层;花粉外壁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下为细颗粒,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以刺状-颗粒状复合纹饰为主。【结论】绢蒿属和蒿属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0.
5种野牡丹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展毛野牡丹(M.normale)、细叶野牡丹(M.intermedium)、多花野牡丹(M.affine)和地稔(M.dodecandrum)花粉的纵横径进行测量,并比较其花粉形态特征,旨在为野牡丹属雄蕊的演化规律提供孢粉学证据。结果表明:5种野牡丹属(Melastoma)植物花粉的极面观、孔沟延伸程度和花粉外壁纹饰差异显著。根据花粉形态的演变规律推断,野牡丹为最原始的进化类型,细叶野牡丹、地稔、多花野牡丹和展毛野牡丹较为进化,异型雄蕊中紫色雄蕊花粉相对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