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旱3号旱稻试种试验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从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引进旱稻新品种中旱3号进行试种,试验其生态适应性及产量潜力,探索其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中旱3号耐旱耐寒性较强,中抗稻瘟病,适应性广,产量潜力较高,米质较好。旱种旱管、水插旱管栽培,一般单产达4500-5000kg/hm^2,比巴西旱稻增产10%-20%。穗大粒多,一般每667m^2有效穗16万,水插旱管基本苗8万,旱播旱管播种量3.0-3.5kg容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为水稻机直播增产机理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水播和旱播下机直播和撒播对水稻生长、光合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播比旱播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在旱播和水播下机直播处理叶面积指数在拔节期以后皆显著高于撒播。水播机直播处理组合最有利于提高叶绿素SPAD值,并显著高于旱播撒播处理。其他条件相同,机直播相比撒播、水播相比旱播皆利于提高水稻各生育期群体干物质量。灌浆中期‘桃湘优莉晶’和‘原旱稻3号’水播机直播比水播撒播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分别增加了7.06%、5.75%、4.32%和5.94%、12.68%、4.33%,水播相比旱播光合特性总体表现较优。其他处理相同下,机直播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和收获指数皆高于撒播,‘桃湘优莉晶’和‘原旱稻3号’收获指数旱播和水播下机直播比撒播增加2.58%、8.96%和6.22%、7.37%,而旱播机直播穗数、穗粒数、结实率与水播撒播差异不显著。产量与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量、结实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穗数皆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SPAD值、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不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_2摩尔分数呈负相关。研究认为水播机直播相比水播撒播、旱播撒播及旱播机直播在改善水稻生长、光合及产量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节水抗旱稻“旱优八号”在浦东新区试种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节水抗旱稻“早优八号”为试材,采用机插稻和直播稻种植方式,在工业抛荒地和盐碱地开展了有无灌溉和不同播期对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旱优八号”作机插稻和直播稻,在工业抛荒地和盐碱地上种植,具有节水、抗旱、耐盐碱.穗型大,每穗总粒数多、结实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培育杂交节水抗旱稻,为水稻的高产、稳产提供品种选择.[方法]利用节水抗旱不育系沪旱11A与抗旱恢复系旱恢3号进行配组选育获得旱优113号,2007年在广西、上海进行多点品比试验,并进行稻瘟病、白叶枯病及抗旱性鉴定;2010~2011年在广西、四川、湖北、上海等地不同生态区域进行示范试验,2010~2011年参加上海节水抗旱稻生产试验.[结果]旱优113号熟期适宜,株叶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根系发达,茎秆粗壮;后期青秆黄熟,转色极好;有效穗270.0万/ha,每穗粒数162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8.0g.旱优113号在广西早稻种植,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旱系数为1.27,抗旱性为3级,属于抗旱.2010年在广西南宁和岑溪两地作早稻种植,产量分别为7653.00和8293.50kg/ha,比特优63(CK)分别增产4.69%和5.71%;2011年在南宁扩大示范种植,产量为8361.00 kg/ha,比特优63(CK)增产7.04%.2012年参加广西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749.00kg/ha,比特优63(CK)增产6.32%.20 1 1年分别在湖北、四川等地种植,产量分别为9513.00、8196.00和6790.50kg/ha,2010~2011年参加上海节水抗旱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222.15 kg/ha,比对照旱优3号平均增产4.51%.2012年4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旱优1 13号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节水抗旱、高产优质、便于轻型栽培等特点,可在长江流域作中稻和华南大部分地区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5.
对旱稻中旱3号进行播期试验,分析了各播期处理对中旱3号生育期、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旱3号在不同播期栽培的情况下,其成熟期随播期的推迟而相应延迟;单位面积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下降;对产量结构影响最大的是每穗实粒数。并提出为保证旱稻栽培的高产高效,在海拔300m地区栽培,中旱3号的适宜播期以4月30日至5月10日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水、旱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水分生态效应,研究其产量性状的水分生态特性,为节水抗旱稻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55份水、旱稻材料在水种、无覆盖旱种及旱地膜覆盖种植等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为依据,通过多元分析系统解析单株产量等10个性状的水分生态效应。【结果】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水、旱稻供试材料在性状之间、材料与性状之间及材料之间具有明显的水分生态效应差异,相关性状对单株产量(GYP)的影响方式及互作关系差异明显,材料与性状的对应关系也不同。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单株产量与9个产量相关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千粒重(KGW)、有效穗数(PPP)和穗实粒数(FGP)是影响单株产量的共同因素,当水分条件发生变化时,将有1-3个其它相关性状对单株产量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具有较大的决定作用,其次为穗总粒数(SP)和千粒重,其它性状的决定作用相对较小。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其影响机制有所不同。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单株产量具有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穗总粒数为较大的正向间接作用,其它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间接作用主要通过前三者产生。当水分胁迫程度增强时,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与其它相关性状间的互作关系变得复杂和多元化。而水分增多时,有效穗数的增产作用则凸显出来,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则相对降低,与其它性状的互作关系趋向简化,体现了水稻在不同水分生态条件下产量的自适应调节机制。在水分递减情况下,水稻的产量性状特征先由穗大粒多兼顾大粒向大穗大粒、多蘖多穗高结实率2个向量方向分化,最后趋向于以多穗获得产量。因此,针对节水抗旱稻培育,其育种选择性状指标应与水稻有所区别,不同的水分条件下高产技术策略应有所不同。【结论】水、旱稻的产量结构性状在不同水分生态条件下存在一种自适应调节机制,其育种选择指标应各有所侧重。节水抗旱稻产量育种应注重分蘖成穗能力和结实性的选择与提高。  相似文献   

7.
水陆稻在水田和旱地栽培的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有代表性的陆稻(TANGARA,IAPAR9)为试材,水稻新香优80为杂交组合,R80为常规稻,采用裂区设计,通过水田和旱地栽培比较试验,探明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主要是干旱对水、陆稻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条件下各品种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旱地栽培时,产量明显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旱栽产量低的原因陆稻主要是有效穗数不足、结实率下降,水稻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多,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陆稻;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1.4530.干旱对生育期、株高、茎蘖数、叶面积和米质有一定影响.旱种时生育期较短,株高中等,叶面积较小的品种有利于抗旱,各品种米质水田栽培优于旱地的,但旱地栽培能明显提高水、陆稻品种的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节水抗旱稻已成为山丘等旱地主要粮食作物,但相关栽培技术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以节水抗旱稻旱优73为材料,研究覆膜与无膜栽培方式对植株干物质积累、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运率、氮磷钾含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下旱优73株高和分蘖在孕穗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无膜处理;干物质转运率和输出率在2个处理间差异显著;覆膜处理可显著提高旱优73地上部分的全氮含量,而对磷和钾含量影响较小;同时,覆膜处理下单株产量显著高于无膜处理,直接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可以提高旱优73的生物量积累,促进养分输出,并向籽粒转运,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协优9308和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优培九在浙南作连作晚稻栽培的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种期。两年的试验表明,两优培九6月21日之前为适宜播种期,能达到安全齐穗,产量稳定,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高;6月21日以后播种,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6月27日以后播种,结实率急剧下降。两优培九感温性强、感光性弱,6月12日至6月27日播种播始历期仅相差2d。6月27日以后播种,由于幼穗分化期低温,两优培九的播始历期反而延长。试验还发现抽穗期低温会延长水稻始穗至齐穗期,相对于对照协优9308和汕优63,两优培九对抽穗期低温不敏感。两优培九在浙南的光温条件下作连作晚稻栽培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5个水稻品种(系)在保墒旱直播、播后上水两种直播栽培方式下的比较试验,研究其茎蘖消长、产量及构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参试材料的株高在播后上水条件下最高,其次是插秧,保墒旱直播株高最低,分蘖表现为插秧栽培方式下明显高于播后上水和保墒旱直播;穗数、穗长、穗粒数在播后上水和保墒旱直播方式下明显高于插秧对照的有8份,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保墒旱直播栽培条件下最高,其次是插秧方式,播后上水栽培方式下最低;与插秧对照相比,除宁粳38、宁粳49、181外其余参试材料产量在播后上水和保墒旱直播下表现较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市节水抗旱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作为水稻的一种新型栽培方式,在种植户中掌握适宜栽培技术不足,本文以广西省桂林市全州县节水抗旱稻种植为例,从节水抗旱稻旱种旱管栽培生产地环境、整地、品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收获、档案管理等方面探讨节水抗旱稻栽培技术,为节水抗旱稻的生产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节水抗旱稻兼具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2022年在浙江安吉进行机覆全生物降解膜旱直播旱管种植示范,表现出生育期提前、亩有效穗多、结实率高、产量高的优势,在其示范表现的基础上,总结了高产栽培技术,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节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的水分利用率,为其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节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与原始受体6527进行全生育期无水层旱处理,以正常灌溉为对照。[结果]在较正常灌溉节水67.4%的条件下,"绿旱1号"千粒重、结实率、株高、有效穗降幅较小,且均未达显著水平,而原受体"6527"小区产量、穗总粒数、理论产量、穗实粒数降幅均超过25%,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绿旱1号"在节水栽培条件下,表现出产量稳定、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区农民摸索出了一种新的节水高效种植模式,即:上茬播种豌豆,接茬栽插旱稻.由于豌豆投入少,亩投资不足百元,产量及效益好,一般亩产250kg左右,亩产值为500元上下;旱稻采取旱种育苗,水插旱管,一般亩产可达千斤以上,比水稻常规栽培节水70%左右.……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中优281栽培密度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中优281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密度与群体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穴有效穗、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穗长、结实率及千粒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产量性状间,穴有效穗与群体有效穗呈显著性负相关,穗总粒数与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长则呈显著正相关;其最适栽培密度是20.0 cm × 23.3 cm.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龙  贾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10-17412,17418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宁粳16号和旱稻297为试验材料,进行淹水、干湿交替和旱作灌溉处理,观察水稻和旱稻的生长动态变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经济系数等的影响。[结果]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灌溉使水稻和旱稻分蘖期后移,生育期推迟,生长发育缓慢,株高降低,产量降低,穗长变短,穗数不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降低,结实率下降,经济系数提高;旱稻与水稻相比,旱作灌溉处理对旱稻的影响较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为自变量,产量为依变量,对D优3232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和通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是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强化栽培下建立高产群体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8.
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为自变量,产量为依变量,对D优3232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和通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3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粒数是强化栽培下高产群体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强化栽培下建立高产群体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9.
旱稻也叫陆稻,适宜在完全旱田条件下栽培种植,只要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它就可以生长良好.早稻的水田种植与常规水稻种植相同.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早稻的旱播旱管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晚播早熟节水小麦新品种沃麦608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沃麦608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早熟、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其主要特点是耐晚播、早熟、节水,适宜在山西省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种植。2014—2017年山西省南部水地中熟冬麦区区试平均产量8 329.5 kg/hm~2,比对照增产5.8%。沃麦608生育期233 d,千粒质量40.9 g,穗粒数35.5粒,公顷穗数658.5万穗,株高82.7 cm。2018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80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