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家蚕斑纹限性品种能够根据蚕体斑纹的有无,迅速、准确地将蚕的雌雄分开。据此,在蚕种生产过程中,可以免去蛹体雌雄鉴别工序,大大节省劳动力;在蚕茧生产上,也可以实行雌雄蚕分开上簇、雌雄茧分别烘缫,能大大提高蚕茧质量和生丝品位。为此,我们自1971年起着手选育家蚕斑纹限性品种,现已选育出多对斑纹限性品种。其中“花茂×锦春”这对限性品种,经过1984和1985年的实验室和农村鉴定,表现出孵化齐一,眠起、老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工控制♀性别比例的方法,对家蚕限性斑纹品种原蚕进行了不同性别比例下的制种量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原蚕中的♀蚕比例,可以大幅度提高斤茧制种量.当♀、比例为2.2∶1时,与常规比例1∶1相比,斤茧制种量提高37%以上,蛾不存在交配问题,而且对后代卵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随着二交雄蛾的增加,不产卵♀蛾的比例也会增加,与增加的产卵量相比,其负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提出了生产中通过饲养限性斑纹品种871及陕蚕三号795×122、适当增加限性品种收蚁量、淘汰部分白蚕()的人工调控原蚕♀、性别的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以保存的斑纹限性蚕资源材料为母本,以932、湘晖、7532、夏芳、秋白为父本进行杂交,并连续3次回交和系统选择,育成了主要经济性状接近或超过其雄性亲本的皮斑限性蚕品种限1、限3、限6、限8,斑纹限性蚕品种蜀63、限17、限16。根据其雄性亲本的杂交组合形式组配成杂交组合限1.限3×限6.限8、限17×限16、蜀63×限16,经过室内饲养鉴定,3个组合的健康性、茧丝质成绩均达到或超过雄性亲本杂交组合水平,限1.限3×限6.限8万蚕收茧量与两广二号相同,万蚕茧层量提高了2.89%,蜀63×限16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万蚕产丝量分别比夏芳×秋白提高4.94%、8.30%、3.42%,限17×限16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分别比夏芳×秋白提高0.21%、3.36%,达到了育种材料创新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 重复、缺失、倒位和易位在家蚕中都有发生,其中易位在家蚕育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易位能改变基因连锁群,家蚕育种中正是利用这一遗传作用,进行限性品种培育的。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雌蚕性染色体为ZW,雄蚕性染色体为ZZ,W染色体具有完全决定雌性的功能,因此,把常染色体上带有的标记基因如普斑(+~p)片断易位到W染色体上就能得到普斑和雌蚕完全连锁的斑纹限性,这样,不需看蚕的生殖腺,只根据斑纹的有无即可进行雌雄鉴别。由于限性品种的推广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田岛1940年首次获得斑纹限性以来,从事W性染色体易位和限性品种培育的研究很多,而且取得了很大成果。通过辐射已有5条常染色体和W性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易位涉及的标记基因位点有9个,获得了17个不同遗传基因的限性易位系。日本自1967年育出实用化斑纹限性品种中131×  相似文献   

5.
利用罗马尼亚引进卵色限性品种(简称罗卵色限性品种),通过杂交育种、系统选育等手段,初步获得了改良卵色限性品种L菁,经实验室饲养,结果表明,改良卵色限性品种比罗卵色限性品种体质强健好养,抗病、抗逆性强,食桑活泼,茧形大而匀整,茧丝质较好,综合经济性状优良,解决了雌雄鉴别的困难,为将来专门饲育雄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眠蚕品种“202”同时与四眠蚕品种781、丰1等杂交,通过对其后代各项性状的表现及眠性遗传显隐性研究,检测贵州地方三眠蚕与普通四眠蚕的遗传显隐性表现,分析贵州地方三眠蚕品种的遗传强势性。结果,贵州地方三眠蚕品种“202”对普通四眠蚕为显性遗传。研究为贵州实用三眠蚕品种的选育准备了基础材料,同时为贵州地方三眠蚕品种遗传改良,育成实用三眠蚕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7.
洞庭×碧波原蚕在贵州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洞庭、碧波原蚕在贵州的性状表现,以便更好地利用该品种的优势,分春、秋季调查了2个原种的实用孵化率、发育经过、幼虫生命力、种茧成绩和卵质成绩等.结果表明,该品种体质强健、饲养容易、发育整齐、产茧量高、卵质优良、繁育系数较高,对贵州环境条件适应性强,适宜在贵州繁育推广应用,利用其斑纹限性特点,有利于农村开展原蚕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8.
限性蚕品种黄茧一号的育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中系限性品种871与白河野桑蚕杂交、回交育种和黄色茧色定向选育方法,育成了黄色茧限性蚕品种黄茧一号。其实验室成绩达到了全茧量1.6842g,茧层量0.3548g,茧层率21.07%,丝长1107m,净度96分。  相似文献   

9.
新品展台     
春秋兼用——鄂蚕4号鄂蚕4号是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并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家蚕春秋兼用多丝量品种。该品种具斑纹双限性特点,秋季饲养,具有产量高、丝质优、抗性强的特点,综合成绩显著超过全国品比秋用对照种。  相似文献   

10.
《浙江农业科学》2010,(4):725-725
<正>蚕品种恒丰×富玉(浙审蚕2010002)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选育。特征特性:恒丰×富玉是一对二化性三元杂交中丝量品种,四眠,正交每克良卵数1 670粒,卵色灰绿,卵壳淡黄;蚁蚕黑褐色,克蚁2 200头左右;稚蚕趋光、趋密性强;正交后代为限性斑纹;反交每克良卵数1 680粒,卵色紫褐,卵壳白色;蚁蚕褐色,活泼有逸散性,克蚁2 250头  相似文献   

11.
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择方法,育成国内首对天然彩色茧限性家蚕品种"蜀黄1号"。该品种幼虫具有斑纹限性特征,茧色金黄,内外茧层颜色一致。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抗逆力强,强健好养,发育整齐;万蚕产茧量20.30 kg,粒茧丝长1115.0 m,解舒丝长882.95 m,解舒率79.15%,鲜茧出丝率18.39%,洁净91.25分,适合在四川、重庆等长江流域蚕区饲养。  相似文献   

12.
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择方法,育成国内首对天然彩色茧限性家蚕品种"蜀黄1号"。该品种幼虫具有斑纹限性特征,茧色金黄,内外茧层颜色一致。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抗逆力强,强健好养,发育整齐;万蚕产茧量20.30 kg,粒茧丝长1115.0 m,解舒丝长882.95 m,解舒率79.15%,鲜茧出丝率18.39%,洁净91.25分,适合在四川、重庆等长江流域蚕区饲养。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回交法,利用常规家蚕品系红云回交改良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材料平28,育成了新的日系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红平4,并与限性皮斑中系品种蒙草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蒙草×红平4.经实验室和农村鉴定,蒙草×红平4的雄蚕率达98%以上,健康易养,茧丝质优,产量和产值稳定,是一个优良雄蚕品种,适宜云南春季和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的斑纹限性品种杂交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分析表明:单限性品种J2×C15综合经济性状良好,特别是茧质性状高于对照青松×皓月,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分别是对照的1.11倍、1.15倍和1.04倍;丝长也高于对照;而且龄期短、上簇齐、好饲养,但缺点是解舒欠佳。从分析限性品种的数量性状表现度看,J2×C15的E值高于1,说明这一杂交组合不存在由其余本之一限性易位片断带来的生理缺陷,故尚可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来提高其解舒。  相似文献   

15.
利用野桑蚕和家蚕地方种质资源,采用杂交、自交分离和系统选育的方法,创制出一批幼虫斑纹限性、茧色天然彩色的育种素材,丰富了家蚕新品种培育的亲本选择。结果表明,幼虫斑纹限性材料可以根据幼虫斑纹特征区别雌雄蚕;彩色蚕茧色彩天成,健康、环保。利用这些素材,培育出多对突破性特色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正>1、秋丰×白玉及反交1)主要特性食桑旺,眠起齐一,容易饲养。夏秋蚕有少量3眠蚕发生。单限性斑纹品种。大蚕体色青白,正交花蚕、白蚕各半,反交全部白蚕。体质较强,对高温闷热等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耐氟性好。但对农药敏感。老熟齐一,营茧快  相似文献   

17.
利用5个不同编号的抗稻褐飞虱普通野生稻与一个感虫品种杂交配制成5个组合。对其亲本与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抗性由2对具有重叠作用的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其抗性基因与普通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遗传关系。在后代选育中,重点宜放在对F2、BC1F2代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中进行鉴定和回交。  相似文献   

18.
李圣 《安徽农业科学》1993,21(4):371-373
该研究采用了连续回交法,快速有效地选育出中、日系二个系列限性实用品种。中系回交方法简单易行。日系限性普斑浓淡不同,连续回交的表型遗传规律不相同,其选择连续回交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也论述了限性多元组合的快速选育和组配方法。  相似文献   

19.
鄂蚕 4号 (新华×九雪 ) 斑纹双限性秋用家蚕品种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蚕桑研究所选育 ,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蚕 0 0 2 -2 0 0 3。在武汉、襄樊、黄冈等地秋季饲养 ,主要指标超过或相当于黄鹤×朝霞。丝质净度 92 185分 ,茧丝纤度 2 4 5 9D ,解舒率70 2 2 % ,解舒丝长 810 5m  相似文献   

20.
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经济性状优良的斑纹限性品种 5 7限 ,通过杂交组配及配合力测定 ,育成 5·芙× 7·湘四元杂种 ,经全省品比鉴定 ,幼虫生命力、发育经过、茧丝质各项经济性状指标优良 ,符合新品种审定标准 ,是一个适于广东春秋饲养的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