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生态环境下陆地棉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为抗虫杂交棉选育和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INQUE统计方法、ADE遗传模型对10陆地棉亲本材料及其24个F1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组合(6×4)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3个生态区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铃重、衣分、皮棉产量和伸长率、2.5%跨长、比强度、麦克隆值主要受遗传主效因控制,子棉产量、亩铃数和整齐度受环境效应影响非常明显;在遗传主效应中,除铃重外,其余4个产量性状中显性效应值大于加性效应值,5个品质性状加性效应值均大于显性效应值;通过群体平均优势(Hpm)和群体超亲优势(Hpb)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皮棉产量、衣分稳定性较好,子棉产量和铃数稳定性较差;产量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大,而品质性状与环境互作效应值较小。【结论】产量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不明显;棉花品质性状在一个环境可选育,而产量性状必需结合生态环境选育,才能达到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甘蓝型油菜三隐性核不育白花突变材料的三系选育,并验证三隐性核不育类型油菜的遗传模式。【方法】从2004年陕西省油菜区域试验编号为"8"的材料中发现了1株甘蓝型油菜白花突变体单株,自交产生育性分离;通过连续兄妹交筛选优质不育系,同时通过广泛测交筛选临保系和优质恢复系,最后运用临保系与恢复后代测交出现7∶1的育性分离比的方法来验证三隐性核不育类型油菜的遗传模式。【结果】选育出稳定的白花纯合两型系、白花临保系、白花全不育系及恢复系。在遗传验证中,得到了编号为h25的非恢复株,符合自交61∶3、测交7∶1的分离比例。【结论】实现了白花性状的三系配套,初步证明复等位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3.
采用反证法对从日本引进的白化体虹鳟Oncorhyncus mykiss的体色、眼球色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设计了试验一:白化体虹鳟与野生型虹鳟正、反交试验(正交白化体虹鳟♀×野生型♂,反交白化体虹鳟♂×野生型♀),同时进行了这两种亲本的自交等4个组合。在试验一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试验二:正交F1和反交F1自交,白化体虹鳟自交组与正、反交F1测交以及野生型虹鳟自交组与正、反交F1自交、测交等20个组合,对各个交配组合的后代的两对性状的表现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控制黄体色的基因对野生体色基因为显性,控制红眼球色的基因对野生眼球色基因为隐性,证实了引自日本的白化体虹鳟的体色基因型属于显性纯合,而眼球色基因型为隐性纯合;白化体虹鳟的体色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如果考虑了等位基因的异位上位效应,根据白化体虹鳟与野生型虹鳟正、反交F1及其自交的F2眼球色的表现型比率,说明白化体虹鳟眼球色的遗传方式也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黄早四为共同亲本与11个代表性自交系构建的、包含2 00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NAM)为试验材料,分别与改良瑞德×黄改系杂优利用模式的代表自交系郑58和昌7-2进行测交,并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区10个试验点开展测交群体的多环境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在开展NAM测交群体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各性状在NAM群体及其测交群体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联合逐步回归(Joint stepwise regression)模型进行了NAM及其测交群体QTL定位和产量QTL的复等位遗传分析,并对NAM及其测交群体定位QTL所在区域的遗传重组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2个测交群体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均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强优势测交组合(郑58测交群体)的产量表现与NAM群体自身的产量表现相关性较低,表明相对于弱优势测交组合(昌7-2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受RIL家系自身的产量影响较小。QTL定位结果表明,与NAM群体相比,利用其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但能解释更高的表型变异。昌7-2和郑58测交群体定位到的QTL中,分别仅有27%和25%的位点与NAM群体定位结果重叠或相邻。主效位点的复等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郑58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在单穗产量QTL中,68.69%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骨干亲本黄早四。但在昌7-2测交群体中(弱优势测交组合),仅有36.36%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黄早四。利用郑58测交群体共鉴定到13个重要的产量相关基因组区段,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在其中的11个区段表现为增产,这些区段对黄早四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QTL所在区域的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郑58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所在区域具有较低的遗传重组率,符合杂种优势相关位点更容易分布于低重组区的基因组基本特征。【结论】在强优势测验种郑58遗传背景下,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具有重要遗传贡献,定位到的相关遗传区段与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黄早四为共同亲本与11个代表性自交系构建的、包含2 00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NAM)为试验材料,分别与改良瑞德×黄改系杂优利用模式的代表自交系郑58和昌7-2进行测交,并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区10个试验点开展测交群体的多环境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在开展NAM测交群体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各性状在NAM群体及其测交群体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联合逐步回归(Joint stepwise regression)模型进行了NAM及其测交群体QTL定位和产量QTL的复等位遗传分析,并对NAM及其测交群体定位QTL所在区域的遗传重组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2个测交群体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均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强优势测交组合(郑58测交群体)的产量表现与NAM群体自身的产量表现相关性较低,表明相对于弱优势测交组合(昌7-2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受RIL家系自身的产量影响较小。QTL定位结果表明,与NAM群体相比,利用其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但能解释更高的表型变异。昌7-2和郑58测交群体定位到的QTL中,分别仅有27%和25%的位点与NAM群体定位结果重叠或相邻。主效位点的复等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郑58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在单穗产量QTL中,68.69%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骨干亲本黄早四。但在昌7-2测交群体中(弱优势测交组合),仅有36.36%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黄早四。利用郑58测交群体共鉴定到13个重要的产量相关基因组区段,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在其中的11个区段表现为增产,这些区段对黄早四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QTL所在区域的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郑58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所在区域具有较低的遗传重组率,符合杂种优势相关位点更容易分布于低重组区的基因组基本特征。【结论】在强优势测验种郑58遗传背景下,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具有重要遗传贡献,定位到的相关遗传区段与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以皖麦48和扬麦87158两个小麦品种的转bar基因株系为材料,探讨bar基因在转基因小麦自交后代的遗传表现及对农艺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涂叶法和PCR法研究bar基因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T1、T2的遗传表现,并对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实抗除草剂bar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并能稳定表达;遗传分析显示bar基因能稳定的遗传给后代,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产量及品质等主要农艺性状方面,转bar基因小麦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家鸡冠型性状的微卫星标记连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具有冠型性状记录的鸡F2资源群的2号染色体连锁图谱,并结合表型分析对调控鸡冠型性状的基因进行初步定位。【方法】通过测交选择豆冠冠型基因型纯合的吐鲁番斗公鸡2只和玫瑰冠冠型基因型纯合的玫瑰冠母鸡6只为亲本,采用F2代试验设计建立F2代资源群436只,参考EL(East Lansing)家系的遗传连锁图谱,在鸡2号染色体上筛选14对微卫星标记,运用MapMaker/EXP3.0软件初步构建此家系2号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同时运用LOD记分法进行鸡的冠型基因连锁分析。【结果】经χ2检验,F2资源群冠型分化比例符合经典孟德尔遗传学的独立分离规律。在连锁分析中除MCW0157外,其余13个微卫星标记均能连锁,所构建的鸡2号染色体连锁图谱与EL家系的遗传连锁图谱相似。【结论】鸡2号染色体上MCW0082位点与玫瑰冠冠型基因可能存在连锁。  相似文献   

8.
玉米主要植株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定玉米株高等植株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为优良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一套以综3为供体,许178为受体的单片段代换系群体及其与轮回亲本许178的测交群体,于2014年在河南浚县、新乡、长葛3个试点进行田间鉴定,完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散粉后对株高、穗位高、叶片数进行测定。利用Duncan’s多重比较和t测验分别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和叶片数进行QTL分析和杂种优势位点分析。【结果】单片段代换系的测交群体在主要植株性状上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株高在浚县、新乡和许昌点的中亲优势值分别为4.74%、3.61%和1.09%,穗位高的中亲优势值分别为6.06%、7.77%和7.51%,叶片数的中亲优势相对较小。利用SSSL群体在3个环境中定位了9个株高的QTL、10个穗位高的QTL、5个叶片数的QTL。利用测交群体定位了6个株高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3个HL同时被检测到;穗位高检测到8个杂种优势位点,有1个HL被同时检测到;叶片数定位了5个杂种优势位点,有1个HL被同时检测到。利用SSSL及其测交群体分别检测到3个植株性状的24个QTL和19个HL,在5个单片段代换系同时检测到同一性状的QTL和HL。【结论】株高、穗位高和叶片数的杂种优势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中呈: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定位到的QTL和HL中的一些在不同环境间存在保守性,且具有较大贡献率,这些主效QTL/HL所在的染色体区域可能存在调控所对应性状的主要基因,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而且,少数染色体片段同时调控多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表明所测性状间存在相关性。此外,定位到的株高、穗位高多数HL表现出超显性效应,而多数总叶片数相关的HL显示出显性效应,表明所测性状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位点间的超显性效应。所测的3个性状间存在相关性,3个性状间平衡是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在育种实践中,上述主效QTL和HL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应用于理想株型育种,加快3个性状间协同改良进程。  相似文献   

9.
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系统评价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育种潜势,为进一步改良利用提供合理方案。【方法】采用群体性状表型鉴定、配合力测定以及SSR标记对群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数性状与季节互作不明显,群体间多数性状差异极显著。多数农艺、经济性状的GCA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少数经济性状的SCA组合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6对SSR引物在供试群体内共扩增出246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杂合度以及遗传距离等分析表明,除群体P1外,各群体遗传重组比较充分,群体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群体间遗传距离大于群体内遗传距离。【结论】群体P4、P2和P7除自身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外,主要经济性状GCA较高,优于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较多,育种潜力较大。群体P1、P3和P5 经济性状GCA低,优于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相对较少,需进行必要的改良。  相似文献   

10.
在农作物中,能够遗传的性状可以区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大类。质量性状在群体中成不连续的分布,可以明确地分类,求出各类个体或植株的数量。孟德尔就是根据杂种第二代分布的不同类型统计各类植株的数目,求出各类之间的比例,乃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和两个遗传法则。这都是从分析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而推导出来的。但是,在一个群体内那些成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则不能明确的分类,统计各类之间的比例。所以,用孟德尔研究的方法来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显然是不适合的。对于数量性状的分析和研究就要应用统计学的方法,用一些统计参数来对它进行描述。采有数理统计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数量性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就是数量遗传学。  相似文献   

11.
中缅树鼩的实验室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鼠句)是一种在医学和生物学上用途广泛的实验动物遗传资源,但目前树闙的驯化工作还没有大规模开展.通过提供适口的饲料,采用雌雄11、12两种交配方式,研究了树(鼠句)驯化过程中行为、繁殖性能的改变及子一代部分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树(鼠句)在对驯化环境适应之后,繁殖性能大大提高,驯化后的树(鼠句)及其子一代体重与驯化前的树(鼠句)相比差异显著,颅长、体长和尾长无显著性差异.可以通过驯化培育出更多符合标准实验动物要求的树(鼠句).  相似文献   

12.
从春小麦优良品种“东农120”的育成中证明,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是完全可能的。“东农120”不仅抗多种病害,而且高产又质佳。它的育成是在正确育种目标指导下,采用复合杂交,以逐步达到综合多方面的优良性状;并对杂种后代的选择是在促进选择性状易于表现和鉴别的条件下,根据各性状遗传性稳定的早晚按世代分先后;根据育种目标的主次分前后,采取选择性状由少到多,逐步达到全面综合选择的方式。说明这些措施对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双重”低温加压选育越冬稻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江西东乡野生稻杂交后代苗期( 二叶一心) 进行超常规低温( - 1 ~- 2 ℃)处理,再让其成熟、收割后的禾蔸在自然气候条件下越冬,即给予“双重”的低温处理来加大选择强度。结果表明,采用“双重”低温处理方法经多代选择,可以在江西东乡野生稻杂交后代中筛选到栽培类型的越冬水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选育配合力高的不育系,为杂交稻配组提供丰产性好、配合力高的中间育种材料。【方法】自2001年开始,用博B与金B杂交得到的优良保持系与博A测交,并经多代回交转育培育感温籼型三系不育系。【结果】经4年7代次成对回交转育得到优良不育系玉丰A,其组配的杂交稻具有高产、抗性强和熟期适中等特点。【结论】玉丰A具有花粉败育彻底,育性稳定,不育株率和花粉不育度均为100%,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配合力高等特点,2010年10月,玉丰A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戊型肝炎病毒(HEV)研究多以灵长类动物为感染模型。由于灵长类动物价格昂贵,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饲养管理较困难等原因,严重阻碍了HEV研究进展。本研究对应用树鼩(Tupaia belangeri)建立HEV感染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从猪群中分离、鉴定HEV,经静脉注射途径感染树鼩,按计划采集粪便、血液以及器官组织,应用巢式RT PCR检测树鼩感染情况,观察感染后树鼩各器官组织病理学病化。结果发现,感染7d后血液、粪便、肝脏、小肠等样品可检测出HEV RNA,病毒血症持续约2周。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人工感染HEV的树鼩肝脏可见静脉窦淤血、多发性淋巴细胞浸润、库普弗细胞增多等病变。研究结果表明树鼩对HEV具有易感性,感染后肝脏出现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变化,具有作为戊型肝炎的感染模型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笼具对树鼩繁殖效果的影响。[方法]在室内笼养条件下,将120只健康成年树鼩按1∶2雄雌比例,随机分成4组,配对饲养于A、B、C、D 4种笼具,进行为期一年的繁殖效果观察。[结果]笼具A,受孕46次,产仔136只,死产2窝,流产1窝,未出现外伤、死亡。笼具B,受孕42次,产仔126只,死产2窝,流产2窝,未出现外伤、死亡。笼具C,受孕21次,产仔68只,死产1窝,流产1窝,出现1外伤,未出现死亡。笼具D,受孕7次,产仔16只,死产1窝,流产1窝,出现2只外伤。[结论]笼具A、B适合作为繁殖笼;笼具C、D可作为一般饲养笼。  相似文献   

17.
根据育种目标 ,选用非亲缘不同熟期的单交种、综合种及自交系作为育种材料 ,采取逐步导入法 ,实行多次重组 ,连续累积有利基因 ,提高目标性状植株频率 ,成功地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特早熟自交系太早 950 2、太早 950 3、太早 950 4 ,育成特早熟杂交种春早单 1号和春早单 2号。育种目标得到实现 ,说明这一育种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瑶山亚种树鼩IFN-β和IFN-γ基因原核表达载体,并制备IFN-β和IFN-γ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树鼩病毒感染动物模型打下基础。【方法】以瑶山亚种树鼩外周淋巴细胞为原材料,提取总RNA后经RT-PCR扩增瑶山亚种树鼩IFN-β和IFN-γ基因,亚克隆至质粒pcDNA3.1(+)上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瞬...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选育配合力高的不育系,为杂交稻配组提供丰产性好、配合力高的中间育种材料。【方法】自2001年开始,用博B与金B杂交得到的优良保持系与博A测交,并经多代回交转育培育感温籼型三系不育系。【结果】经4年7代次成对回交转育得到优良不育系玉丰A,其组配的杂交稻具有高产、抗性强和熟期适中等特点。【结论】玉丰A具有花粉败育彻底,育性稳定,不育株率和花粉不育度均为100%,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配合力高等特点,2010年10月,玉丰A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