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感染细菌性疫病后POD、PPO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供试的4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未接种健株中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PPO同功酶谱带数没有差异,但抗病品种POD同工酶谱带比感病品种多两条(A2和B2),感染大豆细菌性疫病后,不同品种的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POD活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PPO活性在抗病品种中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B1和B2带也减弱;PPO同功酶谱带中,感病品种B1带减弱,而抗病品种B1带增强。  相似文献   

2.
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生育期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同工酶谱存在着明显的品种间差异。新品种较老品种过氧化物酶活力高比活较低;高蛋白与低蛋白品种相比,高蛋白品种过氧化物酶活力较高,比活较低;结荚期,随植株节位降低,叶片过氧化物酶比活、活力和同工酶活性均呈增强趋势,但最下部老叶过氧化物酶活力和同工酶活性降低;未展开叶较展开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阳极区酶活性所占比例较大;中部书位叶片酶谱清晰,条带数多,适于品种间比较。  相似文献   

3.
大豆同工酶与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变异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具有明显差异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同类型内及类型间共15个杂交组合,研究大豆同工酶与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及遗传变异的相互关系的结果表明,大豆F_1代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有关,具有互补带的组合,杂种优势最高。试验还显示,类型内杂交组合,F_1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均没有出现互补酶带;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组合,F_1代具有互补带比率最高。本试验结果证实:F_2代单株同工酶酶谱表型丰富的组合,其主要产量性状变异潜力大。含有秣食豆种质的种间杂交后代,与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比较,F_2代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类型丰富。从酶学以及分子标记的角度,明确了秣食豆种质向栽培大豆的渗进。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方法分析了大豆子叶、幼茎和初生叶的苹果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酯酸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器官的同工酶酶谱存在明显差别.某些高产新品种的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条带数较老品种多,相对含量高,而苹果酸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同工酶条带数少,相对含量低;育种后代的酸性磷酸酯酶同工酶条带数和相对含量比亲本多,而苹果酸脱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比亲本少.  相似文献   

5.
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普通亚麻的57个品种和17个杂交组合的F_1为材料,采取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亚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具有物种特异性、品种特异性和阶段特异性。宁夏37个地方品种蕾期酶谱可分为6种不同遗传型。部份杂种酶谱中出现酶带增活、减活及酸带缺失等现象。宁亚5号、喀什7331和50—74三个油用型品种可能是矮生基因型纯合体。正交与反交杂种的酶谱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明某些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合成不仅与核基因有关,还可能与细胞质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大豆21个品种(系)和5个组合F_2代各生育期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这两种同工酶在大豆不同生育期显示酶谱带数不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共显示28条带,酸酶同工酶可显示29条带。在同一生育期内,不同品种(系)及F_2代的酶谱存在着差异.同一品种(系)或F_2代,不同生育期的酶谱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泳技术分析了2个甘蓝型高产双低杂交油菜F1及三系亲本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杂种与不育系,恢复系的酶谱类型既有相似性又有特异性。F1的酶谱不仅兼有父母的互补酶带,还具有各自的杂种酶带,为双低杂交油菜早期快速筛选优势组合和鉴定杂种真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所获得的变异后代(D_2)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变异后代的各株系的酶谱与其亲本的酶谱差异明显。所有的材料除具有两条共同的谱带外,在表型变异明显的各株系间,其酶谱差异很大。这表明外源DNA片断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或调控了受体某些基因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4 个核质互作型杂种大麦及其亲本的酯酶同工酶、单株产量构成要素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核质互作型杂种大麦杂种优势的大小与亲本之间的酯酶同工酶的谱带差异程度和互补程度密切相关。可根据双亲的酯酶谱带差异程度选配杂交组合;苗期的酯酶同工酶类型可作为预测不同组合杂种优势大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品种铁丰29为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O3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单独胁迫及复合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及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结果表明:O3处理大豆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均低于对照;UV处理下,大豆叶片SOD、CAT、POD活性也均低于对照,但基本高于O3处理;O3及UV复合处理下,加剧了SOD、CAT、POD活性的减弱.对POD同工酶研究发现,在分枝期,O3处理产生Ⅰ条新谱带,开花期和结荚期均比分枝期多2条谱带,并且受胁迫处理的POD酶谱带与对照相比颜色较浅,说明在整个生育期,胁迫处理下的大豆叶片POD同工酶活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两个高抗SMV3号株系种质哈91R3-184、哈91R3-301,两个感病品种合丰25、黑农16于真叶期分别接种SMV3号株系,在R1、R3、R5期分别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性,结果表明:1、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POD、PPO酶谱构型没有差异,只是活性高低有别,说明抗性与POD、PPO活性有关。2、接种SMV后感病品种POD、SOD酶活性明显高于未接种健株和抗病品种,其POD、PPO部分酶带加宽色深,部分酶带缺失,3、各生育阶段抗感品种PPO、POD、SOD酶活性动态的变化,可作为抗感病品种的生化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2.
栽培大豆品种间RAPD标记的多态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应用从60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中筛选的21个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品种或品系及7个感病的品种或品素,选用20个随机引物,对总DNA进行了随机扩增。有18个引物扩增得得到了稳定的RAPD图谱。OPH-06和OPH-10未能扩增到RAPD产物。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大豆病毒病抗性不同的大豆杂交亲本及F_1代,接种SMV_1号株系后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病与感病亲本及其F_1代接种后的同工酶谱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感病亲本及F_1代酶的活性增强,酶带数较多,而且部分酶带变宽,颜色变深。抗病亲本则不发生变化。各组合F_1代的酶谱与双亲有关,抗病×抗病的F_1代酶谱与双亲完全相同,抗病×感病的F_1代酶谱偏向抗性亲本,感病×感病的F_1代产生一个双亲所不具备的小分子新杂种酶带。未接种的感病亲本酶谱与抗病亲本相同。植株内部同工酶的变化与成株抗性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大豆抗感病毒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大豆种子和荚皮在发育过程中4种同工酶的变化。从开花后14天始至籽粒成熟,其超氧物歧化酶、醋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在荚皮中变化较小,多数酶带合成较早。随种子发育进程酶带逐渐增多,活性也随之增高,而酯酶在发育早期和中后期出现活性高峰且同工酶带数也多。  相似文献   

15.
大豆种间的同工酶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珍萍  陈启锋 《大豆科学》1992,11(4):329-335
比较了栽培、半野生、野生大豆4种同工酶的表现,初步认为:1.3个大豆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叠加酶带共有25条,其中7条为共有的基本酶带,其余酶带的出现频率和活性,因种不同而存在差异。2.有7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在野生大豆中不出现,而在另两个种以一定的频率出现,尤其是其中4条酶带的出现频率,随进化程度的提高而呈递增趋势。3.ATP酶、苹果酸酶及过氧化氢酶同工酶都呈现种间差异。尤其是ATP酶,不仅酶带清晰、带次分明,而且种间易于区别。因此,除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外,还可在幼苗期用根、幼茎和子叶作材料,以3条ATP酶同工酶酶带AP—11、AP—12及AP—13来反映进化程度不同的3个大豆种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沈文飚  冯晴 《大豆科学》1999,18(1):22-26
以对SMV-a株系抗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了感染SMV后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科丰1号接种SMV的早期,PAL和POD活性显著升高,SOD和CAT活性明显下降,相反感病品种1138-2和徐豆1号的SOD和CAT活性明显上升,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则小于抗病品种,而1138-2的PAL活性则低于相应对照。  相似文献   

17.
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九个亲本配成六个组合,对其F_2、F_3、F_4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基因作用方式和遗传参数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除C_2外,其它五个组合的蛋白质含量遗传主要是基因的加性效应,可用中亲值预测杂交后代蛋白质含量的平均表现。组合C_2除基因的加性效应外,还存在显性效应。多数组合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力一般中等偏高且随着世代的升高而增加。不同组合F_2、F_3、F_4代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较大,以及高蛋白超亲个体的普遍存在,均表明了早期世代选择高蛋白个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以对腐霉菌抗性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测定接种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matum)后下胚轴的中的PAL和POD活性,分析大豆与腐霉菌互作过程中,不同抗性品种下胚轴中PAL和POD的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腐霉菌后,抗病品种下胚轴的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次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感病品种的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抗感性品种接种腐霉菌后下胚轴的POD活性均不断升高;抗病品种POD活性增加速度、PAL和POD活性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