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宜昌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宜昌地区13个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进行了测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地区土壤有机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在水平分布上,西部高山区土壤有机质最为丰富,高山棕壤土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可达到77.72 g/kg;中部低山丘陵区土壤养分缺乏,尤其是耕种后的红壤土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仅有2.83 g/kg;东部河谷平原区土壤有机质相对较高,水稻土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27.10g/kg。在垂直分布上,大多土壤剖面有机质都表现出显著的表聚性,并且黄棕壤、棕壤2种地带性土壤以及非地带性土壤中的潮土表现出明显的从表层往下有机质依次递减的规律。近30年来,宜昌地区土壤有机质整体上出现一定的退化特征,其中黄壤与红壤的退化特征尤为明显,0~10 cm土层有机质分别下降39.9%和54.7%。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海城县东部低山丘陵区的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和西部平原区的草甸土、盐化草甸土及水稻土等主要土壤类型的地理分布、特性、剖面性态;论述了这些土壤类型的主要理化性质,有机质、全氮、全硷、全钾、阳离子代换量、<0.01物理性粘粒含量等及微量元素的含量、丰缺程度。根据主要土壤类型的性质和特点,作者提出了棕壤、草甸土两大土类的合理利用意见及其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3.
海城县低山丘陵区包括大屯、甘泉、接文、析木、孤山等17个公社,共有土地面积2388179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7%以上.近20年来尤其七十年代,旱年频繁发生,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发生变化,兴安胡枝子干旱类型指示植物已出现并在增加,山区生态环境开始向干旱型演变. 该区坡地土壤类型有棕壤性土壤、棕壤、潮棕壤,其低产性状及治理措施概述如下: 一、低山丘陵区坡地土壤低产性状 1.土层薄:坡地土层厚度,耕地一般为0~40厘米,有的接近1米;非耕地为0~15厘米,少数为0~65厘米.多发育在残积母质和坡积母质上.大气降水一部分渗入土体转为地  相似文献   

4.
穆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于低山丘陵地区。总的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由南端向北缘,由两翼向中央形成了低山丘陵、丘陵漫岗、谷盆地三种地貌类型。全市退耕还林地块可划分为"斜坡薄层棕壤型、斜坡中层暗棕壤型、斜陡坡薄层暗棕壤型、斜陡坡中层暗棕壤型"四种立地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耕层厚度在15cm以下,石砾含量15%~30%,pH值6.0~6.5,土壤肥力差,含水量和蓄水能力低,  相似文献   

5.
庐山土壤全氮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庐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及立地条件下山地棕壤、山地黄棕壤和红壤3种土壤中全氮含量与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土壤全氮含量受土壤类型、气候等的影响。为土壤肥力评价及探讨生态系统中氮素地球化学循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各植被类型80cm土层的总蓄水能力为362.0~422.2mm,平均值为387.2mm ;80cm土层的有效蓄水能力为102.4~182.2mm,平均值为156.5mm,都表现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棕壤和暗棕壤无论是总蓄水能力还是有效蓄水能力都表现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植被类型、土壤种类及土壤层次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非毛管孔隙度的作用特点是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 ;土壤类型的作用特点是棕壤大于暗棕壤 ;土壤层次的作用特点是A层>B层>C层。本研究对于科学地评价该地区水源涵养林的水文效益,指导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虹岭”是鲁东南临沂、日照、潍坊等地丘陵地带的泛称。该区域土壤类型为棕壤。岭表多为棕壤性土,土层浅薄,自然条件差,土壤肥力低;岭下及岭间平原为棕壤,易受旱涝威胁。  相似文献   

8.
文章为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立地研究之一。对红松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影响帽儿山红松人工林生长的3个主导因子,即土壤类型、A层厚度和坡向。按主导因子帽儿山红松人工林可划分为3个立地级、13个立地型,即Ⅰ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暗棕壤红松林以及中黑土层阴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3个立地型;Ⅱ立地级含有厚黑土层阴坡和阳坡、中黑土层阴坡和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阳坡典型暗棕壤红松林5个立地型;Ⅲ立地级下分成厚和中黑土层阳坡白浆土红松林、轻度侵蚀阳坡白浆化暗棕壤红松林以及轻度侵蚀阴坡和阳坡白浆土红松林5个立地型。  相似文献   

9.
昭苏马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对昭苏马场的不同草地类型做了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冲积平原草甸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中山山地草甸最高,低山丘陵草原最低;而土壤全钾含量正好相反,低山丘陵草原的土壤全钾含量最高,中山山地草甸最低.亚高山草甸草地土壤全磷、速效氮的含量较丰富,其他各草地类型间土壤全磷分布较均匀;山前冲积平原草甸的土壤速效氮含量最低,各草地类型之间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化也不大,而且速效磷在各层中分布的比较均匀.中山山地草甸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亚高山草甸的最低.各草地类型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氮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土壤全钾和0~10 cm速效钾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宜昌13个典型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含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宜昌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水平分异特征,并且在10~20 cm土层变异性达到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94.2%、72.6%、63.1%.整体上各土层土壤养分变异系数随剖面深度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大部分土壤全氮与有机质的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并表现出从表层往下减少的趋势,尤其以黄棕壤与棕壤最为典型,全磷沿土壤剖面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棕壤、黄棕壤和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为丰富,主要与地表植被、气候条件、土壤结构、人工有机肥料投入等因素有关.土壤有机质、全氮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质地没有明显相关性.土壤全磷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没有明显相关性,主要与土壤母质磷素矿物含量及土壤自身的发育过程有关.黄壤与红壤的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与土壤自身发育过程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佳木斯郊区设施菜地不同作物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分别选择玉米、大葱、黄瓜3个样地,以及0~10cm、10~20cm、20~30cm不同土壤深度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碱解氮、有机质、含水量呈下降的态势,pH呈逐渐上升趋势。同一土层,但不同作物类型下大葱样地中土壤pH值最高,土壤碱解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大葱>黄瓜>玉米。在0~10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黄瓜、大葱、玉米。不同作物类型影响着土壤生物环境及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在3种样地中土壤细菌、真菌数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但同一土层,不同作物类型下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不同。土壤细菌与有机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与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Matlab和神经网络法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VG模型的拟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荣成地区棕壤、风沙土为对象,测定分析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的容重、质地、有机质含量、水势和含水量等状况;运用Matlab软件和神经网络法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van-Genuchten(简称VG)模型进行拟合,将2种拟合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土壤不同土层含水量均随着水吸力的增加呈"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基本平稳"的变化趋势;由于受到土壤颗粒组成、容重等物理因素和有机质含量差异的影响,棕壤和风沙土不同土层的饱和含水量和残留含水量差异较大,其中棕壤60~70 cm和风沙土10~20 cm的土壤残留含水量最大;Matlab软件拟合的残差平方和比神经网络预测方法低几个数量级,说明采用Matlab对水分特征曲线VG模型拟合精度高,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省霍州曹村煤矿矸石山复垦6年果园(OP)和复垦6年草地(GL)为样地,分析了2种农林用地类型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100 cm土层养分剖面差异,以期为煤矸山重构土壤选择合适的植被类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煤矸山复垦6年果园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优于复垦6年草地,其中养分改善程度较好的是土壤全钾、有效磷、全磷及有机质,较差的是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复垦6年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明显较常规果园低,但速效养分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却优于或相当于常规果园;复垦6年草地除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规草地外,其余土壤养分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草地。从两种复垦煤矸山100 cm土层养分含量的剖面差异来看,复垦6年果园土壤全钾和有效磷含量在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60 cm)和深层(60~100 cm)均高于复垦6年草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磷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表层或中层,但2种利用形式复垦地土壤全氮含量在100 cm土层中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对山西省关帝山海拔2200~2600m之间的两个森林土壤剖面的形态、微形态特征、理化性状及粘土矿物种类的研究表明:土壤有30cm厚的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达10%以上,森林腐殖质类型属细腐(Mull)类型;土壤呈中性稍偏弱酸性反应;土壤形成过程以腐殖质累积过程为主,并有微弱的弱酸性淋溶过程和棕化过程,应属暗棕壤类。  相似文献   

15.
代士良  马礼  刘云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19-8121
研究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可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以位于冀北高原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康保县为例,对其3个综合农业区相互毗邻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样采集,通过土样的化验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退耕还林地〈撂荒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天然草地;土壤全氮含量为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撂荒地〈天然草地〈耕地;土壤速效氮含量为退耕还林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天然草地〈撂荒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为天然草地〈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耕地〈撂荒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为退耕还林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天然草地〈撂荒地。综合可知,3个不同农业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土壤全氮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东部缓坡丘陵区;土壤速效磷含量为北部低山丘陵区〈东部缓坡丘陵区〈中南部波状平原区;土壤速效钾在3个农业区含量相当。对比分析不同农业区土壤养分状况,为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当地经济效益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几种类型土壤对碱的缓冲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龙 《农学学报》2015,5(11):40-43
为了探讨几种土壤类型对碱的缓冲特征,笔者采用电位法测定土壤碱缓冲能力大小,对几种类型土壤对碱的缓冲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几种类型土壤对碱的缓冲能力大小依次为黄棕壤>水稻土>砂姜黑土>潮土。不同肥力砂姜黑土和水稻土对碱溶液的缓冲能力均是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对碱溶液的缓冲能力均是高量有基质>中量有机质>对照。同一类型土壤对碱缓冲能力高低与肥力高低和有机质含量高低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泰安市不同城市植被类型(分别为乔木、乔草、灌草以及乔灌草植被)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分析其pH值和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植被类型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显著,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大,灌草植被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余三种类型。(2) 10~20 cm土层pH值高于0~10 cm土层,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0~10 cm土层。(3)不同采样地土壤pH值差异不大,而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异。(4)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与植被类型、采样地和土层厚度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可为合理营造城市植被、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海拔下庐山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速效钾含量的关系,根据庐山海拔(包括气候、母质、植被等成土因素)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土壤样点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和速效钾含量有关,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海拔成正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有机质含量由小到大分别为山地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速效钾含量成正相关。深入探究有机质含量与速效钾含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掌握庐山土壤的养分状况,为庐山农业生产施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川西南味连主要生长在海拔1200—1900米的山地黄壤和黄棕壤带,雅连主要生长在海拔1800—2200米的山地黄棕壤上,其土壤的特点是:土体深厚且夹有砾石,表层孔度大,多具有上粗下粘的质地层次组合;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有机质丰富,氮、钾充足,有效磷缺乏,有效硼极低。黄连生长的最适土壤条件是土层深厚,有机质层15厘米左右,具有上壤下粘的质地层次组合,良好的地形排水和磷、钾、锰、硼、铜素等充足而协调的供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东北地区几种主要土壤磁化率及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耕地棕壤及耕地滨海盐土的土壤磁化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间有显著的直线函数关系。沈阳、海城地区耕地棕壤磁化率与有机质相关方程为:y=-0.31+0.027x;锦西地区棕壤其相关方程为 y=-0.2+0.0105x;滨海盐土相关方程为 y=-0.27+0.072x。三个地区土壤有机质与士壤磁化率相关系数(r 值)是极其显著(r 值为0.88、0.93及0.73)的。这里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能否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耕作土壤,求出相应的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磁化率间相关方程,以便通过测定土壤磁化率来定量的求出有机质的含量。土壤磁学正在发展。土壤磁化率与有机质、土壤肥力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许多理论问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