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16 个云南野生甘蔗割手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结果。供试材料总共出现25条酶带,组成16 种不同的酶谱类型,说明云南割手密种内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相似系数分析和聚类结果表明,16 份供试材料分属于两个大类群,说明该结果与材料的海拔分布具有相关性,并呈现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49份福建割手密和2份竹蔗样品,结果表明福建割手密的变异类型丰富,共呈现8条的酯酶同工酶带,它们组成19个酶谱类型。6A是它们的共同酶带,4A,10A为基本酶带。具有(4,6,10)A组成的酶谱是其基本类型。认为福建割手密有相似的起源或进化过程,并具有类型的多样性。酶谱的出现与其地域分布及海拔位置有关。福建竹蔗均呈现3条酶带并组成(2,4,6)A酶谱。  相似文献   

3.
在福建省境内搜集了78份割手密无性系,并进行性状观察和同工酶、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割手密在性状上可分为闽东南、闽西北、闽北3种类型;酯酶同工酶共呈现8条酶带,19个酶谱类型;染色体数目有2n=72,80,84,88,92,96,102等7种类型。从同工酶的分析来看,福建割手密可能是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扩展的。综合评价10个优良的无性系进行创新利用,选出闽蔗92/117的高产饲料蔗及一些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选择了79份采集于四川野外的甘蔗近缘种,属材料作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属的材料同工酶谱各异。66份割手密材料共呈现10酶带、18种酶谱类型,这表明四川割手密具多样性。在酶谱分析中,某些酯带有无与割手密材料的来源有关,某些迁移率较低的酶带出现与否与材料的开花早迟、株叶型和锤度等性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报道通过对同工酶酶谱的分析,确定了以原种罗汉蔗为母本与含割手密野生血缘的F180/113为父本杂交所得后代属真实性杂交种,从而证实了以云南割手密的杂种F1代回交原种得到杂种F2代的中间世代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用两种不同方法(叶片染色体制片法和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制片法)对云南割手密25个无性系进行观察研究,得到了8种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即2n=60,64,70,76,78,80,82,78—82。其中2n=76,78,82为首次报道的新类型。结果表明,云南割手密种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和不断变异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极大地丰富了云南割手密的基因库。  相似文献   

7.
对87份云南割手密无性系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和植物学性状的观察,发现云南割手密染色体数目有2n=60、64、70、80四种类型。讨论了染色体倍性与植物学性状及地理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四川省的48个割手密为材料,采用垂直板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3种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在酯酶、过氧化物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中,以过氧化物酶分析效果最佳,可作为甘蔗野生资源种群划分的生化指标。根据过氧化物酶谱特征,供试样本出现19个类群,反映了四川割手密的多态性、遗传差异和地理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2011年我国已育成含本土割手密血缘的品种36个,以系谱图直观地描述了我国大陆利用本土割手密创新亲本育成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当地野生蔗的利用对扩大栽培甘蔗遗传基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迄今成功产生品种的本土割手密仍限于崖城割手密、陵水割手密和云南75-2-11等品系。  相似文献   

10.
四川割手密资源聚类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四川割手密聚类研究表明 :四川割手密变异类型丰富 ,可分为明显的 5个不同类型 ;不同地理来源的割手密在分类类型上既有其独特特点 ,又有许多共性 ;材料的地理来源差异一定程度反应在其分类类型上。  相似文献   

11.
割手密是甘蔗杂交育种中重要的野生血缘供体亲本和抗逆性状基因源。选用根据植物抗旱和耐高温相关基因(DREB,Aquaporin;HSP70,WRKY1)设计的引物对或单条引物与随机引物之一组成的5对功能标记(DBF/Arb1,DBF/Arb2,Aqua/Arb1;SCB174,SCB190)对22份云南八倍体割手密进行抗逆功能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评价,同时选用13份甘蔗骨干亲本和10份近年云南主栽甘蔗品种作为对照。多态性统计显示,5对功能标记引物共获得113个条带,其中106个为多态性条带,17个为群体特异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3.81%,平均多态信息量为0.914 0,八倍体割手密多态性表现最为丰富;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八倍体割手密无论在抗旱还是耐高温标记方面均有较大的相似性系数范围;群体遗传分化分析表明,八倍体割手密在抗旱和耐高温标记方面都与骨干亲本和主栽品种存在较小基因流,多数仅有30%左右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UPGMA聚类结果也表明,云南八倍体割手密材料与骨干亲本和主栽甘蔗品种在5对抗逆功能标记上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差异。以上结果均表明,云南八倍体割手密在耐高温基因HSP70、WRKY和抗旱基因DREB、AQP等4个抗逆基因(尤其是HSP70和AQP)功能标记上较骨干亲本和近年云南主栽甘蔗品种拥有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而且八倍体割手密中还有很多抗逆血缘未渗透到现代甘蔗品种中。因此,甘蔗品种改良上应加大云南八倍体割手密资源的利用力度。  相似文献   

12.
热带种与割手密种是甘蔗有性杂交育种的主要亲本材料,为探讨其染色体的数目、类型等特征,采用核型分析方法对崖城割手密11号(Saccharum.spont.YC No.11)和拔地拉(Badil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崖城割手密11号染色体数目为2n=64,核型公式为:2n=64=56m(2sat)+8sm,核型类型为2A型。拔地拉染色体数目为2n=80,核型公式为:2n=80=80m,核型类型为1B型。崖城割手密11号和拔地拉的核型在进化上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而且崖城割手密11号的核型比拔地拉的核型更原始。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割手密作为能源植物的产能潜力,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粗灰分和热值等方面对野外收集的割手密资源进行产能潜力评价.结果表明:30份割手密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总含量为41.75%~69.13%,木质素含量为2.16%~ 11.75%,粗灰分含量为4.79%~9.34%,热值为16.00~17.69 MJ/kg;与其他植物相比,割手密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较高,热值较大,木质素和粗灰分含量较低;从木质纤维素制燃料乙醇的角度出发,割手密作为能源植物进行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聚类将30份割手密种质分为高产能型、中等产能型、低产能型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从割手密幼叶诱导愈伤组织的条件,试验表明,培养基以MS附加2,4-D1~4mg/L为佳,所接种的幼叶以4cm以内为适宜的区段。不同材料在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成苗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云南的割手密在生理和遗传上存在着丰富的种内变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表型性状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以及RAPD分子标记分析的方法,研究21份广西高糖割手密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1份高糖割手密无性系在萌芽率、分蘖率、株高、茎径、小区茎数、单茎重上的变异较大、类型多,基于该6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21份割手密无性系划分为3个类群;对21份割手密无性系进行RAPD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发现这些高糖无性系间亦存在较丰富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异,基于RAPD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将21份无性系划分为4个类群.本研究表明,21份广西高糖割手密无性系间在DNA水平上和主要性状的表型水平上均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从割手密幼叶诱导愈伤组织的条件,试验表明,培养基以MS附加2,4-D1~4mg/L为佳,所接种的幼叶以4cm以内为适宜的区段.不同材料在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成苗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云南的割手密在生理和遗传上存在着丰富的种内变异.  相似文献   

17.
广西高糖割手密遗传多样性的表型分析和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表型性状变异分析和聚类分析,以及RAPD分子标记分析的方法,研究21份广西高糖割手密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1份高糖割手密无性系在萌芽率、分蘖率、株高、茎径、小区茎数、单茎重上的变异较大、类型多,基于该6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21份割手密无性系划分为3个类群;对21份割手密无性系进行RAPD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发现这些高糖无性系间亦存在较丰富的等位基因位点变异,基于RAPD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将21份无性系划分为4个类群.本研究表明,21份广西高糖割手密无性系间在DNA水平上和主要性状的表型水平上均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电解质渗漏法测定割手密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电解质渗漏法对云南割手密50个无性系进行了抗寒性测定,结果表明,割手密的电解质渗漏率:(1)随原生长地点海拔的上升而下降,相关系数r=-0.669,p<0.01;(2)随原生长地点纬度增高而降低,相关系数r=-0.551,p<0.01;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决定电解质渗漏率高低的因子是海拔;在相近的海拔范围内,决定电解质渗漏率高低的因子是纬度。  相似文献   

19.
电解质渗漏法测定割手密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电解质渗漏法对云南割手密50个无性系进行了抗寒性测定,结果表明,割手密的电解质渗漏率:(1)随原生长地点海拔的上升而下降,相关系数r=-0.669,p<0.01;(2)随原生长地点纬度增高而降低,相关系数r=-0.551,p<0.01;在相近的纬度范围内,决定电解质渗漏率高低的因子是海拔;在相近的海拔范围内,决定电解质渗漏率高低的因子是纬度。  相似文献   

20.
甘蔗种质遗传基础的ISSR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6份甘蔗种质(39份祖亲种、57份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利用筛选出的7对多态性较强的引物,构建了甘蔗96份种质的ISSR指纹图谱,这7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5条谱带,其多态性为100%.96份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459~0.918,平均0.656.聚类分析表明,随着相似系数结合线的不同,可分别将参试的甘蔗种质从属间(甘蔗属与斑茅种)、野生种(割手密种、大茎野生种、印度种、中国种)与栽培种(热带种)间、栽培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间区别开来.各祖亲种与杂交栽培品种(或品系)的遗传相似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热带种、印度种和中国种、大茎野生种、云南割手密种,其他割手密种,斑茅.多数品种(品系)的ISSR聚类结果与系谱基本相符,某一品种常与其父代或其祖代的某一亲本聚在同一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