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3%苦参碱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茶蚕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碧堂  石和芹  汪荣灶  廖满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31-4632,4653
[目的]探讨生物农药苦参碱对小绿叶蝉、茶蚕的防治效果。[方法]设置小区试验、大田防治试验和室内试验,测定苦参碱对假眼小绿叶蝉及茶蚕的防治效果。[结果]小区试验喷施0.3%苦参碱水剂1000、1200倍液后1、5d,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优于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后10d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与蚜虱净相近,但0.3苦参碱水剂1200倍液不及蚜虱净;大田试验中,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喷后5、10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56%和80.16%;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对茶蚕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结论]苦参碱对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蚕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用10%氟啶虫酰胺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2 d防效达94.5%,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勐海大叶种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危害的防治方法,以22%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等药剂进行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2%阿立卡微囊悬浮-悬浮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推荐田间施用剂量为270 mL/hm~2,在采茶间歇期或茶假眼小绿叶蝉危害高峰期使用,对茶树蓬面及侧面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4.
2008年,在武夷山市清神阁茶园进行5%云菊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不同剂量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云菊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处理药后3天防效均达70%以上,药后7天防效在65—71%之间,用1000倍液防效高于1500倍液,药后3天防效高于药后7天。  相似文献   

5.
在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中应用静电喷雾器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手动喷雾器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分析静电喷雾器施药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用药量、工作效率及农药残留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手动喷雾器相比,采用静电喷雾器施药,药后3 d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为27.785%和50.885%,是手动喷雾器的1.77和1.19倍;药后7 d平均虫口减退率和平均相对防治效果为55.63%和65.97%,是手动喷雾器的1.82倍和1.39倍,具有较好的防治速效性和持效性,且用药量平均减少10.22%,工作效率平均提高72.97%,农药残留量平均减少44.25%。可见,静电喷雾器为当前茶园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植保机具,可在茶叶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评估生物农药0.3%苦参碱水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福建省武夷山市植保站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茶园开展了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药效实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和空白对照区,调查分析苦参碱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为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茶假眼小绿叶蝉是松阳县茶叶最主要害虫,发生为害较重,现有主要防治农药吡虫啉在许多茶园防效下降,为筛选出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理想药剂,2009年特安排了5种新农药7个处理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假眼小绿叶蝉是小绿叶蝉的优势种群,也是陕西茶叶主要的害虫之一。笔者研究了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1.5%除虫菊素水乳剂、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等5种植物源农药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0.6%苦参碱水剂、1.3%苦参碱水剂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3种药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几乎无防治效果。茶蝉净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假眼小绿叶蝉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效,施药1 d后的防效分别为57.0%和32.4%,施药3 d后的防效分别为63.2%和60.2%,施药7 d后的防效分别为86.9%和70.6%。研究结果为田间防治茶叶主要虫害假眼小绿叶蝉提供了新的药剂选择。  相似文献   

9.
进行30%唑虫酰胺悬浮剂防治茶树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唑虫酰胺悬浮剂对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效达94.70%以上,且速效性好,持效期7 d以上,对茶树安全:建议每667 m~2使用量15~20 m L。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2.5%联苯菊酯乳油1000倍药后2d、7d、28d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8.30%、89.57%、90.84%,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91.73%、94.30%、89.68%,是一种较理想的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药剂,表现速效性较好,能迅速降低虫口密度,持效性较长,对茶树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24%虫螨腈悬浮剂不同剂量处理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4%虫螨腈悬浮剂1 800~2 100倍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可兼治茶橙樱螨、茶毛虫等茶树害虫,且药效快。  相似文献   

12.
水溶性农药替代品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选出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水溶性农药替代品,解决茶叶和茶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出符合国内、国际质量要求的茶叶,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行水溶性农药替代品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盛发初期,喷施15%茚虫威乳油、24%虫螨腈悬浮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能有效地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危害,且以24%虫螨腈悬浮剂、15%茚虫威乳油效果更好,优于目前推广的水溶性农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并且投入不大,对茶叶生长安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豫南茶园主要害虫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乙基多杀菌素等9种脂溶性农药设置高中低3种不同剂量处理,进行防治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药效试验,筛选出适当剂量进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氰氟虫腙对茶尺蠖防效高、速效性好和持续性好;甲氧虫酰肼和茚虫威对茶尺蠖速效性慢,但控制时间长;噻虫啉不适合防治茶尺蠖;溴虫腈、茚虫威、唑虫酰胺、阿立卡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效高、速效性好、控制时间长;飞电不适合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筛选出适合防治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的理想药剂和适当剂量。  相似文献   

14.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绿叶蝉俗称浮尘子,叶跳虫等,发生普遍,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均有发生。小绿叶蝉分茶小绿叶蝉和茶假眼小绿叶蝉两种。在我县茶园以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为害为主,是主要茶叶害虫之一。茶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枝叶为害,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防治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将进行3种新型药剂和2种常规农药防治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20%呋虫胺SG 40 g、15%茚虫威EC 20 mL、43.7%甲维丁醚脲SC 40 mL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较好,持效期长,且均对茶树生长安全;同时,这3种药剂还可兼治红蜘蛛、茶尺蠖。  相似文献   

16.
屏南县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南屏县主要茶场进行调查,研究了当地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茶叶病虫综合防控的有效模式,筛选出适合本地区防治茶叶茶小绿叶蝉的新农药品种,逐步替换当前普遍使用的水溶性农药,确保茶叶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降低消费者因茶叶农药残留带来的健康风险,为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产品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唑虫酰胺、茚虫威、虫螨腈3种低水溶性农药进行茶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假眼小绿叶蝉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优于常规药剂吡虫啉,且持效期长、对天敌安全,是生产上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理想药剂,很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系统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探讨了茶假眼小绿叶蝉在宁德市主要茶区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揭示了该虫越冬时间.地点等生物学特性,比较了不同植物、矿物源农药对该虫防治效果。为茶假眼小绿叶蝉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夏秋季茶树病虫害主要有小绿叶蝉、茶半跗线螨、茶橙瘿螨、白蜡蚧、红螨蚧、角蜡蚧和炭疽病,应搞好防治工作,实现茶树正常生长,达到高产优质高效。1小绿叶蝉适时分批勤采茶叶,及时清除茶园杂草;选用40%乐果,或10%天王星7 500倍液,或50%杀螟松1 500倍液喷洒。2茶半跗线螨和茶橙瘿螨适时分批勤采茶叶,及时清除茶园杂草;用0.5~1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洒封园;用10%霸王灵150倍液,  相似文献   

20.
茶假眼小绿叶蝉是永泰县茶园的头号害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嫩梢叶汁液,消弱树势,严重影响茶叶质量。该虫一般1年发生10代,世代重叠。本文通过多点茶园系统调查,总结了茶假眼小绿叶蝉在永泰县茶区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了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预测、预报方法,为茶假眼小绿叶蝉测报及综合防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