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水分管理对油茶产量的影响,提高水分利用率,为夏季油茶林地管理提供依据,选择‘长林18’和‘湘林210’油茶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滴灌、喷灌和漫灌处理,对各处理油茶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灌溉方式对油茶成果率、果型大小、籽重、出籽率、籽含水率及仁出油率等的影响差异显著,‘长林18’用滴灌方式进行灌溉,油茶成果率最高,达到了97.07%;‘湘林210’用喷灌方式进行灌溉,油茶成果率最高,达到了91.27%。漫灌处理‘湘林210’果型最大,而‘长林18’果型最大是滴灌或者喷灌处理,滴灌处理油茶平均果质量和鲜籽质量较大;‘湘林210’喷灌处理,鲜籽含水率及出仁率较高(64.69%),滴灌处理鲜籽含水率最低(47.17%),而仁出油率最高(51.88%),‘长林18’滴灌处理鲜籽含水率最高,未进行灌溉处理鲜籽含水率最低(39.88%),出仁率较高(59.28%),进行喷灌处理仁出油率最高(48.66%)。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油茶抗旱生理以获得有效保水抗旱覆盖栽培技术,以4年生"湘林"油茶林为对象,在三个不同立地(未垦区、红壤区和砂砾区)中以白膜、黑膜、木屑、谷壳和遮阴网为覆盖处理,测定油茶叶片绝对含水率、相对含水率、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立地采用不同覆盖方法对油茶叶片的各项生理指标影响极显著,不同立地与不同覆盖处理对油茶生理指标影响具有较强的交互作用。其中在砂砾区油茶进行木屑覆盖叶片其含水量较高;在未垦区油茶进行木屑覆盖叶片其相对电导率较小;在未垦区和砂砾区油茶进行遮阴网覆盖其丙二醛含量较低;在红壤区油茶进行黑膜覆盖叶片其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不进行任何覆盖其可溶性糖含量最低;在砂砾区油茶进行遮阴网覆盖其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未垦区进行黑膜覆盖其含量最低;在红壤区覆盖白膜油茶受干旱胁迫较大,覆盖木屑与谷壳保水能力相对较好;在砂砾区覆盖遮阴网、木屑及谷壳油茶受逆境环境的胁迫相对较弱。6个不同覆盖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其中未垦区和砂砾区覆盖遮荫网油茶丙二醛指标最具代表性(p=0.0002、p=0),保水抗旱能力较强;红壤区覆盖木屑可溶性糖最低,保水抗旱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白膜与不同材料组合覆盖对油茶夏季生长的影响,选择3种立地类型的油茶进行白膜和谷壳、木屑、遮阳网上下组合覆盖试验,在夏季温度最高时段对油茶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立地和不同覆盖方法对油茶叶片生理指标影响极显著,不同覆盖方法与不同立地交互作用对油茶叶片生理指标影响极显著。未垦区和红壤区白膜上面覆盖谷壳叶片含水率较高,砂砾区木屑上面覆盖白膜叶片含水率较高;未垦区谷壳上面覆盖白膜油茶叶片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较低,红壤区和砂砾区未覆盖油茶叶片电导率较小,红壤区未覆盖和砂砾区谷壳上面覆盖白膜油茶叶片丙二醛含量较低;未垦区谷壳上面覆盖白膜或者白膜上面覆盖木屑,红壤区未覆盖及砂砾区木屑上面覆盖白膜油茶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低;未垦区直接覆盖白膜或者谷壳上面覆盖白膜,红壤区谷壳上面覆盖白膜,砂砾区白膜上面覆盖遮荫网的油茶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主栽油茶品种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南省油茶发展迅速,但处于油茶生长的北缘地区,低温是限制河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为给河南省油茶良种的选育、引种及栽培区划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27号’‘XL210’‘大别山1号’‘豫油茶1号’等普通油茶品种为试材,对其叶片分别采用0、-5、-10、-15和-20℃的低温胁迫处理,选择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等抗逆指标,以Logistic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温度(LT50),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了不同普通油茶品种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先升高后降低;其中,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油茶抗寒性均呈负相关,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油茶抗寒性均呈相关关系;其半致死温度和隶属函数评价结果一致,6个油茶品种中,‘大别山1号’的抗寒性最强,‘长林4号’的抗寒性最弱,其他品种的抗寒性居中。  相似文献   

5.
持续干旱对油茶叶片及根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林52"2年生油茶嫁接苗为材料,采用盆栽的试验方法,利用自然干燥法获得控水梯度,测定持续干旱条件下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叶片及根系(D≤2 mm)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生理生化指标,研究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持续降低(P0.05);叶片及根系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持续增加(P0.05),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降低(P0.05),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后下降(P0.05);叶片及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持续增加(P0.05),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当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30.6%时,复水后油茶苗能恢复正常生长;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21.1%时,复水后油茶苗不能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以产自广西的4个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种‘桂无1号’(桂1)、‘桂无4号’(桂4)、‘岑软2号’(岑2)和‘岑软3号’(岑3)的一年生嫁接苗为试材,通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分别对其设置10%、20%和30%共3个浓度梯度,给予持续12、24、36 h以及营养液恢复12 h处理,测定幼苗各处理的生理指标,并用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4个油茶品种幼苗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4个油茶品种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小于对照,其中桂1和桂4下降幅度最大;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胁迫时间延长而呈上升趋势;胁迫处理36 h后,桂1和桂4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而岑2和岑3的叶绿素含量升高且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岑2和岑3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幅较桂1和桂4明显。复水后,岑2和岑3较多生理指标有恢复迹象。隶属函数分析表明,4个油茶品种幼苗的抗旱能力排序为岑软3号岑软2号桂无1号桂无4号。  相似文献   

7.
人工低温胁迫下腰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选育腰果抗寒优良品种提供依据,以腰果FL30叶片为材料,进行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脯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5个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先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呈现持续上升的变化规律;胁迫温度越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越高;温度低于16℃,即对腰果产生较严重伤害,且温度越低伤害程度越严重;经4℃低温胁迫4 d,可大大提高腰果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8.
对酒泉市枸杞栽培中应用的大田漫灌、滴灌、喷灌、沟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调查研究,以灌溉量、水电费、人工费、一次性投资等参数对各种灌溉技术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指标综合对比下,滴灌为枸杞栽培中最适宜的灌溉方式,其相对于大田漫灌、喷灌、沟灌节水率分别达到了79.2%、56%和63%,但滴灌一次性投入每667m2为1 500元,远高于其他灌溉方式。建议现阶段采用沟灌方式,既可达到节水目的,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6种野生灌木的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胡颓子(Elaeagnus bockii Diels)、三颗针(Berberis julianaeSchneid)、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 Thumb)、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Bindl)Fedde)、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u)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i.)等6种野生灌木采取盆栽控水方式进行了水分胁迫,测定了各树种抗旱性的主要生理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个树种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叶片相对水分亏缺、保水力、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等是影响树种抗旱性的主要生理指标;6个树种的抗旱性强弱为三颗针>胡颓子>火棘>十大功劳>刺梨>金丝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油茶品种的推广及南北引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温室培养的‘华硕’油茶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光周期处理(8 h/16 h、10 h/14 h、12 h/12 h、14 h/10 h、16 h/8 h),以自然光照作为对照组(CK)。在花芽分化期、现蕾期、初花期及盛花期对各处理组油茶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ABA、IAA、GA3及CTK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处理组油茶的株高、花期时间及花朵数量进行统计。【结果】与CK处理相比,在长日照条件下(14 h/10 h、16 h/8 h)油茶株高显著增加,开花时间提前,花朵数量增加;在短日照条件下(8 h/16 h、10 h/14 h)油茶株高降低,开花时间推迟,花朵数量减少。在长日照条件下,油茶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在短日照条件下,油茶叶片中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减少。长日照处理下,油茶叶片中的ABA、IAA含量显著增加,GA3、CTK含量显著降低,且ω(IAA)/ω(GA3)、ω(ABA)/ω(CTK)、ω(ABA)/ω(GA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以漾泡、大麻1号和大麻2号3个核桃品种的2年生离体叶片为试材,测定不同温度下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3个品种核桃的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脯氨酸含量分别呈“升高-降低”的变化规律。综合4个抗寒生理生化指标,大麻1号和大麻2号的抗寒能力强于漾泡核桃。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水分管理对抽梢期油茶树体养分状况的影响,从而为油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林4号’5年生油茶为试材,设置滴灌+花生秆+稻草、滴灌+生态膜、滴灌+油茶壳、滴灌、滴灌+黑地膜、花生秆+稻草、生态膜、油茶壳、黑地膜、不覆盖不灌水(CK)共10种水分管理措施,测定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抽梢期树体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并对各养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对抽梢期油茶老叶和根N、P、K含量、新叶P、K含量以及枝条P养分含量影响差异显著。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对抽梢期老叶、根养分含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当年生新叶和枝条的影响比较小。滴灌+花生秆+稻草处理和滴灌+黑地膜处理更有利于养分的积累,滴灌+花生秆+稻草处理是最经济最环保的水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落羽杉与池杉幼苗对常规水分处理(C)、轻度干旱(MD)、土壤潮湿(WS)以及水淹(FL)等不同水分处理的生理响应特性。与对照组相比,2树种幼苗在轻度干旱与水淹处理条件下叶片自由水含量显著提高,而束缚水含量则显著降低。2树种幼苗在潮湿处理组的叶片自由水与束缚水含量均未出现低于对照组的现象。轻度干旱、土壤潮湿与水淹处理均未导致2树种叶片电导率与丙二醛含量的显著变化(池杉水淹条件下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变化例外)。水淹处理能显著增加2树种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同时降低其脯氨酸含量。轻度干旱与潮湿处理能显著增加落羽杉而降低池杉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尽管同属的2树种幼苗表现出较多相似的响应特征,二者对不同水分逆境胁迫条件的响应仍然存在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对大叶黄杨叶片在冬季自然降温条件下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显示:1)在自然降温条件下大叶黄杨各层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先急骤上升后缓慢下降;中层叶片电导率增加缓慢,数值低于上、下层;经处理后的大叶黄杨叶片电导率增幅小于对照。2)随着气温的下降,大叶黄杨叶片细胞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在1月达到最高值后又快速下降;2种处理的中层叶片比上、下2层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对照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处理1的增幅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毛棉杜鹃生长与光照和土壤排水条件密切相关,筛选出适宜的光照和排水条件,对于毛棉杜鹃的引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设置不同遮荫水平(0%,30%,50%,80%)和土壤排水条件(髙垄、平地),测定毛棉杜鹃枝条生长量和叶片部分生理指标,并对枝条生长量和叶片各生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遮荫水平50%高垄处理下,毛棉杜鹃枝条生长量最大,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较高,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或较低;全光照平地栽植时,毛棉杜鹃枝条生长量最小,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最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总体上,随着遮荫水平的提高和土壤排水条件的增加,枝条生长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他各项生理指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毛棉杜鹃枝条生长总体积量与叶片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SOD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在胁迫条件下叶片这3项指标的变化与毛棉杜鹃枝条生长紧密相关,可通过这些指标判定毛棉杜鹃对其生境的适应程度。[结论]毛棉杜鹃适宜在遮荫50%、土壤排水条件好的生境中生长。  相似文献   

16.
外源IAA对油茶芽苗砧嵌合体愈合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茶芽苗砧嵌合体为试验材料,用IAA 100、200、300 mg.L-1浸泡接穗20 min,以清水浸泡为对照(CK),研究外源IAA对油茶芽苗砧嵌合体死亡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保护性酶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外源IAA处理的嫁接苗死亡率低于对照,其中以IAA 300 mg.L-1处理效果最好。在愈合过程中,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呈增长的趋势,IAA 200、300 mg.L-1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增加的速度比对照快。经外源IAA处理后,油茶嫁接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幅比对照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对照;超氧化物酶(POD)活性比对照提前出现双峰;愈合前期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小于对照,愈合后期高浓度外源IAA处理的则大于对照。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糖含量、SPAD值、PPO和SOD活性是通过影响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影响嫁接苗的愈合。采用外源IAA处理油茶芽苗砧嵌合体的接穗,操作简单,效果良好,丰富了油茶苗木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肥料对油茶林土壤及叶片磷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油茶种植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以‘赣无’油茶无性系为材料,分别施用油茶专用肥(ZYF)、生物有机肥(YJF)、复合肥(FHF)和不施肥(CK),研究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林土壤中全磷、有效磷、土壤微生物量磷以及叶片全磷含量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ZYF、FHF和YJF处理油茶林土壤中与CK相比,全磷年平均量依次增加46.36%、20.11%、11.29%。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季节变化虽不完全一致,但均在秋季含量最高,夏季含量最低。ZYF、FHF和YJF处理油茶林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CK相比年平均量依次增加321.55%、162.29%、133.45%。随着季节变化,CK、YJF和FHF处理中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为从春季到冬季呈递增趋势,ZYF处理中按照土壤有效磷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ZYF、YJF和FHF与CK相比土壤微生物量磷年平均量分别增加197.73%、163.78%和135.60%。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季节变化明显,按其含量由高到低排列均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ZYF、YJF和FHF与CK相比油茶叶片全磷年平均量依次增加27.24%、26.66%、18.89%。不同处理油茶叶片全磷含量季节动态变化较为复杂。由相关分析结果得出,不同肥料处理油茶林土壤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以及油茶叶片全磷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烟草起源于热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干旱胁迫会影响烟株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到烟叶的产量和品质。试验采用盆栽控水的研究方法,以2个不同烟草品种(亚布力旱烟、云烟87)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相对电导率、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测定,以进一步明确不同烟草品种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物学响应。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云烟87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都显著高于亚布力旱烟;而亚布力旱烟的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显著高于云烟87。由此可知,云烟87的抗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9种乔木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云港市区常见的9种行道乔木为研究对象,对市区交通主干道和清洁对照区乔木叶片中重金属(Cu、Pb、Zn、Cr、Cd)的含量、生理指标(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等)、pH、电导率、树叶表面气孔结构等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9种乔木叶片镉(Cd)含量都约为0;城市交通主干道乔木叶片中的Cu、Pb、Zn、Cr含量都明显高于清洁对照区,其中香樟、法国梧桐、美国洋槐和大叶女贞含量相对较高;城市交通主干道与清洁对照区相比,叶片pH值降低,电导率变大,但电导率较pH值变化更加明显。城市交通主干道的乔木叶片中脯氨酸(除栾树外)、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除广玉兰、美国洋槐外)均大于清洁对照区。城市交通主干道的栾树、红叶李和法国梧桐的叶片表皮结构与清洁对照区比较差异较为显著,而银杏、马褂木在不同采样点叶片结构形状保持相似,说明栾树、红叶李和法国梧桐这3种乔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20.
以5个云南省本土油茶良种——云油茶3#、4#、9#、13#、14#为材料,采用缓慢干旱法模拟干旱试验,对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各油茶品种的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5个云油茶品种的抗旱特性,评价其抗旱力。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的进行,5个品种的叶片组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随土壤含水量不断下降而降低;(2)水分饱和亏、丙二醛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升高;(3)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POD活性等指标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综上所述,在5个品种中选择出抗旱性最好的品种是云油茶4#,值得大力推广种植。这一结论为干旱时期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