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枸杞林下养鸡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枸杞林下养鸡和普通栽培不同管理模式的枸杞园布点采集土样,对土壤的p H值、全氮、全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各类样点土壤肥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下养鸡的枸杞园各项指标均高于普通栽培管理模式,其中有机质含量高出19.1%、全氮含量高出84.0%、全磷含量高出72.5%、速效钾含量高出205.0%,p H值没有变化,为中性到弱碱性。在所检测的土样中,0~20 cm土层的指标均高于枸杞毛细根分布较多的20~40 cm土层,且测得的各项数值大部分处在分级指标的中等以下。土壤肥力大小与人为活动程度密切相关,在以后的土壤管理上,要适当增施有机肥并加强土壤的深耕细作来改善枸杞种植地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2.
林下种养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及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种养模式对油茶林地土壤磷素含量的影响,对油茶林下养鸡、林下种草、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4种林下种养模式下林地土壤磷素形态变化和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油茶林地根际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显著提高0~20 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其中间种大豆的效果最显著;林下养鸡和林下种草显著提高油茶林地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全磷含量,间种花生和间种大豆对其影响不显著;不同模式下Al-P和Fe-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O-P和Ca-P,其中林下种草能显著提高根际Ca-P含量。  相似文献   

3.
生草栽培对南方鲜食枣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适宜南方鲜食枣园生草栽培的草种,以白三叶、1年生黑麦草和多年生黑麦草为试材,在鲜食枣园分区分别进行生草栽培试验,通过与清耕区的对比,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白三叶生草栽培条件下枣园0~15、15~30、30~45 cm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高出37.5%、22.4%、15.6%;夏季白三叶生草栽培区地表和20 cm土层的温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8和6.4℃,降温保墒效果优于其它处理。2与对照相比,白三叶生草栽培区的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大幅增加,各处理的土壤总孔隙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1年生黑麦草、对照;3生草区0~15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都比对照高,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氮含量增加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1年生黑麦草、对照,各处理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由高到低依次为白三叶、1年生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对照。  相似文献   

4.
研究毛竹林下养鸡对土壤质量及竹林生长的影响,为发展竹林生态养殖及其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分别对林下养鸡和普通栽培管理毛竹林(对照)表层(0~20 cm)和底层(20~40 cm)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质、养分及林分生长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林下养鸡与对照林地相比,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P0.05),但明显增大了土壤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P0.05),表明土壤蓄水能力增强;表层土壤p H值、有机质和全钾显著增大(P0.05),但在底层土壤中无显著差异,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在表层和底层土壤中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地(P0.05);林下养鸡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度和平均枝下高较对照林分相比较有明显的增长,其中平均胸径和平均枝下高均与对照呈显著差异(P0.05)。因此,适度开展林下养鸡可明显改善土壤性质,有助于增强土壤的供肥性能,从而间接地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土壤养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高低对林地的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色季拉山海拔3 900~4 100m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Origin 9.0、SPSS 20.0等软件,分析了冷杉、云杉、高山柏等11种植被林下0~10cm土层和10~2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及无机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以及养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供试的11种植被下土壤全量氮、磷、钾大多数,无机氮大多数,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全部表现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表明土壤养分具有表聚作用;土壤养分含量具有空间异质性,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变异表现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而全钾和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异性表现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无机氮在供试两个土层变异性差异不显著,表明0~10cm土层的无机养分更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0~10cm土层和10~20cm土层中,土壤无机氮占全氮量分别为15.41%~20.45%和16.01%~23.79%,有效磷占全磷量分别为0.152 1%~0.234 3%和0.098 9%~0.158 3%,速效钾占全钾量分别为2.620 8%~4.054 1%和1.564 3%~2.268 2%。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朝阳县地区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不同强度的抚育来研究林下0~10cm和10~20cm两个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的抚育强度都能对两个土层抚育后的pH值产生影响。抚育对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而对10~20cm土层无显著影响。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在0~10cm土层以强度抚育含量最高,弱度抚育作用不明显,1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以中度抚育最高。  相似文献   

7.
侧柏不同抚育强度对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宁省朝阳县的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不同抚育强度研究对林下0~10cm和10~20cm两个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抚育强度都能对两个土层抚育后的pH值产生影响,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抚育强度对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而对10~20cm土层无显著影响。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在0~10cm土层以强度抚育含量最高,弱度抚育没有作用,10~20cm土层的养分含量以中度抚育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三峡库区柏木纯林和柏木青冈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类型柏木林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呼吸特征。结果表明,柏木青冈混交林土壤各土层(0~20cm,20~40cm,40~60cm)的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极显著高于柏木纯林;混交林土壤各土层转化酶活性总体上均显著高于柏木纯林,但2种林分之间的土壤C/N无显著性差异;柏木青冈混交林各土层土壤呼吸强度分别比柏木纯林高出22.3%、18.3%、5.3%;各林分土壤有机碳、转化酶活性、C/N均与土壤呼吸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见,与柏木纯林相比,柏木青冈混交林具有更大的有机碳储量,表现出更强的土壤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9.
林下养鸡对林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下养鸡为创新农作模式之一,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探讨林下养鸡的可持续性,在荔枝、芒果及速生桉林下设置养鸡区和未养鸡区,研究了林下养鸡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等3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林下养鸡模式使林地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变大,非毛细管孔隙度与毛细管孔隙度的比例变大;土壤养分含量提高,而pH值降低;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在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细菌及真菌数量上,3种树种的养鸡区与未养鸡区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林下养鸡对林地产生了良性影响,不仅改善了林地土壤性质,而且还提高了土壤肥力,对林木的生长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红松1~2年生叶片和其林下生长的土壤为对象,研究红松叶片中磷含量、磷贮量及其林下土壤中0~20、20~40和40~60 cm土层的氮磷钾矿质养分含量。揭示叶片质量、磷素水平与各层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叶片质量与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无关,土壤中速效氮含量与针叶磷含量无关,0~2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与2年生针叶磷含量显著相关。不同年生针叶的磷含量与各土层的速效磷含量都有显著的回归关系。针叶中磷贮量与土壤中速效养分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内蒙古风蚀沙化区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或重建过程中灌丛对养分的聚集和土壤肥力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灌丛大小和灌丛不同土层养分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灌丛内0~5 cm土层的养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对照样地,5~20 cm土层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高于相应的对照,灌丛土壤颗粒含量和本地区土壤本底颗粒组成有密切的关系,和对照区相比,短期内没有显著增加土壤的细粒成分,但灌丛在减少风蚀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怀化市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对该地区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等9个县的油茶林地0~20 cm、20~40 cm土层及根际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怀化地区油茶林地土壤p H值4.3~4.6;土壤氮、磷、钾的含量较高,而有效养分较低,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分别仅为16.587、0.172、43.592 mg/kg;根际有效养分含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有效磷最明显,根际土壤的平均含量为2.515 mg/kg,是0~20 cm土层的1.38倍,20~40 cm土层的4.54倍;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在0~20 cm土壤中的有效性均大于20~40 cm土层土壤。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连作对湿地松纯林土壤肥力及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以湖北省荆门市彭场林场中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 象,调查并分析连作林分和非连作林分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和林木生长量及根系差异 。结果表明:0~10cm土层中非连 作林分土壤氮、磷、有机质含量均高于连作林分,>10~20cm土层中非连作林分土壤的氮和磷含量高于连作林分;非连作 林分林木根的长度和表面积均高于连作林分;利用解析木数据拟合林木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曲线,15a前连作和非 连作林分的树高和胸径没有明显差异,但非连作林分的单株材积高于连作林分,而25a时,非连作林分的胸径和单株材积 明显高于连作林分 。可见,湿地松连作会导致土壤肥力退化,林分生产力下降,对于连作林分土壤肥力维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采取烘干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小黑杨、樟子松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含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林分,在0~40cm土层,各年龄段林分土壤含水率均高于该土层无林地土壤含水率;在0~20cm土层,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在20~40cm土层趋势相反;13年、21年、25年林地0~20cm层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同龄林20~40cm层土壤含水率,40~60cm、60~80cm呈无规律性,且均低于同龄林40cm以上土壤含水率。樟子松各林分同层土壤含水率随林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各林龄同层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无林地同层土壤含水率(0~20cm土层相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浙江省庆元县菇木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菇木林目标树择伐后形成的人工林窗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对照林分和择伐后林窗内设置调查样地,分层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对比分析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和土壤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对照相比,择伐6 a后林窗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和C/N比分别增加了25.55%、13.68%、42.34%、15.32%和10.04%;而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43.50%和54.68%,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37.31%和44.43%,水解性氮含量分别下降了23.49%和10.28%,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了11.06%、34.47%,C/N比分别下降了9.05%、19.65%。林窗0~20、40~6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下降了2.79%和0.56%,20~40 cm土层土壤pH值增加了0.94%,但差异均不显著。2)与对照林相比,林窗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下降了28.02%、35.08%和0.25%,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分别增加了83.16%、35.78%和42.00%,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下降了19.26%、20.71%和7.18%。3)运用主成分分析,对表征土壤肥力的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表明,菇木林择伐6 a后形成的林窗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结论】研究结果为菇木林择伐经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省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对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和林下套种(IP)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差异,并以土壤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指标,结合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IP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而20~40、40~60 cm土层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间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较小;相比于UR和IP处理,UP处理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则相反,UR和IP处理间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较小;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低排序为IPURUP,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排序为UPIPUR;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多酚氧化酶对于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更灵敏,且能反映于较深土层;除酸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具明显表聚性,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与各种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含量与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较弱。将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指标之一,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75.31%。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IPUPUR。[结论]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中,林下套种楠木的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于保持和提升土壤质量效果最佳,其次为林下植被保留措施,林下植被去除措施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野生欧洲李不同原生分布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从而为野生欧洲李原生分布地土壤肥力的协调与改善及栽培驯化提供理论依据。在野生欧洲李6处分布地,从14个土壤养分指标分析其不同土层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1)6处原生分布地土壤p H值为8~8.35,均表现为弱碱性,有机质含量丰富,但全钾含量却远远低于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6级标准参数值。新源交吾托海与西阿克塞分布地0~90 cm土层均表现出磷素供应不足的现象。在0~60 cm土层深度,土壤养分含量大多在新源改良场三队分布地表现较高,在60~90 cm土层深度,土壤养分均在巩留伊力格达依分布地表现较高。(2)除去巩留伊力格达依分布地其余5处分布地有效镁含量均处于肥沃状态,6处原生分布地有效钙含量均处于土壤养分分级2级标准。(3)各分布地土壤养分中各元素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土壤养分改善过程中大部分元素具有良好的独立性。综上所述,6处原生分布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养分较丰富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广西林科院老虎岭试验基地内4个种源江南油杉幼林生长量和土壤环境的进行研究,揭示了不同种源江南油杉幼林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差异,探讨了江南油杉幼林生长与土壤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个种源江南油杉幼林间地径和苗高差异均不显著。0~20cm土层内不同种源间土壤pH值和全氮含量差异显著,20~40cm土层内不同种源间所有土壤指标均差异不显著。同一种源的不同土层间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微生物量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江南油杉幼林地径与20~40cm土层内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江南油杉幼林苗高与20~40cm土层内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对老虎岭试验基地江南油杉幼林经营管理时,应注重20~40cm土层内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增加,以促进江南油杉幼林健康快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为给我国南方紫色土地区鲜食枣的科学施肥、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以促进当地鲜食枣产业的发展,以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当地栽培品种‘中秋酥脆枣’为研究材料,分别以海藻素有机肥、温氏润田农家绿生物有机肥和菜粕生物有机肥为供试肥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案和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有机肥的配施对南方鲜食枣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情况,并筛选得到了最适宜的基肥配方。结果显示:施肥能够显著降低南方枣园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并能有效地提高南方枣园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效钾等养分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深为0~20 cm的土层其土壤容重降低了2.22%~16.48%,而其土壤孔隙度提高了1.53%~9.99%;深为20~40 cm的土层其土壤容重降低了3.36%~6.04%,而其土壤孔隙度提高了4.32%~7.77%。其中,F处理的效果最好,D和E处理的效果均次之。E、G和I处理的0~20与20~40 cm的土层其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幅分别为95.94%、98.72%、119.57%和90.86%、113.58%、112.06%。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增加幅度最大的处理分别为I、H和I。结果还表明,I处理的基肥配方(海藻素有机肥7.5 kg·株-1,农家绿有机肥7.5 kg·株-1,菜粕有机肥5.0 kg·株-1)为最适宜的基肥配方。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油松低效林改造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选取大同市云冈林场油松近熟低效林,设置3个处理,对比分析低效林改造后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各处理间0~20 cm土层土壤pH、全磷含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T1组(抚育间伐)土壤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T2组(林下清理)和对照组(P<0.05);T2组土壤有机质、全钾、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T1组和对照组(P<0.05)。在进行油松低效林改造过程中,抚育间伐有助于提高土壤氮磷含量,林下清理则有助于提高钾素和有机质含量。所以,为进一步改善油松低效林土壤养分状况,应采用抚育间伐与林下清理相结合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