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实验目的玉米品种是玉米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选育选用优良品种是搞好玉米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全面优化玉米品种布局,提高玉米的产量、质量与效益,我们筛选出适合汝州市种植的玉米品种,以加快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  相似文献   

2.
2007~2010年,以简比法和完全随机区组法相结合,在广西南宁对113个中国玉米新品种、77个东盟国家玉米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玉米品种春播平均产量比东盟品种高,但秋播比东盟玉米品种低;中国玉米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大,而东盟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小。大多数试验季节,产量表现最高的品种为中国品种。所有试验季节,中国玉米品种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均低于东盟玉米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中国玉米品种果穗平均长度略长于东盟品种,但秃尖明显长于东盟品种,行粒数少于东盟品种。中国玉米品种春播的穗粗比东盟品种略粗,但秋播略细于东盟品种。多数试验季节中,中国玉米品种的穗行数比东盟品种的穗行数多,而东盟品种的穗行数在14行/穗的平稳线上略有变化。中国玉米品种出籽率变化较大,而东盟品种稳定在85%~86%。中国玉米品种和东盟玉米品种的容重均在800 g/L上下波动;多数试验季节,中国玉米品种的千粒重略高于东盟品种。中国玉米在今后育种过程中除关注品种的产量潜力外,还要侧重秃尖长度及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综合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吉林省共审定特用品种45个,其中高淀粉玉米品种13个,高油玉米品种10个,糯玉米品种9个,甜玉米品种8个,青贮玉米品种3个,爆裂玉米品种2个。  相似文献   

4.
《吉林农业科学》2016,(2):62-66
2013~2014年,为了明确广西种子市场上54个玉米杂交种的抗病性,采用田间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进行玉米纹枯病、玉米小斑病及玉米南方锈病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对玉米纹枯病抗性水平达到抗病(R)以上的玉米品种有12个;对玉米小斑病抗性水平达到抗病(R)以上的玉米品种有27个;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水平达到抗病(R)以上的玉米品种有13个。其中,同时兼抗3种病害的玉米品种只有桂单0810、桂单589和正大808等3个品种;兼抗2种病害的玉米品种有桂单688、桂单162、兆丰588等14个品种。结论:广西目前种子市场上的玉米品种繁多,但兼抗多种玉米病害的品种很少,为了避免玉米生产上遭受病害带来损失的风险,应该尽量选择播种兼抗2种以上玉米主要病害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5.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强致病力菌的抗病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8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强致病力菌株接种,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28个玉米品种中大多数玉米品种属于抗或者高抗水平;只有冀玉12号、鲁单9056、郑单958和先玉335属于中抗品种,而这些品种推广面积较大,是玉米主产区的主流品种,建议严密监测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尽快筛选对强致病力菌株抗性好的高产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加快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推动鲜食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和品种结构调整,了解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适应情况,为加快本地区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择、推广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服务农业生产,特开展了陕西关中地区春播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综合考察鲜食玉米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蒸煮品质等性状,筛选出优质鲜食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7.
玉米品种试验是良种选育与推广的重要环节,是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辽宁省是我国玉米生产大省,玉米品种试验对于保障全省玉米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试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今后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东北及华北春玉米骨干品种对玉米大斑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国  程高峰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01-2003
通过对东北及华北春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35个骨干品种田间接种玉米大斑病菌,进行品种抗性分析,以明确品种抗病性差异,为品种合理应用、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病性差异,不同地区提供的相同品种表现出不同抗性,供试玉米品种整体上对玉米大斑病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中国玉米品种生育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国内外玉米品种生育期的划分类型及我国玉米品种生育期的标注现状,设计了中国玉米品种生育期的划分标准,提出了玉米品种生育期及其活动积温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玉米品种试验是良种选育与推广的重要环节,是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辽宁省是我国玉米生产大省,玉米品种试验对于保障全省玉米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试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今后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玉米良种推广,保障天津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该市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玉米审定管理制度,形成了玉米品种试验示范体系,实施了玉米品种退出制度。随着玉米产业的迅速发展,天津市玉米品种出现了管理滞后、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现象,如何加强品种管理,促进玉米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中普遍关注的问题。天津市在玉米品种管理过程中要加强试验体系建设,完善各环节规范制度,重视人员培训和加强审后管理,从多个方面提高玉米品种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浅谈辽宁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在栽培过程中,玉米品种的选择对玉米的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果不注意,选择的玉米品种较差,那么即使花费再多的人力和物力去栽培,也无法提高玉米的产量。玉米的品种有很多。它们对土壤的适应性不一样,有的品种适合贫瘠的土壤,有的品种却适合肥沃的土壤,有的品种喜欢涝的,有的喜欢旱的;还有,玉米对气候的所需条件也不一样,有些品种比较适耐旱,有的品种茎秆坚硬还能够抗风、抗倒伏等等。所以说不同的品种都有其自身优势,因此,选择优质的玉米品种因地制宜,这  相似文献   

13.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苗后除草剂耕杰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苗后除草剂耕杰存在一定的耐药性,耐药性强弱与玉米品种的父母本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田试验种植早中熟玉米品种和饲用玉米品种,在104天生长期收刈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全株生物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籽实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生物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有明显差异(p<0.05),种植条件和生长期一致情况下,早中熟玉米品种可以获得与饲用玉米品种相当的可消化有机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15.
高产玉米品种并不是某一个品种,而是一类品种。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玉米高产地块品种 调查,总结出高产玉米品种所应具有的特征特性,以期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高产玉米品种选择提供依据。近年 来,农民为了创造玉米高产,不断尝试和提高栽培措施,但在玉米高产栽培中仍存在问题,经梳理将问题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很多农民的经济来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力推广玉米种植技术,增加玉米产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1玉米种植技术1.1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是玉米种植的基础,对于增加玉米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优良的玉米品种,颗粒比较饱满,抗病力强,耐旱,这样的玉米品种增产潜力大。优良的玉米品种成活率高、玉米质量好,产量有保证,即使遭受极端恶劣天气,优良的玉米品种要比普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生产第一大省,但受气候影响,玉米品种呈现多、乱、杂现象,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近几年玉米品种审定和推广调查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黑龙江省玉米品种选育数量最多的单位,其科研水平高、科研人员能力强,玉米品种类型全面、黑龙江省各积温带都有适应品种,且玉米品种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最大。同时,对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工作提出整合玉米育种资源、加强资源材料创新、加强耐密品种选育和加强高新育种技术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十分常见的农作物,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良种可以提高玉米品质和产量。该文对沁源县玉米品种管理的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选育新品种与加强品种推广的管理对策,旨在提高本地玉米品种水平。  相似文献   

19.
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形态生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内外玉米生产形势上看,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在种植密度较高的地区,更宜种植紧凑型玉米品种来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结论,从群体冠层形态结构和光合生理角度,比较了紧凑型玉米品种与平展型玉米品种差异,系统阐述了紧凑型玉米品种产量提高的形态生理学基础,为紧凑型玉米品种高产高效栽培生理研究和抗逆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新农业》2021,(15)
正研究发现,优质玉米种子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提高其产量,分别从玉米自身入手以及从玉米的栽培环境入手。两个方面同时满足,才能够更好地提高玉米产量,二者缺一不可。1遗传学方向提高玉米种子产量的措施1.1因地制宜选择玉米种植品种我国很多地区气候环境相差较大。可根据我国的不同气候环境,将玉米品种划分为四大类型,分别为,早熟玉米品种、早中熟玉米品种、中晚熟玉米品种、晚熟玉米品种。不同地区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