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侧沟茧蜂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管侧沟茧蜂是寄生甜菜夜蛾和粘虫等害虫的低龄幼虫寄生蜂。本文以粘虫幼虫为繁殖寄主,对管侧沟茧蜂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发育历期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卵-结茧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1℃,有效积温为115.15日度,茧-羽化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47℃,有效积温为99.47日度。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该寄生蜂最适发育温度为23~27℃,在25℃条件下全世代发育历期为14.64d。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资源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鉴定简报屈振刚,张淑芬,马跃辉,周翠芬(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所,保定市071000),(河北省植物保护总站),(河北省新乐市植保站)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生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多不抗麦红吸浆虫,致使麦红吸浆虫蔓延迅速,...  相似文献   
3.
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强致病力菌的抗病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8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强致病力菌株接种,鉴定了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抗病性存在差异,28个玉米品种中大多数玉米品种属于抗或者高抗水平;只有冀玉12号、鲁单9056、郑单958和先玉335属于中抗品种,而这些品种推广面积较大,是玉米主产区的主流品种,建议严密监测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尽快筛选对强致病力菌株抗性好的高产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4.
对冀南地区推广的36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自然发生条件下的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存在差异,大多数玉米品种对玉米蚜虫缺乏抗性,对传统病害如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弯孢叶斑病等发病较轻,但近几年新出现的病害如玉米褐斑病、玉米锈病等发病普遍或较重。另外还分析了影响玉米锈病和玉米蚜虫发生的因素,认为发生程度除受品种抗性等因素影响外,主要取决于8月下旬~9月中下旬的温度、湿度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褐足角胸叶甲主要生物学特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玉米田褐足角胸叶甲成虫、幼虫、蛹的消长动态、成虫产卵习性及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足角胸叶甲在河北省保定、石家庄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5~15cm土层中越夏、10~15cm土层中越冬;次年4月,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逐步升高,越冬幼虫从下部土层逐步向上移动至0~5cm土层,6月中旬在土中开始化蛹,蛹发生期长达40d;卵产在距地表1~3 mm的表土层,或产在干枯的玉米叶片上,散产或呈块状,少的2~3粒,多的一块卵达32粒。  相似文献   
6.
玉 米耕葵粉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耕葵粉蚧是河北省玉米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本文记述了有关其生物学的初步研究结果。此虫以雌成虫及若虫严重为害玉米、高粱等作物根部。在河北省一年发生三代。以卵在玉米根茎上及周围土壤中越冬。对于寄生范围、防治方法以及各虫期的形态也作了记述。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6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25份生产推广品种(审定品种)、区试品种及品种资源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高抗品种(系)有56份,占供鉴品种的13.18%、中抗品种54份,占12.71%、低抗品种99份,占23.29%。在近年已审定品种中,石7221、良星99、1457、衡71-3、中麦9、石新822、石家庄11号等7个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均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8.
3省同期试验结果表明,装有1个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水盆诱捕器诱蛾量略多于装有2个诱芯的诱捕器,统计差异不显著,可见增加1个诱芯并不能增加诱蛾量,表明该种性诱芯的剂量是比较合适的。同时在山西省临汾市试验,1个性诱剂水盆诱捕器的诱蛾量比1支黑光灯高出2.78%,统计差异不显著,表明该种性诱剂在测报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鳞翅目夜蛾科害虫低龄幼虫的寄生性天敌—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性、发生规律、室内人工繁育及田间释放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室内研究了不同日龄管侧沟茧蜂雌虫及寄生经历对寄主粘虫的寄生率和后代性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管侧沟茧蜂对寄主的寄生率随着雌蜂日龄的不同而变化,无寄生经历和有寄生经历雌蜂对寄主的寄生率在3日龄时达到最大,分别为52.38%和54.61%;之后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寄生率逐渐降低。无寄生经历和有寄生经历的2日龄雌蜂寄生寄主所产子代的茧重最大,分别为2.96mg和2.85mg,子代茧重随着雌蜂日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子代雌蜂体重有随母代雌蜂日龄增加呈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子代雄蜂体重在低日龄(0~2d)和高日龄(7d)处理时较轻,在中间日龄(3~6d)处理较重而且恒定。1~3日龄雌蜂所产子代雌雄比较高,3日龄时最高,而后随着母代雌蜂日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新羽化未交配雌蜂寄生得到的后代均为雄性。管侧沟茧蜂的寄生经历对寄生率、子代茧重、子代性比和子代成蜂重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