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脂肪酸在动物机体的营养物质代谢以及生理机能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分为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以及长链脂肪酸等不同类型。脂肪酸是一种长度可变的碳氢链,一端是甲基,另一端是羧基。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当前禁抗大背景下,脂肪酸以其良好的抗菌效果而逐渐被用作抗生素替代品。现阶段的脂肪酸研究中对于短链脂肪酸的研究较为广泛,但是对于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的研究较少,下文将对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旨在为脂肪酸的科学应用以及我国畜禽养殖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脂肪酸是猪饲料中的一种重要营养成分,包括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类型,它们除了提供能量外还对猪的肠道微生态、机体代谢、免疫机能、繁殖性能等具有调节作用。文章简述了不同饲料原料中脂肪酸的含量、脂肪酸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养猪生产中合理应用油脂和脂肪酸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脂肪酸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乳是许多脂肪酸的天然来源。乳中脂肪酸既可以由乳腺从头合成,也可直接来自于血液,这个过程受遗传、饲料、泌乳阶段、年龄、季节、养殖方式、畜群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者介绍了乳中脂肪酸的合成及各脂肪酸间的相关性,并对影响脂肪酸组成各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结合蛋白生物学特性及对脂肪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族小分子蛋白质,对长链脂肪酸有很高的亲和力,能把脂肪酸从细胞膜转运到氧化和合成的部位,在长链脂肪酸的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中就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对脂肪酸代谢调节以及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分子水平阐述了猪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对肉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酶,是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因此,动物体内脂肪酸合成酶蛋白的多寡、活性的高低对动物脂肪酸的合成及体脂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报道了脂肪酸合成酶对脂肪合成、代谢的调控。作者将从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结构特征,其与能量代谢及体脂沉积的关系,以及日粮养分与激素对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反刍动物肌肉脂肪酸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概述脂肪酸及其营养功能的基础上,讨论了脂肪酸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合成与代谢,包括脂肪酸在瘤胃的水解和氢化、在细胞内的脱氢反应及其脂肪酸在瘤胃的合成等,并从饲养方式的改变、添加脂肪等角度讨论了肌肉脂肪酸的营养调控等问题,试图为调控反刍动物肌肉脂肪酸的组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脂肪酸平衡是继蛋白质和氨基酸平衡后的又一新概念。脂肪酸平衡主要包括3个方面:短、中、长链脂肪酸平衡,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平衡,ω3和ω6脂肪酸平衡。随着研究的深入,脂肪不再单一地被认为只发挥能量效应,更多个体脂肪酸或脂肪酸间组合的生物活性效应被陆续挖掘。文章主要综述了长链脂肪酸平衡在反刍动物上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脂肪酸的吸收与脂肪酸结合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的消化、吸收和转运。脂肪酸吸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体内法和体外法。脂肪酸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的前2/3部分,而小肠上皮细胞内含有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脂肪酸的吸收以及脂肪酸在细胞内的转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综述了脂肪酸的吸收及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相关功能,着重概括了小肠内表达的I-FABP、L-FABP两种蛋白。  相似文献   

9.
脂肪酸是动物必需的能源和结构物质,脂肪酸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对动物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蛋白介导了不同细胞对脂肪酸的吸收和排出。脂肪酸转运蛋白家族(FATPs)是一个膜蛋白家族,拥有6个家族成员,它们能够特异性调控脂肪酸在不同细胞的跨膜转运。本文对FATPs的家族成员、表达特点、功能调控及其参与的脂肪酸转运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的消化、吸收和转运。脂肪酸吸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体内法和体外法。脂肪酸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的前2/3部分,而小肠上皮细胞内含有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脂肪酸的吸收以及脂肪酸在细胞内的转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综述了脂肪酸的吸收及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相关功能,着重概括了小肠内表达的I-FABP、L-FABP两种蛋白。  相似文献   

11.
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是脂质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小肠、肝、心、脑、骨骼肌等多种细胞内.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有9种不同的组织特异分布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它们分别是肝脏型、肠型、肌肉和心脏型、脂肪细胞型、表皮型、回肠型、脑型、髓鞘型和睾丸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族多源性的小分子胞内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脂肪酸的摄取和胞内运输,可将脂肪酸从细胞膜上运送到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及磷脂合成的场所.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都是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构成.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脂类代谢的改变,猪的脂肪细胞型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已被证实是影响脂肪性状的主要侯选基因.  相似文献   

12.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脂质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是机体脂肪代谢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本文就该基因家族中的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小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与家禽脂质沉积关联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1脂肪酸的定义及分类 脂肪酸是由碳、氢和氧3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是构成动物机体脂肪和类脂的基本物质,是细胞膜磷脂的重要成分,对调节细胞膜组成和蛋白质摄入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脂肪酸间碳氢链的长度及不饱和双键的数目和位置进行划分.脂肪酸按碳氢链是否饱和可分为3类,即: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按碳链的长短可将脂肪酸分为短链脂肪酸(SCFA)、中链脂肪酸(MCFA)及长链脂肪酸(LCFA).  相似文献   

14.
对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鸭茅、无芒雀麦等12个饲草样品进行了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并与豆油、菜籽油和棉籽油等植物油脂肪酸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饲草中的脂肪酸以亚麻酸为主,亚油酸次之,其它脂肪酸很少。植物油中的脂肪酸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亚麻酸很少。以饲草为主配合少量植物油饲喂奶牛有利于乳脂中共轭亚油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的差异,试验对滩羊和小尾寒羊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3个部位31种脂肪酸的停留时间和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1种脂肪酸在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羊肉中的停留时间均为差异不显著(P>0.05),但脂肪酸停留时间随着脂肪酸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脂肪酸C16:0、C18:0、C18:2n6c在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羊肉中的浓度均高于其他脂肪酸,脂肪酸C17:0在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羊肉中的浓度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脂类的概念入手,论述了脂肪体内转化、脂肪酸平衡、ω 3脂肪酸、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共轭亚油酸、结构脂、油脂氧化、仔猪对油脂的消化率、油脂净能等10个方面的问题,指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脂肪酸钙又称保护性油脂,是由脂肪酸和钙盐结合而成的一种能量饲料添加剂。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可以避免直接添加脂肪酸对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有效缓解反刍动物的能量负平衡状态,改善反刍动物消化率、提高能量摄入和脂肪酸利用率,进而提高生产性能。文章就脂肪酸钙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成都麻羊肉脂中脂肪酸组成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仪测定成都麻羊肉中脂肪酸组成与相对含量。结果共测出13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9.31%。其中饱和脂肪酸为占63.16%,不饱和脂肪酸占36.15%;奇数碳原子脂肪酸为3.11%。主要脂肪酸组成豆蔻酸(C14:0)、软脂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花生四烯酸(C20:4)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86.10%;经多重比较,十五烷酸(2.13%)、油酸(29.96%)、硬脂酸(14.48%)、花生四烯酸(6.71%)相对含量在颈肩、腹、腰、后腿、肋5个部位的脂肪酸,差异显著(P<0.05)。其他脂肪酸在不同部位相对含量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脂肪酸结合蛋白3(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3,FABP3)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广泛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泌乳期乳腺等对脂肪酸有高度需求的组织中。它参与胞内脂肪酸的短暂存储和运输,使脂肪酸进入线粒体能量代谢体系,氧化分解并产生ATP,为组织提供能量。它与脂肪酸结合形成胞内外浓度差,促进细胞摄取脂肪酸。作者主要介绍了FABP3基因及蛋白质结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并对其在乳脂合成信号转导通路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牛奶脂肪是膳食重要的脂肪来源。脂肪酸组成是构成脂肪营养品质的关键要素,然而近年研究证实,甘油三酯脂肪酸酯化位置结构亦影响脂肪及脂肪酸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机体营养平衡和健康。由此可见,甘油三酯脂肪酸酯化位置结构与脂肪酸组成均为影响乳脂肪营养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甘油三酯脂肪酸酯化位置结构检测方法与营养意义、牛奶甘油三酯脂肪酸酯化位置结构特点、乳腺合成代谢甘油三酯及其对牛奶甘油三酯结构特点的影响,并讨论了未来研究趋势,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